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糊涂大智慧(人生大智慧)
6672600000024

第24章 了心悟道运用自如——糊涂韬略二(9)

洪应明《菜根谭》中说:“我有功于人不可念,而过则不可不念。人有恩于我不可忘,而怨则不可不忘。”这段话的意思是:我尽管帮助或救助过别人,也不要经常挂在嘴上或放在心头,但是假如作了对不起别人的事却不可不经常反省自己。

反之,假如别人曾经对我有过恩惠却不可以轻易忘怀,而别人作了对不起我的事就不可不马上忘掉,做到“得到饶人处且饶人”。

一般人总是很容易记仇而不善于怀恩,所以才有“忘恩负义”、“恩将仇报”

、“过河拆桥”等说法,却很少有“以德报怨”、“感恩图报”、“一饭之恩终身不忘”的君子。不过关于“以德报怨”一词,却有商榷的必要,由于孔子主张“以德报德,以直报怨”,否则就会出现“以德报怨,何以报德”的现象。

吕坤说:饶恕他人之心修养到极点,仅仅看到世上的人都没有过错。他又说:

为人处世只有“饶恕”,可以说是推己及人,对待他人如同对待自己一样了,但是“饶恕”不能够穷尽,天下的事情,有自己不想但别人却想的,有自己想而别人却不想的,这里面还有许多要了解的无限绝妙的地方。

范仲淹心地善良仁德,他曾说:“我一生所学的只有‘忠恕’二字,但受用无尽,以至于在朝廷之中辅佐君主,招待幕僚、朋友、亲戚、家人等从不曾有一刻离开这两个字。范仲淹又告诫他的子弟:人哪怕很愚笨,指责别人时则又十分聪明,哪怕很聪明,宽恕自己时却又糊涂了,你们只要经常用责怪他人的思想来责怪自己,用宽恕自己的心意来宽恕别人。不怕不可以成为圣贤的人。”

武则天当皇帝后,受到了唐王宗室和一些旧大臣的强烈反对。最先是老臣柳州司马徐敬业,他请唐初四杰之一的骆宾王为他写了讨伐武则天的檄文,从政治、作风,到私人生活,把武则天说得一无是处,骂得狗血喷头。

武则天看着数落她“狐媚惑主、豺狼成性、杀姊屠兄、弑君鸩母”等文字,只是微微一笑。她对文武大臣说:“骆宾王这样骂我,太过分了。但这个人确有才华,应当把这样的人招抚过来。”从而,武则天派人想办法去找骆宾王,骆宾王由于不贪恋荣华富贵,早就云游四海去了。

裴行俭以前在平定都支遮匐的时候,缴获了敌人的宝玉多得无数。

少数民族的一些将领和士兵赶前去观赏这些宝玉,裴行俭在大厅内将这些宝玉都出示在大家的面前,让他们观赏。

其中,有一件玛瑙盘,二尺来长,文彩斑斑,工艺很精巧,很漂亮。

一个士兵手拿玛瑙盘,目不转睛地欣赏着,一不小心摔到在地,盘子破裂了。这个士兵十分害怕,跪在地上,头都磕得流着血。裴行俭笑着说:“你并不是故意的呀!”脸上并没有可惜之情。

11两惠无怨两怒生祸

在人际关系中,很多东西都是彼此联系,互相依存。人与人之间难免有些明争暗夺,有些摩擦,这一切都来源于是吃亏还是占便宜,一切又都结束于是吃亏还是占便宜。

吃亏怎样?占便宜又怎样?吃亏了,一来取得心灵的平静,二来可获得道义上的支持,三来在钱财上并不会吃亏,因一旦对方醒悟,你的我的自然一清二楚。

相反,占便宜的人,心理上永无宁日,让天下人耻笑,别人的钱财你占有,是何滋味?明白了个中道理,吃亏、占便宜也就分得很清楚了。

郑板桥说:“为别人打算,就是为自己打算。”为人处世,假如适当地让利给对方,可以避免生怨,少惹灾祸,这便是“有福”了,这就是“真糊涂”了。

日莲和尚《异体同心事》云:“异体同心万事成,同体异心诸事废。”

人与人之间的误解或反感,起因经常在彼此双方,俩人谁也不愿主动地、面对面地将诸多鸡毛蒜皮一类的事谈清楚,相反只在背后说三道四,论长论短,以致误解越来越多,隔阂就会越来越深,甚至反目成仇,结果令人沮丧。

当面对这种现象时,两个人可都糊涂一点,打破僵局,与对方谈清楚,诚心、坦荡、虚怀若谷,自然云破天开,重归于好。“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人是有感情的,待对方思想转变过来,就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这样,与己与他都是有百益而无一弊的。

交往中,双方互利就会免去很多障碍,交往也会越来越密切。这其中,不只是指物质因素的互利,还包括精神因素。而且在一定意义上说,主要是指精神上的互相鼓励和促进。

别人怨恨你,你对他处处关心;别人同你为难,你却给他帮助。别人背后搞小动作,你胸怀坦荡,若无其事。用自己冷静的态度和热情去感化别人,当他人确实了解你的为人后,大多数人是反过来自责,这样的交往也会是牢固的。

楚国有个善长给人看相的人,他的推算没有失误的,所以名闻全国。楚庄王召见他,问他的实情。他回答说:“我并不是能够给人看相,是能够观察人们交友的情况。一位平民百姓,他结交的朋友都是孝敬父母、尊重师长,忠厚谨慎、遵守法令的,如果这样,他的家财必定会一天天富有,自己也必定更加平安。这就是所说的吉人。一个做官的,是给君主办事的人,假如他结交的朋友都是诚实忠信,有德行,好行善的,这样,他肯定替君主做事必定会越办越好,官职也必定会不断晋升。这就是所说的吉士。君主开明,臣子贤能,左右的人大都十分忠心,君主有了过失,都敢于当面直言劝谏。这样,国家肯定就会一天比一天安定,君主越来越有尊严,天下也会一天天富足起来。这就叫吉主。我不是能给人看相,是能够观察人交友之道啊。”庄王说:“讲得有道理。”

于是,楚庄王招聘四方的贤士,日夜努力,毫不松懈。最后得到了孙叔敖、将军子重这些人,公卿将相配备齐全,最后完成了霸业。

12有功不念有过常念

洪应明说:“我尽管帮助或救助过别人也不要常常挂在嘴上或记在心头,但是若做了对不起别人的事却不可不经常反省;反之假如别人曾经对我有过恩惠却不可以轻易忘怀,别人做了对不起我的事就不可不马上忘掉。”

能够做到不居功自傲,忘记自己有功于人,并且时常反省自己的过失,这才是真正的君子。要知道,有功并不是好事,倘若功高震主,那就是灾难了。因此,正确对待功劳,把它淡化处理才是明智之人。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与人之间通过各种形式的交往而发生各种关系,从而产生了是非恩怨。一般当受人恩惠时,开始都心存感激,并且所受恩惠越大,感激越深。可是,时过境迁,别人对自己的恩惠会逐渐淡忘,以至最后全忘掉了,但是当别人辜负了自己,对其产生怨恨之心,就会念念不忘,并记在心头伺机报复,如此一来,恩怨何时能了呢?因此,为人处世最好的办法是:有功不念,有过常念;忘功记过,忘怨报恩。这样,就会达到糊涂处世的最高境界了。

龙树《菩提心论》:“妄心若起,知之而勿随之。妄念若息,则心源空寂矣。

万德齐备,妙用无穷。”

妄念,就是邪念。一个人妄念缠身,无异于作茧自缚,陷于进退两难的境地,甚至自取灭亡。这并不是骇人听闻,危言耸听。一个正常的人,一旦被妄念所纠缠,经常会变得荒谬无知和可笑,经常做出荒唐可笑、蛮横无理的事来。这样的人,只有受到社会大众的指责,他才会明白自己所做的一切,否则不可能清醒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入歧途而不知返。

当我们被妄想与邪念缠绕时,应该深刻地反省自己。佛祖说:“名利的欲望太强烈就好像使自己跳进火坑,贪婪之心太强烈就等于使自己沉入苦海;只要有一丝纯洁观念就会使火坑变成水池,只要有一点警觉精神就能使苦海变成乐园。”

可见,世间万物都是由于心的反映而表现善恶,人生境遇的幸福与否在于人心的一念之间。

现在的人一心想要做到心中没有杂念,但是却又始终做不到。其实只要使从前的旧念头不存于心中,对于未来的事情也不必去忧虑它,只要把握现实,将眼前的事情做好,自然就会使杂念慢慢消除。

在现实中,我们常看到一些人,一旦生活不如意时便怨天尤人,懊悔过去,对现实不满,梦想将来。其实,我们只要抱着“检讨过去,把握现实,策划未来”

的态度,自然就能达到一种高尚的“不为念想囚系,凡事都要随缘”的糊涂境界。

一次,齐国宰相晏子到晋国去,经随从介绍结识了一个很有觉悟、有学问的人越石父。

越石父家境贫困,为了养家糊口,正给人家当奴仆。晏子很同情他,重金将他赎了出来。然后叫越石父同自己一道返回齐国。

晏子离家良久,在外想家,现在到了家门口,车未停稳就急急朝内室走去。

越石父见状转身即走,晏子吃惊地问:“我同你素不相识,你替别人当了多年奴仆,我将你赎了出来,这样对你,难道还有不够之处吗?”

越石父回答道:“一个高明的人,决不能因为自己对别人有些功劳与恩赐,就轻视待人。当我上车时,你座位也不让,我认为你是偶然忘记了。现在到了你家门口,弃我而去,连招呼也不打,你太过傲慢,我走了。”

晏子十分佩服越石父的见解,连忙道歉,请进家中,奉越石父为上宾。

唐太宗李世民为了审察手下的文官是否清廉,有一回,他暗中吩咐心腹拿着国库绢去试贿。

有一个管宫门的官吏不明其中的含义,接纳了一匹国库绢。李世民大喜,在他的朝廷中真的有贪官污吏,决心杀一儆百,以儆效尤。

大臣裴矩听到这件事,赶忙进宫求见太宗,裴矩说:“陛下,暗中叫心腹拿着国库绢去试贿,恕臣直言,这种考察人的方法不正确,是不义的行为,是陷人于法。明显是陛下派人送给他的,反过来又说人家贪污受贿,明摆着不是用计害人吗?这样下去,将来又会有谁敢上朝作官,为国出力呢?望陛下三思。”

李世民乃一代明君,他听了裴矩的进谏,认识到自己的试贿举动好像荒唐,无言以对。第二天召集文武众官,宣布自己的过错,来安抚人心。

春秋时,齐桓公与管仲、鲍叔牙、宁戚在一块喝酒,桓公对鲍叔牙说:“你给我说点祝酒的话吧!”鲍叔牙举起酒杯,站起来说:“祝您不要忘记出奔莒地的事,祝管仲不要忘记在鲁国被缚而归的事,祝宁戚不要忘记在车下喂牛的事。”桓公听后,离开座席向鲍叔牙再拜致谢说:“我和管仲宁戚两位大夫,都不忘掉您的忠言,齐国的社稷就肯定不会废绝了!”这就是说只要时常想到艰难困苦的时候,就不会骄傲了。

13冤易结难解

战国时代有个名叫中山的小国。有一回,中山的国君设宴款待国内的名士。

当时正巧羊肉羹不够了,没法让在场的人全都喝到。有一个没有喝到羊肉羹的人叫司马子期怀恨在心,到楚国劝楚王进攻中山国。楚国是个强国,攻打中山是举手之劳。中山被攻破,国王逃到了国外。他逃走时发现有两个人手拿戈跟着他,便问:“你们来干什么?”两个人回答:“从前有一个人曾因获得您赐与的一壶食物而免于饿死,我们便是他的儿子。臣的父亲临死前嘱咐,中山有任何事变,我们得竭尽全力,甚至不惜以死报效国王。”

中山国君听后,感叹地说:“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而失国矣。”即给与不在乎数量多少,而在于他人是否需要。施怨不在乎深浅,而在于是否伤了他人的心。我由于一杯羊羹而亡国,却由于一壶食物而得到两位勇士。

这段话道出了人际关系的微妙。一个人假如失去了少许金钱,尚不至于发此大怒。而一旦自尊心受到损害,就无法预测他的行为了。金钱上的损失犹可补偿,而心灵受到伤害,却不是轻易就可弥补的。有时候,本身并无存心伤人之意,可是却会因为一句无意的话伤害别人,所谓“言者无心,听者有意”。甚至可能为自己树立一个敌人。中山国王由于一杯羊羹而失国的故事,对我们是一个深刻的教训。

14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孟子认为,从人天生的资质看,人人都可以向善。不管怎么说,人性的真善美,并不因为外部环境差别而有所区分。从精神享受而言,人生是否能真有快乐,只存一念之间,如果贪得无厌作恶多端,即使住金屋也空虚难耐;假如乐天知命或毫无歪念头,即使住茅屋也会感到欢悦充实。

此处的在乎一念,主要指修养的程度,没有追求一念的精神,人的本性就会在客观世界的影响中发生改变。人性会变,正如水会倒流,然而水倒流不是水的本性,人变恶也不是人的本性。总之也就是说,善不可泯,恶不可长。

一个人常做好事,表面虽看不出什么好处,好像是傻和糊涂。但行善的人正如一个长在草丛中的冬瓜,自然会在暗中一天天长大;一个常做坏事的人,虽然表面上看不见什么坏处,然而做恶的人就像春天院子中的积雪,只要阳光普照,自然就会消失了。

人,总希望受到别人的尊敬与爱戴,但如果把这些看成一种优厚的物质待遇,那将是大错而特错了。俗话说:“有的人一旦有了权力,马上就要作威作福。”

想避开这些,就应当每时每刻想到广大群众,回到群众中来,只有普通的老百姓才是纯朴的,最让人可亲可敬。

人与人是平等的,不要忘了,“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国语》中讲:“从善如登,从恶如崩。”这句话就是说:“与人为善如登山一般,需要一步一步地攀上去;而与人为恶,虽然能得逞一时,待阴谋败漏后,有如山崩石裂,一落千丈。”因此,与人为善就是遇事要少为自己考虑,多为他人着想。从善还是从恶,关键还是各人自己把握。

15自重自敬然后人敬

心理学家认为,每人都有天生的自恋情结。这种与生俱来的自恋情结,利弊共存。自恋的坏处在于,由于自恋,往往会产生自负、自傲、自满、自大、自卑等等的心理,但是只会让别人耻笑,瞧不起;而有理智的人,自恋使自己感到自信、自尊、自爱、自强,并积极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很明显,他由于自重自爱,于己于社会都带来了利益,别人自然地尊敬他。自恋亦为一种糊涂。

所以,适当的自恋,带给人们的常是快乐与成功;而过分的自恋只会是痛苦、不安、失败,只会遭受别人的唾弃。

《增支部经典》:“自重者,人恒重之。因此,不妨先自尊,始不至于受到别人的毁损,此乃贤者矣!”

所谓“自重”,就是重视个体的自我,并使之充实和发展,成为能担起责任的主体,进入包括自己和别人在内的整体之中,并为之服务。

据说,释迦牟尼佛出世在蓝毗尼园的婆罗树下后不久,当时他就能步行七步,眼观四方,右手指天,左手指地,口中喃喃说道:“此即是我最后生身,天上地下,唯我独尊。”

人只有一次生命,而且应都是仅有和独特的,别人无可取代。释迦牟尼佛说的这句话,是用来表达他对“自我的重视”,可以说是这种光明正大的自我独立的宣言。

因此,“自重自敬”这种糊涂态度,要求人们一定要先自己尊重自己,这样才能受到别人的尊敬,切不可妄自菲薄,切不可远离他人而孤芳自赏。

宋代学者陆桴亭说:“人的心灵多生有私心杂念,都是由于忘记了一个敬字,敬字一到心中,就如日中天,日照当头,妖魔鬼怪自然逃散得无影无踪。”

朱熹也说:“敬,并不是木然呆坐在那里,耳里没有听到什么,眼中没有看到什么,心中没有想到什么。敬,就是需要小心谨慎的地方,不敢随意自己的行为,像这样身心收敛仿佛有所畏惧,经常这样,神色自然有分别。有了这份心思,就可以做学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