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华谚语(第二卷)
6694600000007

第7章 D(2)

第十三节 dǎo

倒墙不倒基。

倒霉事偏跟背时人。

倒驴不倒架。

倒运的黄鼠狼被鸡咬死。

第十四节 dào

到哪山,砍哪柴;到哪河,脱哪鞋。

到老才来学吹笛,学得会来气也绝。

到处有人情,有雨好借伞。

到处有缘到处乐,随时守分随时安。

到处留心皆学问。

到处黄土都埋人。

到处的磨眼都朝天。

到处可安家,遍地是黄金。

到处的鸭都是扁嘴的。

到处打铁不点灯。

到处桃梅一样花。

到什么山,唱什么戏;吃什么斋,念什么佛。

到什么山,唱什么歌。

到什么山,割什么草。

到了雨水天,大家寻事干。

到了弯身树,不得不弯身。

到了山里再砍柴,到了河里再脱鞋。道不同不相为谋。

道在人为,时到当为。

道道有门,门门有神。

道奶奶心,秤钩子心。

道德仁义,无礼不成。

道理讲得通,口服心也通。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道高龙虎伏,德重鬼神钦。

源远流长的龙文化内涵

我国龙文化发展了8000年之久,源远流长,龙的形象已经深入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龙的影响波及文化的各个层面,呈现出多彩多姿的景象。

诗歌是我国文学中出现最早的形式,在上古的诗歌集《诗经》中,就已有关于龙的描述:“龙旗十乘”、“龙旗阳阳”,展示了在盛大的祭祀活动中,绘有龙纹的旗帜迎风猎猎的神圣庄严场面。

在春秋战国时兴起的《楚辞》中,龙也是诗人幻想咏颂的对象。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在脍炙人口的《离骚》中,以真挚的语句、丰富的修辞表现了他崇高的人格和强烈的忧国情怀。

当屈原讲到他因不见容于楚国的群小而欲上天去求贤女、圣妃时,幻想自己也如仙人那样驾起龙车在彩云中遨游:

为余驾飞龙兮,杂瑶象以为车,

何离心之可用兮,吾将远适以自疏。

屯余车其千乘兮,齐玉绂而奔驰。

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为我驾起那矫健的飞龙,乘上玉与象牙装饰的车辆。君臣心志不一,又岂能共处?不如我自己离去,适彼远方!我的车队有千辆,排列整齐,队伍威武,隆隆驱驰。每辆车有八条蜿蜒的神龙牵曳,车上飘动着五彩的云旗,我就这样远离人间而去。

在屈原的另一组诗《九歌》中,屈原将民间祀神的巫歌进行了艺术的加工,注入了自己的炙热的情感,使诗句充满了奇幻瑰丽的浪漫色彩。诗中描写的仙人,大都有驾龙的神车,因而诗中有不少涉及龙的诗句。

在汉代以后,由于帝王们的倡导和喜爱,赋这一文学体裁发展很快,内容与风格上则变得绮丽空虚、百般铺陈,成了歌功颂德的文体。由于当时瑞符之说大行,而瑞符又以龙为最,于是,龙成了赋的主要题材。

唐宋时期的赋中也不时出现所谓的“龙赋”,个别大作家手笔的龙赋别有一番气象。如白居易的《黑龙饮渭水赋》,尽管完全是诗人的想象,但给人栩栩如生、神态毕现之感,有相当的文学价值。“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作《龙赋》,以龙喻人,别开生面。

在古代七言与五言诗歌中,诗人们大多是以龙喻人,直接咏龙的并不多见。在唐代诗歌总集《全唐诗》中,仅收录了唐初诗人李硚的一首《龙》。

衔烛耀幽都,含章拟凤雏。

西秦饮渭水,东洛荐河图。

带火移星陆,升云出鼎湖。

希逢圣人步,庭阙正晨超。

除了这类在内容与艺术上直接描述的龙诗之外,还有一些描写与“龙”有关的自然现象和民俗活动的诗,由于作者有细致的观察,显得生动、真实、细腻,有较高的艺术性。比如宋代欧阳修的《百子坑赛龙诗》,描写的就是民间祈雨的情景:

明朝老农拜潭侧,鼓声坎坎鸣山隅。

野巫醉饱庙门合,狼籍乌鸟争残余。

在这首诗中,欧阳修先写了降雨情形,然后写了祈雨经验、农民万分欢欣的场面,场景活灵活现。

再比如陆游的《龙挂》诗中,有“山摧江溢路不通,连根拔出千尺松”的句子,表面上写龙,形容的实际上是龙卷风。诗句将龙这种神兽与自然力量相结合,使令人惊悸的气势和破坏力跃然纸上。

在我国古代的小说中,龙也是个重要角色。我国小说源于“志怪”与传奇,而志怪传奇又与古代的神话传说有渊源的关系,因此神话中的龙也就进了小说。较早的有《搜神记》、《续玄怪录》、《宣室志》等,最精彩的,是李朝威所著的《柳毅传书》。

《柳毅传书》中写书生柳毅落第回乡,途经泾阳遇一龙女,发现龙女受夫家虐待,被赶到荒野上牧羊。柳毅同情龙女的遭遇,就替龙女给她的父亲洞庭君传信。

洞庭君的弟弟,也就是龙女的叔叔钱塘君性格急躁,听说侄女受欺负后十分生气,直接跑到径阳处罚了龙女的夫家人,把龙女接回了龙宫,并要将龙女嫁给柳毅。

由于龙女的父亲洞庭君嫌弃柳毅是个凡人,因此对他言辞傲慢,使柳毅很反感,就果断地拒绝了这门亲事。可是龙女早已爱慕上了柳毅,就化成凡人,变换了自己的容貌自称是卢氏女,与柳毅终成眷属。

《柳毅传书》想象丰富,情节曲折浪漫,对龙女与钱塘君的刻画极为生动。这一故事广泛流传,以此为蓝本改编的戏曲元、明、清三代皆有。

明代神魔小说兴盛,小说对龙的描写及其情节多掺加了佛、道的内容,其中的龙往往是作者谴责、戏谑、嘲讽的对象。如《封神演义》中的“哪吒闹海”、《西游记》中的“魏征斩泾河老龙”、“孙悟空龙宫索要如意金箍棒”等。

清代小说现实主义艺术倾向强烈,出现了《红楼梦》这样的鸿篇巨制,以神魔为角色的小说急剧衰落。龙遭到冷落,只有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有10余篇与龙有关。虽然大多是乡间市井之语,但因为蒲松龄文笔精练生动,描写神韵盎然,文章十分精彩。

龙对我国的戏曲艺术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戏曲中,直接以龙为角色、以龙的故事为情节的并不多,仅有《柳毅传书》、《张生煮海》和据《西游记》改编的《陈塘关》、《绝龙岭》、《钓鱼船》等数出。

除此之外,以龙为名的戏目也不少,如《锁五龙》、《困龙床》、《龙虎斗》、《打龙袍》、《双龙会》、《龙凤呈祥》、《游龙戏凤》等。这类戏中所以有“龙”字,是因为戏中的主角是有龙性的人物,多是帝王之属。

在我国的戏曲行业中,有不少名词术语行话与龙有关,如龙套、九龙口、合龙、二龙出水、小龙吟、回龙等。京剧的脸谱有龙纹的成分,京剧的服装,俗称行头,更离不开龙纹。

数千年的龙文化,在我国民间也有深厚的积淀。数不清的民风与民俗及民族节日与龙有关。仅以汉族而言,正月十五元宵节,虽然节日来历与龙无关,但节日的庆祝则非有龙不可。

元宵节必舞龙灯,要扎鳖山或草龙,上布灯烛。清代有《龙灯斗》一诗,记述了元宵夜舞龙灯的盛况:

屈曲随人匹练斜,春灯影里动金蛇。

烛龙神物传山海,浪说红云露爪牙。

二月初二为龙抬头日,旧俗在这一天要用草灰弯弯曲曲地由门外洒到厨房内,称为“引龙回”;小童在这一天开始入书房读书,称为“占鳌头”;读书人在这一天要理发,以取龙抬头的吉祥之意。

我国五月初五的端午节本来是源于远古的避邪消灾的仪式,因为古人以五月为不祥之月,所以从远古时期开始就在端午节那一天举行祭龙仪式,但这个节日后来被附会成了纪念投江而死的诗人屈原。

民间传说,在屈原投江后,楚国人非常悲痛,划舟救助不及,只好向江中投祭粽子,以求水中蛟龙不啮食屈原躯体,但也有人称屈原死后,楚人以竹简贮粉米投入江中祭祀,但大多被蛟龙吃了。

人们听说江中的蛟龙惧怕粽叶和五色线,于是改为以粽叶包米,用五色线捆扎,这就是粽子和端午系五色丝线的来历。这些说法孰是孰非已不可考,但都能看出与龙有关。

端午节赛龙舟在我国历史可谓悠久,其起源可能与上古时人们认为神仙乘坐龙舟飞行有关。古代赛龙舟的场面非常壮观,唐代大规模的龙舟赛,要有几十条龙舟参加。唐朝诗人张健封的《竟渡歌》,就描画了竞赛场面的精彩激烈: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鸾。

使君未出群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掉影瀚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后来,龙舟竞渡不仅成为我国南方水乡端午节必然进行的一项庆祝活动,而且已经走向世界,成了海内外龙的传人团结一致、共同振兴中华的一项象征。

在我国少数民族中,与龙有关的节日与民俗更是举不胜举。云南瑶族在正月初五过龙头节,备祭品祭祀龙王。哈尼族也有类似的节日。

贵州侗族在二月初二这一天要接龙,这一天全寨人要杀掉一头牛,每户分一块牛肉,名为“吃龙肉”。吃肉时还要唱五龙归位的酒歌,最后要将牛角埋于地下。

湘、黔交界地区的苗族在五月初五这一天过龙船节,在清水江赛龙舟,并伴有其他的庆祝活动。云南河口的瑶族有龙母上天节和龙公上天节。

鄂西土家族的六月初六日为晒龙袍节,这一天家家都要将新衣物放在太阳下曝晒,同时还要有祭祀活动,并依据这一天的阴晴来判断下半年的雨水情况。

云南普米族每家都在深山密林处有自家的“龙潭”,到祭潭之时,每家都要到自己的龙潭边上住三日,并搭成一个“龙塔”,作为龙神居住的宫殿,然后将祭品献于塔前,再由巫师祈祷,求龙神福佑。仪式结束后,向龙潭投入用面和酥油制成的面人50个。

我国各民族与龙有关的节日及风俗各有不同,各有特色,但又都是建立在上古时的龙能施水布雨、能福祸人间这一概念之上的,反映了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中的同一性,个性中的共性。

在我国的各个省区,都有与龙相关的名胜古迹或山川湖泊,每处又都有一段美妙的传说故事。龙与不少行业也有联系,这些行业往往以与龙有关的对联作为行业的标志。

这些对联对仗工整、音律和谐,用语精巧,读来妙趣横生。比如书店的对联会巧用“鲤鱼跳龙门”的典故招揽生意说:

广搜百代遗编,迹追虎观;

嘉惠四方来学,价重龙门。

一些珠宝店也会借用传统神话中,龙宫之中潜藏珍宝的说法来夸耀自家的珍贵首饰。可见,龙在我国文化中,几乎无处不在。

道路不平,自有旁人铲削。

道路依然还照旧,时光更改不似先。

道我过者是我师,道我好者是我贼。

道吾恶者是吾师,道吾好者是吾贼。

道士灵,鬼也灵。

道士要钱,背脊朝天。

道士不留隔夜蔬。

道士出了门,不管鬼打死人。

道士哝哝哝,哝到年下还是一块铜。盗贼出于赌博。

盗憎主人。

盗窃起于贫穷。

盗虽小人,智过君子。

盗来讨火,军来饭我。

盗不过五女门。

第十五节 dé

德备才全人共仰,损人利己人不容。

德修而谤兴,道高而毁来。

德行与技艺,为子孙最美之产业。

德胜才为君子,才胜德为小人。得鱼忘筌,得兔忘蹄。

得病容易,治病就难。

得失一朝,荣辱千载。

得势的猫儿雄似虎,失势的凤凰不如鸡。

《凤求凰》的美好姻缘

由于凤凰也是雌雄统称,雄为凤,雌为凰,因此也就有了以凤凰来比喻恩爱夫妻的典故。在这些典故之中,最负盛名的就是司马相如为卓文君弹奏的那一曲辞赋,《凤求凰》了。

司马相如原是汉景帝的弟弟梁孝王刘武的门客。在梁孝王死后,司马相如回到老家成都,可是家境贫困,无以为生。他一向跟临邛县令王吉很有交情,便到临邛县去做客,受到王吉的礼遇。

王吉告诉司马相如说,临邛当地有位富人,名叫卓王孙,他有个女儿卓文君,生得聪明无比,美貌无双,如今在娘家守寡,与司马相如是天生的一双。司马相如听了,不好意思地摇了摇头。王吉却不以为然,他认为事在人为。

后来,卓王孙听说司马相如是有名的文人,也是县令的好友,就宴请了他,并顺便发了一百多张请帖,邀请了很多县中的官员与有名望的人。于是,司马相如就带上自己从不离身的珍爱之物绿绮去了。

这个“绿绮”是我国的四大名琴之一,是别人转赠给司马相如的礼物。司马相如原本家境贫寒,徒有四壁,但他的诗赋极有名气。梁王慕名请他作赋,相如写了一篇《如玉赋》相赠。

这篇《如玉赋》赋词藻瑰丽,气韵非凡,梁王极为高兴,就以自己收藏的“绿绮”琴回赠。这张“绿绮”是传世名琴,琴内有铭文曰:“桐梓合精”。

司马相如得“绿绮”后,如获珍宝。他精湛的琴艺配上“绿绮”绝妙的音色,使“绿绮”琴名噪一时。后来,“绿绮”就成了古琴的别称。

宴会开始,卓王孙带领众宾客向司马相如敬酒,少不了说了许多奉承话。

正在大家喝得高兴的时候,王吉向大家介绍说:“相如先生是当今第一名流,不仅文章写得好,而且琴也弹得很好。今天有嘉宾美酒,何不请相如先生弹奏一曲呢?”众人听了,齐声叫好。

司马相如推辞了一番,便弹奏起来。他先弹了一支短曲,后来看到竹帘后面有一个影影绰绰穿白衣服的女子在听琴,知道是卓文君。

原来,卓王孙的女儿卓文君听说司马相如来做客,早就想见识一下这位大才子。她本来就喜爱音乐,听到琴声,就偷偷地躲在帘子后面看。

司马相如施展自己高超的琴技,弹起了一曲《凤求凰》,通过琴声,向卓文君表达了自己爱慕的心情,正像曲中的唱词所言:

有一美人兮,见之不忘。

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凤飞翱翔兮,四海求凰。

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

将琴代语兮,聊写衷肠。

愿言配德兮,携手相将。

何日见许兮,慰我彷徨。

不得於飞兮,使我沦亡。

这一首表达相如对文君的无限倾慕和热烈追求。白话文的意思是:有位俊秀的女子啊,我见了她的容貌,就此难以忘怀。一日不见她,心中牵念得像是要发狂一般。

我就像那在空中回旋高飞的凤鸟,在天下各处寻觅着凰鸟。可惜那美人啊不在东墙邻近。

我以琴声替代心中情语,姑且描写我内心的情意。何时能允诺婚事,慰藉我往返徘徊,不知如何是好的心情?

希望我的德行可以与你相配,携手同在一起。如果无法与你比翼偕飞,百年好合,这样的伤情结果会令我沦陷于情愁而欲丧亡。

司马相如接着弹奏吟唱:

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

时未遇兮无所将,何悟今兮升斯堂!

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迩人遐毒我肠。

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颃兮共翱翔!

凰兮凰兮从我栖,得托孳尾永为妃。

交情通意心和谐,中夜相从知者谁?

双翼俱起翻高飞,无感我思使余悲。

这一首写得更为大胆炽烈,暗约文君半夜幽会,并一起私奔。白话文的意思是:凤鸟啊凤鸟,回到了家乡。行踪无定,游览天下只为寻求心中的凰鸟。未遇凰鸟时啊,不知所往。怎能悟解今日登门后心中所感?

有位美丽而娴雅贞静的女子在她的居室。居处虽近,这美丽女子却离我很远。对她的思念之情正残虐着我的心肠。如何能够得此良缘,结为夫妇,做那恩爱的交颈鸳鸯?但愿我这凤鸟,能与你这凰鸟一同双飞,天际游翔。

凰鸟啊凰鸟,愿你与我起居相依,形影不离,哺育生子,永远做我的配偶,情投意合,两心和睦谐顺。半夜里与我互相追随,又有谁会知晓?展开双翼远走高飞,徒然为你感念相思而使我悲伤。

《凤求凰》全诗言浅意深,音节流亮,感情热烈奔放而又深挚缠绵,熔《楚辞》“骚体”的旖旎绵邈和汉代民歌的清新明快于一炉。以“凤求凰”为通体比兴,不仅包含了热烈的求偶,而且也象征着男女主人公理想的非凡,旨趣的高尚,知音的默契等丰富的意蕴。

司马相如的这一曲《凤求凰》弹奏完毕,宾客们无不叹为观止,而深懂琴理的卓文君也听出了琴声中的意思,不由得为他的气派、风度和才情所吸引,也产生了敬慕之情。宴毕,司马相如又通过文君的侍婢向她转达心意,通过仆人送给卓文君一封求爱信。

卓文君不愧是一个奇女子,她接到求爱信后激动不已,但她知道父亲不会同意这门亲事,就在一天晚上偷偷地跑出来,投奔了司马相如。俩人连夜乘车回到司马相如的家乡成都。

俩人回成都之后,面对家徒四壁的境地,大大方方地回临邛老家开酒肆,自己当垆卖酒,终于使得要面子的父亲承认了他们的爱情。

司马相如和卓文君这一段被人乐此不疲传颂的美好爱情,就成了后世人们追求爱情自由的典型代表。

得忍且忍,得耐且耐;不忍不耐,好事变坏。

得志一条龙,失志一条虫。

皇帝龙袍上的龙图案

中华龙文化,博大精深。帝王的龙袍,也是处处蕴含着丰富的龙文化内涵。据史籍记载,周代有官名“司服”,这些官员专门“掌王之吉凶衣服”。周天子用于祭祀的那些烦琐的礼服,已经开始采用十二章纹样。

十二章图案传说在虞舜时期,就已经出现并使用了。它包括日、月、星辰、山、龙、华虫、藻、火、粉、米、黼和黻。据《虞书·益稷》篇中记载:

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宗彝、藻、火、粉米、黻、黼、絺绣,以五彩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

《虞书》是记载最早的关于十二章图案的书籍。在《虞书》中的这种记载,大概是周代史官们对前代的追述。这样看来,上述的所谓日月等十二种纹样,在周代以前就用画或绣的方法施之于皇帝的衣服上了。说明周代以前就已经使用十二章图案,并且一经出现就成为皇帝的权利象征,具有政治意义。

十二章纹样的题材由来已久,原始社会的人们就观察到:日、月、星辰预示气象的变化;山能提供生活资源;弓和斧是劳动生产的工具;火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粉米是农业耕作的果实;虎、猴、华虫即红腹锦鸡是原始人狩猎活动接触的对象;龙是我国古人早就崇拜的图腾对象;黼和黻是垂在身前的长方形织物。

章服制度的真正确立,是在东汉初年。以后各代帝王的礼服上都装饰有十二章纹,只是十二章位置、色彩略有变化。

龙是我国许多原始氏族崇拜的图腾对象。在龙袍上的十二章图案中,龙是我国古代龙文化在皇帝纹饰方面的重要体现。

我国古代帝王的龙袍上绣9条龙是有讲究的,这是因为在我国文化中,“9”这个数字和龙一样,代表着最高的荣耀和尊贵,并且是至阳的虚数、极数。我国的成语“九五之尊”,就是用来形容皇帝的。因此,“9”也是和龙最贴合的数字。

无论是哪个朝代,龙袍都是要通身绣共计9条金龙,其中,4条正龙要绣得正襟危坐,一团威严,处于龙袍最显要的位置,也就是前胸、后背和两肩。

这4条行龙要绣得极富活力,有似动而非动的神韵,分别在前后的衣襟部位。这样前后望去都是5条龙,寓意着“九五至尊”。

从表面上一眼看去,龙袍的通身只有8条金龙,与史书上记载的有出入。于是有个说法认为,皇帝是真龙天子,本身就是一条金龙。

其实这第九条金龙就绣在龙袍里面的衣襟上,要掀开外面的衣襟才能看到。一般人哪敢去随便掀皇帝的衣服呢?皇帝本人也不会那么不顾礼仪,因此龙袍在皇帝穿上身时看上去就只有8条。

在我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龙袍中,明代皇帝龙袍上的龙,形象更加完善。明代以前的帝王也有穿“龙袍”的,但与后来的龙袍明显不同。先秦的龙纹,形象较质朴粗犷,大部分没有肢爪,近似爬虫类动物。秦汉时期的龙纹,多呈兽形,肢爪齐全,但无鳞甲,常被绘成行走状。

更为重要的是,明代以前,龙纹服饰虽是一种权威象征,但未必是皇帝一人的“专利”,其他贵族也能穿戴。进入明代,我国封建社会确立了等级森严的服饰制度,龙袍被指定为皇帝正装,且他人不得穿戴。另外,明代以后,皇帝亦赐龙袍予以王公大臣,他们的服饰上绣着龙纹,但不能称为龙袍,只能叫做“蟒袍”。

明代皇帝龙袍上的龙纹,集中了各种动物的局部特征,头如牛头、身如蛇身、角如鹿角、眼如虾眼、鼻如狮鼻、嘴如驴嘴、耳如猫耳、爪如鹰爪、尾如鱼尾等等。在图案的构造和组织上也很有特色,除传统的行龙、云龙之外,还有团龙、正龙、坐龙、升龙、降龙等名目。

我国古代帝王的龙袍,除了龙纹外,还有儒家学派服饰理论的内容十二章纹样。十二章纹样是在龙袍上最常见的图案,也是古代君王的专有纹饰,除了皇帝、帝后之外,只应用在少数亲王、将相的服饰上,从未在民间出现过。

清末经学家孙诒让在疏证周代官制的著作《周礼·正义》里记载说:日、月、星辰、山、龙、华虫、黼、黻8章在龙袍的上衣上;其余4种藻、火、宗彝、米粉在龙袍的下裳上,并配以五色祥云、蝙蝠等。

这些各具含义的纹样装饰于帝王的服装,喻示帝王如日月星辰,光照大地。总之,这十二章包含了君王至善至美的帝德。

古代帝王龙袍上象征最高等级的龙纹的出现,表明我国源远流长的龙文化,在帝王服饰上得到了鲜明的体现,也是我国服饰艺术演化的重要标志。

得势休笑失势人。

得势狸猫欢如虎。

得便宜处失便宜。

得好乡邻胜过亲。

得着好处便安身。

得钱不拣主。

得宠思辱,安居虑危。

得什么病,吃什么药。

得着风,就扯篷。

得理不让人。

得不足喜,失不足忧。

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得失为邻。

得风便转。

得过且过,阳圪暖和。

得着牯牛当马骑。

得志猫儿雄似虎,败翎鹦鹉不如鸡。

得之不为喜,失之不为忧。

得之有本,失之无本。

得放手时须放手,得饶人处且饶人。

得病想亲人。

得病乱投医。

得人滴水之恩,须当涌泉相报。

得人恩义千年记。

得人钱财,与人消灾;吃人酒饭,与人担待。

得意客来情不厌,知心人到话相投。

得意忘言,无所不谈。

得一望二,鼻子拉得丈二。

得一步,进一步;走一步,近一步。

得便宜哈哈笑,不得便宜双脚跳。

得了锅台想上炕。

得了金子碗,忘了叫街时。

得了金马驹还想它娘。

得了便宜药,烧坏夹底锅。

第十六节 dēnɡ

灯不明,有人拨;事不平,有人说。

灯不明,要人剔;人不明,要人提。

灯不拨不明,理不辩不清。

灯花今夜开,明朝喜事来。

灯花爆,喜就到。

灯花爆,明天有客到。

灯花爆,财来到。

灯台照人不照己。

灯下不观色。

灯光虽好,不如红日当空。

灯光里说话,暗里有人听。

灯芯挑成铁。

灯要灭,还亮一亮;人要死,还旺一旺。

灯里无油盏盏灭,手里无钱难为人。

灯盏无油枉费心。

灯草打人虽不痛,惹得旁人心里恨。

灯草牌坊风都吹得倒。登门请客意才真。

登上高山观虎斗,坐在桥头看水源。

登泰山而小天下。

登山耐险路,踏雪耐危桥。

登高必跌重。

登高自卑,行远自迩。

登高不呼,登城不指。

登高望远。

登天难,求人更难。

第十七节 děnɡ

等人易老,等船难到。

等人易得久,嫌人易丑。

等人心焦。

等人帮忙,越帮越忙。

等你数得星星来,天亮了。

等你捡猪屎,猪已拉肚子。

等得上梁喊救火,错过黄梅勿种田。

等到要拉屎,厕所才动工。

第十八节 dī

低头割肉,抬头望人。

低头是见识。

低头是水,回头是岸,及时拨转救得一半。

低棋肚里有仙着。

低眉失额。

低借高还,再借不难。

滴水渐积成沧海,拳石频移作泰山。

滴水成河,粒米成箩。

滴水成池,聚沙成山。

滴水尚可穿石,愚公志能移山。

水滴石穿

“水滴石穿”意指滴水可使石穿。比喻力量虽然细微,但积蓄长久之功,可以成就大事。

出自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一钱斩吏》:“一日一钱,千日一千。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从前,有一个人叫张乖崖,任崇阳县令。有一次,一个官吏从府库中出来时,鬓旁头巾里藏着一枚钱。张乖崖发现后,就去盘问他,那个官吏承认钱是从府库里偷来的。于是张乖崖下令杖打他,那个官吏不服气,勃然大怒说:“一枚钱有什么了不起,却要杖打我?随便你打吧,反正你不敢杀我。”张乖崖拿起笔来,宣判说:“一天一枚钱,千天就是千枚钱。时间长了,绳子能锯断木头,水能滴穿石头。”然后,他亲自拿起宝剑,走下堂来,杀死了那个官吏。事后申报台府,要求台府处罚自己。

第十九节 dí

敌不可纵。

敌人本性若能改,箩筐也能扣住海。

第二十节 dì

地怕自碱,人怕自懒。

地怕走斜道,人怕起绰号。

地冻三尺自开缝。

地主借粮度春荒,羊毛出在羊身上。

地主靠算,穷人靠干。

地主剥削如剥葱,越剥越细,越剥越穷。

地主的心毛铁钉,有多长,钉多深。

地主的心,铁匠的钉。

地主有钱千条路,农民无田命一条。

地主富农是生姜,生姜不断辣味。

地主文官如桶箍。

地主再能、离不开穷人。

地主爱万金,农民重一心。

地主婆,狐狸精,洋糖嘴,辣椒心。

地方吃酒骂四邻。

地方情愿出一只虎,不愿出一局赌。

地方无鬼不降灾。

地下有窖银,也要锄头勤。

地下一根草,天上一滴露。

地少瘦邻。

地头无鬼不生灾。

地凭文书官凭印。

地动出羊毛,夫妻各自逃。

地动山摇,叫化子抛瓢。

地有南北,民无二心。

地面易求,人面难求。

地理先生指一指,土工师傅累出屎。

地里鬼,地头蛇,只能让他不能惹。

地里撒籽不心疼,儿女吃饭不心疼。

地理先生没屋场,算命先生半路亡。弟兄不和邻里欺,将相不和邻国欺。

弟兄分家,财物各别。

弟兄三人三条心,万贯家财不够分;弟兄三人一条心,黄土也能变成金。

弟兄相骂硬如铁,父子同心土变金。

弟兄越打越亲。

弟兄协力山成玉,父子同心土变金。第一伤天害理,好讲闺门是非。

第二十一节 diǎn

点石成金,心犹不足。

点石成金

“点石成金”比喻把别人不好的文章改为好文章。出自《神仙传》:“许逊,南昌人。晋初为旌阳令,点石化金,以足逋赋。”

晋代初年,有一个县令叫许逊。此人虽身在官场,其实却是个道士。他经常咒符作法,并编造一些离奇古怪的故事,以便让人们相信他真的是位道术高深的仙人。《神仙传》记载,许逊在当旌阳令的时候,老百姓交不起租子,他施展法术,把石头点化成黄金,替百姓上缴欠租。

点塔七层,不如暗处一灯。

点蜡烛不知油价。

点了戏就得有人去唱。

点灯不明,不如黑着。

点灯爱油,耕田爱牛。

典田招女婿,讨气筒子。

第二十二节 diàn

佃户手上滴汗,财主手上滴血。踮着脚尖站不长。靛缸里拉不出白布来。

第二十三节 diāo

刁巧伶俐奸,不胜忠厚老实憨。

刁鹰飞入鸡儿场,永远没有好心肠。

刁风不可长。貂不足,狗尾续。

貂惜皮毛象护牙。

第二十四节 diào

吊儿浪当,挡不住吃香,埋头苦干,挡不住难看。

吊大的毛瓜,哭大的娃娃。

吊肉跌死猫。

吊生不吊死。钓鱼有三得:跑得,等得,饿得。

钓多不如钓少,钓少不如钓到。

钓鱼不在急水滩。

钓鱼要忍,拿鱼要狠。

掉下井里,鼻子是钩不住的。

第二十五节 diē

爹死娘嫁人,各人顾各人。

爹不识耕田,子不识谷种。

爹是算盘精,儿是败财精。

爹养儿小,儿养爹老。

爹能妈能,不如自己能。

爹有娘有,不如已有;哥有嫂有,不敢伸手。

爹娘盘算的是金和银,女儿盘算的是人和心。

爹娘做主,一辈受苦。

爹娘养身,自己长心。跌得倒,爬得起。

跌倒地上捞一把泥。

跌倒了爬起来,拈到了拿起来。

跌倒巴不得坐一坐。

跌倒了自己爬起,望人搀扶总不济。

第二十六节 dīnɡ

丁头木屑,样样有用。钉是钉,铆是铆。

第二十七节 dǐnɡ

顶死不知死。

顶冠束带世人亲。

顶天立地的男儿汉,遭逢不遇也枉然。

顶着磨子不觉重,顶着屎脬不觉轻。

顶着鸡毛不知轻,压个磨盘不知重。

顶风上云,不用问神。

顶风雨,顺风船。

顶山门,大徒弟。

第二十八节 diū

丢马才上炮,贼走关大门。

丢了青竹竿,忘了叫街时。

丢了银钱有处找,死了孩子哪里寻。

丢了拐杖受鬼欺。

丢了棒儿被狗欺。

丢下屠刀念菩萨。

丢财惹气。

丢掉讨饭棍,忘记叫街时。

丢掉土地没吃喝,地种三年亲如母。

第二十九节 dōnɡ

东南风,西北风,不抵老婆枕边风。

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

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

东西不可乱吃,闲话不要乱讲。

东西路,南北拐儿,人人都有偏心眼儿。

东西是死的,人可是活的。

东西越用越少,学问越学越多。

东西要吃暖,衣服要穿宽。

东西不见数来人。

东风硬随东风,西风硬随西风。

东风不吃西风气。

东边吃羊头,西边吃狗头。

东边也是佛,西边也是佛,哪边佛儿好得罪?

东方不亮西方亮,去了日头有月亮。

东方不亮西方亮,哪有四方黑沉沉。

东倒吃猪头,西倒吃羊头。

东走西撞。

东家种竹,西家生笋。

江南竹刻艺术达到全盛

明代时的江南竹刻艺术达到了全盛时期,发展成为了各具特色的两大流派,一派是以南京竹刻为代表的“金陵派”,一派是以上海嘉定竹刻为代表的“嘉定派”。

到了明清时期,嘉定已成为江南竹刻艺术的中心。嘉定派的创始人是明代的著名竹刻大师朱松邻,他是一位善于诗文书画的人,他在雕刻竹刻艺术品时,以笔法运刀法,勇于创新,为他人所不及。

除了竹刻,我国在竹画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就。明代大画家王绂在这方面可以说是一个代表人物,他把宋元时期墨竹艺术的传统和我国书法结合起来,创立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王绂说,画竹竿要像篆书的笔划一样挺拔,画竹节要像隶书一样朴实,画竹枝要像草书一样流畅,画竹叶要像颜真卿的书法一样坚忍不拔。

而明代著名画家徐渭的雪竹也是为世人称道。从他的画上,能看到的只是几根竹枝或几片竹叶,而竹子的全貌则隐藏在积雪的后面,从而体现出雪竹的冰凉意境。

我国历朝历代文人名士颂竹、画竹,并不单单是歌颂竹子的形态美和意境美,最重要的是歌颂竹子“宁折不弯”的品格和“中通外直”的度量。

清朝著名画家郑板桥是当时著名的竹子学家,他画竹时很注重真实地反映竹子的客观实际形态,写诗兴寄。他为自己的一幅竹画题诗道: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崖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板桥的诗和竹画不单纯是表现客观对象的天然特征,而是借竹表达自己的情怀和思想,以及他对当时社会的态度和自己的人格理想。

画竹在我国传统绘画艺术中具有相当地位,与其说是画竹,不如说是画人。自唐宋以来,很多文人士大夫醉心于画竹和收藏竹画,其意义同以文学形式吟颂竹子和在园中栽竹养竹一样,是为了托物寄兴、抒发胸臆。

在清代中期,我国湖南邵阳、四川江安和浙江黄岩等地形成了翻簧竹雕,并成为了竹雕刻艺术的主流。翻簧竹雕是竹刻的一种,也叫“贴簧”、“竹簧”、“反簧”或“文竹”。雕刻时,要将毛竹锯成竹筒,去节去青,留下一层竹簧,经煮、晒、压平,胶合成镶嵌在木胎、竹片上,然后磨光,再在上面雕刻纹样,内容有人物、山水、花鸟、书法等。

翻簧的雕刻,多在很薄的竹簧表面,因此以阴纹浅刻为主,也有施以薄雕的。翻簧的艺术品色泽光润,类似象牙,以茶叶罐、花瓶、首饰盒、笔筒和果盘为主。

竹刻是我国特有的专门艺术之一,由于不易保存的缘故,在考古发掘中发现甚少。有个清代竹刻笔筒,用一截天生椭圆扁竹刻就,很得自然造化之妙。

笔筒的正面是渔翁夜泊图,图中的渔夫与隐士神态逼真,水面浪水粼粼,芦苇折腰;背景则是嵯峨大山、树木参天、依岩而立、花叶枝蔓,栩栩如生。

另一件竹刻珍品“牧牛图竹雕笔筒”也极为有名气,作者大约是清代嘉定人。这个牧牛图竹雕笔筒由一段两节的偏欹竹根雕作,方14厘米,其径弧曲不一,上下不等。这个笔筒的妙处就在于作者因势随形,运笔施刀,将竹面雕刻成了山拗“牧牛”的图景。由于竹节天生窄狭起伏,他就将竹节雕成了山壁如削,却又参差凹凸的山径。

山径上共有两头牛,其中大牛首出弯角,体魄强壮、小牛逍遥自在,似乎在窥视草间跳跃的昆虫,形象极为逼真。作者运用竹肌之筋,也很巧妙。刻雕的山体,显出竹筋的功能,犹如国画画山技法的斧劈皴,平添山势峻峭、地面苔点密铺,倍增旷野生趣。

在题材上,竹刻相当于诗词歌赋,无论山水人物、花鸟鱼虫,大多寄托了文人的情怀。文人讲究意境,所以竹雕的很多意境都跟国画非常相似。由于竹雕艺术的成功,深刻地影响到象牙、犀角、紫檀、黄杨这些贵重材料的雕刻,因此后世的其他艺术品都有仿竹器的倾向。

东家不败落,西家不发作。

东家不懂,二人一哄。

东家万石仓,佃户无口粮。

东瓜不偷自己大,老鼠好吃嘴尖尖。

东看老鸦西看燕。

东头不着西头着。

东场搬到西场,三日饭粮。

东海鲤鱼飞上天。

东廊看见西廊好。

东耳管进,西耳管出。冬天的风,后娘的心。

冬天冻死懒汉。

冬瓜有毛,茄子有刺。

第三十节 dǒnɡ

懂得医术的是医生,不懂医术的是屠夫。

第三十一节 dònɡ

冻不了孩子腚,冻不了咸菜瓮。

冻天冷不着下力人,挨饿饿不着勤劳人。

冻天冻地,参星落地。

冻死不烤灯头火,饿死不吃猫丢食。

冻死迎风站,饿死不弯腰。

冻死闲人,饿死馋人;不想出汗,休想吃饭。

冻断麦根,牵断磨绳。动针要线,动工要钱。洞里的蛇,不知道长短。

第三十二节 dǒu

斗扣斗,九升九。

斗大蜡烛难照后。

斗、秤、店、脚、衙,无罪也该杀。

斗要量,秤要校。

斗米买枚针,试试你个心。

第三十三节 dòu

豆腐嘴,刀子心,口善心恶。

豆腐多了是水。

豆腐多了是泡水,军师多了打破船。

豆腐烂了,架子冒倒。

豆腐心肠,越煮越硬;铁打心肠,见火就软。

豆腐水做,阎罗王鬼做。

豆腐和白菜,各人心里爱。

豆腐好吃豆难磨。

豆腐爱厚,脸皮爱薄。

豆腐无油难脱锅。

豆芽长一房高,也是菜货。斗智不斗勇。

斗争中见勇敢,愤怒时见英才,患难中见朋友。

斗官不斗吏。

斗气不养家,养家不斗气。

逗人爱,死得快;讨人厌,活千年。

第三十四节 dú

独弦不成音,独木不成林。

独龙难斗地头蛇。

独根铁丝容易断,拧成的绳子拉不烂。

独打鼓,独划船。

独行不愧形,独寝不愧衾。

独望穷山,引虎自冲。

独脚蟹爬不快。

独脚独手独根草,风霜雨雪抵不了。

独猫守仓,独犬守丧。

独虎不敌群狼。

独花不成春。

独树不挡风,独柴难烧红。

独店不成市,独木不成林。

独子成龙,独女成风。

独个人就是浑身是铁,也打不了几根钉。

独木不成林,一人难兴家。

独木难支大厦。

独木不能盖房,块砖不能砌墙。

独柴难烧,独子难教。读不尽世间书,走不尽天下路。

读不尽的书,知不完的理。

读得书多无价宝。

读会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读未见书,如得良友;读已见书,如逢故人。

读一书,长一智。

读好书,说好话,做好人,行好事。

渎为家传,耕乃上策。

读也好,耕也好,学好便好。

读三年书,不如讲德。

读不尽的书,做不尽的事。

读不尽的书,走不尽的路。

读得书多不识字。

读得书多当大秋,不耕不种自然收。

读书有味千回少,对客无情一语多。

读书之贵在解疑。

读书不知意,等于嚼树皮。

读书读得多,料字写成科;读书读得少,哀字写成表。

读书须有三到:眼到、口到、心到。

读书医俗,独卧医淫。

读书不懂意,等于嚼洋蜡。

读书需用心,一字值千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书不离口,写字不离手。

读书全靠自用功,先生不过领路人。

读书望考,吃饭望饱。

读书不成三大弊:衙门、风水及行医。

读书能用人寡过。

读书人讲理,做工人讲嘴。

读书百卷,不如万里行程。

读书要讲,吃饭要帮。

读书不讲,隔靴搔痒。

读万卷书,走万里路。

毒手不打笑脸人。

毒箭只伤一人,恶言可伤千人。

毒病毒药医。

毒蛇易躲,暗箭难防。

毒蛇不在粗细,坏人不分远近。

毒蛇不会因为有毒而死亡。

第三十五节 dǔ

赌气伤财,怄气伤肝。

赌徒回头金不换。

赌里无君子。

赌自己钱,众人骂;读自己书,众人惜。

赌近盗来奸近杀,知机君子远离开。

赌博赌博,越赌越薄。

赌博钱,一蓬烟;生意钱,六十年;种田钱,万万年。

赌博钱,顺水船。

赌博蛤壳起,做贼偷抓米。

赌博场中无好人。

赌博不充,犹如赶工。

赌博浪吞买卖撮。

赌博场里出贼情,花柳巷里出人命。

赌博丧良。

赌博账,捶头撞;撞不过,脱衣裳。

赌博郎君买卖贼。

第三十六节 dù

肚子饱了眼饿。

肚子不是袋子,不能吃下去存起来。

肚饥人,眼架大。

肚饥好吃麦米饭。

肚饥想起牙缝菜。

肚饥糠也好,饭饱肉嫌肥。

肚饥记着年下饭,口渴记着隔夜茶。

肚饥不怕债大,屎急不怕雨大。

肚饥不洗澡,肚饱不剃头。

肚饥莫与饱人言。

肚饥不食猫前饭,身寒不炙佛前灯。

肚饿嗓宽。

肚痛肚知,心痛心知。

肚饱不知肚饥人。

肚里没冷病,不怕吃西瓜。

肚里无有愧心事,半夜敲门不吃惊。

肚里没病,不怕割疵。

肚里生荆棘。

肚里无顽瘤,不怕吃冷糕。

肚里有文化,走遍天下也不怕。

肚大三分膘。

肚大不能吃多饭,命长才能吃多饭。

肚内无食无人知,衣服褴褛被人欺。

肚皮不痛肉不亲。

肚中有事肚中惊,肚中无事心跳轻。

肚冷皮温热,衣短横盖长。渡船渡到岸,帮人帮到底。蠹众木折,隙大墙坏。妒财莫妒食,怨生不怨死。

第三十七节 duān

端起金边碗,别忘讨饭棍。

第三十八节 duàn

断肠笛子送命箫。

断弦犹可续,心去最难留。

断气前的忏悔,晚了。

断线风筝飞不远。

第三十九节 duì

对敌人的宽容,就是对自己的残忍。

对敌人要狠,对朋友要尊。

对面看人心不透。

对面与语,心隔千里。

对牛弹琴,牛耳不闻。

对牛弹琴

比喻对愚蠢的人讲深刻的道理。出自南朝·梁·僧祜《弘明集》。

东汉末年,有个叫牟融的学者,他对佛经有很深的研究。但是当他给儒家学者宣讲佛义时,却总是用儒家的《论语》、《尚书》等经典来阐述道理,而不直接用佛经来回答。儒家学者对他的这种做法非常不理解,牟融心平气和地回答:“我知道你们都熟悉儒家经典,而对佛经是陌生的,如果我引用佛经来给你们作解释,不就等于白讲了吗?”

牟融向他们讲了“对牛弹琴”的故事,进一步表明自己的观点:古代有一位大音乐家公明仪,他对音乐有很高的造诣,弹得一手好琴,优美的琴声常使人身临其境。

有一天,阳光明媚,他漫步郊野,只见在一片葱绿的草地上有一头牛正在低头吃草。这清静怡人的氛围激起了音乐家为牛弹奏一曲的欲望。

他首先弹奏了一曲高深的清角之操。虽然他弹得十分认真,琴声也优美极了,可是那牛却依然如故,只顾低头吃草,根本不理会这悠扬的琴声。

公明仪不乐意了,但当他静静观察思考后,明白了那牛并不是听不见琴声,而实在是不懂得曲调高雅的“清角之操”。

于是,公明仪重又弹了一曲通俗的乐曲,那牛听到好像蚊子、牛蝇、小牛叫声的琴声后,停止了吃草,坚起耳朵,好像在很专心地听着。

牟融讲完故事,接着说:“我用儒家经典来解释佛义,也正是这个道理。”

儒家学者这才明白了牟融的用心。

对牛弹琴,对狗吹箫。

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对症下药

“对症下药”比喻针对客观情况,正确处理问题。这句成语又写作“对症发药”。出自《三国志·魏志·华佗传》:“府吏倪寻、李延共止,俱头痛身热,所苦正同。佗曰:‘寻当下之,延当发汗。’”

东汉末期,有一位杰出的医学家叫华佗。有一次,州官倪寻和李延都患了头痛发热病,他们请华佗医治。华佗诊断了两个病人后说:“倪寻要吃泻药,李延吃发散药。”两人听了很十分诧异,就问为什么两人的病一样而吃的药不一样。华佗解释说:“倪寻的身体外部没有病,病是从内部伤食引起的;李延的身体内部没有病,病是从外部受冷感冒引起的,因此治疗就不同。”接着给两人下了不同的药,倪、李二人服下后,两个人病都好了。

对于恶人善不得。

对着和尚骂秃子。

对着先生就讲书,对着屠夫便讲猪。

对人只说三分话。

第四十节 dūn

蹲在炉旁少夸口,要到场上显身手。

第四十一节 dǔn

盹了会醒,穷了会富。

第四十二节 dùn

钝刀杀人。

遁关不可复,亡奸不可追。

第四十三节 duō

多大的树,遮多大的荫。

多学多知,少学少知,不学不知。

多好的草地也有瘦马。

多一个铃铛多一声响,多一支蜡烛多一分亮。

多行不义必自毙。

多下及时雨,少放马后炮。

多问不吃亏。

多读书心中有本,勤写作笔下生花。

妙笔生花

“妙笔生花”意思是用来称赞别人杰出的写作天才。出自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梦笔头生花》。

唐代诗人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传说,他少年时做过一梦,梦见他的笔头上生了花。于是后来便天才赡溢,文思敏捷,斗酒百篇,超群出众。

可是今天看来,李白在诗歌创作上的伟大成就,并不是因为那个奇怪的梦,而是他丰富的经历和刻苦学习的精神换来的。

多从一家师,多懂一家艺。

多看出苗头,多问出来由。

多数疾病从口入,要想不病休胡吃。

多一份私心,便少一份智慧。

多一个神,多一个香炉。

多一个闺女,多一门亲戚。

多一条青虫,少吃一棵菜。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多一分不要,少一分不让。

多大肚儿吃多大饭。

多子多女多冤家,一子一女坐莲花。

多子饿死父。

多子多女多冤牵,少子少女成神仙。

多少留点病,强似送了命。

多少私情笑里来。

多艺多思艺不精,专精一艺可成名。

多沐浴,少思欲;少沐浴,勤洗足。

多年大路变成河,多年媳妇变成婆。

多年媳妇熬成婆,多年道儿熬成河,多年和尚熬成佛。

多言不如少言,少言不如无言。

多言招怨少言痴。

多衣多寒,无衣自暖。

多衣多寒,无衣保平安。

多衣多多寒,少衣薄薄寒。

多衣多寒,无衣不寒。

多衣的多寒,少衣的少寒,无衣的不寒。

多见山林,少见人伦。

多吃无滋味,多话不值钱。

多吃坏肚皮,少吃多滋味。

多吃四两盐,走路在人前。

多做多吃,少做少吃,不做就没得吃。

多做强似多说。

多磕头,少说话。

多事不如少事,少事不如无事。

多看事实,少听虚言。

多情伤离别。

多层纱纸隔层风。

多愁多病,越愁越病。

多叫之猫捕鼠少。

多买胭脂少买粉。

多交朋友,少结冤仇。

多置盘缠少置货。

多根头发多个结。

多思多虑,无害有益。

多说话,多是非;少说话,少祸根。

多功多怨。

多唤一句哥,少上十里坡。

多来多受,少来安安够。

多磕一个头,少说一句话。

多心乱肺。

多少少年人,不到白头死。

多钱多贾。

多旅行的人,最熟悉旅途的情况;多学习的人,最熟悉时务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