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卓越管理者处事之道
6689700000022

第22章 疏导情绪,关注员工心理健康

随着当今社会竞争的加剧,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心理危机、情感纠纷、人际关系、人格因素等问题,已成为影响员工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员工心理问题不仅影响到员工自身的健康和发展,对企业来说,也意味着工作效率的降低,缺勤率、离职率及事故率上升,工作中的人际冲突加剧,人才流失加重,这必然会对企业内部的管理和运营带来雪上加霜的危害。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让整个组织以年轻的心态奔跑在前进的道路上,就不得不关注这一潜在问题。

有心理学专家这样说,对企业当今的生存发展而言,员工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已成为比黄金还要珍贵的稀缺资源,它是企业决胜于未来的最为根本的心理资本和最为核心的竞争力。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表面上看是产品、服务、价格、形象的竞争,实质上是企业员工心理状态的竞争。员工失去良好的心理状态,企业要想为市场提供良好的产品和服务,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是很难实现的。因为员工的心理对工作的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

在美国芝加哥市郊外有一家霍桑工厂。它具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等,但工人们仍愤愤不平,生产状况也很不理想。为探求原因,1924年11月,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组织了一个由心理学家等多方面专家参加的研究小组,在该工厂开展一系列试验研究。这一系列试验研究中有个“谈话试验”,即用两年多的时间,专家们找工人个别谈话两万余人次,规定在谈话过程中,要耐心倾听工人对厂方的各种意见和不满,并做详细记录;对工人的不满意见不准反驳和训斥。这一“谈话试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霍桑工厂的产量大幅度提高。社会心理学家将这种奇妙的现象称为“霍桑效应”。

霍桑效应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企业管理者必须及时了解员工心态,掌握其变化特点和规律,注重心理疏导,多层次、多途径、多方式促进员工的消极情绪及时得到宣泄和释放。这是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提高企业工作效率和管理效能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是企业持续、协调、有效发展的根本保障。

某公司营销部的苏经理发现女下属小于早晨上班以后,就闷闷不乐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摆弄着圆珠笔,皱着眉头,谁也不搭理。开始时,苏经理以为小于或许跟同事因为工作的问题发生了正常的争执,可能过一会就没事了。但是过了两个小时,他感觉不太对劲,因为小于的情绪不仅未见好转,反而有“恶化”的迹象,竟然在一次接电话的时候莫名其妙地跟客户吵了起来,差点让前几天刚签下的一份数额不小的订单吹掉。

苏经理决定跟小于好好谈一谈,这么下去可不是办法,营销部门的人时刻都要与客户打交道,员工需要有一个健康开朗的情绪。但是解决员工的心理问题需要技巧,更需要对症下药,他没有因为电话争吵事件就过去训斥小于,而是沉默是金,从她身边经过,稍微一停,有意无意地对她看了几眼。用这个不寻常的细节,让小于发现自己关注的眼神。先以这种方式,暗示她不要让自己的情绪影响到工作。接着,等到中午吃饭时,他悄悄走过去,请小于一起去吃工作餐。

在公司餐厅,苏经理与小于边吃边谈,弄明白了事情的原委。原来,小于昨天晚上跟相爱了七年、近期正准备结婚的男朋友分手了。男朋友这些年竟然还有一个相好,骗了她这么久也没被发现,这时才露出真面目。

显然,这是一次非常沉重的感情打击,毕竟经历了这么长时间的爱情长跑,都准备结婚了却又分手,而且苏经理知道小于的性格比较重感情,又是女孩子,遭遇这么大的感情变故,今天能坚持来上班已经很不错了。所以,关心地聊了几句,他便决定放她一下午的假,让她出去散散心,自己调整。小于本以为苏经理会把她批评一顿,没想到顶头上司出乎意料地表示了对自己的理解,还主动给自己半天假。感激之余,小于对上司充满了敬佩,自己也似乎变得坚强了。

故事中的小于由于私人情绪已经影响到了营销工作,苏经理便放她半天假,让她离开办公室,去独自进行调整。如此一来,既给了小于足够的私人空间,又避免她把悲观情绪传染给从事营销工作的其他同事,可谓是一举两得的好办法!

事实证明,良好的心理疏导,能够增强员工的意志力、自信心、抗挫折能力和自控能力,还能提高员工的贡献意识、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

然而现实生活中,不少管理者认为甚至会要求员工们不应该将私人情绪带到工作中来,其实这是不现实的也是一种误区,如果员工心中有不快的事,再不让员工流露出来与释放,那么他就没有释放情绪的时间,长期压抑自己精神就会出现问题。所以作为管理者,对待下属要有洞察力要有心理援助,要把人与事分开,即先关心人,后关心事,要把情绪与工作分开,先关心情绪后关心工作。只有这样才能释放员工的工作压力与心理情绪,才能凝聚团队的力量,最终达到提高工作效率的结果。

在实际工作中,管理者应该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及时察觉员工心理问题的征兆和信号,及时采取有力措施将员工心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避免其对员工和公司造成不利影响。

一般而言,员工的心理信号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异常行为、异常情绪和异常工作表现捕捉到,这些异常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1.工作的指标:工作效率的持续下降,工作状态明显低落。

当员工遇到由工作压力、人际关系、情感危机、子女教育、家庭关系等原因导致的心理问题时,他们的工作状态和工作指标会出现明显的变化:注意力不集中、应变力下降、判断力变差,记忆力减退、分析抉择能力减弱及缺勤率增加、工作效率下降、业绩大幅度下滑、生产产品不合格量增多。管理者发现这些异常表现后,不应简单的对员工进行批评和惩罚,而要深入了解背后的心理层面的原因,帮助员工摆脱心理危机的困扰。否则,简单的批评不但不能提高员工的工作业绩,还会进一步刺伤员工心理,加重员工心理负担。

2.情绪的指标:冲动性,突然性的情绪爆发;长期低落阴沉,无精打采。

在日常工作中每个人都有出现不良情绪的时候,如紧张易怒、疲惫不堪、冷漠无助等等都是常见的情绪反应。管理者往往会把这些不良情绪归因于员工的性格脾气不好,而不去重视。其实,不良情绪反应是一个人不良心理状态最直接的表现,也可能是心理疾患的征兆,管理者不可等闲视之。

3.外在行为指标:员工一段时间内出现的行为异常。

存在心理问题的员工会表现有一系列的异常行为,管理者可以通过观察员工行为举止发现并掌握员工的心理状况,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这些异常行为包括幽默感减少、毫无节制的抽烟、喝酒,恐慌型的行为以及做出错误的判断等等。

例如,公司制度中明确规定上班时间禁止吸烟,但是有一天,你发现采购科的科长一大早就开始抽烟,你应该意识到员工的这一异常行为。要知道他手上掌握着公司很大份额的预算,如果员工因心情不好把这些预算搞错了可不是件小事。应采取的正确做法是把他叫到办公室里或者一起吃饭,心平气和地了解员工遇到的问题,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先稳定他的情绪,至于违背公司制度的惩罚可以过一段时间再实行。

4.人际关系指标:易与人发生冲突,上下级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员工与公司之间矛盾尖锐,人际关系持续恶化,或者非常自闭,人际关系冷落。

员工心理问题会通过不良的人际关系表现出来,所以,管理者可以通过一个人的人际关系状况了解其心理状况。假如员工表现有时常与他人刻意保持距离、避免表达自己的感受、对人冷漠麻木、缺乏同情心、总是讨厌某人或被某人所讨厌、受别人排斥、时常伤害别人等就要注意观察员工心理上是否存在的问题。

健康就是生产力,心理健康是和谐社会的基本标志,是一个企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体现。追求健康是每一个人的共同理想,也是企业员工们的美好愿望。因此,为了企业又好又快地发展,企业管理者应注重自己员工的心理健康,为员工心理号脉,通过前期的调查与识别指标,对有心理问题的员工加以识别,对存在心理健康隐患的员工及时干预与帮助,才能避免问题的严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