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行书:千古行书精品
6701100000009

第9章 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

《祭侄文稿》属于行书体,由麻纸材质书写,纵28.3厘米,横75.5厘米,23行,共234字。文意坦白真率,是以真挚情感主运笔墨,激情之下,随心所欲进行创作的典范。个性之鲜明,形式之独异,是书法创作述志、述心、表情的典型。

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力度震撼着后来的每位观赏者,以至于无暇顾及形式构成的表面效果。这恰是自然美的典型结构。

此帖是由真挚感情浇灌出来的杰作,是心灵的奏鸣曲,是哀极愤极的心声,是血和泪凝聚成的不朽巨制。是在“忘情”状态下的无意识的表现手法使作品产生出了无比优美的艺术效果。是经过长期探索而在这非常瞬间产生创变突破的实例。

此帖的线质遒劲而舒和,与沉痛彻骨的思想感情融和无间。所谓“干裂秋风,润含春风”,也唯此作品能当之。

颜真卿生于709年,字清臣,唐京兆万年人,即今陕西西安人,祖籍在唐代琅琊临沂,即今山东临沂。因为他被封为鲁郡开国公,所以被称为“颜鲁公”,他是唐代中期的著名书法家,他创立的“颜体”楷书与著名书法家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楷书四大家”,颜真卿排列四大名家之首,和柳公权并称“颜筋柳骨”。

颜真卿于734年中进士,登甲科,曾4次被任命为御使,为监察迁殿中侍御史。因受到当时权臣杨国忠排斥,被贬黜到平原任太守,人称“颜平原”。就是在这个时期,颜真卿与兄长颜杲卿以及侄儿颜季明共同抵抗叛军安禄山,并写下了《祭侄文稿》。

783年,颜真卿遭宰相卢杞陷害,被派到叛将李希烈部去传达圣上旨意,被李希烈绞杀了,半年后,颜真卿棺木被护送回了都城。

颜真卿是古代最知名家族之一琅琊氏的后裔,家学渊博,六世祖颜之推是北齐著名学者,著有《颜氏家训》。颜真卿年少的时候,家里贫穷缺少纸笔,他就用笔蘸黄土水在墙上练字。

他的行书遒劲郁勃,这种风格体现了大唐王朝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颜真卿用笔匀而藏锋,内刚劲而外温润,字的曲折出圆而有力。

《祭侄文稿》因为是草稿的性质,颜真卿在写的时候书法尤为率意,但在率意之中显露真情,丝毫没有刻意为之的书法痕迹。

此帖运笔迅疾,情绪激动,与颜真卿当时心中的悲愤之情有关。其书法最妙处:一是在其字的点画密聚,草成一个块面之处;二是在其枯笔连擦写数字之处。

这两种现象交相映衬,造成虚实、轻重、黑白之间的节奏变化,再加上草稿特有的率意所造成的用笔“不拘小节”,和结体的偏于松散,形成了颜体稿书风格。

此外,此帖的涂改、添加之处更增添了率意感,这本是因为它是草稿而自然形成的情况。如果后人有可以模仿的人,将古人的诗文拿来再行涂改一番以追求率意之趣,不免东施效颦,流于浅薄庸俗。

此帖,因其用途和行书书体的形式特点,使其点画用笔中舍弃了对起笔、收笔、转折、勾趯等处的刻意求工,却保留了沉实挺劲而浑厚的线质,结体则变严谨端庄而为宽松多态,章法又随势产生紧松、疏密的变化,这显出颜真卿书法的艺术创造力和高层次的书美意趣。

颜真卿的真书严谨至极,而其行书却能放任随意,不拘绳墨,轻松空灵,富有情韵。点画厚重,用笔圆浑,结体宽博,这是其真书和行书都具备的基本特征。

但由于行书多用于非郑重用途的随意书写,使其艺术天才、灵感性情随兴得以充分喷发,故其书法点画飞动,多连笔之势,体态就势变异,奇妙无穷,焕发出浓郁的书卷气息。

《祭侄文稿》线条节奏随着作品的展开而不断改变。开始时线条沉稳、含蓄、笔画断开,随着连笔增加,速度加快,但一些连续性极强的线条之间,总有些点画断开的字作为隔离带,以至作品在总体节奏不断趋向奔放、疾速的同时,隐含着抑扬的交替。

每一次循环都把整体节奏推向更激越的一个层次,作品最后在线条无法遏止的推移中结束。作品线条的外部运动和内部运动都包含了丰富的层次和极为细微的变化。它展示了一种连续的完整的过程,展示了一种运动在某种精神背景支持下的演变、推移,以至达到了另一种无法预想的节奏状态的过程。

此帖中线结构与运动节奏取得了很好的呼应。点画断开的单字使字间空间与行间空间融成一片,成为一些相对稳定的字内空间背景。

但是,当线条连续性增加时,字间空间时而与字内空间融合,如“都尉”、“何图”、“无嗟”等,从而转入了另一种空间态势,使线条所牢笼的空间与背景处于更紧张的冲突中,以至最终插入行间空间,在各种空间无法调和的冲撞中奏出结束的音符。

与此同时,行轴线也与运动节奏相呼应,从平直到动荡,再到恢复清晰轴线,每一次这样的反复都使轴线远离作品开始时的基调,而在作品结束时产生了最强烈的震荡,这也是从起端无法预想的尾声。

此帖还有着“时空”节奏这种复杂的变化。这一点不可能是颜真卿刻意追求的结果,否则总会在某些细节上流露出着意刻画或是摆布的痕迹。一般在作者的楷书作品中多少含有此种因素,但没有在此帖中发现过任何蛛丝马迹。

这就是说,左右这件作品复杂节奏的因素,不处于形式构成层面,也不处于颜真卿对形式构成的意识中,而潜藏在颜真卿精神生活的深处。

此帖的文辞透露了有关信息,颜真卿的侄儿颜季明在“安史之乱”中牺牲了,而这件作品是颜真卿所撰祭文的草稿。

可以想见作者行文时的沉重心情,但铺辞行文,总还得对情绪有所克制,然而随着文章的展开,作者逐渐陷于抑制不住的悲痛中,不能自已,直到文章结束,还可以感到作者无法平复的心境。

情绪的波动成为控制这件作品节奏的支点。这当然不是说情绪和线条节奏之间存在精确的对应关系,而是说在决定作品构成的极为复杂的深层原因中,可以找到这样一个层面。

在这个层面上,作者的情绪活动涵盖了一切;同时这一层面与形式构成层面之间影响自动进行,不受意识的干预。这便是书法创作中的“忘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