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争霸时,郑庄公寤生手下有一位管理土地疆界的官吏,名叫颍考叔。他巧劝寤生拜见老母亲,既达到了使其母子相见,成全庄公孝子美名的目的,又没有使寤生感到食言的为难。他为后人树立了为臣处世的榜样。
颖考叔为人正直,非常孝敬老人,受到周围人们的赞扬。一天,颍考叔外出打猎,射中了几只猫头鹰。正当他背着猎物要回家时,遇了两个后生,后生们见到颍考叔,急忙打招呼,并告诉他,刚才,庄公母亲姜氏的车马已经到了颖地了。
颍考叔不明白为什么姜氏不在京都荥阳,却跑到颖地来,问那个后生,他们便把姜氏与他的儿子段要害寤生,被寤生识破,寤生一气之下,把母亲安置到颖,并对天发誓:“不到黄泉永不相见”的事,详详细细地告诉了颍考叔。
原来,寤生的父亲郑公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寤生,小儿子共叔段。母亲姜氏喜欢小儿子共叔段,讨厌大儿子寤生。在武公活着的时候,姜氏就想把太子寤生废掉,立小儿子共叔段,但武公坚持按传统的办法由长子继位。武公死后,姜氏与共叔段订下计策,要夺取寤生的大权。不曾想,这个计策被寤生识破,作了准备。共叔段见阴谋败露自杀身死,在共叔段的身上搜出了姜氏给共叔段出谋划策、鼓动他谋反的信,寤生一看非常气愤,他埋怨母亲不该教弟弟干这种不义之事,就发誓说把母亲送出京都,“不到黄泉永不相见”。
颍考叔听了这些,摇了摇头:“唉,无论怎么说那也是他的母亲,怎么能“不到黄泉不相见呢?”
一位后生抢过话头:“您老说的是啊,庄公现在也后悔了。听说他把姜氏送走的第二天就哭了,弟弟自杀,母亲又被送走,他那么一个孝悌之人,怎么受得了这种折磨?不过,他是国君,总不能出尔反尔,自食其言吧。”
颍考叔听了,点点头,说:“只要有后悔的态度就可以劝谏,我去劝劝他。”说完,急忙向母亲辞行。
颍考叔辞别了母亲,提着那几只猫头鹰,以向主公进献野味为名来见庄公。庄公笑着问:“你进献的是什么野味呀?”颍考叔急忙上前说:“这种鸟叫鹗,极不孝。小时候它母亲哺喂它,长大了,它不懂回报,反倒啄食母亲的肉。所以人们都捕捉煮着吃。”
听了这话,庄公蓦然心动,似有所悟,随即淡淡地说:“为这几只鸟你就跑这么远的路,今天就不要走了,在这儿吃饭吧。”
片刻,厨师送来一只蒸羊。庄公命人赐羊肉给颍考叔吃,颍考叔行了礼,接过羊肉,首先挑出一块上好的羊肉包起来,恭恭敬敬地放在一边,然后自己才开始用餐。庄公看着他的样子觉得奇怪,便问他为什么不吃那块好肉。颍考叔说:“我家有八十岁的老母亲,从来没吃过这么好的羊肉。因为我家穷,买不起羊肉,只有弄点野味孝敬老人。主公赐我这么好的羊肉,老母吃不到,我哪里咽得下去呢?我想把这块肉带回去给老母尝尝,想必主公不会怪我吧?”
庄公听了,长吁一口气说:“你真是孝子呀!”说着两眼涌出泪水。“你有母亲可以奉养,能够尽人子的孝顺之心,我却不能了。”他停了一下,继续说:“为子不能尽孝,为臣不能尽职,何以立于天地之间?”说完,脸上的表情十分悲戚。
颍考叔仍装不知情的样子问:“姜夫人不是还健在吗?大家都知道主公十分贤孝,对姜夫人的话唯命是从,你怎么能说不能尽孝呢?”庄公又长叹一声,把母亲姜氏已被送到颖地的事告诉颍考叔,并说:“当时这件事处理得太草率,现在想来很是难过。无奈当时已立下誓言,‘不到黄泉不相见’,现在追悔莫及呀。”
颍考叔听了庄公的话,就说:“大家都说主公至孝,您现在一定非常想念太夫人。如果觉得因为曾发过黄泉的誓,一旦见面就失去了威信的话,我倒有个办法。所谓黄泉就是地下的泉水罢了,其实就是地下的意思。不一定非等到人死了才到地下,如果让人挖个地道,在地下修一座宫殿、先请太夫人住在里面,您到那里去见她,不就是‘不到黄泉不相见’吗?见面后再把太夫人接上来不是两全其美吗?”
庄公听了,非常高兴,他称赞颍考叔的忠心和孝心,更赞赏颍考叔的聪明才智。
在颍考叔的直接操办下,地下宫殿建好了。颍考叔先把姜氏接到地下宫中,述说了庄公罹母亲的心情,然后又请庄公到地宫去拜见母亲,并把她接回了荥阳。
再举两个例子。
楚国的昭王喜欢游山玩水,敌国已经逼到边境,仍是要去荆台打猎,司马子綦代表众姬去向楚王说亡国的利害,反被楚王叫侍从痛打了一顿。此时,令尹子西却赶了一驾马车来,说愿与昭王同乐。行至十里后,见昭王心境平和,有说有笑,子西就停下了马,说,“我想不去了,大王愿听听原因吗?”昭王立刻说:“你说吧!”子西诚恳地说出了这么一番话:“重罚谄臣,重奖忠臣,立国之法也。司马子綦是一个直言忠臣,而我却是一个不顾国家利益,只晓得迎合您的谄臣。请您杀了我,厚待司马子綦。”昭王一听,无地自容。
顺己者昌,逆己者亡。是君王的共同心理特征。面对着有这样特殊优越感的谈话对象,绝不可能以比他高明的姿态出现说服他的。吴国的年轻人、楚国的令尹子西之所以能劝说成功,就是懂得君王的这种心理,避免正面冲撞,在说明自己观点之前,想方设法地转移对方的注意力,使对方减少对立的情绪,先接受自己作为谈话的对象,然后用寓情、寓景于理的方式,陈述自己的意思,在并不直接提出刺伤对方自尊的建议的前提下,让对方自己醒悟。真可谓是费尽心机,巧妙至极。
晋国有一个昏君晋平公,武艺糟糕,却也偏爱狩猎。有一次他张弓射着了一只鹌鹑,可是没有射死,他赶紧叫侍臣竖襄去抓,没料到鹌鹑却逃走了。平公好容易射着了猎物,却没到手,恼怒之至,把竖襄关了起来,说要杀他。大夫叔向听到满朝窃笑后,于是去找平公,问平公道:“怎么样,猎狩得好吗?”平公原以为他是来为竖襄求情的,一听这样说,就松了一口气。说:“好什么?坚襄把我射的鹌鹑放走了,害得我两手空空的回来,我要杀了坚襄!”叔向点头道:“大王说得对,坚襄是该杀。从前,我们晋国的先君康叔也曾在这个地方狩猎,他只一箭,就射死了一头大野牛,还用野牛的皮制了一副大铠甲。唐叔以他卓绝的武艺和超人的勇略得到了赏识,受封于置,创立了晋国,现在传国于您,却射鹌鹑而不死,这坚襄又放跑了鹌鹑,致使大王射鹌鹑不死的事张扬了出去,不是罪该万死吗!所以大王一定要赶快处置竖襄,以免大王的耻辱被诸侯知道而招人耻笑!”平公听了冷汗出了一身,才知道处死竖襄的后果,赶忙把竖襄放了出来。
叔向的功谏方式更为聪敏,他顺着晋平公的思路,把其荒谬发挥到极致,再加以参照物的对比,让平公自己看出自己的无能和无理,这在逻辑上,叫“归谬法”。只有全面地了解谈话者的情况,洞察了对方的心理,把握住对方的思路,才能成竹在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