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金手指点子库
6672000000143

第143章 领导绝点子(4)

一天,李林甫召见安禄山。安禄山到李宅之后,长揖拜见,端坐在客位上,显露出一种盛气凌人的架势。李林甫也不动声色,只是用两只小眼睛一动不动地看着他,一句话也没说。安禄山见李林甫目光深邃,咄咄逼人。感到有些不自然,盛气顿时减了一半。这时,李林甫转身告诉下人,有事去宣召王珙大夫进见。王珙进屋之后,刷刷刷地迈着小碎步走上前,规规矩矩地向李甫大礼参拜,十分谨慎小心,诚惶诚恐,好象很怕说错一个字,迈错一条腿似的。当时王珙在朝廷中的实际地位是仅次于李林甫的第二号人物,从来都和安禄山平起平坐。安禄山见王珙对李林甫如此敬重畏惧,不由自主地感到有些窘迫,虽然没去补拜大礼,也立刻恭谨起来,不敢出大气。王珙走后,李林甫才和安禄山说话。他把安禄山所作所为的意图和心理活动都说得十分透辟,全说到安禄山的心里去了,安禄山大吃一惊,想不到自己心灵深处的隐私也让李林甫含而不露地点出来,立时汗流夹背,衬衣湿得沾在身上。这时,李林甫脱下自己穿着的袍子给安禄山披上,用好话安慰他一番。从此,安禄山虽然经常侮慢别的朝廷大臣,却非常惧怕李林甫。每次来京城,他都要小心谨慎地拜谒李林甫,每次交谈李林甫都能洞察他的心扉,使他面容改色,汗流沾衣。在范阳时,每当有使者从京城归来,安禄山问的第一句话就是李林甫说他什么了,如果有褒扬他的话就满心欢喜,如果有警告他的话就用手摸着额头说:“哦,我可得多加小心,不然,大祸就要临头了。”安禄山怕李林甫竟怕到这种程度。李林甫也看出安禄山已蓄反心,但觉得自己死前可保无忧,反正安禄山不能取代自己的相位。只要生前能享受荣华富贵,至于唐朝江山如何,哪还顾得上管它呢?所以安禄山在李林甫死前始终未敢作乱。

李林甫晚年与杨国忠争权,杨国忠背后有杨贵妃撑腰略占上风。当时李林甫年老病重已成风中之烛。听说李林甫已经生命垂危,杨国忠心中暗喜。为了探听虚实,就亲自去李林甫家中问候。不知为何,李林甫虽然病容憔悴,但目光还是那么尖锐,杨国忠不由自主地腿就软了,“扑通”一声跪倒在病床前。李林甫见状,流下两颗泪珠,说:“林甫就要死了,我死后你必当宰相。以后我的家事就要拖累你了。”杨国忠早领教过李林甫的厉害,深知此人狡猾奸伪,就怕李林甫设计诈骗,所以非常紧张,满头大汗,竟半天不敢说话。

李林甫城府之深由此可见一斑。

深藏不露,喜怒不形于色固然是上司控制下属的有效手段,但有时做得过了头,不仅不能达到树立威信的目的,反而引起下属的逆反心理,结果适得其所。

民国初年,袁世凯一心想登上皇帝的宝座。他指使党羽大造舆论,一时间谣言四起,劝进者络绎不绝。袁世凯心中暗自高兴,但表面上装得煞有介事,一有机会就向别人表白自己是拥护共和忠于民国的。即使在他的心腹大将冯国璋、段祺瑞面前也是如此。

据说,冯国璋曾专程赶到北京向袁世凯探听虚实。袁世凯装得一本正经:“华甫,你我是自己人,难道你不懂得我的心事!不妨对你明说,总统的权力和责任已经与皇帝没有区别,除非为儿孙打算,实在没有做皇帝的必要。我的大儿子身带残废,老二想做名士,我给他们排长做都不放心,能够付以国家的重任吗?而且,中国一部历史,帝王家总是没有好结果的,即使为儿孙打算,我更不忍把灾害给他们。当然,皇帝还可以传贤不传子。但总统同样可以传贤,在这个问题上,总统皇帝不就是一样的吗?”

冯国璋听后插言道:“总统说的是肺腑之言。可是,将来总统功德巍巍,到了天与人归的时候,只怕要推也推不掉哪!”

袁好像很生气的样子,坚定地说:“不,我决不干这种傻事!我有一个孩子在伦敦读书,我叫他在那里置了一点产业。如果有人一定要逼迫我,我就出国到伦敦,从此不问国事。”

冯国璋听了老袁如此诚恳和坚实的表白,自然也就不存在任何疑心了。

然而,冯国璋刚刚离开袁府,袁世凯就气冲冲地回到书房,大骂冯国璋忘恩负义,连声说:

“冯华甫真是岂有此理!华甫真是岂有此理!”

老奸巨猾的袁世凯向来喜欢让部下猜测自己的心思。由于城府过深连心腹大将有时也难以领会他的真实意图。冯国璋自恃跟随老袁多年,他把袁世凯的一番假话当成了肺腑之言。但纸是包不住火的,冯国璋刚回南京,活灵活现的帝制机关筹安会便公然通电成立了。冯不禁跳起脚来发火说:“老头子真会做戏!他哪里还把我当作自己人!”从此与老袁分道扬镳。真可谓“聪明反被聪明误”,袁世凯深藏不露,机关算尽,结果只落得个部下离心离德,众叛亲离的可耻下场!

物极必反,任何事情都有一个限度。

巧用和亲术

都说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但嫁给何人却是一门学问。嫁给异族首领,叫做“和亲”,是为了稳定异族,安定边疆;嫁给臣下的子弟、又何尝不是为拴住大臣、稳定政权。在官场上,儿女婚姻完全成了一种政治交易,一种权术手段。

公元前225年,秦王嬴政准备讨伐楚国。他问大将李信:“我要攻取楚国,你看需要多少兵马?”

李信说:“不过用二十万。”

秦王嬴政又问老将王翦。王翦说:“非六十万人不可。”

秦王嬴政说:“王将军,你是老了,怎么这么胆小呢?”

他不用王翦而用了李信,王翦便称病回到了频阳老家。可是李信出师不利,损兵折将,大败而归。秦始皇又只得求助于王翦了。当时秦国国内已无可用的将才,一向高傲自大的秦始皇这一次也不得不屈尊下驾,从首都咸阳亲自来到王翦家中,赔礼道歉,认错服软。他对王翦说:“寡人真后悔没有听老将军的计谋,李信果然使我们秦军蒙受了战败的耻辱。将军虽然身体欠佳,难道你忍心看到我失败而不管吗?”

王翦推辞说:“我的确有病,不能再带兵了。”

秦王嬴政说:“行啦,这话就别再说了。”

王翦说:“如果陛下不得已非用我不可,我还是那句老话:非六十万人不可!”

秦王嬴政忙说;“行,行,就接将军的意见去办!”

他亲自将上将的大印给王翦佩带在身上。但是,秦王嬴政对王翦并不放心。他刚刚冷落了王翦,王翦会不会因此而心怀怨恨不肯出力呢?另外,秦国有过屠杀功臣的历史,王翦会不会因为担心功高盖主而身遭屠戮,干脆率兵投降敌国呢?必须想法系住王翦的心。此时时刻,官爵金钱都是无济于事的,只有儿女情肠,只有婚姻。因此,他决定将自己的女儿华阳公主嫁给这位已经儿孙满堂的老将。

不久,王翦率领六十万大军离开咸阳,浩浩荡荡南下。刚走出五十里,迎面来了一列人众,前面是如林的翠旗引导,后面,有一辆装饰得十分华丽的彩车,再后面,还有长长的一串车队。王翦十分吃惊。这时,对面队列中走出一位官员宣布道:“奉秦王诏旨将华阳公主许配于王翦将军,相遇之处,即可成婚。”

王翦虽然觉得这件事情很是荒唐,但他明白秦王赢政的良苦用心,这是不能违抗的。于是,他命令大军停止前进,就地扎营,六十万大军,列成一座方方的大军营,中间单设一锦帐。王翦就在这里与华阳公主行了婚礼。第二天,这一对老夫少妻携手进京,拜见了秦王赢政。秦王赢政命令华阳公主返回王翦的老家频阳,王翦则率大军继续南下。

几个月后,王翦全胜而归,秦王赢政的统一大业大功告成。他成功了,只是委屈了年轻的华阳公主。

民国年间,窃国奸雄袁世凯颇精于权术,官、钱、色这三样东西,常被袁世凯用作收买人心的主要手段,而且屡屡奏效。

袁世凯手下有个叫阮忠枢的人,此人才华出众,是袁世凯的一个机要文书。阮颇有几分古代风流才子怜香惜玉的意味,他嫖妓到了不能自拔的地步。有一次,他爱上了天津名妓小玉,两人山盟海誓,如胶似漆。

身为军官,阮不敢贸然娶妓。

阮忠枢不敢隐瞒,他将实情向袁世凯说明,恳请袁大人允其二人成婚。

袁世凯假装十分生气,他说:“军人应有军人的品德,背父母而婚,是为不孝;娶妓女为妻,更是内辱家门,外辱军荣”。

阮忠枢一听,十分泄气。

然而,袁世凯心里另有打算,他先派人到妓院里为小玉赎身,使其成了“良家女子”,再购置新房,使阮能明媒正娶,而这一切准备都是背着阮忠枢进行的。

婚娶之日,袁推说与阮到天津办事,同车前往,马车直奔一深宅大院。阮只见新宅院里悬灯结彩,红烛高照,一派结婚的喜庆气氛。不久,佣人簇拥着一位新娘子从里屋走出来,袁世凯非让阮忠枢为新娘揭去盖头不可。阮莫名其妙,定神一看,新娘原是自己朝思暮想的小玉,顿时惊喜万分,此刻方知这一切都是袁世凯为自己苦心安排的。阮忠枢的感激之情,无以言表。于是,死心塌地地为袁世凯效犬马之劳。

袁世凯对于儿女们的婚事也大都是从自己的政治利益出发的,当他和所谓知己之交的朋友在私室密谈时,往往一两句话就决定了儿女们的终身大事。他所谓的知己之交中不少是他的部下,彼此之间结为儿女姻亲,显然是有其特殊用意的。为了拉住黎元洪,他为自己的九子克久聘定了黎元洪的女儿,为了平息满清皇族对他的不满情绪,袁世凯在当上大总统后还准备把自己的女儿配给清逊帝溥仪。不仅儿女的婚姻由他一手包办,就连袁家的女家庭教师也成了他笼络部下的工具。

袁世凯图谋称帝时,害怕冯国璋不肯支持,便想方设法加以笼络。恰好这时冯国璋的原配夫人去世了,袁世凯便把袁家的家庭教师周砥收为义女,配给冯国璋续弦。周砥字道如,家住天津,曾教过袁世凯几个女儿英文,多年来与袁家关系十分密访。周砥是个老姑娘,年近三十仍未出阁,她曾声明今生不再嫁人,但经不起袁家大小从中撮合,最后还是答应了这门亲事。

袁世凯写信告知了冯国璋,冯自觉艳福不浅,顿时心花怒放,发誓要“为大总统效犬马之劳”。婚礼由袁世凯一手操办,周砥的妆奁由袁世凯代为置办,还派了一个保姆作为陪嫁的老妈子。婚后,冯国璋异常兴奋,见夫人很能干,又添一层欣慰。日子一长,周砥觉得这位上将军不过是一个才疏学浅、气量狭窄的武夫,但事已至此,也只好听天由命,“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了。有了周砥的小心服侍,冯国璋对袁世凯更加效忠。

有了袁世凯的经验,蒋介石也不免如法炮制。为了笼络爱将陈诚,宋美龄在蒋介石授意下将谭洋收为干女儿并许配给陈诚,这样蒋陈之间除了师生关系外又添了一层“翁婿关系”,陈诚对蒋更加忠诚。

常言道:“英雄难过美人关”。有这些美女吹枕头风,还怕部下不忠诚嘛!

江湖义气坑死人

中国人很讲究哥们儿义气,而且有结拜异性兄弟的传统。只要情投意合便要义结金兰结拜换帖,有了八拜之交即可为朋友两肋插刀,“有相同享,有难同当。”这一传统大概是受了《三国演义》中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影响。想当年,刘备为了让关羽和张飞辅佐他打天下,与其结为换帖兄弟并发誓“不能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这种做法对于笼络关张二将为其效力卖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从此以后,关羽和张飞便成了刘备的左膀右臂,供其驱使,死而后已。为了一个“义”字,关云长经受住了曹操高官厚禄的诱惑,毅然挂印封金,过五关斩六将千里寻兄。正是有了关张二人的鼎力相助,刘备才得以在屡败之后终能据荆州取西川占汉中与孙权和曹魏形成鼎足之势,终于成就了帝王之业。

与刘备同时代的一代奸雄董卓,也很善于用“江湖”义气笼络部下。董卓身体高大粗壮,膂力过人,是个勇猛善战的武夫。据说在少年的时候,他在羌族人中交游,广交羌人中的好汉和地方上的头面人物。后来归耕田野,雇人种田。有一次,几位有交情的羌族豪杰到他家中来做客。当时他家中不太富有,没有什么好饭菜招待这些客人,就把正在耕田的耕牛拉回来杀了,盛情招待众人,大酒大肉,狂呼乱喊,尽欢而散。这些人都非常感激董卓的豪爽仗义,异常兴奋,回到羌地后用钱买或连偷带抢一共凑了一千多头牛赶着给董卓送来。从此,董卓豪爽仗义的名声远近闻名,芜人也都很敬重他。

后来,董卓因作战有功,被提升为郎中,同时得了九千匹细帛的赏赐。董卓说:“我只要功名就行了,所有的赏赐一律分给部下。”他下令把这九千匹细绢都分给了下级军官和士兵,他的部下觉得董卓讲义气都对他感恩戴德,愿意为他效劳。可见,董卓在发迹前,很善于用“江湖”义气笼络人心,杀耕牛待客获得仗义的名声,分绢帛给部属得到官兵的拥护。

俗话说:有大欲者不贪小利,有大谋者不矜小功。奸邪之人大凡都利用人性中贪财好利的弱点,给人一定利益以笼络人心,巩固自己的势力,当其阴谋全部实现的时候,才会露出本来的面目。

民国年间,乱世枭雄张作霖的飞黄腾达靠的也是所谓江湖义气。他早年结交了一批土匪出身的狐朋狗友,这些人与他臭味相投,患难相交,又都是“绿林兄弟”,其中较有名的有张景惠、汤玉麟、张作相等。为了所谓的哥们儿义气,这些人出生入死,为张作霖卖命,立下了汗马功劳。

张作霖统治部下的手段主要靠权术,靠江湖“义气”,靠这种权术使部下服服帖帖,甘愿为他卖命。由于他善于玩弄权术,使他在土匪中有极高的威望,使他成为这帮人中当然的领袖。他用以团结部属的东西是权与钱.他的部下都可得到应有的财富,并随着张作霖的升官而升官,因而他们紧随张作霖,为升官发财而卖命。

由于哥们儿义气这个东西是对张作霖个人的,因而也就不是最稳定的,当张作霖在时可以一呼百应,说一不二,震慑全军,然而,张作霖死后就必然发生分化。

与张作霖一样,蒋介石也企图利用江湖义气笼络部下。他早年结交了黄邦、陈其美,后又与李宗仁、张学良结为换帖兄弟。

蒋介石结拜异性兄弟,自然有其目的。1926年7月,北伐军攻克长沙,身为北伐军总司令的蒋介石与第七军军长李宗仁秘密结拜为兄弟。什么原因促使他们二人情愿结为异姓兄弟呢?除了双方互有好感以外,利益的驱使是其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