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中国的节日相比,西方的传统节日的起源都带有浓厚一般的宗教色彩。在西方,人类社会早期的节庆活动也具有企盼丰收的性质。后来,由于基督教等宗教的兴起和普及,由于工业社会商品经济取代了农业经济,敬奉土地乞求丰收的传统节庆习俗逐渐被人们淡忘,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宗教意识衍生出来的节日。西方国家,最初多以畜牧业为主,尽管后来农、工、商都有较大发展,但农业大多没有成为立国之本。因此人们对季节气候的重视程度不及中国,他们最注重的是基督教。西方国家大部分都是先形成一种宗教、一个民族,然后才各自形成传统意义上的国家,这使得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在起源时期就带有的宗教色彩,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得以强化。
西方人对生活的追求是以健康、快乐为目的的,除必须的饮食营养外,更主要的是通过宗教和娱乐活动来实现。认为人生来有罪,必须通过信仰上帝,参加宗教仪式和不断忏悔等才能赎罪,从而得到心灵净化和快乐。因此,西方的节日习俗不仅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而且注重宗教仪式后的一种身心解脱式的愉悦和快乐。如西方最重视的圣诞节,每年的圣诞前夕,各教派的教堂都要举行礼拜仪式,由教堂的圣诗班为大家演唱颂诗。许多家庭也有在圣诞节前夕进行祈祷、齐唱颂歌的习俗。人们在圣诞之日汇集在广场,围着摆放的高大圣诞树齐唱颂歌等。在复活节期间,伦敦要举行盛大的化装游行;感恩节期间,美国的乡村市镇举办规模庞大的化装游行、戏剧表演和体育比赛等等。
一、外国主要节庆习俗
(一)新年
1月1日是公元纪年的新年,也是世界各国通行的辞旧迎新的节日。除守旧岁、亲友互访、寄贺年卡、赠送礼物等相通的习俗外,各国也流传着许多古老而别有风情的习俗。
缅甸的新年正好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按照传统习惯,人们要互相泼水祝福。
日本的寺庙在岁末午夜时分都要鸣钟一百零八响,以驱除一百零八个魔鬼,保佑人畜在新的一年中平安无事。
印度的一些地区,人们从元旦凌晨至午夜禁食,以此迎接新年的到来。
英国有的地方在除夕夜晚带着酒、糕点拜访亲友,进屋后首先要拨弄壁炉的火,象征开门大吉、红红火火。
法国有在除夕夜必须把家中最后一滴酒喝尽的风俗。这天,人们还格外关注天气和风向,以此预兆来年年景,如刮南风则预示一年风调雨顺。
意大利人除夕之夜纵情歌舞,欢庆新年。午夜时分把家里的废旧物品从窗口抛出,以示丢弃烦恼和厄运,迎来吉瑞。
西班牙人有除夕夜争食葡萄的习俗,如果在有节奏的午夜钟声中吃完十二颗葡萄,意味着来年每个月都会如意。
美国人则以野外篝火晚会的形式迎接新年,午夜12点,将旧物扔进火中,大家围着篝火唱歌跳舞,狂欢至黎明。
阿根廷人过年是全家外出洗一次新年浴,将美丽的鲜花撒在水面上,沐浴时用鲜花擦遍全身。
几内亚人按传统习惯牵着大象在街上走来走去,载歌载舞,尽情狂歌。
马达加斯加人新年要把鸡头、鸡尾赠送给双方父母,以示敬重,把鸡腿送给兄弟姐妹以及其他亲朋好友,象征友好互助。
(二)情人节
情人节,又称圣瓦伦丁节。情人节最初起源于古代罗马,为每年为2月14日,一直是欧美各国青年人较为喜爱的节日。
关于情人节的来源,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主要有以下四个版本:
1.在古罗马时期,2月14日是为表示对约娜的尊敬而设的节日。约娜是罗马众神的皇后,罗马人同时将她尊奉为妇女和婚姻之神。接下来的2月15日则被称为“卢帕撒拉节”,是用来对约娜治下的其他众神表示尊敬的节日。在古罗马,年轻人和少女的生活是被严格分开的。然而,在卢帕撒拉节,小伙子们可以选择一个自己心爱的姑娘的名字刻在花瓶上。这样,过节的时候,小伙子就可以与自己选择的姑娘一起跳舞,庆祝节日。如果被选中的姑娘也对小伙子有意的话,他们便可一直配对,最终他们会坠人爱河并一起步入教堂结婚。后人为此而将每年的2月14日定为情人节。
2.瓦沦丁是公元3世纪的一位主教,不同意皇帝为安定军心而发布的禁婚令,秘密为年轻人主持婚礼,因此遭到拘禁,死于监狱中。悲伤的朋友们将他安葬于圣普拉教堂。那一天是2月14日,那一年是公元270年。人们定立情人节以示纪念。
3.传说中瓦沦丁是最早的基督徒之一,为掩护其他殉教者,他被抓进了监牢,在那里他治愈了典狱长女儿失明的双眼。当暴君听到这一奇迹后到非常害怕,于是将瓦沦丁斩首示众。在行刑的那一天,瓦沦丁给典狱长的女儿写了一封情意绵绵的告别信,落款是:寄自你的瓦伦丁。当天,典狱长的女儿在他墓前种了一棵开红花的杏树,以寄托自己的情思,这一天就是2月14日。自此以后,基督教便把2月14日定为情人节。
4.在罗马人崇拜的众神中,畜牧神卢波库斯掌管着对牧羊人和羊群的保护。每年二月中,罗马人会举行盛大的典礼来庆祝牧神节。其中有项活动类似于摸彩,每个男青年都可以从“签筒”里抽出写有某个少女名字的竹签,被抽中者就成了他的情人。基督教的兴起使人们纪念众神的习俗逐渐淡漠,于是牧神节就逐渐变成了瓦沦丁情人节。
通常在情人节那天,以赠送红玫瑰和巧克力来表达情人之间的感情。玫瑰是世界主要的礼品花之一,表明情感专一和活力。玫瑰一般有深红、粉红、黄色、白色等色彩,著名品种有红色、黄色等。情人节以送红玫瑰的最多。巧克力自它诞生以来就与爱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相爱的人们用甜蜜的巧克力表达对爱人的浓浓情谊。
(三)复活节
每年春分过去,第一次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就是复活节。复活节是基督教纪念耶稣复活的一个宗教节日。早年在基督教会中对复活节的日期曾经有过争议,引起一时混乱。直到公元325年,教士会议才决定整个教会统一在一天庆祝复活节。
复活节有不少传统的庆祝活动,蛋就是复活节最典型的象征。因为蛋孕育着新的生命,古时人们常把它视为多子多孙和复活的象征。后来基督教徒又赋予蛋以新的含义,认为它是耶稣墓的象征,未来的生命就是从其中挣脱而出世。复活节人们常把蛋染成红色,代表耶稣受难时流的鲜血,同时也象征复活后的快乐。
兔子也是复活节的象征。因为兔子繁殖力很强,所以人们也把它视为新生命的表现者。人们常常绘声绘色地给孩子们讲复活节彩蛋是兔子下的,并把彩蛋放在花园里,让孩子们玩找蛋游戏。
现在每逢复活节,美国大小糖果店总要出售用巧克力制成的复活节小兔和彩蛋。这些彩蛋小的和鸡蛋差不多,大的有甜瓜那么大,孩子们吃起来津津有味。送给亲戚朋友,也不失为上佳礼品。
复活节的传统食品是肉食,主要有羊肉和火腿,它们都具有一定的含义。据《圣经》说:上帝要考验亚伯拉罕,让他把独生子以撤献为燔祭。亚伯拉罕果真照办,在他举刀要杀以撤时,上帝命天使阻止了他。这时,亚伯拉罕正好发现一只公羊,便把它取过来献为燔祭,代替了他的儿子。因此用羊祭祀,是过复活节的一个老传统。羔羊则象征着耶稣的献身。至于吃火腿,据说是英国人遗俗,以示对犹太人禁止肉食内含血这一规矩的蔑视。后来此风便被英国移民带到美国。
(四)愚人节
愚人节也称万愚节,英文为AprilFool'sDay。愚人节是每年的4月1日,是西方也是美国的民间传统节日。在愚人节这一天,不分男女老幼,可以互开玩笑、互相愚弄欺骗以换得娱乐。
起初,任何美国人都可以炮制骇人听闻的消息,而且不负丝毫的道德和法律责任,政府和司法部门也不会追究。相反,谁编造的谎言最离奇、最能骗取人们相信,谁还会荣膺桂冠。这种做法给社会带来不少混乱,因而引起人们的不满。现在,人们在节日期间的愚弄欺骗已不再像过去那样离谱,而是以轻松欢乐为目的。
如今,愚人节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国际性节日,差不多在整个欧洲和北美都流行。随着时间的推移,愚人节作弄人的手法,也是花样翻新,新意百出。例如:新婚的妻子可能会收到告发丈夫不忠的信件,碌碌无为的公务员会接到提升的调令,儿子会接到父亲去世的电报等等让人啼笑皆非之事。当然,愚人节的真谛不是要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而是要发扬与人为善的精神和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脱离了这个前提而愚弄人是不应该的。
(五)母亲节
母亲节是一个感谢母亲的节日。在美国、加拿大和一些其他国家,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天就是母亲节。在其他一些国家的日期会有所出入。母亲们在母亲节这一天通常会收到礼物,康乃馨被视为献给母亲的花,被认为是最好的礼物。
母亲节起源于古希腊。在这一天,古希腊人向希腊众神之母赫拉致敬。到古罗马时,这些活动的规模就变得更大,庆祝盛况往往持续达三天之久。在17世纪中叶,母亲节流传到英国,英国人把封斋期的第四个星期天作为母亲节。在这一天里,出门在外的年青人将回到家中,给他们的母亲带上一些小礼物。
现代母亲节起源于美国,由安娜·贾维斯(AnnaJarvis,1864~1948)发起,她终身未婚,一直陪伴在母亲身边。安娜·贾维斯的母亲心地善良,极富同情心,她提出应设立一个纪念日来纪念默默无闻做出奉献的母亲们,可是这个愿望尚未实现她就逝世了。她的女儿安娜·贾维斯于1907年开始举办活动,申请将母亲节成为一个法定节日。节日于1908年5月10日在美国的西弗吉尼亚和宾夕法尼亚州正式开始。她曾亲自在教堂中安排仪式,组织活动,同时要求前来参加者胸前要佩戴白色的石竹花。这一活动,曾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和兴趣。翌年,便有更多的教堂纷纷组织同样的活动。
1912年,美利坚合众国专门成立了母亲节国际协会。1913年5月,美利坚合众国众议院一致通过决议,号召总统以及内阁、参众两院和联邦政府的一切官员一律在母亲节佩戴白色石竹花。1914年,美利坚合众国国会正式命名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为母亲节,并要求总统发布宣言,号召政府官员在所有的公共建筑物上悬挂国旗。紧接着,威尔逊总统昭告全国公民也在自己的住宅上挂国旗以表达人们对美利坚合众国全体母亲的热爱和尊敬,而安娜·贾维斯的母亲生前最爱的康乃馨也就成了母亲节的象征。
在胸前佩戴石竹花,颜色是有讲究的。母亲已经去世的人佩戴白色石竹花,而母亲健在的人则佩戴红色石竹花。母亲节这一天,人们总要想方设法使母亲愉快地度过节日,感谢和补偿她们一年的辛勤劳动,最普通的方式是向母亲赠送母亲节卡片和礼物。节日里,每个母亲都会满怀喜悦的心情,接受孩子们和丈夫赠送的玫瑰花或其他花束、糖果、书和纪念品。母亲节这一天,许多家庭都由丈夫和孩子们把全部家务活包下来,母亲不必做饭、不必洗盘刷碗、不必洗衣服。不少家庭还有侍候母亲在床上吃早饭的惯例。
(六)父亲节
父亲节是由约翰·布鲁斯·多德夫人倡议成立的。多德夫人早年丧母,她有5个弟弟,姐弟6人的生活负担全落到了父亲身上。父亲每天起早贪黑,无微不至地关心着孩子们的成长,自己则过着节衣缩食的节俭日子。多德长大以后,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深感父亲这种自我牺牲的精神应该得到表彰。做父亲的也应该像母亲们那样,有一个让全社会向他们表示敬意的节日。于是,她给华盛顿州政府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建议以她父亲的生日,每年的6月5日作为父亲节。华盛顿州政府采纳了这一建议,但把节期改在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1910年,多德夫人所在的华盛顿州博斯坎市,举行了第一次全市性的父亲节庆祝活动。1972年,在各方的强烈呼吁下,美国总统尼克松签署了建立父亲节的议会决议,使其成为全国性的节日。
在父亲节这一天,子女们一早起来,自己动手为父亲做一顿丰盛的早餐,并亲手端到父亲床前。孩子们还要制作一些精美的小礼品送给父亲。与母亲节一样,在父亲节这天,人们也在胸前佩带特定的花朵。一般来说,佩带红玫瑰表示对健在父亲的爱戴,佩带白玫瑰则表达对故去父亲的悼念。
(七)感恩节
11月的第4个星期四是感恩节。感恩节是美国人民独创的人合家欢聚的节日。因此,美国人提起感恩节总是备感亲切。
感恩节是美国国定假日中最地道、最本土化的节日,它和早期美国历史密切相关。
1620年,一些朝拜者乘坐“五月花”号船去美国寻求宗教自由。他们在海上颠簸了两个月之后,终于在酷寒的11月里,在现在的马莎塞州的普里茅斯登陆。
在第一个冬天,半数以上的移民都死于饥饿和传染病,活下来的人们在第一个春季即1621年开始播种。整个夏天他们都热切地盼望着丰收的到来,他们深知自己的生存以及殖民地的存在都将取决于即将到来的收成。最后,庄稼获得了意外的丰收,为了感谢上帝赐予的丰收,举行了3天的狂欢活动。从此,这一习俗就延续下来,并逐渐风行各地。1863年,美国总统林肯宣布每年11月的第4个星期四为感恩节。届时,家家团聚,举国同庆,其盛大、热烈的情形,不亚于中国人过春节。
感恩节庆祝模式许多年来从未改变。丰盛的家宴早在几个月之前就开始着手准备。人们在餐桌上可以吃到苹果、桔子、栗子、胡桃和葡萄,还有葡萄干、布丁、碎肉馅饼、各种其他食物以及红莓苔汁和鲜果汁,其中最妙和最吸引人的大菜是烤火鸡和南瓜馅饼,这些菜一直是感恩节中最富于传统和最受人喜爱的食品。人人都赞成感恩节大餐必需以烤火鸡为主菜。火鸡在烘烤时要以面包作填料以吸收从中流出来的美味汁液,但烹饪技术常因家庭和地区的不同而各异,应用什么填料也就很难求得一致。
加拿大的感恩节则定在10月的第2个星期一。
(八)圣诞节
12月25日的圣诞节是基督教的一个重要的节日,即是纪念耶稣基督的诞生节日。纪念耶稣诞生的节日与时值仲冬的农节和太阳节这两个非基督教节日巧合,因此庆祝习俗来源不一。在罗马帝国范围之内,12月17日农神节是寻欢取乐、互相馈赠的日子。12月25日是古伊朗人所崇奉的正义之神密特拉的生日。古罗马人在元旦用青枝绿叶和灯火装饰房屋,并向儿童和穷人赠送礼物。条顿人各部族渗入高卢、不列颠和中欧等地,又带来日耳曼人和克尔特人的宗教仪式。于是,有了团聚欢宴、燃烧大块柴木、品尝大木形糕饼,张挂树枝、陈放枞树、访亲问友、来往馈赠等庆祝活动。象征温暖和长寿的火与灯光,一向是冬季节日庆祝活动中的内容,在基督教和非基督教习俗都是如此。常青树象征奋斗生存,自从中世纪以来就与耶稣圣诞节庆祝活动发生联系。由于历法不同,东正教及其他东欧教会的圣诞节日期相当于公历1月6日或7日。
西方人以红、绿、白三色为圣诞色,圣诞节来临时家家户户都要用圣诞色来装饰。红色的有圣诞花和圣诞蜡烛。绿色的是圣诞树,它是圣诞节的主要装饰品,用砍伐来的杉、柏一类呈塔形的常青树装饰而成。圣诞树上面悬挂着五颜六色的彩灯、礼物和纸花,还点燃着圣诞蜡烛。红色与白色相映成趣的是圣诞老人,他是圣诞节活动中最受欢迎的人物。西方儿童在圣诞夜临睡之前,要在壁炉前或枕头旁放上一只袜子,等候圣诞老人在他们入睡后把礼物放在袜子内。在西方,扮演圣诞老人也是一种习俗。
(九)万圣节
在每年的10月31日是西方传统的“鬼节”——万圣节。每当万圣节到来,孩子们都会迫不及待地穿上五颜六色的化妆服,戴上千奇百怪的面具,提着一盏“杰克灯”走家窜户,向大人们索要节日的礼物。万圣节最广为人知的象征也正是这两样——奇异的“杰克灯”和“不请吃就捣乱”的恶作剧。
“杰克灯”的样子十分可爱,做法也极为简单。将南瓜掏空,然后在外面刻上笑眯眯的眼睛和大嘴巴,再在瓜中插上一支蜡烛,把它点燃,人们在很远的地方便能看到这张憨态可掬的笑脸。“杰克灯”是孩子们最喜欢的玩物。
然而万圣节的重头戏还是在餐桌上,各家既要准备好美食来招待那些前来捣乱的“小鬼”,更要在这个特别的节日的餐桌装扮一番。
万圣节这天夜里,各种妖魔鬼怪、海盗、外星来客和巫婆们纷纷出动。在基督纪元以前,凯尔特人在夏末举行仪式感激上苍和太阳的恩惠。当时的占卜者点燃并施巫术以驱赶据说在四周游荡的妖魔怪。后来罗马人用果仁和苹果来庆祝的丰收节与凯尔特人的10月31日融合了。在中世纪,人们穿上动物造型的服饰、戴上可怕的面具是想在万圣节前夜驱赶黑夜中的鬼怪。尽管后来基督教代替了凯尔特和罗马的宗教活动,早期的习俗还是保留下来了。现在,孩子们带着开玩笑的心理穿戴上各种服饰和面具参加万圣节舞会,这些舞会四周的墙上往往悬挂着用纸糊的巫婆、黑猫、鬼怪和尸骨,窗前和门口则吊着龇牙裂嘴或是面目可憎的南瓜灯笼。
(十)宰牲节
宰牲节就是古尔邦节,是维吾尔、哈萨克、回、柯尔克孜等七个信仰伊斯兰教民族的传统节日,节日第一天清晨要宰羊,并举行各种娱乐活动。
据说真主为了试探老圣人易卜拉音对他有没有诚心,就在一天夜里给老圣人托了一个梦。老圣人梦见真主要他杀了自己唯一的儿子易司马仪作为祭礼。
老圣人醒来后梦境真切,可他又十分疼爱自己的儿子。虽然有揪心之疼,但他还是顺从了真主的意图。他立刻准备行囊,骑上骆驼找到了他的儿子,然后说:“孩子,我梦见真主要我杀了你,你有什么意见吗?”
儿子听后毫不犹豫地说:“父亲您就按照真主的安排去做吧!不过请父亲脱光我的衣服,不要沾上血迹。母亲看到我衣服上的血迹会很伤心的。还要请你把刀磨快些,来减少儿子的痛苦。再请你向妈妈问声好,请你把我脱下的衣服交给她老人家,好让她在想儿子的时候,闻一闻我的气味。”
父亲听了这些话感动得泪流满面。他把儿子搂在怀里说:“孩子,你是真心顺从真主的人啊!”说完他强忍住悲痛,把儿子放倒在地,又用绳子捆住了他的脚,拿起磨好的刀,却又下不了手。他望望刀,再望望儿子,嘴里念念有词:“儿呀,儿呀,不是父亲心狠要杀你,而是真主启示。我们就顺从真主的意愿吧。”说完心一狠举刀向儿子脖子割去。他使劲砍,却砍不进去。
等了好久也不见父亲动手,就说:“父亲呀,如果你看到我的脸而不忍心下手的话,就请你转过我的头。”父亲把儿子的头转过去,再次举刀可还是没有砍破。老圣人很是吃惊,于是放下刀,跪在地上说:“主啊,请您赐一条路吧!儿子的脖子如同铁铸的一般,没有办法宰割。”这时候远处传来了回音:“易卜拉音,你相信梦幻,父子都很虔诚,精神可贵。主愿意奖赏善良的人们,现在赐一只羊给你,就用这只羊代替你的儿子吧。”随即他们的身边出现了一只羊。易卜拉音老圣人解开儿子身上的绳子,替儿子穿好衣服,然后拿起刀宰了这只羊。
从此,伊斯兰教的信徒们就记住了圣人宰羊的日子。一年一度奉行着事宜,用牲畜代替自己的儿子作为献给真主的最诚的祭礼。一是纪念先知易司马仪献身祭礼的精神,二是感激真主赐于人们的恩惠。
二、对外交往主要国家的习俗与禁忌
由于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对礼仪有很大影响,因此商务人员在从事涉外商务时,要尽可能多地熟悉对方的商务习俗和禁忌。当你代表公司洽谈生意时,如能尊重对方的风俗习惯,使客户心情舒畅,成功的概率就可能增大。为了避免交往中的失礼行为,事前应阅读一些介绍客户所在国的概况资料,了解问候用语、服饰规范、用餐知识、地理概况、赴约及赠礼习俗等。在异国他乡,尝一尝当地的特色食品,学一学当地的言谈举止,有助于拉近彼此间的距离,对业务的开展将会产生积极影响。
不同的国家,做生意的方式会截然不同,不能因存在这种不同就认为对方不对。如欧美人认为,与人交谈时目光注视对方表示着关注、真诚和尊敬,不愿与人对视是不善相处的人;而亚洲和非洲一些国家的人则认为,视觉会影响听觉的注意力,他们以回避目光方式来表达对他人的尊重。因此,要时时站在对方的文化角度去观察事物。动则批评他人的做法,在国际商务活动中一向被视为不礼貌行为。如果你使主人或客人的处境难堪,即使是一时疏忽,也往往会给业务带来严重损失。
世界五大洲生活着近二百个国家,在这个开放的时代了解他们各地的风俗民情,有益于国际交往的顺利进行。本节我们主要介绍亚太、欧美、非洲及阿拉伯国家的一些有代表性国家的民俗和禁忌。
(一)日本
讲究礼节是日本人较为注重的习俗。“再见”,“请多关照”等。平时人们见面总要互施鞠躬礼,并说“您好”。
日本人初次见面对互换名片极为重视。初次见面不带名片,不仅失礼而且对方会认为你不好交往。互赠名片时,要先行鞠躬礼,并双手递接名片。接到对方名片后,要认真看阅,看清对方身份、职务、公司,用点头动作表示已清楚对方的身份。日本人认为名片是一个人的代表,对待名片就像对待他们本人一样。如果接过名片后,不加看阅就随手放人口袋,便被视为失礼。如果你是去参加一个商业谈判,你就必须向房间里的每一个人递送名片,并接受他们的名片,不能遗漏任何一个人。
到日本人家里去作客,要预先和主人约定时间,进门前先按门铃通报自己的姓名。如果这家住宅未安装门铃,绝不要敲门,而是打开门上的拉门,问一声:“借光,里面有人吗?”进门后要主动脱衣脱帽,解去围巾,穿上备用的拖鞋,并把带来的礼品送给主人。当在屋内就坐时,背对着门坐是有礼貌的表现,只有在主人的劝说下,才可以移向摆着各种艺术品和装饰品的壁龛前的座位。日本人不习惯客人参观自己的住房,所以不要提出四处看看的请求。日本特别忌讳男子闯入厨房,上厕所也要征得主人的同意。进餐时,如果不清楚某种饭菜的吃法,要向主人请教,夹菜时要把自己的筷子掉过头来使用。日本人设宴时,传统的敬酒方式是在桌子中间放一只装满清水的碗,并在每人面前放一块干净的白纱布。斟酒前,主人先将自己的酒杯在清水中涮一下,杯口朝下在纱布上按一按,使水珠被纱布吸干,再斟满酒双手递给客人。客人饮完后,也同样做,以示主宾之间的友谊和亲密。告别时,客人要先提出,并向主人表示感谢。回到自己的住所要打电话告诉对方已安全返回,并再次感谢。
日本人有送礼的爱好,无论是访亲问友或是出席宴会都要带去礼品,一个家庭每月要花费 7.5%的收入用于送礼。日本人认为送一件礼物,要比说一声“谢谢”的意义大得多,因为它把感激之情用实际行动表达出来了。给日本人送礼要掌握好“价值分寸”,礼品既不能过重,也不能过轻。若过重,主人会认为你有求于他,从而拒绝你的礼品或对你服务不好;若过轻,则会认为你轻视他。去日本人家作一般性拜访,带一些包装食品是比较合适的。一般情况下不要赠花,因为有些花是人们求爱时或办丧事时使用的。携带的菊花只能有十五片花瓣,因为只有皇室帽徽上才有十六片花瓣的菊花,日本人忌讳荷花。日本人对礼品讲究包装,赠送礼品时要包上好几层,而且系上一条漂亮的缎带或纸绳。日本人认为,绳结之处有人的灵魂,标志着送礼人的诚意。接受礼品的人一般都要回赠礼品。日本人不当着客人的面打开礼品,这主要是为了避免因礼品的不适而使客人感到窘迫。自己用不上的礼品可以转赠给别人,日本人对此并不介意。日本人送礼一般不用偶数,这是因为偶数中的“四”在日语中与“死”同音,为了避开晦气,诸多场合都不用“四”,久而久之,干脆不送二、四、六等偶数了。日本人爱送单数,尤其是三、五、七这三个单数。但“九”也要避免,因为“九”与“苦”在日语中发音相同。
日本人一男一女上街时,女子在右边走。如果挽手行走,是女子挽着男子街,中间的位置让给受尊敬的人。
日本人对装饰着狐图案的东西甚为反感。因为狡猾的狐狸是贪婪的象征。日本人认为龙虾长须,弯腰像个老人,因此喜欢在元旦这天用龙虾作为装饰品,象征延年益寿,长命百岁。
(二)印度
印度共和国位于南亚次大陆的南部,是个多民族国家。印地语是印度的国语,英语为官方语言和商业用语。1947年8月印度独立,1950年1月26日宣布为印度共和国,为英联邦成员国,首都是新德里。
印度各地大小寺庙和殿塔比比皆是,每天香客络绎不绝。进入寺庙大殿都要脱鞋,但允许穿袜子。有时能够在大殿旁租用套鞋,穿上即可人殿。进入锡克庙时,头上必须罩一块洁净的布,如手绢等。
虔诚的印度教徒有早睡早起的习惯。每天清晨冲完凉后做祷告,然后才开始工作。教徒们常在河水中沐浴。他们相信,人河沐浴,可以洗刷过错。牛被印度教教徒视为“圣兽”,印度人对牛敬之如神,印度教徒认为,牛既是繁殖后代的象征,又是人类维持生存的基本保证。
印度是一个讲礼节的民族,又是一个东西方文化共存的国度。有的印度人见到外国人时,能用标准的英语问候“你好”;有的人则用传统的佛教手势——双手合十,表示问候。印度教徒见面和告别多施双手合十礼,并互相问好祝安。行礼时要弯腰触摸长者的脚。印度人在双手合十时,总是把双手举到脸部前才算合十。但外国人切莫在双手合十的时候,也同时点头。
在印度,迎送贵宾时,主人献上花环,套在客人的颈上。妻子送丈夫出远门,最高的礼节是摸脚跟和吻脚。在大多数地方,男人相见或分别时,握手较普遍。
男人不要和印度妇女握手,应双手合十,轻轻鞠躬。男人不要碰女人,即使在公共场合也不要和女人单独说话。
印度人认为吹口哨是冒犯人的举动,是没有教养的表现。印度人认为把孩子放在浴盆里洗澡是不人道的,因为不流动的水为死水,孩子浴后会遭灾、夭折的。印度人喜欢谈论文化方面的成就、印度的传统以及外国的事和外国人的生活。
印度妇女喜欢在前额中间点吉祥痣,其颜色不同,形状各异,在不同情况下表示不同意思,它是喜庆、吉祥的象征。印度男女多有配戴各种装饰品的习惯。
印度人身份悬殊,有等级制度,很重视身份。不同等级的人就不能平起平坐,要求相当严格。
在印度,若要进入印度教的寺庙,身上绝不可穿牛皮制造的东西。穿上牛皮制造的东西,会被视为犯了禁戒,皮鞋、皮表带、皮带、手提包等牛皮制品,都不得进入寺门。印度人走进寺庙或厨房之前,先要脱鞋。他们认为,若穿鞋进去,既不礼貌,也不圣洁。不论男女老幼,统统把鞋放在门口,赤脚进去。
印度人爱喝茶,大多是红茶。各种集会,中间休息时也备有茶水,招待客人自不必说。在印度人家里吃饭时,客人可以给主人带些水果、糖作为礼品,也可以给主人的孩子带些礼物。很多妇女不同客人聊天,也不同客人一起吃饭。
印度人喜爱3、7、9数字。他们认为红色表示生命、活力、朝气和热烈,蓝色表示真诚,阳光似的黄色表示光辉壮丽,绿色表示和平、希望,紫色表示心境宁静。印度人在生活和服装色彩方面喜欢红、黄、蓝、绿、橙色及其他鲜艳的颜色;黑色、白色和灰色,则被视为消极的不受欢迎的颜色。
在印度初次访问,宜穿西服,并事先预约。约会时,尽量按时赴约。商务谈判时,印度人往往细细研究,费时较久。在谈判时,切忌在印度人面前谈论印度的赤贫、庞大的军费及外援。
印度人吃饭大多使用盘子。一定要注意,吃饭时,只准用右手递接食物,不能用左手。与印度人接触时,切忌用左手递东西给他。因为他们认为左手肮脏,右手干净。吃饭用右手抓取,不但吃米饭用手抓,就连稀粥也用手抓。
在印度切勿抚摸小孩的头,印度人平常表示同意或肯定的动作是摇摇头,或先把头稍微歪到左边,然后立刻恢复原状,表示“Yes”、“知道了”、“好的”,这与我们点头表示同意或肯定差别很大,最易使人误会。
首饰是印度人日常生活中一种不可缺少的装饰品。即使是家境清贫的妇女,也要佩戴一些不值钱的金属或塑料首饰。自古以来,印度人就认为,向女子赠送首饰是男子应尽的义务,女子也应充分利用首饰来打扮自己。印度有“月亮”、“芒果的故乡”、“黄金之国”、“钻石贸易王国”、“黄金宝地”、“皇冠上的明珠”之称。
商务活动访新德里最好选择每年6月一10月,访问孟买最好选择9月~10月,以免酷热或梅雨。
印度海关规定,人关可携带香烟200支,或雪茄50支,或烟草250克。酒1夸特。币不限,先报数额,出关可携回。
(三)韩国
韩国人的姓氏以金、李、朴、崔、郑、张、韩、林为多,姓名多由姓氏及双音节字构成。国妇女婚后并不随夫姓,但子女须随父姓。
韩国历史上曾是农业国,自古就以大米为主食。现在的韩国料理包括各种蔬菜和肉类、海鲜类等。而泡菜(发酵辣白菜)、海鲜酱(腌鱼类)、大酱(发酵豆制品)等发酵食品则成为韩国最具代表性同时也具有丰富营养价值的食品。韩国餐桌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所有的料理一次上齐。根据传统,小菜的数量依不同档次从较低的3碟到为皇帝准备的12碟不等。而餐桌的摆放、布置也随料理的种类有很大的不同。因韩国人对形式的重视,餐桌摆放礼仪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韩服是从古代演变到现代的韩民族的传统服装。韩服的线条兼具曲线与直线之美,尤其是女式韩服的短上衣和长裙上薄下厚,端庄闲雅。如今,大部分国民已习惯穿着洋装西服,但是在春节、秋夕(中秋节)等节庆日,或行婚礼时,仍有许多人喜爱穿传统的民族服装。
韩国人崇尚儒教,尊重长老,长者进屋时大家都要起立,问他们高寿;和长者谈话时要摘去墨镜;早晨起床和饭后都要向父母问安;父母外出回来,子女都要迎接;吃饭时应先为老人或长辈盛饭上菜,老人动筷后,其他人才能吃;乘车时,要让位给老年人。
在社会集体活动和宴会中,男女分开进行社交活动,甚至在家里或在餐馆里都是如此。
韩国人用双手接礼物,但不会当着客人的面打开。不宜送外国香烟给韩国友人。酒是送韩国男人最好的礼品,但不能送酒给妇女,除非你说清楚这酒是送给她丈夫的。
在赠送韩国人礼品时应注意,韩国男性多喜欢名牌纺织品、领带、打火机、电动剃须刀等;女性喜欢化妆品、提包、手套、围巾类物品和厨房里用的调料;孩子则喜欢食品。如果送钱,应放在信封内。
若有拜访必须预先约定。韩国人很重视交往中的接待,宴请一般在饭店或酒吧举行,夫人很少在场。
韩国人见面时的传统礼节是鞠躬。晚辈、下级走路时遇到长辈或上级,应鞠躬问候,站在一旁,让其先行,以示敬意。男人之间见面打招呼互相鞠躬并握手,握手时或用双手,或用左手,并只限于点一次头。女人一般不与人握手。
在韩国,如有人邀请你到家里吃饭或赴宴,应带小礼品,最好挑选包装好的食品。席间敬酒时,要用右手拿酒瓶,左手托瓶底,然后鞠躬致祝辞,最后再倒酒,而且要连敬三杯。敬酒人应把自己的酒杯举得低一些,用自己杯子的杯沿去碰对方的杯身。敬完酒后再鞠个躬才能离开。主人一般不会让你参观房子的全貌,所以做客时自己不要到处逛。
韩国政府规定,韩国公民对国旗、国歌、国花必须敬重。不但电台定时播出国歌,而且影剧院放映演出前也放国歌,此时观众须起立。外国人在上述场所如表现过分怠慢,会被认为是对韩国和韩国人的不敬。
与年长者同坐时,坐姿要端正。由于韩国人的餐桌是矮腿小桌,放在地炕上,用餐时,宾主都应席地盘腿而坐。若是在长辈面前应跪坐在自己的脚底板上,无论是谁,绝对不能把双腿伸直或叉开,否则会被认为是不懂礼貌或侮辱人。未征得同意前,不能在上级、长辈面前抽烟,不能向其借火或接火。吃饭时不要随便发出声响,更不许交谈。进人家庭住宅或韩式饭店应脱鞋。在大街上吃东西、在人面前擤鼻涕,都被认为是粗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