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飞扬青春,梦想中国:浙江大学学生原创文学作品集
6689800000051

第51章 老农·沃土·新生代

文/张栋梁

并非是在尚未开发的偏远山村,而是在江浙接轨大上海的最前沿——这是关于一方沃土上乡村生活的真实写作。并非为了揭示一种没落,只想抒写一份真实。

——题记

江南水乡,多少人魂牵梦萦的地方,多少游子梦回的故乡,多少帝王梦里的水乡!这是一方富饶的土地,江南粮仓,鱼米之乡……太多的记忆,太多的赞美,深深地绣在人们的心上。见证了无数朝代的兴衰与存亡,而这方沃土上进行的是无数的“炊烟袅袅”、“渔舟晚唱”的梦境,我无法详知这片土地上生活的每代人的精神与梦想,却亲历了一代人的生活与思想!

驻足江南水乡所有的小桥流水与人家,总使我陶醉!习惯了城市的霓虹与喧嚣,这实在是一块不可多得的安乐的土地,这里或许还能找到儿时的记忆。然而,伴着岁月的流逝,儿时的记忆总是难以再现。在这方土地上,多少已经留下了现代人的足迹,但又俨然不是一个“现代”的村落。当我把视线锁定在江南的乡村,去目睹与省悟新的一代人的生活与梦想时,我感到了一丝的凉意。

这是一个我所熟知的家庭,一个极其普通、极其典型的农村家庭。小夫妻结婚四年多了,有了一个4岁的孩子。男的是在18岁初中毕业的,去了镇上一家个私企业上班,上班一年多——其实是混了一年多,在这期间吃的是家里的饭,每月的工资都是在前半月内就花完的。憨厚的父母看着他再也不像念书时那样能管住他了,而且在社会上的哥们一天天增多,三天两头彻夜未归……于是只好托人设法使他通过各项征兵要求,把他送去军营服役三年。退役回来也就“顺理成章”地去了治安联防队。对于他的家人,这是相当令人欣慰的,要是这三年没去当兵,不知还会落到什么地步。工作了两年,男孩到了25岁,也就同样顺理成章地结婚,然后就是生儿育女。另一方是同乡一个初中毕业后在镇上私企上班的农村女孩,刚满22岁。结婚后男的换了几次工作,还是在镇上的私企,女的在家带孩子,不再上班。

读着这段文字,也许每个读者都会着实感到平淡、乏味。只因为这是一个很寻常很普通的我想描述的农村家庭。在我的印象中,这几乎是这片土地上每位中学毕业后开始上班的“新生代”(本文“新生代”概指18至35岁的青年)的必经之路。同时,他们从此告别了土地,告别了“农民的身份”。我无意去批判或否定这样的生活,只想用自己的视角去关注这里的人事景物。

然而当我听了那个青年和他父亲的一番话后,我的心中总有一种难言的滋味。那是炎热的夏日里,当那位父亲拿到当月电费缴费单时,惊呆了:“要两百多!”儿子答道:“也不多啊,有空调、冰箱是差不多啊!”父亲发怒了:“你知道我每天拼死拼活地上班,晚上还夜班,一月也才700块啊!你们倒好,在屋里打牌还开着空调!”……

或许你会觉得这家条件不错啊,还有空调,但我想说的并非如此,这块土地上这年代结婚,手机、空调加摩托是必不可少的。而这样的家庭中,几乎无一例外的是结婚后水电费还有买菜等日常开销均是由父辈们出的,所以父辈们每天还得拼命地干,在种好地的基础上有时还会去打点零工。父辈们是这片土地上地地道道、勤劳憨厚的纯朴农民,用他们的话说是“趁着还没老去再攒点钱,减少孩子们的负担”。

我一直在思索,这些“新生代”为何结了婚还是无法担负起养家糊口的责任?他们上班的工资只能够小两口的日常开销(只限于打牌、买衣服、零食、摩托车加油等,或许有时这些都不能自给)。而所有的婚丧礼仪交际应酬、看病、学费等开支几乎均由父辈们承担。“新生代”每日的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是打牌或麻将!这样的生活基本上要持续到35岁,当父辈们已很难再去为生活而日夜操劳的时候。

我们假设对“新生代”的培养视为投入过程,而其回报他人视为产出过程,在此我们来算一笔账。所谓投入是指生产要素的输入,而产出是回报与输出过程。培养一个这样的“新生代”,从出生到十七八岁基本上每年需5000元,总计成本约10万元。这以后到结婚,假设不需要再投入(这是较保守计算),办理婚事约需6万元(这也是极保守的计算了,不考虑建造新房或买房)。从结婚到35岁,各种开支每年又需近1万元,总共计为8万元。因此,一个“新生代”从出生到真正自己养自己的成本约为24万元。到35岁时,其父辈已年近花甲,下一代又已成少年,要多少个年头才能把这些成本赚回呢?!或许那时“新生代”已经老去……

“新生代”从35至50岁,其父辈已年过花甲,倘若60到70岁日常的生活开支还能自理,则70到75岁应该是需要“新生代”承担抚养父辈责任的时候了。父辈们为生活忙碌奔波了一辈子,为赚钱而对身体健康的透支也往往会让人为之而付出代价,父辈们突然发现生病住院从来没有离自己这么近!同样在这个“新生代”35到50期间,其下一代也慢慢长大,升学、结婚都现实地摆在面前,高中、大学,中专、技校,职业学校……何去何从?那个时候,“新生代”最缺少的莫过于钱了,或许会感到压力从来没有如此之大!然而,35年来除了对麻将、扑克精通外几乎没有什么别的本事,在农村能在15年攒出20万元吗?(这是极为保守的计算了,或许这15年所需远不及20万元。)

从50岁到60岁,倘若“新生代”还能攒10万元,那个时候,终于是把上辈的投入给赚回来了!60至70岁,其基本生活消费假设能自行解决,可70岁以后是很难再做到了!

通常,我们所说的绩效,一般包括效率和效果,效率指投入与输出的关系,效果即活动所实现预定目标的程度。而以上投资行为需半个多世纪才能做到扭亏增盈,才可能增值,这是怎样的绩效呢?!这是怎样的投入和产出!

然而更令我感叹的是,这样的“新生代”究竟有多大的进取心,多大的核心竞争力?我不知道究竟何为潇洒,何为生命的意义!我感觉到我们之间在思维方式、意识形态、价值取向等诸多方面产生了距离,这本身没有孰好孰坏,我无意也不应该去评判这些,因为不可能将我的思想强加于人。但我总觉得如此“花祖宗的钱,透支下一代的幸福”多少有些可悲!而有些女青年没到22岁就先结了婚,从此开始了平淡而乏味的大半辈子,而到暮年还得去拼命攒钱,这多少有些残忍。

从数字上看,似乎“新生代”的一生还能做到投入和产出相抵,在父辈与下一代间充当了接力的作用,然而“新生代”这一角色的责任是否已完成呢?“新生代”所“造就”的下一代是重复上一辈的生活呢,还是能开创一片灿烂的天地?我为之感到渺茫和心酸!我不否认有许多仁人志士是在艰苦的、不被看好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但这是能磨炼人意志的苦难,而非不思进取的生活环境。谁能说在麻将声中长大的孩子就比别人要强呢?

我一直在想,倘若“新生代”能重复上一代的生活方式,那至少还有一种务实的作风和勤劳的品德,那一代是这片土地上最纯朴的憨厚农民;而至于“新生代”,对养育之人的爱心何在?社会的责任心何在?热爱这方沃土和生态环境的意识何在?与前进时代的融合何在?

在这个村子里,养老爱老的风尚越来越淡薄,小河中到处漂浮着各种垃圾,肥沃的土地正在不断被破坏、侵蚀……新生代也谈环保,却很少“从我做起”;新生代也谈责任,却难以“以孝为先”。

不过,在这片土地上,同样有一代人打动着我!在这里不得不提,那就是“新生代”的父辈们!他们与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世代与土地相伴,辛勤劳作了一辈子,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我想应该这也正是我们祖国这些年来之所以蒸蒸日上的重要原因吧!然而,对于我们的“新生代”——能左右未来社会发展的一代人,我不敢想象他们将对我们民族的未来有多大的影响!

悠悠中华,泱泱大国,农业人口基数极其庞大。在被称为世界第六经济圈的“长三角”,其“基层”农村尚且如此,不敢想象整个中国的“基层”农村会是如何?

然而,值得欣喜的是,在党和国家、社会各界日益重视“三农”问题的今天,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已成为我国当前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如果说,20年前的五个“一号文件”使凋零的农村走向繁荣;那么,2004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聚焦“三农”,则是在全面分析了农业新阶段的内涵和特征后,推动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的又一次政策创新。“农民不富,中国不富”。我国正朝着加快农业发展、推动农村增长、促进农民致富的方向不断前进!国富民强,和平崛起,是我们每个炎黄子孙的共同愿望!

后记

以上文字,只想去真实记录和思考一个不断被人们回避却不得不直面的棘手难题。涉及了经济、管理、法律、社会、伦理、教育等诸多方面,方知这是一个关于科学发展和实现可持续的复杂难题。“三农”问题,路长,情更长!笔者真诚期待着更多的人去关注、去求解!

(该文为浙江大学第七届校园文学大奖赛获奖作品,作者时为浙江大学管理学院2002级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