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人要厚道全集
6705200000211

第211章 因时因事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

为人处世贵在机动灵活,情况各异,目的不同,办法自然也就不同。在特殊情况下,甚至还可以采用恰恰相反的方法。

在孙膑围魏救赵的故事发生13年之后,魏国伙同赵国去攻打韩国,韩国频频向齐国告急求援。于是,齐威王又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令他们前去解救韩国。田忌有了“围魏救赵”的经验,胸有成竹,准备把计策再用一次,上千辆兵车驰出齐国国境时,田忌要指挥齐军急速直指魏都大梁,但是,在这个时候孙膑却让田忌叫大军早早安营扎寨。

田忌问:“军师,兵贵神速,怎么可以早早休息?”孙膑说:“现在魏国刚刚向韩国发动进攻,如果我们急忙出兵相助,实际上就是我们代替韩国承受魏军最初的打击,不是我们指挥调度韩军,反而是听任韩军的指挥调度,所以说马上去奔袭魏都大梁是不合适的,只有当魏韩这两虎争斗一番以后,我们再发兵袭击大梁,攻击疲惫不堪的魏军,挽救危难之中的韩国,这样对我们才更有利。”于是,齐军在路上磨蹭了一个多月,才向大梁发起攻击。

魏王见齐军打来,就急忙命令庞涓从韩国回兵救魏,又派太子申为上将军,与庞涓合兵10万,抵抗齐军。孙膑知道庞涓的部队将到,向田忌献上“减灶诱敌”的妙计。

当魏齐两军刚刚在前面,还没交锋的时候,孙膑就下令部队撤退。庞涓追到齐军驻地,只见地上满是挖掘煮饭用的灶头,连忙叫士兵去清点,根据灶头的个数庞涓估计齐军有10万之众。齐军一连三天急急退却,庞涓仍派人去数灶,第二天发现齐军留下的灶头数目,只够5万人煮饭了,第三天,减少到只够3万人煮饭了。庞涓得意地说:“我早就知道齐军胆小怕死,进入我国境内才三天,兵士就逃走了大半。”于是他抛下步兵辎重,只带轻装健儿,昼夜兼程,紧紧追赶齐军。

这一天,齐军退到马陵道(今山东莘县境内)。孙膑见这里路狭道窄,两旁又多险阻,是一个适宜设兵埋伏的地方,再计算一下庞涓的行程,估计他将在黄昏时可以赶到这里,就命令士兵砍下一些树木堵塞去路,又选了一棵大树,将那大树面对路的树干,砍去一大块皮,让它露出一大片光滑洁白的树身,然后在上面写上一行黑字。接着,孙膑命令一万名弓箭手夹道埋伏,对他们说:“等到魏军来到,大树底下有人点火,就万箭齐发。”

天刚黑,庞涓真的领兵追到马陵道。在士兵们搬拦路的树木时,有人发现路旁大树上的字,忙向庞涓报告。庞涓叫士兵点燃火把一看,上面写着“庞涓死于此树下”几个大字,不由得大惊。此时,齐军伏兵对准火光处万弩齐发,箭如雨下,魏军死伤无数,庞涓也身中几箭,倒在血泊之中。他自知中计,绝难脱身,只得拔剑自杀。齐军乘胜追击,俘虏了魏太子申,把魏军彻底打败了。

与孙膑减灶相反,我国历史上还有个虞诩增灶退敌军的故事。虞诩(公元137年),东汉将领,字升卿,陈国武平(今河南省鹿邑西北)人,十二岁已能读《尚书》。父母早死,他孝养祖母,祖母死后,才出任太尉李修府郎中。永初四年(公元110年),羌、胡攻掠凉州。汉廷为专力北御鲜卑、匈奴,欲弃凉州,被虞诩谏阻。因他反对外戚,大将军邓涉拟放弃凉州,并提出安抚凉州,抵抗西羌之策,得到太尉李修的采纳。

虞诩在任朝歌县令的时候,曾用计谋派人打入土匪内部,了解土匪出没和行动情况,一举歼灭了以宁济为首盘根错节的土匪集团,平定了匪患。虞诩说:“一个有抱负、有志气的人绝不会避开困难的事而专门去找容易的事来做。这就像我们在砍树时,如果不遇到坚硬牢固的盘根错节,就显不出斧头的锋利一样。”朝歌变民为乱,他任朝歌县令,用计将之平定。西羌侵犯武都,当时执政的邓太后认为他有将帅之略,升为武都郡长,让他负责抗击西羌。

元初二年(公元115年),羌族复起兵大败汉军。虞诩前往武都赴任,途中被羌兵阻于陈仓(今陕西宝鸡境)崤谷。虞诩诈称固守待援,就停军不进,扬言已派人往朝廷请增兵,等增兵到了再出发。羌军得到这个消息之后,便分散到附近各县劫掠。虞诩趁其兵散立即日夜兼程挺进,第一天就奔驰了一百余里,令吏士每人各做两个炉灶,第二日各做四个炉灶,以后每日倍增,羌军尾追,见其每日增炉灶,疑已增兵,不敢攻击。有人问虞诩:“昔孙膑减少炉灶而您却增加炉灶,兵法说每日行军不要超过三十里,以防备出意外,而您却令行二百里,这是什么缘故?”虞诩答道:“羌军多,我兵少,慢行则易被他们追上,急速前进则对方难以预测。羌军见我军炉灶日增,必误为郡兵来援。兵多行速,羌军必惊而不敢追。孙膑示弱以诱敌,我今示强以退敌,这是因彼此形势不同之故。”乘羌兵松懈,通过险隘。沿途虚张声势,逐日增灶,羌兵以为汉军增多,不敢紧追。

虞诩到达武都郡(今甘肃南部)时兵不满三千,而羌军有万余,已围攻赤亭(今甘肃成县西北)数十天了。虞诩便下令,不准用强弩,只用小弓,羌军以为守城部队弓箭力弱,便集众猛攻。虞诩便使用二十张强弩共射一人,发无不中,羌军大惊,急行撤退。诩趁机命令兵出城奋击,杀伤很多羌军。

第二天,诩命令全军从东门出从北门入,入城后改换服装照样出入,如此转了几次。羌军以为守城军如此之多,更为恐惊。虞诩料定羌军将退,便暗中派遣五百余人到浅水处设伏,拒住羌军退路。羌军果然撤退,诩令前后夹击,大破之,杀伤俘虏甚多。羌军在这里败散,窜逃到益州,无力再来侵扰。

从虞诩退羌军的智计来看,运用兵法也要根据情况的变化而随机应变。孙膑退军减少炉灶是向敌示弱,让想让对方认为齐军怯战逃亡,引诱对方追击,然后在预先埋伏好的阵地以歼之。而虞诩兵少,羌军兵多,要逃过敌人的拦阻,只能设法使其分散,而在急行军前进时,只好把孙膑的方法反过来用了,即增加炉灶使羌军疑其增军而不敢追击。显然,孙膑减灶是诱敌追击,而虞诩增灶是为了慑敌,情况各异,目的不同,办法也就相反。如果虞诩死啃兵书,也学孙膑减灶,那可就倒霉了。

让守城军全部进进出出,这是虞诩在向敌人展示自己的军众,给敌人一种错觉,让他们不敢久留。虞诩在对敌的整体战术中,用的基本上都是以弱示强的力法。但在局部战术中,虞诩也用强而示弱之法,即先用小弓让敌人误认为他的箭力弱而来攻城,然后再转而用强弩射之,使敌人惊恐。虞诩有这种随机应变的用兵之策,可以说是一个善于用兵的人。

情况会随着时间和场合的不同而变化,因此办事的方法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不要凭主观经验,认为这个方法曾解决过类似的问题,就抱住这个方法不放,不懂得变通。适时变通才能找到新路子,才不会被对手抓住把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