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德高而望重。”优秀品德和高风亮节,是管理者建立威信的第一要素。管理者想树立权威必须要明白,威信的底蕴来自于道德和才能。威信与个人特有的德才密切相关。人格、能力、经验以及所控制信息都是形成个人威信的必不可少的条件,这些条件能够使当事者对某些后果产生影响从而增加他们的控制能力。成功的管理者总是能够利用任何的机会和场合来扩大自己的个人威信,他们知道在任何时候,没有威信、不能影响别人的人是永远也不会赢得别人信赖的,而得不到别人信赖的人是不可能把事情办成办好的。
楚庄王继任后,为了使国家迅速强大起来,便多方征求大臣们的意见。
一天, 楚庄王问大臣詹何:“这么大一个国家要治理,你有什么好的办法?”
詹何回答说:“我只懂得修身养性,不知道怎样治理国家。”
楚庄王见詹何闪烁其词,以为他有什么顾虑而没直说,便很有诚意地说:“我征询你的意见,是为了把国家治理好,我很想听到你的真知灼见,请你相信我。”
詹何于是说:“我没有听见君王品德高尚,而国家治理不好的事,也没有听说过君王品德败坏而把国家治理得很好的事。因此,我觉得,能不能把国家治理好,其根本在于君王自身的品德,君王是全国上下的楷模与榜样啊!至于其他方面,都取决于这一点,也就没有再去说的必要呀!”
楚庄王一听,一阵惊喜,他说:“詹何呀,你的这番话让我茅塞顿开,我终于明白怎样治理国家了。”
德是事业之基。小成功靠智慧,大成功靠品德,要追求可持续发展,管理者要做到以德服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样才能让员工心悦诚服地与企业共同奋斗,并赢得社会和公众对企业的认同。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逝世时,美国纽约的联合国总部降了半旗。自1945年联合国成立以来,世界上有许多国家的元首先后去世,联合国还没有为谁下过半旗。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在联合国大厦前的台阶上发表了一次极短的演讲,总共不过一分钟。他说:“为了悼念周恩来,联合国下半旗,这是我决定的,原因有二:一,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她的金银财宝多得不计其数,她使用的人民币多得我们数不过来,可是她的周总理没有一分钱存款!二,中国人口占全世界的1/4,可是她的总理没有一个孩子。你们任何国家的元首,如果能做到其中一条,在他逝世之日,总部将照样为他降半旗。”他的话使广场上的外交官沉默良久,随后响起雷鸣般的掌声。瓦尔德海姆机敏而锋利的谈吐,不仅表现了他机智无比的外交才能,同时也反映了我们敬爱的周总理的高尚品格是举世无双。
良好的品德是做人之本,它能散发出一种自然魅力,是一种让人在不知不觉中被影响的力量。管理者能做到心正、言正、行正、身正,正气凛然,才会赢得敬重,才能成为员工的贴心人。
管理者的品德,既关系到有效做人的问题,又关系到高效管理的问题。对一个管理者的素质要求是多方面的,但品德始终是排在首位的,它是形成号召力、增强影响力、产生人格魅力的基础。一个管理者有高尚的品德,下属就自然会爱慕你,自然就是敬佩你,自然就会信赖你,自然就会愿意为你做事,用不着三令五申,也用不着大声呵斥,它是一种“无言的号令”。无论是管理国家还是管理下属,品德高尚是成功之本。
春秋战国时期,秦穆公是秦国的一代仁义之君。他曾经为了向东扩张势力,派三员大将带兵偷袭郑国。由于郑国离秦国较远,当时秦国的谋士蹇叔劝秦王说:“长途奔涉,士兵们肯定在未到郑国时就已疲惫不堪,况且,浩浩荡荡大军去偷袭,郑国又怎能没有准备呢?”
秦穆公不听蹇叔的意见,要坚决进攻郑国。蹇叔于是嚎啕大哭,因为他已料到秦国必败,而他的儿子正是三员出征大将之中的一个。
果然,郑国大商人弦高在途中遇到秦军,当他得知秦军要攻打郑国时,一面找人急速报于郑国,一面犒劳秦军,并对他们说:“你们三路大军奔波这么远,浩浩荡荡,影响那么大,郑国早有准备了,你们恐怕不可能偷袭成功。”
秦军三员大将觉得弦高说的言之有理,以疲惫之师去攻打以逸待劳的郑国,肯定会损失惨重,于是,开始撤退。但是在归途中,却遭到晋军的偷袭,结果秦军全军覆没,三员大将也被俘虏了。
当秦国三员大将历经千险万阻,逃命回到秦国时,秦穆公披着缟素(孝衣),到郊外三十里迎接他们,哭着说:“委屈你们了,这一切都是我的过错啊!我不该不听蹇叔的话,而坚决让你们进攻。你们哪有罪啊?”
秦穆公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正是一代仁君风范的表现。他这样做丝毫无损于他的威信,相反,却让他的将士们更加信服他,更加愿意为他效劳。
以德立威,是形成领导力的核心秘密。即是用自己的高尚宽厚的人格感化对方,使其心甘情愿地服从自己。中国有古语云:“服人者,以德服为上,才服为中,力服为下。”如果说“力服”靠的是权势的力量,“才服”靠的是智慧的力量,那么“德服”靠的就是人格的力量。如果说以力服人者证明自己有权威,以才服人者证明自己更高明的话,那么以德服人者,则证明他的高尚宽厚是值得信赖的。这就是“以德立威”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