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挺进浩瀚大漠
6703400000003

第3章 探寻尼日尔

“尼日尔”这个名字是从法语一词音译而来的。关于尼日尔这个名称的含义有多种不同的解释:一种认为是“河流”的意思;另一种认为是“黑色”的意思,即“黑人地区的河流”。然而,这条充满神秘色彩的河流,一直到18世纪末,欧洲人才作有系统的试探,寻找尼日河的源头、流向和河口。

“经典回放”

(一)

为了探寻尼日尔河的奥秘,苏格兰的外科医生蒙哥·帕尔克决定受聘于“促进非洲内陆开发协会”。蒙哥·帕尔克在科学界的声望来自于他对生物学的研究。他曾经在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附近的水域里发现过新鱼种,他为此而发表的论文受到了权威人士的首肯。正基于此,班克斯推荐了他。

在往南方去探寻尼日尔河的道路上,蒙哥·帕尔克避开了穿越撒哈拉沙漠的艰苦旅程,从英国的朴次茅斯出发,经历了2个月的海上漂流,在冈比亚河畔的比沙尼亚上了岸。

蒙哥·帕尔克在比沙尼亚染上了可怕的热病,数次陷入昏迷状态……蒙哥·帕尔克仿佛感受到了灭顶之灾,他看到汪洋大海中的小黑点正是他自己。他怎么也不明白,脚底下细细密密、晶晶亮亮的漠漠黄沙怎么眨眼间就变成了冰冰凉凉、汹涌澎湃的大洋。

蒙哥·帕尔克绝望了。他骇然地大声喊叫起来,两眼一睁,无垠的沙漠消失了,翻卷的海浪不见了,只有几缕惨惨淡淡的阳光从小小的窗口透进来。

就这样,蒙哥·帕尔克饱受着生生死死的煎熬,常常处于一种精神混乱的状态,但他还是顽强地活了下来。

(二)

离开比沙尼亚,蒙哥·帕尔克一行跋涉了数日,来到了一个土著的部落。他们按惯例拜会了部落的首领。

蒙哥·帕尔克知道土著首领的厉害,这些人是万万不能得罪的,他以传统的欧洲礼仪向酋长鞠躬。

“尊敬的酋长,他希望能够沿着尼日尔河平安地到达通布图。但他从欧洲远道而来,人地生疏,祈望能得到您的指点。”蒙哥·帕尔克谦逊地说。

“您从大英帝国不远万里而来,辛苦了。”酋长见蒙哥·帕尔克只身一人,对自己又是鞠躬,又献出珠宝,表现得相当友好,就对蒙哥·帕尔克十分客气,“只要您在他的地界之内,他保证您的安全。不过,尼日尔河源远流长,其他部落的事他就不好插手了。他劝您不要走得太远,不然将是件很危险的事。因为内陆地区的一些部落从来就没有见过白人,他们也许会杀了您。他真诚地希望您及早回去。”酋长极其友善地劝诫道。

蒙哥·帕尔克谢别了酋长后。从行囊中翻出地图,看了良久,叹息道:“他们在这里根本看不出尼日尔河的方位,只有找到当地的土著才能找到尼日尔河。”

吃完简单的早餐,蒙哥·帕尔克和强生准备上路。这时,远处扬起一阵风尘。

“摩尔人?”

“不知道。”

“那他们怎么办?躲起来还是跑?”蒙哥·帕尔克问完这句话,才觉得自己是多么的愚蠢。在这种砂砾地带,根本没有藏身之地。

果然,摩尔人的骆驼队发现了蒙哥·帕尔克和强生。在这样的沙漠地区,只有两个人行走,又没有马匹和骆驼,肯定是外来入侵者。摩尔人相信自己的判断,领头的呼啸一声,整个骆驼队就“呼啦”一下散开了,排成一字形的骆驼队朝着蒙哥·帕尔克他们冲了过来。蒙哥·帕尔克闭上了眼睛,静静地等候着,心想,这回死定了。

(三)

蒙哥·帕尔克被带到阿里王的帐篷。帐篷里挤满了人,阿里王坐在黑皮椅子上。阿里王身边的佣人,把蒙哥·帕尔克的衣服由上到下仔细检查,把白皮肤显示给众人看,连蒙哥·帕尔克的手指、脚趾也一一地点数。她们的脸上明显地露出对蒙哥·帕尔克的怀疑。

人群终于散了。蒙哥·帕尔克被关在一顶帐篷里,说是“关”,其实帐篷并没有上锁,只是外面有人看着。夜深了,气温骤降,寒风透过帐篷的小窗口吹了进来,令他接连打了几个寒战。望着窗外的星星,蒙哥·帕尔克想到了千里之外的故乡。

蒙哥·帕尔克暗下决心要设法逃走。他发现摩尔人尽管把他囚禁在这里,但看守得并不严。蒙哥·帕尔克在等待时机。到后半夜的时候,蒙哥·帕尔克发现看守坐在地上睡着了。于是,他蹑手蹑脚地从帐篷里溜出来,借着月光,发现在离帐篷不远的地方有一大群骆驼。他爬上了驼峰,趁着夜色逃出了摩尔人的营地。

经过艰苦的长途跋涉,蒙哥·帕尔克终于到达塞固。

蒙哥·帕尔克在塞固逗留了几天以后,又沿着尼日尔河走了6天。当他抵达西拉这个小村庄时,身上的钱已所剩无几了,他不能再往前走了。

长期的探险跋涉使帕尔克积劳成疾,他的健康受到严重的损害,加之被摩尔人劫掳、囚禁,令他仍然心有余悸,他害怕再往前走还会遇到摩尔人。

蒙哥·帕尔克决定返乡。于是他功成身退,返回苏格兰老家,重操旧业,在那里开设了一家医院。

(四)

19世纪的初始,欧洲进入了拿破仑时代。为了确保英帝国在西非的重要据点,英国政府召回退隐在家的蒙哥·帕尔克,要求他率领一支新的远征探险队去寻找尼日尔河的出口,揭开尼日尔河蕴藏着巨大宝藏的谜底,并了解尼日尔河两岸地区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情况。

蒙哥·帕尔克倚仗着前一次的探险经验和远征队的精良装备出发了。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蒙哥·帕尔克率领的这支远征探险队就在将要走出沙漠地区的时候,遇到了一场暴风沙。

蒙哥·帕尔克知道,他们这支队伍随时都有可能在沙漠中迷失方向,要摆脱这种困境,必须迅速找到当地土著,请他们做向导,带领远征探险队向尼日尔河方向前进。

真是无巧不成书。蒙哥·帕尔克的远征探俭队在不远的地方遇到了一支游牧部族,在他们的指引下,远征探险队到桑桑丁地区。

在桑桑丁的小村里,蒙哥·帕尔克给远在苏格兰的妻子写了一封信,叙说了这一段时期的探险经历。他告诉妻子,他们很快就可以揭开尼日尔河归宿的奥秘了。在托人捎出这封信后,蒙哥·帕尔克毅然决然地率领远征探险队从桑桑丁出发了。

帕尔克这一走,整整5年杳无音讯。人们对远征探险队此后的行踪,只留下种种猜测。5年后,一位伊撤亚寇向导拿着蒙哥·帕尔克在桑桑丁写给妻子的那封信来到了冈比亚,经过多方打探,他找到了当年为蒙哥·帕尔克当过翻译的阿马提·法多马。阿马提·法多马回忆了当时的情景:

蒙哥·帕尔克和他的探险队员们乘船沿着尼日尔河航行,通过了通布图的港口卡巴拉。但非常不幸的是,他们的船在布沙撞在岩石上,就在他们被困在水中的时候被当地一支游牧部族发现了。游牧部族立即向他们发动了进攻。整个探险队中的欧洲人无一能幸免于难……

由于从西海岸到尼日尔河的探险路途十分危险,英国政府决定,今后的探险家应采取由北而南跨越撒哈拉大沙漠的探险路线。这也可以看作是帕尔克之死的另一意义所在。从此,穿越撒哈拉沙漠的探险活动日见频繁。

“相关链接”

撒哈拉沙漠(二)

从公元前3500年以后,撒哈拉地区气候又趋向干燥,茂盛的森林逐渐转化为草原,成为黄牛、绵羊、羚羊、长颈鹿等动物的乐园,河马、水牛等动物绝迹,捕渔业也不复存在。公元前2000年以后,气候干燥程度加剧,只有公元前750年和公元500年前后有过两次短暂的雨水稍多时期。由于气候长期干燥,导致河流断流,湖泊变小、干涸或消失,植被枯萎退化,由草原变为沙漠,许多草原动物被迫退出撒哈拉的历史舞台。

今日的撒哈拉,是世界上面积最大、最典型的热带干燥地区。这里的气温年变化和日变化都达到15-30℃,绝对最高气温达45℃以上,地表温度可达70℃,年降水量除边缘地区外,绝大部分地区不足50毫米,有些地区常年万里晴空,不见滴雨。

撒哈拉沙漠风沙盛行,沙暴频繁,尤其在春季,是沙暴的高发季节。沙暴来临时,狂风怒吼,飞沙走石,霎时间天昏地暗,黄沙吞噬了大漠中的一切,交通被迫中断。几小时后,沙暴平息,街巷、广场、房舍,到处都是一层厚厚的沙尘,树林前缘,常堆起沙堆或沙丘,可是天气特别晴朗,令人有风过“沙山分外明”的感觉,沙漠中的一切景物,好像比平时更为清晰。沙漠中的风暴,把碎石、沙子和尘土吹走,留下的岩石裸露地表,这里便成为岩漠。岩漠又称石漠。岩漠中常常见到各种造型的独特的地貌形态。

那么是谁有这“鬼斧神工”的技能,将坚硬的岩石雕琢成这一千姿百态的奇异景象的呢?是风——这个大自然的“雕琢艺术家”,因此人们把这些造型精美的景象称为“风雕”。大漠中的风力疾厉,其威力之大往往出乎人们的意料。它能把岩石表面已经风化破裂的碎石和沙粒吹扬带走,扩大岩石中的裂纹、裂隙,加快风化的速度。同时,风挟带的碎石、沙子,在岩石的上部和岩块之间的裂缝、沟槽中,对岩壁进行磨蚀,使岩块逐渐被磨削而变细变形。磨蚀还能随着风力的大小,风向的转换,像能工巧匠一样,不断地变换它的雕琢手法和雕力,使各种造型更加精奇多姿,瑰丽壮观。风雕的造型有的似人、似兽,有的似柱、似蘑菇,有的似墩、似丘、似城堡……真是千姿百态、惟妙惟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