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家户村的回族信仰伊斯兰教,汉族信仰佛教和道教。
一、伊斯兰教
宗教信仰的基本内容:回族对伊斯兰教的信仰,包括信真主、信天使、信经典、信使者、信后世和信复生、信前定。简称“六信”。
信真主。信仰真主是伊斯兰教六大信仰之一。即相信真主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恩养者和唯一的主宰;是全能的、全知的、大仁大慈、无形无像,无所不在,不生育也不被生育,无始无终,永生自存,独一无二,实有超然。信仰真主是伊斯兰教信仰的基础,是对穆斯林的基本要求,并且要做到“心里诚信,舌肉召认”,不能丝毫怀疑和争辩。在伊斯兰教经典《古兰经》中,有多处描写真主各种属性的经文。《古兰经》说:“他是真主,除他外,绝无应受崇拜的。他是君主。他是圣洁的,是健全的,是保佑的,是见证的,是万能的,是尊严的,是尊大的……他是真主,是创造者,是造化者,是赋形者……”
信天使。天使又译作“天仙”。信天使是伊斯兰教的基本信仰之一。其主要内容是:相信有天使的存在,他是真主用“光”创造的妙体,为人眼所不见。天使只受真主的驱使,故执行真主的命令。伊斯兰教相信,真主在创造人类之前就已经造化了天使。《古兰经》中说:“每个人的前面和后面,都有许多接踵而来的天神,他们奉主命来监护他。”“他每说一句话,他面前都有天神当场监察。”天使不分性别、不婚、不生、不食、不饮、不睡,没有生死、老幼,数目繁多,人类看不见,他们依真主之命各司其职。有的管理天堂,给人报喜;有的管理火狱,惩罚罪人,取人性命。其中著名的有四大天使:哲布勒伊来负责传达真主的启示,《古兰经》就是通过他传给穆罕默德的,在众天使中地位最高;米卡伊来负责观察宇宙,掌管人类送食禄;阿兹拉伊来掌管取走人的性命,又被称作“取命天仙”;伊斯拉非来在现世将毁灭,后世快到来之时,吹响末日审判的号角。此外还有蒙卡尔与纳克尔两位天使,掌管坟墓中的拷问;雷祖瓦乃天使掌管天堂,马立克天使掌管火狱。在每个人的左右还有两位天使,右边的记录人们一生的善行,左边的记录人们一生的恶迹。
信经典。信经典是伊斯兰教的基本信仰之一。内容是:信仰安拉下降给世人的一切经典均为真实的,是源于真主的,是真主的启示。这些经典不是人类的语言,是人类所不能仿作和模拟的,是指示和引导人类的明证。伊斯兰教承认包括《古兰经》在内的104部经典是真主在不同时期、不同历史背景下降给不同使者的,其中降给穆罕默德的是《古兰经》。伊斯兰教认为自《古兰经》颁降以后,以前颁降的一切经典所载律例全部作废。那些经典虽然也是真主颁降的,但其内容受到人们的删改和修订,因而是过时的,人们只能遵循《古兰经》这最后一部经典行事。相信《古兰经》为“天启”,是伊斯兰教信经典的基本内容。
信使者。信使者是伊斯兰教的基本信仰之一。内容是:相信真主在不同历史时期派遣到伊斯兰教不同民族中的众多使者,他们都负有传达真主命令、传布“安拉之道”的重大使命。
信后世、信复生。又称“信死后复活”和“信末日审判”,是伊斯兰教的基本信仰之一。伊斯兰教相信,人们都要经历今世和后世,认为终将有一天世界的一切都会死亡和毁灭,那就是所谓“世界末日”,那时,曾在今世生活过的一切人都将“复生”,接受安拉对自己的总清算、总裁判,行善者进天堂,作恶者下火狱,任何人都不能躲避开这“末日审判”。伊斯兰教认为,今世是暂时的,后世是永久的,要人们毫不怀疑地相信后世。同时又强调人们不能抛弃今世的生活,提倡“寻求真主在今世为世人设置的恩惠和慈悯”,号召人们“两世兼顾”。
信前定。信前定是伊斯兰教的基本信仰之一。伊斯兰教要人们相信,世间的一切都是由安拉预先安排的。不仅人们的富贵贫贱、吉凶祸福、生死寿限、美丑善恶等皆由安拉的意志决定。即使自然界的风雨雷电、四季变化、山川草木、日月星辰、宇宙循环等,也统统服从安拉的意志。这就是穆斯林常讲的“一切围着太克底尔转”。伊斯兰教主张“前定自由统一论”。人类有自由,安拉有前定。自由是安拉赋予人类的主观能力,前定是安拉创造的客观规律,客观规律不依人们的主观意志而转移。前定和自由是不能分离的,有前定必有自由,有自由必有前定。前定如大海,自由如舟楫。人类在真主前定的大海里驾驶着舟楫,享受着安拉给予的自由,行善作恶都是人类自由意志选择的结果。
宗教功修伊斯兰教认为,信仰不仅仅表现为内心的一种信念,还必须通过信仰的实践,即宗教的功课和修行表达这种信仰。这种信仰的实践活动分为“念、礼、斋、课、朝”,谓之“天命五功”。也是穆斯林的神圣职责和根本义务,必须终身不渝地履行。履行五功一直是这里宗教活动的基本内容和方式。“念(认)”,属于思想意识方面的基本信仰,旨在建立以“认主独一论”为核心的理论认识体系,“礼、斋、课、朝”四功,则是付诸行动的攻修与实践,即具体履行的宗教义务。
念。一是念清真言:“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主的使者。”二是“作证词”:“我作证,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独一无二。”我又作证:“穆罕默德是主的仆人与使者。”
礼。即礼拜安拉养育、赐福的感赞。按伊斯兰教教义规定,一日有五次礼拜,分为邦布达(晨礼),撇申尼(晌礼),底格尔(晡礼),沙目(昏礼),虎伏滩(霄礼)。礼拜前要沐浴,即洗大小净,清洁身体,穿衣有讲究,要求“盛装”干净整洁。礼拜时原则上要求男性穆斯林按时赴清真寺合众礼拜,有特殊情况可以例外。女性礼拜则在家中进行。礼拜时,以麦加的“克尔白”圣殿所在的方位为“正向”,即向西。礼拜的“仪则”是端立、举手、鞠躬、叩首、跪坐,合称“四仪”。礼拜时要求清除心中的一切杂念,聚精会神,面容肃穆庄重,集体礼拜时由阿訇领拜。该村人用波斯语把礼拜称为“乃玛孜”。
每星期五为“主麻日”,称为聚礼。本村居民尤其重视聚礼。平时因谋求生计,故在平时的礼拜活动中,多为50岁以上的老人,但“主麻日”这一天的聚礼,许多人会主动赶到清真寺参加。平时每日坚持五次礼拜的人较少,“主麻日”礼拜人数较多(1985年1月30日晌礼统计的人数为141人,占全村回族人数的3.8%,2009年11月28日观察人数约400人,占回族人口的11.7%)。聚礼时,阿訇先讲瓦尔兹,后念虎图白,演讲结束后再礼拜。主要是用通俗语言阐述《古兰经》和圣训。20世纪80年代以来,阿訇在虎图白演说中坚持引经据典,挖掘《古兰经》中的意志,深入浅出,引人向善,让穆斯林不仅成为一位虔诚的穆斯林,更要成为一位遵纪守法、爱国爱教的好公民。许多人正是通过阿訇的虎图白演说,既接受到宗教知识,又接受到政策宣传。
斋。斋戒的目的,在于通过戒持,即不饮不食、忍饥耐渴,断绝各种尘情、抑制个人的私欲,以敬事真主,接近真主。同时还要求人们省过、节欲、清心。因为在伊斯兰教看来,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会有过失,但只要知过悔改,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过失自然消失。而过失的根源在于私欲,如果能够节制饮食,血气平和,私欲也就自灭。若能慎其口腹,静默参悟,兢兢自持,心灵也就自然净化了。本村穆斯林历来很重视封斋。尽管如今在这里封斋如同礼拜一样是个人的行为,不封斋也无人干涉,但除一些未成年的小孩(伊斯兰教规定,女子9岁,男子12岁,即要封斋)和体弱、重病者及在外上学、工作的人外,其他人一般都自觉地遵守,连一些外出做生意的人也不认为自己可以例外,封斋的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呈上升趋势。1984年,全村信教群众封斋的人数不过三分之一,而2000年后封斋的人数占信教群众的一半以上。
课。即缴纳天课。既是一种善行义务,又是伊斯兰教的一种社会经济制度。“天课”的目的是“隆施济以防聚敛”。按教义规定,“凡人执有资财,满贯应四十取一(即2.5%),以给贫乏,逾年一算”。所谓“满贯”,指金93.6克,银665.2克,即达到这个标准,才负有缴纳天课的义务,否则可不承担义务。2000年以后,村民每年缴纳的天课,指纯利润(减除一切开支之后称纯利润)每1万元缴250元。
朝。即朝觐。按教法规定,凡理智健全的男女穆斯林,其经济状况足以担负全家生活费用之外,尚具备往返交通食住等旅费,不负债借贷,本人身体状况能长途跋涉,在旅程安全,无战争、动乱,无疾病流行的条件下,平生应亲自履行一次朝觐礼仪。履行过朝觐仪式的人,被尊称为“哈吉”,即已具有“朝觐者”的身份。明清时期,纳家户穆斯林朝觐者不见经传。民国时期有马生太、纳万德、纳玉贤、纳彦景、李哈吉(名不详)等5人朝觐。新中国成立后,穆斯林朝觐活动是由中国伊斯兰教协会组织的。1986年到2009年,纳家户村有103人次参加朝觐,其中男63人,女40人。
朝觐需个人提出申请,由县委统战部、宗教局根据上级宗教部门分配的名额进行安排。纳长寿哈吉说,1994年朝觐共花了2.7万元,2004年后至少需4万元。除收入大户外,一般家庭朝觐一次要倾其所有。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申请朝觐的人也逐年增多。
教派本村穆斯林大多属于格底目教派。
宗教职业者清末民国初以前,本村宗教实行依玛目掌教制。教职人员除了掌教(依玛目)外,还有督教(海推布)和副教(穆安津),由本村有势力的穆斯林担任,而且可以世袭。这一制度大约在民国后失去群众基础,改为阿訇掌教制。
开学阿訇行使的职权范围包括:负责经堂教学的课程安排,招收满拉(学生),讲授经典,培养满拉(海里凡);担任集体礼拜的伊玛目,特别是聚礼和会礼必须由其主持、领拜,并负责讲“卧尔兹”或“虎图白”,宣讲教义教法,劝人行善止恶,遵纪守法;为穆斯林证婚,为亡者举行殡葬(者那孜)仪式,主持其他重大宗教事务;负责解释教律,根据经训,结合国家实际,对某些重大问题作出自己的决定。
纳家户清真寺从建寺初期到2009年,共有20名开学阿訇。
1996年,开学阿訇一年给600斤粮,3000元现金。从2005年起,每年给阿訇600斤粮(粮折价1000元,付现金),8000元现金,每月另给糖茶钱180元。
宗教管理纳家户村宗教事务的管理由清真寺和寺管会负责。
这一管理机构的组织形式和名称,在不同时代有所不同。随着回族穆斯林寺坊制度的形成,清真寺和寺坊事务的管理机构——寺管会逐步得到完善。民国时期寺管会也叫学董乡老会,由数名热心宗教事业的长老(乡老)组成,为首者称学董或主事乡老。
“文化大革命”时期,随着清真寺改作制桶厂,寺管会也停止工作。1979年,恢复清真寺的宗教活动,并组织寺管会。寺管会一般由5人组成,设正副学董2人,会计、出纳、保管员各1人。寺管会的主要职责是:决定选聘或解聘本寺坊掌教阿訇和其他教职人员;筹办集体性的宗教活动,如三大节日庆典等,举办经堂教育和其他公益福利事业;保护和负责清真寺的维修,管理寺坊公墓;筹集和管理寺坊经费、财产及接待来访人员等。学董及寺管会成员在县宗教局和统战部主持下全部由寺坊信教穆斯林选举产生。实行民主管理,依法办事。
2009年,纳家户清真寺管理委员会由4人组成,主任吕忠明,会计纳信,出纳纳成,实物保管纳健华。
附:
清真寺民主管理委员会制度
一、寺管会成员应为爱国爱教、遵纪守法、办事公道、热心为群众服务、有一定工作能力的穆斯林。
二、寺管会设主任一人、会计一人、保管一人,委员若干人。由年满18周岁以上的信教公民选举产生,选举方式可参照选举法。
三、每届寺管会任期一般为三年,可连选连任,寺管会成员在任期间,若不称职,群众可罢免。
四、严格照章办事,实行集体领导,分工负责,民主集中,重大事项集体研究决定。
五、接受村、镇和民族宗教局的管理。
寺管会职责
一、管理宗教场所,安排处理宗教场所日常事务,为正常宗教活动提供服务,寺管会主任是本清真寺的法人代表。
二、引导宗教活动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办理宗教场所的各种审批手续,制止本寺教职人员外出传教,不接待外来串联传教者,维护本地宗教格局。
三、搜集整理场所资料,建立健全场所档案制度。
四、兴办自养事业,减轻信教群众负担。
五、配合阿訇调解本坊的民事纠纷,维护稳定。
六、管好财务,健全账务,民主理财,每月张榜公布收支情况。
七、负责清真寺的文物保护,环境美化和安全保卫。
八、定期向群众报告工作。
九、向政府反映穆斯林群众的合理意见和要求。
宗教经济清真寺收入是宗教经济的一种形式。伊斯兰教规定,清真寺的收入既有穆斯林的功课内容,又有随心自愿的捐献。一般情况下,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纳家户清真寺收入共有以下几项内容:(1)随心“所得格”,又称随心乜贴,这是回族穆斯林社会最普遍、最经常且数量也是最多的一种捐献方式,这是清真寺经济收入来源的主要方式之一。(2)回族穆斯林缴纳的天课,它要求穆斯林按年度对自己的经济收入进行清算,提出一部分施舍于“安拉的道路”,周济贫困的穆斯林。近现代以来,穆斯林自愿缴纳的天课都归清真寺统一使用,成为清真寺经济收入的来源之一。(3)回族穆斯林群众所捐献的各种学粮、寺捐和念经钱及其他物资等。(4)四大节日(包括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和法图麦节)的乜贴收入。(5)县人民政府在一定时期内所给予的财政拨款。
1986年至1996年的收入呈逐年增加的趋势。1993年之前的8年中,除了1988年总收入超过10万元,达10.2万元外,其余年份均在5万多元到9万多元之间徘徊。1994年一跃达到14.8万元。1995年再跃升到20.1万元,为1986年的2.4倍,与总收入最低的1987年相比,则是1987年的3.5倍。1996年18.9万元。2000年以来,每年5万元左右。
该村清真寺所得各项经济收入的用途和开支主要有以下几项:小型购置费用款;整修清真寺所需费用款;水电费支出;庆祝四大节日所需费用款;建筑费用支出,包括购砖款,各方面工资支出款等;生产费用支出款;伙食费、医疗费及各方面乜贴支出等;其他支出;给阿訇、满拉的学粮和工资以及聘请阿訇所需的费用等。
宗教的传承方式经堂教育。重视经堂教育是格底目教派的一个重要特点。经堂教育就是在清真寺讲经堂里施行的一种宗教教育。主要招收穆斯林子弟,由阿訇讲习伊斯兰教经典,传授教义、教法知识和普及宗教基础知识以及培养阿訇。纳家户清真寺内的经堂教育同其他各地清真寺里的经堂教育没有什么根本性的差别,一般都大同小异。20世纪50年代至1965年之前,在纳家户回民小学开设有阿拉伯语的伊斯兰教义基础知识等课程。1990年后,也有断断续续的开设。经堂教育的课本素有“十三本经”之说,该清真寺的满拉主要以“连五本”即《艾萨苏·欧鲁姆》(意为基础知识)《舍来哈·伟嘎业》《凯俩姆》《古兰经》《海瓦依·米诺合吉》和阿拉伯语等为主。该寺有满拉10多人,主要来自本村附近及吴忠、青铜峡、同心、固原等地。他们的年龄差别较大,文化程度也不同,有的已“穿衣”,但仍然在寺中继续学习。
家庭中的宗教教育。该村回民家庭中的宗教教育数百年来一直因循着口传心授和手抄的方法传授伊斯兰宗教知识和教法、教义等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在经常性的礼拜和重大节日庆典活动中,以及居民家庭举行婚丧嫁娶的宗教礼仪过程中,又将那些口传心授的知识付诸实践,使得伊斯兰教的影响得以代代相传。
二、道教和佛教
纳家户村汉族信仰佛教和道教。年轻一代已不甚信仰,但也不亵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