书城文学唐诗宋词元曲(第六卷)
6708800000012

第12章 刘一止

刘一止(1078-1161年),字得简,湖州归安(今浙江湖州)人。宣和三年(1121年)进士。绍兴初,累官中书舍人、给事中。直言敢谏。有《苕溪集》、《苕溪词》。

喜迁莺

晓行

晓光催角,听宿鸟未惊,邻鸡先觉。迤逦烟村,马嘶人起,残月尚穿林薄①。泪痕带霜微凝,酒力冲寒犹弱。叹倦客,悄不禁重染,风尘京洛②。追念人别后,心事万重,难觅孤鸿托。翠幌娇深③,曲屏香暖,争念岁华飘泊。怨月恨花烦恼,不是不曾经著。者情味、望一成消减④,新来还恶。

“注释”①林薄:草木丛生的地方。②悄:宋时口语,犹“直”、“浑”。③幌(huǎng):布幔。④一成:宋时口语,同“一任”,任随的意思。

“译文”黎明的曙光催响了号角声。听呵夜宿的鸟儿尚未惊醒,四邻的雄鸡却早旱地引颈高鸣。连绵不断的村落烟雾朦胧,马在嘶叫人已起来活动,残月还在树林的枝梢穿行。早行的我睹物伤情,泪痕上白色霜花冻凝,残存的酒力已弱,难以抵抗清晨的寒冷。哀叹我厌倦了客旅飘零,简直不情愿重新沾染京洛的风尘迷濛。我总在追思怀念她和我离别以后,定然是心事万千重重,难寻觅一只离群孤鸿将信息为我传送。娇倚着翠绿的窗帘深居闺中,曲绕的画屏呵熏香暖融融,怎料想我只身飘泊岁寒霜冷。怨月之圆缺,恨花之枯荣,这种烦恼,也曾在我心中涌动。这种烦恼情味,本想望消减一成,却不料新来的烦恼更苦更浓。

“赏析”据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载,刘“尝为‘晓行’词盛传于京师,号‘刘晓行’。”可见本词的影响。全词写晓行的寂寞和漂泊的哀怨。开头六句似工笔细描,细腻地描绘了晓行的景物:晨光、清角、宿鸟、晓鸡。烟村、残月、行人、马嘶,比之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有更多的清冷和孤寂的氛围。“泪痕”二句情绪陡转,变清新爽朗为清冷抑郁。再下“叹”字三句点明“泪”之由。作者倦于行旅、厌于仕官的心情可见一斑了。下片抒思乡怀人的怨情。“追念”在路上孤寂中产生。想到深闺中的情人也是必然的,“争念”却见嗔怪,可见思之深、爱之切,和自己漂泊的极度愁苦。最后不仅迁怒花月,还直接呼告,这烦恼,越来越难熬。写无法排遣的郁闷曲折有致委婉微妙。

韩疁生卒年不详。字子耕,号萧闲,《全宋词》录其词六首,并编入第四册,据此,韩疁当为南宋后期词人。

高阳台

除夜

频听银签①,重然绛蜡,年华衮衮惊心②。饯旧迎新,能消几刻光阴?老来可惯通宵饮?待不眠、还怕寒侵。掩清尊、多谢梅花,伴我微吟。邻娃已试春妆了,更蜂腰簇翠,燕股横金③。勾引东风,也知芳思难禁。朱颜那有年年好,逞艳游,赢取如今。恣登临、残雪楼台,迟日园林。

“注释”①银签:即银箭,刻漏之箭,古时记时器的刻度表。②兖兖:即滚滚,相继不绝。③蜂腰、燕股:剪采成蜂、燕等以装饰鬓发。翠,翠钿,即翡翠做的花,是妇女的装饰物。股,是发钗的脚。

“译文”频频地听着更漏的滴淋,重新点燃起大红蜡烛,青春年华匆匆而过令人惊心。饯别旧岁迎来新春,能够消磨几刻光阴?人到年老哪还惯通宵畅饮?打算除夕不眠,又怕夜寒侵身。掩闭了酒杯,多谢那梅花冰蕊,陪伴着我的微吟。邻家娇娃已试过新,春的红妆,更剪了金银彩胜镶饰头鬓,或如蜂腰簇珠聚翠,或如燕翅横玉插金。她着意儿打扮勾引着东风,也可知她芳心相思实难拘禁。青春美貌不会永存,哪有年年美好,娇娃正趁着年轻尽兴逞艳遨游,赢取眼前的良辰。纵情地登高俯临,那残雪消融的楼台,春日迟迟的园林。

“赏析”这首词抒发作者除夕守岁时对年光飞逝的感慨,鼓励青年珍惜时光及时行乐。上片写守岁时的感受。“频听”、“重然”写夜已深沉。“惊心”是全词抒情的渊源。在“饯旧迎新”中的两个设问,既表现对寸阴的珍惜,更叹惜老来不能再“通宵饮”的遗憾,想“不眠”,又怕“寒侵”,老人心态逼真。“掩”字凄凉,老年不堪酒杯了。“多谢”,颇多伤感。下片写姑娘试妆和鼓励他们及时行乐的心情。姑娘们花枝招展,和年轻人的游冶情趣,是老人所羡慕的。作者鼓励他们“逞”、“恣”态度是积极的,不因自己不能而哀怨。这是与众不同处。全词娓娓道来,如叙家常。有人评其“语浅情深”,可称确译。不过还可加上一句:“题陈意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