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应该知道的火箭
6692100000021

第21章 有问必答

1.哪种运载火箭发射次数最多

在过去的50年的时间里,人类已经发射了6600多个大小不一的航天器。在已经具备航天发射能力的国家中,俄罗斯的发射次数和发射数量最多,多达3494个;美国居第二位,共发射了1767个航天器;日本居第三位,共发射了114个航天器;中国居第四位,共发射了112个航天器。经过50年不断地发展和改进,形成了一批相当成熟、功勋卓著的运载火箭系列,包括俄罗斯的“联盟”系列、“质子”系列、“宇宙”系列,美国的“德尔塔”系列、“大力神”系列、“宇宙神”系列,欧洲的“阿丽亚娜”系列以及中国的“长征”系列等。在这些运载火箭系列中,发射次数最多、发射航天器数量最多、种类最齐全的是俄罗斯的“联盟”系列火箭。“联盟”系列火箭的祖先就是俄罗斯研制的第一枚洲际导弹P7.这种导弹经过改装,成功发射了前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并被命名为“卫星号”火箭。以该火箭为基础,通过加装第三级,被重新命名为“东方号”运载火箭,并成功发射了前苏联第一代载人宇宙飞船“东方号”。此外,通过不断改进完善、增加火箭级数或提高发射可靠性的措施,又形成了“闪电号”运载火箭、“联盟号”运载火箭,前者主要用于发射“闪电”系列高轨道通信卫星,后者主要用于发射“联盟号”宇宙飞船。前苏联主要依据发射载荷的名称给该系列运载火箭命名,对此一般人并不了解,其实这都是一个系列的。西方对前苏联的运载火箭进行了编号,将“卫星号”、“东方号”、“闪电号”和“联盟号”等都编为A系列,分别称为A、A-1、A-2e、A-2.那么“联盟”系列运载火箭究竟发射了多少次呢?据资料统计,该系列火箭在长达50年的职业生涯中,共发射了1675次,位居火箭发射次数榜首。

2.发射一次运载火箭需要多大成本

运载火箭的研制是一项高端精尖技术,而发射运载火箭更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程,因此发射成本极高。一般而言,发射一次运载火箭的成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运载火箭的研制成本(单价)、运载火箭的发射成本和运载火箭的测控成本等。另外,对运载火箭的各部件也有很高的技术要求,因此在经历预研、生产、组装、测试等各个阶段,每一阶段都需要花费大量的经费。而且,运载火箭的生产数量不可能像汽车一样达到数万辆,生产几十枚甚至上百枚已经相当多了,有的仅生产几枚。无法大批量生产无疑会增加单件的成本:美国研制的用于登月的运载火箭“土星V”只生产了15枚,一枚火箭的成本高达1.85亿美元;目前还在使用的“大力神Ⅳ”运载火箭单枚成本高达2亿多美元。

运载火箭的发射成本包括消耗的推进剂成本、发射场的使用成本以及地面各类附属设施的使用成本,当然也包括人力成本。

运载火箭的测控成本主要包括遍布各地的测控台站、测量船、指挥控制中心需要花费的成本。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发射一次运载火箭的成本是很高的。当然,不同类型、不同运载能力以及不同国家、不同运载火箭,发射一次的总成本也不尽相同。通常情况下,小型运载火箭发射一次大约需要2000万~3000万美元;中型运载火箭发射一次大约需要6000万~15000万美元;大型运载火箭发射一次大约需要2亿美元。由于各国运载火箭研制、发射和人力资源成本不同,发射同类火箭的成本也会有所不同,美国运载火箭发射成本远远超过中国、欧洲空间站和俄罗斯,例如“大力神Ⅳ”火箭发射一次的总成本高达3.5亿美元。

3.液体火箭主要都采用哪些推进剂

在早期的液体火箭研制过程中,科学家和工程师们不断探索大量液体推进剂组合,对各类氧化剂、燃料进行研究与试验,逐渐摸索出不同推进剂的性能,包括价格、能量、比冲、沸点、毒性、燃烧稳定性、环境友好性等。经过不断对比和淘汰,目前还能使用的液体推进剂组合已经很少了。

目前,运载火箭大多采用多级,而各级所采用的推进剂也不相同,这主要是由各级火箭的不同特点、要求、发动机技术难度以及推进剂自身的特点决定的。一般来讲,运载火箭的第一级、第二级多采用液氧和煤油或四氧化二氮和混肼作为推进剂。这类推进剂能量较高,产生的推力较大,使用起来比较方便,成本也比较低,所以非常适合作为下面级发动机的推进剂。末级火箭担负着把有效载荷送入太空的最后重任,而且质量要比完整的总火箭低得多,为了尽可能提高有效载荷的质量,一般多采用高能的液氧和液氢作为推进剂。液氢液氧推进剂是目前使用的液体推进剂中能量最高的一种,它具有重量轻、比冲大、控制简易等特点,可大大降低末级火箭的质量比,从而有效提高火箭运载能力。当然,我们所说的这些都是一般情况。运载火箭五花八门,各级推进剂的使用也有许多例外,例如有的火箭末级采用常规的推进剂。

4.大型运载火箭为什么多采用捆绑式结构

随着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对运载火箭地不断探索和研究,越来越多的大型运载火箭被研制出来。而那些大型运载火箭几乎无一例外地都采用多级结构,少的有二级,多的达到五级。多级火箭的级与级之间连接型一般有以下几种:串联型、并联型(俗称“捆绑式”)和串并联混合型。串联型多级火箭级与级之间的连接分离机构简单,但串联后火箭较长、火箭的长细比(长度与直径之比)大,这会给设计带来一定的困难。而且发射时,这种火箭竖起来后太高,给发射操作也会带来不便。另外,其上面级的火箭发动机要在高空点火,因此点火的可靠性差。并联型多级火箭采用横向捆绑式连接,连接分离机构稍微有一点复杂,但其中间芯级火箭采用横向捆绑的发动机,可在地面同时点火,这样就避免了高空点火问题,点火的可靠性高;而且采用捆绑式结构能够大大提高起飞推力,有利于提高火箭运载的能力。捆绑助推器降低了火箭总高度,使得组装、测试、运输都比较方便;重心偏低,易于控制,受风的影响也较小。因此,目前的大型运载火箭非常广泛地采用捆绑式结构。当然,单纯的多级并联方式实际上相当于单级火箭,很难达到宇宙速度。因此,实用的大型运载火箭多采用串联和并联(捆绑)相结合的混合模式。俄罗斯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时使用的“卫星号”运载火箭,就是在中间芯级火箭的周围又捆绑了4枚火箭。这4枚捆上去的火箭习惯上又称“助推器”,助推器与芯级火箭在地面一起点火,但工作一定时间后关机,然后与芯级火箭分离并被抛掉。因为助推器是在第一级火箭飞行的半路上关机,所以只能算是半级火箭。中国的“长征2号E”运载火箭就是一枚串并联混合型的两级半火箭,其第一级火箭周围捆绑了4枚助推器,在第一级火箭上面又串联了一枚二级火箭;美国的“宇宙神”、“德尔塔”和“大力神”的新型号,欧洲的“阿丽亚娜4”和“阿丽亚娜5”以及日本的H2也都是串并联混合型的火箭。

5.导弹可以改成运载火箭吗

研制导弹与运载火箭的基本技术几乎相同,因此弹道导弹特别是多级洲际导弹完全可以改成运载火箭,这在航天大国已有多年的成功经验。将导弹改成运载火箭,一般不需要做很大的改动,只要进行一些适当地修改,如提高零部件的可靠性、增加关键部件的备份、调整火箭发动机的工作状态、增加卫星整流罩等。这类改进工作一般不是很复杂,所以将导弹改装成运载火箭不但可以大大节约成本和时间,而且还能提高火箭的可靠性。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就是在中远程导弹和洲际导弹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长征1号”是在中远程导弹基础上加装第三级研制的;“长征2号”则是在洲际导弹的基础上改制的。以“长征2号”为基础,中国逐步形成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美国的“德尔塔”系列、“宇宙神”系列和“大力神”系列,俄罗斯的“联盟”系列、“旋风”系列、“天顶”系列和“宇宙”系列等运载火箭也都是由弹道导弹改装、发展而来的。

6.为什么说“长征2号”是“长征”系列火箭的灵魂

在“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中,“长征2号”的地位极其重要。自1974年以来,“长征2号”已发射了20颗遥感卫星,发射成功率很高。1986年和1987年,我国曾先后两次用它为法国和德国进行空间微重力载荷搭载服务;1992年10月,我国利用它发射了瑞典的第一颗人造卫星。“长征2号”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增添了光彩。后来研制的多种运载火箭都是以它为基础并且采用了它的基本结构:“长征3号”是以此为基础,通过加装第三级液氢液氧发动机而制成的;“长征4号”是在它的基础上,通过加装常规第三级发动机而制成的;“长征2号E”是在它的基础上,通过运用捆绑技术、安装助推器而制成;“长征2F”又是在“长征2E”的基础上研制成功的。正由于此,我们才可以说“长征2号”是中国运载火箭的核心型号,是“长征”系列火箭的灵魂,它在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7.欧洲“阿丽亚娜”火箭为什么能取得巨大成功

欧洲空间局研制的“阿丽亚娜”系列火箭是世界航天史上的一项杰作,同时也是航天技术国际合作的一个成功范例,其成功经验很值得借鉴。

从1979年“阿丽亚娜1号”火箭首次发射成功后,欧洲空间局先后研制了1型、2型、3型和4型火箭,每一种新型号在继承前者成就的基础上大力创新,不仅大大提高了性能和可靠性,而且还建立了良好的国际声誉。最初,美国根本瞧不起“阿丽亚娜1号”火箭,但随着“阿丽亚娜”4型火箭的出现并成功发射后,欧空局迅速占领了原属于美国的航天发射市场。20世纪末,当“阿丽亚娜”5型火箭被研制成功后,它以极大的运载能力和高可靠性进一步对美国构成了威胁。“阿丽亚娜”系列火箭在商业上取得的巨大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战略上,欧洲空间局一贯强调独立自主的研制风格,在摆脱对美国的依靠之后又同美国展开了竞争;在预测上,欧空局通过认真研究航天事业的发展和应用,预见到航天发射市场还蕴藏着巨大潜力;在管理上,欧空局采取一国为主、多国协作的研制政策,既加强了统一领导,又发挥了各国的优势;在技术上,欧空局一直采取从低起点开始逐步改进,逐渐减少风险的研制方针。实践证明,这一方针是行之有效的,有着许多优点;在总目标上,欧空局始终强调高水准、低成本、高可靠性和适应性;在市场竞争上,欧空局采取了相当灵活的政策,例如新火箭在前几次发射时,对搭载的载荷只收取很少部分的费用,对欧洲以外的收费标准也较低。这些都是“阿丽亚娜”系列运载火箭取得成功的经验。

由此可见,“阿丽亚娜”火箭能够取得成功不仅取决于技术上的日趋成熟,同时也取决于灵活多变的国家政策。

8.如何判断飞船是否按“预定轨道”飞行

判断飞船如何按预定轨道飞行。第一,我们要为理论轨道设计一个误差带。设计的误差带的大小主要由发射飞船的运载火箭入轨的偏差、测量与控制偏差、天文及物理常数偏差、大气及天体摄动等因素所决定。理论轨道就像公路中间的分界线,只是一条线,误差带就像公路两边的路面,这样就使理论轨道周边有了空间,以理论轨道为轴心,从而形成了一个通道。这样理论轨道加误差带这才是真正的“预定轨道”。飞船轨迹落在这个通道内,就能准确判定飞船是按照“预定轨道”飞行。

第二,描述理论轨道及飞船飞行轨迹的参数较多,最直观的描述参数是:地理经度、地理纬度、速度大小、速度方位角、地面高度、速度倾角6个参数。因而理论轨道的误差带实际上也是由这6个参数的误差带组成。只有在飞行轨迹的6个参数值均落在理论轨道相应点的对应参数误差带之内,人们才能最后判定飞船是在按“预定轨道”进行飞行。

在整个飞船飞行过程中,确定飞船的运行轨迹,主要靠地面测控站和海上测控船组成的多个测控网,通过地面雷达进行跟踪目标。根据雷达所测定的飞船运行到某个点的斜向距离、目标方位及仰角可确定目标的位置,便可得到两点间的速度大小、速度方位角和速度倾斜角这3个参数。不断跟踪连续测量,便可得出在该跟踪时段的飞船运行轨迹,将这些轨迹与预定轨道相比,就可以知道飞船此时是否按“预定轨道”飞行了。

9.发射载人飞船的火箭为什么要求特别高

发射载人飞船的火箭和发射非载人飞船的火箭相比,要求要高得多,这是因为要尽可能保证参加航天飞行的航天员的安全。发射一般的无人航天器,即使发射失败,造成的损失最主要的也是经济上的,而发射载人飞船,如果发射失败,就会导致人员伤亡,造成的损失是无法用经济来衡量的,有时甚至会导致整个计划的夭折。因此高可靠、高安全、高质量,是用于载人航天的运载火箭与普通商用火箭最大的不同之处。从历史的情况看,苏、美等国用于发射载人飞船的火箭一般都不是专门研制的,而是在洲际导弹或其他类型火箭的基础上改进而来的。在改进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如何提高火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为此会采取种种措施。美国用“宇宙神”D运载火箭首次成功地发射了“水星”飞船模型、俄罗斯发射“联盟号”火箭都是如此,在提高火箭可靠性的同时,还在飞船上部安装了逃逸救生塔,以备在火箭发射出现问题时应急救生。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中,使用的“长征二F”火箭也同样采取了多种措施来提高安全性:对火箭元器件、部件进行严格筛选和测试;对关键的部件采取备份措施,控制器的CPU及电路甚至采用了三冗余;增加了故障诊断系统,可以在点火前30分钟开始工作,自行判断火箭的工作状态;增加逃逸救生系统,能在火箭出现意外时,迅速把航天员带离故障火箭,安全逃生;火箭整体测试与试验更加严格,能及早在地面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长征二F”火箭采取上述措施后,可靠性从“长征二E”火箭的0.91提高到0.97,成为中国可靠性指标最高的运载火箭。如果考虑到飞船采取的安全措施,则可使航天员的安全性达到99.7%。

10.世界最大的运载火箭是哪一种

20世纪60年代,太空竞赛空前高涨,苏美两国竞相研制大型运载火箭。美国为登月研制了巨型的“土星Ⅴ”火箭,该火箭箭体高度为85.6米,连同阿波罗飞船在内总高110.6米,第一级和第二级直径均为10.1米,第三级和仪器舱直径为6.6米。“土星Ⅴ”火箭发射重量为2870.9吨,推进剂总重量为2686吨,其近地低轨道运载能力为104.3吨,地球逃逸轨道运载能力为43.09吨;前苏联为实施登月计划,研制了N1巨型火箭,其总长约100米,底部最大直径为15米,第一级由24~36枚火箭发动机并联而成。第一级产生的推力可达4500~6350吨,超过了“土星Ⅴ号”。第二级装有8台发动机,总推力为1432吨。第三级装有4台发动机,总推力为320吨。N1巨型火箭的运载能力约为98吨,不过,这种火箭在1969年到1972年的四次发射试验均遭失败。20世纪70年代,前苏联为了发射航天飞机而研制的“能源号”运载火箭,成为迄今为止世界最大的运输火箭。该火箭箭体高度约60米,芯级直径为8米,助推器高为39米,直径为4米。发射航天飞机时,它的起飞重量为2400吨,其中液氢液氧携带量多达2000吨,起飞推力高达3500吨。在发射其他有效载荷时,“能源号”可将18吨载荷送入地球同步轨道;将32吨有效载荷送入月球;将27吨有效载荷送入火星和金星。“能源号”的正常低轨道运载能力为100吨,如果为这枚火箭配备上面级,它的近地轨道运载能力就可达270吨。该火箭分别在1987年和1988年进行了两次发射,后一次用于发射前苏联的航天飞机。由于该火箭运载能力太大,找不到用武之地,后来被俄罗斯政府取消了。目前现役的运载火箭近地轨道运载能力最大为20吨左右,以美国的“大力神Ⅳ”和俄罗斯的“质子号”为代表。

11.为什么火箭发射场多选择低纬度地区

在不同纬度的发射场,同一运载火箭的发射载荷能力也是不同的,纬度越低,运载能力就越高。正由于此,为了运载尽可能多的有效载荷,火箭发射场多选择在靠近赤道的低纬度地区。把发射场建在靠近地球赤道的位置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被发射卫星的飞行速度是由运载火箭的速度与地球速度共同决定的,在运载火箭速度一定的情况下,发射场的纬度越低,地球的转动速度越大,被发射卫星的轨道速度就越大。我们知道,地球是自西向东进行自转的,如果从赤道向东发射卫星,则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地球的转动能量,这实质上是借助地球的自转力来提高卫星的飞行速度,从而节省火箭的推力以携带更大的载荷;第二,从赤道或靠近赤道的发射场向东发射地球静止轨道卫星时,可使卫星的飞行轨道与最终轨道处于或接近同一平面,这样可以大量节省卫星达到地球静止轨道位置所耗费的能量,节省宝贵的卫星推进剂,大大延长卫星运行寿命。所以,在选择发射场时,应当尽可能地选择在低纬度地区,最好是建在赤道附近,这样既能借力,又可省力。例如,从北纬5.2°的法属圭亚那库鲁航天中心发射同样质量的地球静止轨道卫星,要比从北纬28.2°的美国卡纳维拉尔角发射节省15%的推进剂。除了尽可能选择在低纬度地区建立发射场之外,建立海上发射平台也是不错的主张。在海上发射的好处就是可以避免火箭飞越有人居住的地区,更主要的是海上发射平台可以根据需要随意移动,发射位置比较灵活,但是这种方式多用来发射小型卫星。

12.火箭组装后运往发射台时为什么多采用垂直运输方式

经过组装测试后的火箭在运往发射台时,一般可以采取两种方式:水平运输和垂直运输。

在航天事业发展的早期,水平运输方式由于操作起来比较简单,所以采用的较多。但是,如果在组装、检测时,火箭平放在地面上,等检测完毕,运往发射台后再竖起来准备发射,这时由于位置发生了变化,很多已经检测好的性能在火箭竖起来之后发生了变化,从而降低测试的可靠性。而垂直运输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持火箭和飞船的状态不变,提高测试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因此,现在垂直运输方式越来越受到各个国家的青睐。

13.俄罗斯主要运载火箭有哪些

俄罗斯运载火箭有许多系列,而且很大一部分火箭是在弹道导弹基础上改进而来的。目前俄罗斯还在使用的运载火箭主要有:“联盟号”火箭、“宇宙号”火箭、“旋风号”火箭和“质子号”火箭。除此之外,还有“天项号”火箭、“起点号”火箭、“闪电号”火箭、“安加拉号”火箭、“呼啸号”火箭等。

“联盟号”系列火箭是在P7洲际导弹的基础上改进而来的,它有许多不同的型号,其中“联盟号”主要用于载人飞船“联盟号”的发射,也用于各类卫星的发射。火箭总长49.5米,底部最大宽度10.3米,起飞重量310吨,起飞推力大约4.9×106牛。它的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为7.2吨。“联盟”系列是发射次数最多的火箭,达1675次之多。“宇宙号”是俄罗斯利用退役的SS4、SS5等中程导弹加装新研制的多级火箭研制而成的中小型运载火箭,可以发射三百千克左右的卫星,大多是科学卫星和技术试验卫星。由于俄罗斯通常将这类卫星混编成“宇宙”系列卫星,所以这类火箭也被命名为“宇宙号”。该系列火箭是俄罗斯乃至全世界发射数量居第二位的运载火箭,到2007年共计发射457次。

“旋风号”是在洲际导弹SS9的基础上改进研制的中型运载火箭,它的运载能力介于“宇宙号”和“联盟号”之间,近地轨道运载能力约为3吨。该火箭共有3个型号,共计发射了234次。

“质子号”是目前俄罗斯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该火箭是专门研制的,主要用于发射大型航天器,由切洛梅设计局研制。该火箭根据所发射航天器类型与大小的不同,分别有三、四、五级结构布局。该火箭的最大运载能力可达20.6吨,主要用于空间站、行星探测器、大型应用卫星的发射,共计发射331次。

14.火箭发动机有几种类型

一般情况下,火箭发动机是利用动量守恒原理,自带推进剂、不依赖外界空气的喷气发动机。能源在发动机内部转化为工质(工作介质)的动能,从而喷出高速射流产生推力。火箭发动机按照能源的种类分为化学火箭发动机、核火箭发动机和电火箭发动机。其中化学火箭发动机按推进剂的物理形态又可分为液体火箭发动机、固体火箭发动机和混合推进剂火箭发动机。这些发动机类型都各有特色和优点,因此都能在火箭、卫星、飞船以及探测器中找到各自的用武之地。

15.日本H-2火箭为什么研制初期问题特别多

日本是较早研制并发射成功运载火箭和人造卫星的国家。但日本早期的运载火箭性能并不好,后来引进美国技术研制的H-1火箭不但性能一般,而且还受到美国的制约,因此1984年,日本决定完全依靠本国实力自主研制先进、高性能、大运载能力的H-2运载火箭。该火箭全长50米,芯级直径4米。第一级装有一台LE-7液氢液氧发动机,推力约0.84×106牛,比冲449秒。两侧捆绑两台大型固体助推器,推力为1.56×106牛,燃烧时间为95秒。第二级装有一台LE-5A液氢液氧发动机,推力约为0.12×106牛,燃烧时间为609秒。H-2火箭起飞重量为264吨,最大起飞推力约为3.97×106牛。该火箭低轨道运载能力为10吨,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为4吨,静止轨道运载能力为2吨。

H-2火箭有如下特点:采用两级火箭芯级,较之采用三级火箭,可减少零部件数目、工序数目,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可靠性;发射能力强,可与美国的“大力神”、欧空局的“阿丽亚娜4”型相比,达到了世界火箭技术的先进水平;制导装置先进,使用了激光陀螺和捷联式惯性导航系统;采用直径为4米的大型整流罩,可进行“一箭多星”发射。由于该火箭技术难度大,跨度大,继承性差,技术贮备不足,且采用了不少美欧都不敢采用的火箭新技术,致使研制进度一再拖延,并多次发生严重事故。为此,进行了多次审查设计、修改设计指标,也因此推迟了首次试验时间。一直到1994年2月4日,历时10年、耗资25亿美元研制的H-2运载火箭终于在种子岛吉信发射场进行了首次发射,成功地将一颗轨道再入试验舱和监测H-2火箭性能的有效载荷送入太空。H-2火箭的实际运载能力和原计划相比有所降低。该火箭投入使用后,共计发射了21次,5次失败,其中前8次发射一共失败了4次,只有50%的可靠性。经过不断修改完善,H-2火箭的可靠性迅速提高,成为一种相当有竞争力的运载火箭。

16.为什么固体弹道导弹受青睐

所谓液体弹道导弹,就是采用液体推进剂作为火箭发动机燃料的导弹。而固体弹道导弹采用的是固体推进剂作为火箭发动机燃料。目前,美国的战略、战术弹道导弹已全部实现固体化。俄罗斯至今还是固液并重:固体的战略弹道系统有SS-24、SS-25,液体的战略弹道导弹有SS-18、SS-19等。然而,中国是继美、俄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拥有固体远程战略弹道导弹的国家。

液体弹道导弹的优点是技术难度低一些,研制起来比较容易。但其缺点是造价高、反应慢。固体导弹则造价较低,设备较少,反应较快。比如,液体导弹“大力神Ⅱ”射程为1.17万千米,每枚成本高达2220万美元,是射程相当(1.014万千米)的固体弹道导弹“民兵Ⅰ”(每枚成本560万美元)的4倍。从设备上来讲,射程只有300千米的液体弹道导弹“飞毛腿”需要使用8台车辆,而射程达5000千米的固体弹道导弹SS-20仅仅需要使用3台车辆就够了。从反应时间上来讲,美国液体弹道导弹“大力神”为15分钟,而固体弹道导弹“民兵Ⅰ”反应时间却只有1分钟。

当然,固体弹道导弹也有缺点,就是安全性不好,在制造过程中容易起火爆炸或因固体推进剂的浇铸质量不佳而引起爆炸,造成弹毁人亡。例如,美国“北极星”A-2固体弹道导弹,就曾多次因药柱缺陷而在发射台上爆炸;“潘兴Ⅱ”弹道导弹也有一次因隔热层处理不当,导致推进剂药柱的壳体配当不好而引爆了一级自毁装置;还有“三叉戟Ⅰ”固体弹道导弹也曾因第一级发动机绝热层故障而发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