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的管理者是公平处事者。出于公心,一视同仁,才能赢得别人的认同。实践证明,一碗水端平,是管理者待人的基本要求,是促进团结,和谐共事,调动员工积极性的有效途径。这既是一个个人品质问题,也是一个领导艺术问题。
有位企业家曾说:“管理就是一碗水要端平。”简单的一句话,却向我们展示了一种管理的智慧:即一碗水要端平,对所有的员工一视同仁。这就要求管理者在管理公司的时候要怀有一颗平等之心。只有这样,员工才会尊重和信任你,才会更积极地投入到工作中,为公司的持续发展尽心尽力。
然而现实中不难发现,总有那么一些企业管理者,对待员工不能一碗水端平。他们热衷于拉拢一些人,排挤一些人;亲近一些人,疏远一些人;重用一些人,冷落一些人;偏袒一些人,压制一些人……同事之间的平等关系变成了一种人身依附关系,领导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工作关系变成了江湖上的哥儿们关系。
某公司接到了客户赠送的两张旅游券,可是公司却有三个人,怎么办?公司经理自己拿了一张,给了平时和自己关系比较好的员工一张,很显然,另外一人备感打击,对经理产生了憎恨的心理。在留守上班的日子里,他就故意把几笔生意给推了。我们且不说这位员工的做法对不对,而那位经理却犯了错误,他应该去补一张券,或者自己不去旅游,或者对留下的员工进行解释,让他下次优先享受“好处”。
管理者要想赢得员工的信任,就要公正公平,一视同仁。但故事中的那位经理就没有一碗水端平,他本可以用很多恰到好处的办法处理那件事,但他没有那样去做,以为自己是经理,有权分配利益,结果给公司带来了不必要的损失。
其实在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架天平,衡量自己的付出和所得。员工不仅关心自己的付出和所得,更关心他和同事之间的比较。如果哪一天发现管理者不能做到一视同仁,他们会感到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直接影响他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的发挥,所以,管理者对待下级要一视同仁,不偏不倚,公平合理地待人处事,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一碗水端平”。这是管理者协调与下级关系的基本原则之一,是管理者职业道德的核心。只有客观公正,才能得到下级的信赖和拥护。如果管理者对下级做不到一碗水端平,对某人某事有明显的倾向性,下级之间就会因此形成隔阂和矛盾,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受到特殊优待的下级,因为自恃有上级的宠爱而不思进取,而受到不公正待遇的下级,更是感到没有奔头,因而心灰意冷,沉沦消极。
闫芳在一家销售公司工作,由于工作能力很强,销售业绩骄人,很受领导欣赏。
有人抱怨:“领导是带着有色眼镜看闫芳的,但凡什么好事都算她一份,别人犯错误,那就是‘家法处置,大刑伺候’,而她犯了错误,领导就和没看见一样。”
“这工作干得真没劲,领导眼里只有闫芳,这就是赤裸裸的偏心。闫芳这么有能力,干吗还要让我们来啊?难道我们来这工作就是为了衬托她行的吗?这活不干也罢!”有人选择了辞职。
“团队不是一个人就能做好的,没有大家的努力,哪有她闫芳的风头啊?领导一碗水么有端平,怎么会是个称职的领导呢。”有人议论。
领导的本意是鼓励大家向闫芳学习,以提升部门的整体业绩。但结果却是,怨言四起。其他的销售员不是走的,就是抱怨消极,没有工作激情的。而此时“能干”的闫芳仗着经理的偏爱,经常迟到早退,还时常炫耀经理与他的特殊关系。
因为领导的“偏心”,销售部一片狼藉。员工散漫,销售业绩也一落千丈。这时领导才明白自己犯了一碗水没有端平的大忌:自己做的看似“合情”,其实并不“合理”,所以才犯了众怒。不能对员工一视同仁,最终必然会导致人心涣散,分崩离析。
由此可见,不能一碗水端平,势必打击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产生内耗,不利于组织的团结。所以,作为管理者,对下属一定要以诚相待,决不能感情用事,对下属有亲有疏、厚此薄彼,对人对事一定要出于公心,做到公平、公正,避免“领导偏心,部下堵心”。
因此,作为企业管理者,只有充分了解下属的心理愿望,一视同仁,公平公正,把一碗水端平,才能真正赢得员工的信赖,使员工与企业同舟共济,为企业的发展作出最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