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成就一番大事业,单靠自己一方面的力量是不够的。在力量不强大时,就要善于借助他方的力量,扛起有名望或有实力一方的大旗,寄人篱下,寻找大靠山。在他方的大树下面开辟一片新天地,这不仅仅是谋略,也是一种成功经验的智慧产物。
公元617年5月,一直处在韬光养晦中的隋朝太原留守李渊,见时机成熟,毅然起兵反隋。
当时东、西突厥再度强盛,太原又地处突厥骑兵经常出没袭扰的地方,为解除后顾之忧,李渊亲自用十分卑躬的口气给突厥写信求和,又以厚礼相赠,希望得到援助。突厥始毕可汗却回答说,李渊必须自立为天子,突厥才会派兵援助。
眼看强大的突厥希望李渊成为天子,李渊属下将士包括文臣谋士,无不欢呼雀跃,纷纷劝谏李渊赶快做把龙椅,登上皇位。李渊当然也做称帝的美梦。但此时,他却异常冷静,考虑得深远。
根据当时的局势来看,全国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他们大多打着明确的推翻隋王朝的政治旗帜,使饱受隋炀帝横征暴敛的穷困百姓趋之若鹜,农民军声势迅速壮大。李渊当然也想取代隋炀帝,但他考虑自己还不是农民起义军,因为他所要依靠的对象主要是新兴的贵族、官僚和豪强势力。这股势力中的人与农民不一样,他们具有浓厚的“忠君”意识,他们只反对某一个皇帝,只想用一个“明主贤君”去代替当朝的“暴君昏君”而已,绝不容许有人推翻整个政治制度。当时隋王朝行将没落,中央集权名存实亡,而地方贵族、官吏则拥兵自重,具有很大的实力,他们为确保自己割据一方的地位而控制着武装力量,无论在武器装备还是在战斗方面,并不亚于朝廷的正规部队,手持锄头、竹竿而又分散的农民力量是无论如何也无法与其相比的。
再者,从隋炀帝前不久镇压杨玄感反兵之迅速、果断和残忍来看,杨广对于贵族阶层的叛乱更为深恶痛绝。隋朝虽行将就木,但它毕竟是一国之政权所在,如果隋炀帝集中力量来剿灭李渊,那么此时此刻恐怕有十个李渊也是难逃灭顶之灾……
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李渊否决了部下的建议,不仅没有自立,反而打出了“尊隋”的旗号,尊隋炀帝为太上皇,立留守关中的杨广之孙代王杨侑为新皇帝,并移檄郡县,改变旗帜。这样,在突厥方面看来,李渊声势浩大,马上便要自立,自己的建议已被采纳,也就不再随意侵扰,并有条件地给予支持。而隋朝当权者,当然怀疑李渊身藏野心,但他竟打着尊隋的旗号。现在明目张胆地推翻隋朝政权的农民军比比皆是,这些都无力对付,哪还能专力去攻李渊?因此,除了做一些少量的防御布置外,一时从未对李渊发起过主动的攻击围剿,李渊便乘机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壮大起来。
更重要的是,李渊的尊隋旗帜迎合了“忠君”思想浓厚的贵族士大夫阶层。而且李渊新立代王杨侑为帝,在这批人看来,朝廷官僚便有一次大换班的过程,对他们来说,则是一次难得的升官发财的机会。谁先加入李渊部队,谁便会抢到更好更多的先机。于是,众多手握精兵的贵族士大夫们纷纷投入李渊部下。李渊的实力急剧强大起来。
当然,李渊“尊隋”毕竟是个权宜之计,他只把隋朝当做一棵正在快速腐朽的大树。当自己刚刚破土、尚为幼苗之时,机敏地把苗根一下扎在这棵大树之上,饱吸树中水分养料,又借大树遮挡雨,甚至让大树误认为这棵小苗乃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而加以悉心保护,李渊从而获得迅速壮大的有利条件。而等到时过境迁,李渊便一脚蹬开隋朝这截烂木头,建立唐王朝,自己去赢得更为广大的民众之心。
借棵大树暂寄身。唐军借此办法迅速地从幼小变成了强大,李渊用计何其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