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不经意中的成长
6704400000021

第21章 道行格天尹真玄

这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也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湘东茶陵有个火田镇,镇内有个五门村,两千多村民十之八九为尹姓。据传,五门尹姓自西汉由北方迁入,其始祖本是茶乡王刘欣的一个随从,也是构筑茶王城的主要工匠之一,但当城池屋宇建好后,并未在城内居住,而是在城南附近一个叫下园里的地方结草为庐,并逐步繁衍发展,子嗣发达后又逐步向外迁徙扩展。现在,五门在湘东一带处于尹姓始祖发祥地的地位,每年正月都会接受来自其他地方尹姓的寻根拜访。

不知哪个朝代,也不知什么时候,下园里一贫困尹姓农户降生了一个小男孩,小孩出生时风雷震天,其母因为疼痛和惊吓,几次晕倒,小孩出生后也不哭不闹,一连几天昏睡不醒,后有白发老者主动上门施法才让小孩苏醒。其父是一个癞头,老实巴交,看到母子安然无恙,连说真玄真玄!此后,“真玄”就成了小孩的名字。

尹真玄出生之前,尹姓家族早就开办了一个宗族书院——一经堂。说到一经堂也还有些渊源:1132年夏,岳飞平乱讨伐杨幺部属曹成,从江西入湖南,途径茶陵火田营盘岭,受到族长尹彦德热情款待,牛酒犒军,并陪同岳将军瞻仰茶王城。其时,建于汉武帝元塑4年(前125年)的茶王城已经迁出100余年了,早已人去楼空,所见只是冷落萧条与凄凉。老者慨叹千年王府的衰败,悲悯世事难料。岳将军听了老者的话,似有所悟,他举目四顾之后,感觉此地地气脉象都不错,只是范围太过狭小,于是对老者说:“这个地方毓秀钟灵,定当人才辈出,您老人家财有余而学不足,当以一经教子孙,可求百世其昌。”“将军吉言,老朽谨记了。”尹长老听从岳将军意见,建书院,广纳族内弟子,聘师教授经史文学。不久之后,庐陵人杨万里听说此事,从汴梁书“一经堂”匾额相赠,从此,书院冠名“一经堂”。这就是茶陵最早的书院。尹真玄小时候就在这个书院上学。

一经堂招收的多是族内富家子弟,尹真玄家贫如洗,常常受到同学欺负。其父为人老实厚道,从不与人争长论短,其母却比较强悍,因此而与不少大户结怨。小真玄上学要经过一条小江,每逢雨天,江水骤涨,小真玄过不去,但每每这个时候,江边就会出现一位白发老者背着他过江。真玄把这个秘密告诉了母亲,母亲深感诧异,便截住老者追问缘由,老者拗不过,只得告诉她:“小孩是仙童转世,将来是个大人物,要点中状元!”她得知了这个情况,心内非常高兴,并常常喜形于色。有一次她在灶台上洗碗,有邻人串门,便唠叨起来,说到平日遭人欺侮的事,心内颇有恨意,顺手拿着筷子在灶台上敲了数下,狠狠地说“他日我儿出息了,定报×××之仇!”没想到她这一敲,惹恼了灶神司命娘娘,司命娘娘带恨走告玉帝,说她被尹真玄的娘猛敲了三棍棒,说这妇人居心不良心怀报复。司命娘娘是饮食之神,督察人间善恶。玉帝闻听之后自然是雷霆大发了。当即派天神抽换尹真玄的筋骨,要改变他为凡人。尹真玄痛彻心扉但却咬牙忍受,也许是天神粗心大意,最后剩下了一口银牙未换。尹真玄仙气虽除,道骨却还残留,后得仙人指点,成了能够呼风唤雨道法无边的道人。后来,尹姓族人为帮助尹真玄弘扬道法,便在一经堂旁边修建了一个道观——长生观。

得道之后的尹真玄,行侠仗义,美名远播。有一年,久晴不雨,旱魔肆虐,邻邑攸县县令接他去求雨。他依道法架设高坛,摆设香案,带领县令、名绅列队虔诚默祷。尹真玄身穿羽氅,手摇法铃,口念真经。起始烈日当空,万里无云,县令乡绅颇为焦虑。不一会儿,乌云涌起,天昏地暗,接着便大雨倾盆,数时不止,县令、名绅一个个淋得就像落汤鸡,而尹真玄顺手从屋檐下摘取一片瓦搭在头上,全身未沾一滴雨。这场雨驱走了旱魔,解除了旱情,确保了粮食丰收,赢得了百姓的雀跃欢呼。由于尹真玄求雨有功,县令要重谢他,尹真玄谦逊地说:“我是为百姓求雨,不是为你县令求雨,不用谢!”县令不依,一定要谢他。尹真玄看到不远处的池塘边有只海螺,便捉弄地说:“感谢你的真诚,就把那只海螺装满稻谷好了。”本来那只海螺空间顶多能装一升谷,可是县库粮仓空了三间还没有装满,县令慌了,忙告诉尹真玄,他说哪有这等事,随手从谷堆上撮一把放进海螺,海螺立刻满了。这些谷子究竟到哪里去了呢?原来尹真玄调动长生观的神兵把谷子运回了火田老家。不过,县令并不因此怪罪尹真玄,他请匠人精制了一个金字匾,题词“道行格天”送给他。

尹真玄年纪轻轻就死了,死时有人见他骑着白马上泰和仙了,这时他家的白狗也死了,他就是骑着自家的白狗去的。乡人为了纪念他,为他雕塑了木像,一遇天旱或是虫灾泛滥就抬出来求雨禳蝗,百试不爽。那“道行格天”的牌匾和木像一直供奉在长生观内,直到文革时期才作为四旧迷信物件被毁弃。

泰和仙,这座离五门村仅有十多里远的茶陵最高峰,以其高耸险峻著称,山上绿树茵茵,道观依旧,香火不断。茶乡一带历年来风调雨顺,少灾难,都说是因为尹真玄居高临下庇护保佑的结果,虽不可信,却也无须否定。

2011年1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