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李渊带领起义军攻下长安,立代王侑即天子之位,称为恭帝,改元义宁,尊奉尚在江都游玩的隋炀帝杨广为太上皇。李渊被封为唐王,并担任宰相之职。至此,唐王李渊正式掌握军政大权,雄踞长安。
第二年,也就是义宁二年(公元618年)三月,宇文化及领兵冲入江都宫中,杀了隋炀帝,隋朝正式灭亡。五月,唐王李渊即胁迫恭帝禅位,改国号为唐。
李渊即为唐高祖。高祖李渊改年号为武德,立长子建成为太子,封世民为秦王。
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主要是凭借李世民的谋略和武功。从义军起兵到草创王国,都是年轻有为的世民奋斗的成果。从这个角度讲,世民才是唐朝真正的创建者。
大唐帝国虽已成立,但掌握的地区不过以长安为中心的关中一带,各地还有群雄割据,有的还自以隋朝为正统。当然,讨伐群雄,获得辉煌战绩的,依然是秦王李世民。
这个时候,李世民不过是个21岁的青年,但是他终日奋战,栉风沫雨,将敌人各个击破,事实证明他有非凡的军事天才。他的英名已传遍天下。
这时的世民虽然年轻,但业已是有家室的人,夫人便是后来的长孙皇后。
长孙皇后,河南洛阳人,其先世源于北魏皇族拓跋氏,因担任过宗室长,故改长孙氏,祖父长孙兕曾任北周左将军。父亲长孙晟,任隋右骁卫将军,为文帝和炀帝二朝的名将。
长孙晟于大业五年(609年)去世,使“门传钟鼎,家誓山河”的家族渐渐没落下来。长孙晟的妻子是隋代洮州(治今甘肃临潭县)刺史高励之女,治礼郎高士谦的妹妹。长孙晟逝世后,其妻儿不为庶长子孙安业所容,士谦即命人将孀居的妹妹和甥儿、甥女接到家中,男的就是后来唐初的名将长孙无忌,女的便是唐代上元元年(674年)八月被尊号为文德顺圣的长孙皇后。
高士谦见甥儿长孙无忌喜欢学习,聪明,颇通文史,甥女儿也喜欢读书,而且一言一行都遵守礼教,对他们更加喜欢。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见到李世民,认为他绝非平庸之辈,就决定将甥女许配给他。隋大业九年,因为当时社会动乱,两家长辈匆匆忙忙给两个未成年的孩子成了亲。
李渊之妻因病去世后,这个13岁的长孙氏,就担负起家庭主妇的责任。加之长嫂体弱,常住娘家,三弟元霸又得了重病,她为家庭付出了很多心血。
世民夫妻成婚后,互相敬重,长孙氏见丈夫爱习武艺,喜拉硬弓,就把家中长孙晟的弓取来交世民使用。她见世民“玄鉴深远,临机果断”,“不拘小节”,心中既欢喜又担心。欢喜的是丈夫是个聪明、勇敢、才智过人的人,自己终身有了靠山;担忧的是,社会动乱,丈夫“不拘小节”,怕遭不测,于是她请哥哥长孙无忌和族叔长孙顺德和世民交往,伺机相助。
世民见妻子长孙氏贤达,通情达理,使府中上下一片和谐,父子能安心处理外界事务,无后顾之忧,心中极为高兴。
李建成虽被立为帝位的合法继承者,但他在各方面都赶不上李世民,为巩固自己的地位,他拉拢四弟李元吉来共同对付李世民。双方的矛盾愈演愈烈。长孙氏看到这些情势,在处理各种问题时更加谨慎小心。她对唐高祖李渊非常孝道,对高祖的嫔妃们也极为恭顺,这就博得了他们对李世民的好感。由于长孙氏努力弥合,李世民和李建成之间矛盾长时间没有公开化,这对李世民暗中夺权很有利。
武德九年(625年)六月四日,李世民在玄武门设计将哥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杀死,消灭了他们的势力。这就是唐代历史上有名的“玄武门事件”。六月七日,李渊不得已立李世民为皇太子。不久,李渊又表示愿意提早退位。八月,李世民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大赦天下,立长孙氏为皇后。这年世民30岁。
次年正月,改元“贞观”,开创了“贞观之治”的新局面。
在玄武门事件中,长孙氏为鼓舞士气,在战斗进行得最激烈的时候,亲自到将士中发放盔甲并慰问和鼓励他们,霎时全军上下,精神振奋,斗志昂扬。在他们的全力抗击下,取得了玄武门战斗的胜利。此次战斗的胜利,为李世民后来夺取皇位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长孙皇后作为唐太宗李世民的贤内助,不仅在生活上给予他无微不至的帮助,而且在政治上也是太宗的得力助手。唐太宗非常赏识长孙皇后的见解和才干,常常和长孙皇后谈论赏罚事情。赏罚是国家大事,关系到全局。每当这时,长孙皇后总是以自己是女子,不便问政而谦虚回避。据说,当太宗询问她对国政的意见时,她总是这样回答:“书上曾提到,牝鸡司晨,家必灭亡呀。”唐太宗再三坚持,长孙皇后才勉强应命。她的意见,常常精辟准确,得到唐太宗及大臣们的尊重。
长孙皇后深知,要使国家长治久安首先就要杜绝外戚专权。她看过很多史书,对于历史上由于外戚专权而导致的国家衰败,政权旁落深恶痛绝。所以,长孙皇后对自己的家庭、家族要求十分严格,不允许他们无功受禄,仗势欺人。长孙皇后的哥哥长孙无忌与太宗李世民是交情很深的老朋友,在开创大唐基业的过程中,协助李世民,立下了赫赫功勋。唐太宗对他很信任,引为心腹,给予他特殊的待遇。长孙无忌不仅可以自由出入皇帝的后宫卧室,而且皇帝有事必定和他商量,他的地位远在其他大臣之上,长孙皇后为此感到深深的忧虑。当她知道唐太宗打算任命长孙无忌为宰相时,马上请求皇帝说:“我身为皇后,已经是很尊贵了,实在不希望兄弟子侄再受到朝廷的加官封爵。汉代的吕后、霍光专权之事,理当深以为戒。望陛下不要用我的哥哥为宰相。”她还担心唐太宗不答应她的请求,又悄悄地把长孙无忌招进宫来,让他自己去恳求唐太宗。唐太宗出于无奈,只好姑且不提长孙无忌升迁之事。但是,长孙无忌的功勋和才干是卓著的,唐太宗李世民不愿因避外戚专权而埋没人才。所以,不久以后,仍然任命长孙无忌为宰相,但因长孙皇后坚决请示,免去了他的尚书右仆射职务。长孙无忌在长孙皇后的影响下,始终谦虚谨慎,忠心耿耿。最终因不同意唐高宗李治立武则天为皇后,被诬谋反,流放黔州(治今四川彭水),死于非命。
贞观年间是历史上有名的盛世,其政治特点就是没有出现外戚专政的局面,这不能不说与长孙皇后的远见卓识有关系。
唐太宗李世民是历史上出名的明君,他知人善任,从谏如流。但有时谏官的直率冒犯他的尊严,他也会暴跳如雷。
贞观六年(632年)三月,一次罢朝后,唐太宗回到后宫,满脸怒容,破口大骂:“一定要杀了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忙问:“是谁惹陛下生气了?”
太宗说:“魏征以前辅助隐太子建成捕杀我,实在可恶,朕因他忠于故主,不加罪,待他以礼,并委以重任。但魏征常常在朝廷上当面羞辱我,使我难以下台。
我一定要杀死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听了,默默无言。她立即走进自己的房间,换上华贵端庄的朝服,出来向唐太宗参拜大礼。太宗很惊异,问道:“爱卿何故行此大礼?”长孙皇后说:“臣妾恭贺陛下!妾闻主明然后臣直,当朝有直臣魏征,是因为您圣明啊!”这几句话婉转策略,太宗听了,转怒为喜。自此对待魏征,更加信任和器重。
长孙皇后的女儿长乐公主就要出嫁,唐太宗因她是皇后的亲生女儿,十分宠爱,打算用比自己的妹妹长公主还多一倍的嫁妆陪嫁。魏征进谏,认为不应破格。
太宗极不高兴,入宫告诉长孙皇后。长孙皇后不仅不生气,反而高兴地说:“我曾听说陛下推重魏征,当时不知什么原因,如今听您讲此事,我觉得魏征能用礼义引导陛下,真不愧是社稷重臣!”她请太宗照魏征说的办。于是,太宗减低了长乐公主的嫁妆。长孙皇后赐帛四百匹给魏征,以资鼓励。又托宫中使者去答谢魏征说:“我早就听说你为人正直,今日才证实,但愿您常守此志,幸勿更改。”
在长孙皇后的劝导和帮助下,贞观初年的唐太宗的确做到了虚己纳下,像魏征那样的忠臣直士不在少数。国家呈现出一派繁荣昌盛、欣欣向荣的景象。
太宗李世民是创业帝王,所以他和长孙皇后也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注意培养他们勤俭治国的意识,要求他们发奋图强,安邦定国。早年备尝艰辛的长孙皇后,尽管身居高位,有了享乐的条件,但她并不崇尚奢华。她生活仍旧简单朴素,从不多添置不必要的衣服和首饰。对自己的子女和皇帝的其他妃嫔要求也很严格,她常说:“我身为皇后,更应节俭,以做天下人表率。”
一天,东宫承乾太子的乳母遂安夫人来见长孙皇后,要求为太子再置办一些家具器物,长孙皇后听后十分不悦,她严肃地对遂安夫人说:“承乾身为太子,不应该计较身边物品短缺的小事,无才无德,何以物名?应多斟酌国家社稷才行。
”
历代帝王皇宫,往往妃嫔如云,许多嫔妃入宫几十年,却得不到帝王的宠爱,空耗了大好青春。一天,长孙皇后陪唐太宗游览后宫,有许多宫女在旁侍候,年龄老弱不齐,精神萎靡不振。长孙皇后问道:“你们是几时进宫的?”宫女答道:
“也有近时进宫的,但隋时进宫的居多。”皇后又问:“现在你们多少岁了?”
宫女说:“十二、三岁进宫,今已三十五、六岁了。”说完黯然神伤。长孙皇后心里很是不忍,对太宗说:“妾想陛下一人,精力有限,何苦用着这许多人伺候,使这班青春女子,终身禁固宫中,不如放一些出去,让他们下半生过上好日子。”太宗点头称是,立即命人造册点名,拣年纪大的三千余人尽皆放行。三千宫女叩头谢恩,欢欢喜喜离开宫廷。到处颂扬太宗和长孙皇后的仁德。
贵为天子的李世民,常常因为一点小事就向宫女、侍从发脾气。长孙皇后经常劝说他,并将太宗治罪的宫女要过来,自己亲自处置。她首先调查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然后等皇帝息怒后,再为他们申诉冤屈,求得宽免,从不滥施刑罚,制造冤案。在她的治理下,嫔妃互敬互爱,宫廷井井有条,为太宗李世民创造了一个详和的生活氛围。
贞观八年(634年)秋天,一个金黄色的季节,长孙皇后陪唐太宗李世民来到九成宫,因旅途疲劳,偶感风寒,长孙皇后到九成宫就病倒了。尽管御医多方治疗,病情始终没有好转,并且持续了将近两年时间。一天,太子承乾陪侍,他为母亲出主意说:“因治您的病已经用了许多种药,但仍不见好转。请向父亲奏表,大赦囚徒,并令道士作法。祈求上天保佑,也许病很快会好的。”长孙皇后对太子说:“死生有命,并非人力可以改变的。倘若祝祷可能延长寿命,我平时又没有做什么坏事,如果做善事都没有什么效果,又有什么福可求呢?赦免囚犯是国家的大事,佛教乃远方异教,都是你父皇所不愿为的,岂可因我一人而乱天下大法?汝不应妄奏!”承乾太子爱母心切,他自己虽然不敢向太宗奏请,却告知房玄龄,让他转告太宗。太宗听了房玄龄的启奏,赞叹不已,他与群臣商量,决计实行大赦。谁知有人将此事告知长孙皇后,皇后坚决不同意,太宗也只好作罢。
贞观十年七月,左仆射房玄龄因小事开罪了唐太宗,太宗盛怒之下让他停职闲居。此时,长孙皇后病已危重。当她听到这件事后,哭着对太宗说:“玄龄跟随陛下很久,事事谨慎,很多机密大事,他都预先知道,但从未往外泄漏,他不愧为忠君之臣,如若没有什么太大的过错,望陛下不要轻易舍弃。”太宗连连点头答应,泣不成声。长孙皇后喘了一口气,拉住太宗的手,又说:“我的亲族,因我的关系,得做高官。但他们没有什么功德,拿着朝廷的俸禄,极容易惹出祸端,请求陛下再也不要让他们掌握政权,他们能以外戚的身份奉朝请,已是很大的恩典了。”说到这里,长孙皇后已泪如雨下,她看看唐太宗消瘦的面容,又上气不接下气地说:“我活着无益于世,死后不必厚葬。自古圣贤,皆崇尚薄殓,只有无道之君,才大筑坟陵,劳费天下,让有识见的人讥笑。我只愿因山而葬,用不着起坟,也不需棺椁。所需用的器物,都用瓦的,木头的。送殡尽量俭约。
这样,才不致于增加我的罪过,但愿陛下勿忘!”唐太宗已痛哭失声,只有点头而已。长孙皇后使劲睁大眼睛,断断续续地说:“此后陛下为政,能亲君子,远小人,纳忠谏,屏谗慝,省劳役,止游畋,如此,妾虽死无恨了!”最终皇后拿出她一直放在身上的一包毒药,告诉太宗:“前年皇上生病时,臣妾就准备了这东西,心想万一有什么三长两短,臣妾马上服下,随皇上走。现在我先于陛下走了。望陛下好好保重身体。”说完,瞑目而逝,当时年仅36岁。
唐太宗李世民为失去这样一位患难与共的贤妻良友而悲痛欲绝,他让人整顿长孙皇后的遗物,发现有皇后亲笔书写的《女则》一书,共30卷。书中编纂了历史上妇女得失之事,总结了经验教训,用以勉励自己。唐太宗手捧《女则》,泪如泉涌,长孙皇后刻苦读书的身影又浮现在眼前。他想起皇后生平嗜好读书,即使梳头戴饰的时间,也手不释卷。他边看边哭,看完,举起书来对近臣说:“皇后此书,足可流传百世。我并非不知天命而不能割情,只是每想起回宫再也听不到她的规劝,就感到失去了一位贤内助,的确让人伤心啊!”
贞观十年冬十一月,长孙皇后葬于昭陵,并追谥为文德皇后。昭陵位于长安西北方,醴泉县东北六十里的九峻山的山峰上。
“挖掘山腰的岩石,有石工百余人就够了。坟十日可完成。殉葬器以陶瓷或木制器代替金银财宝。自古以来。陵寝常成为盗贼偷窃的对象,无一幸免。如果里面没有值钱的东西,贼就不会来了。后世子孙咸该遵守此家法。”
太宗不愧为一代名君,他断然做了如上决定。
当死者还停灵宫中时,太宗心里还没有椎心泣血的感受。当出殡、埋葬之后,太宗心里方觉皇后真正的走了。太宗有生以来第一次感到了内心的空虚。
太宗在禁苑建立了一座高大的望楼,他常常独自上楼,茫然地望着九峻山上的昭陵,追忆起在危难的时刻,皇后和自己度过的日日夜夜,皇后的音容笑貌仿佛就在眼前。
唐太宗为了怀念长孙皇后,还自著碑文,刊刻在陵墓之旁。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盛世”,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都是空前的。这个基础是唐太宗时期开始打下来的。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极有作为的皇帝,是杰出的封建政治家,对我国历史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长孙皇后从13岁嫁给太宗时起,潜心竭虑地帮助太宗创建霸业,尽到了一个贤内助的责任,她和太宗一样,受到历代史学家的称颂。
11以柔克刚
夫妇在同一空间共度时光,单是这一点,每天就会使彼此的自由在多方面受到限制。婚姻美满不美满,关键在于夫妇二人受制于对方而发生冲突时,是否处理得体。
有些夫妇跌进了陷阱,每有冲突,定要一决“胜负”。他们不知道与配偶发生冲突而取得“胜利”,只是个误解——一个人“胜利”,难免成为双方的损失。
糊涂情爱学认为在夫妻争吵时,不要去当胜者,而应当弱者,以柔情化解对方的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