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现代生活百科
6671900000075

第75章 收藏指南(4)

明代玉器工艺成就的代表首推子冈玉。陆子冈是明代苏州地区的琢玉匠师。嘉靖、万历时人。祖籍江苏太仓。自幼在苏州玉作学艺,成年后又自学诗文、书画。琢玉技艺超群。陆子冈视制玉为艺术创作,亦按书画作品格式自镌款识署器,士大夫也以收藏陆子冈玉作为艺术珍品,以至子冈玉价格高于世价数倍仍为人争购。陆子冈治玉当时被列为苏州手工业特殊技艺“吴中绝技”第一家。子冈玉特点一为选料严格,凡制器用玉料,皆为经过严格筛选的优质玉,务求色纯质润,稍有瑕疵的必弃之不用,二为艺术作风严谨,陆子冈治玉题材广泛,除善长仿古纹饰,更有雕琢山水、花鸟画法的绝技,陆子冈所琢图案画谱务求符合画理、法度。新绘图样再三修改反复推敲。相传他琢刻的山水图景中的月亮,注意到时令变化,如画境中为新月,刻上弦月于右;晓月则在构图左上琢下弦月。三为技法精妙。陆子冈琢玉务求纹饰清晰规整,底子平齐。凡琢文字,皆琢刻难度较大的阳文,字体间架严整,使转灵活,有如书写效果。因而在当时被当作精美艺术品争相收藏。“子冈玉”的名牌效应在明末清初之际持续了一百多年。直至清初上层社会人士,仍以佩戴“子冈玉牌子”标榜门第财势,致使“子冈玉”与宣德炉一样扑朔迷离,使人有不识庐山真貌之慨。传世陆子冈玉器,器皿较少,大宗的为“子冈玉牌”,即一面镌刻山水或人物图谱,一面镌刻诗文的长方形玉佩(又称玉别子)。就款识分析,陆子冈真品款识特征是:篆书、阳文“子冈”或“子刚”字样,书艺水平高,篆刻精致,无复加痕迹。明代仿子冈玉,署阴刻篆文“子刚制”、阴刻“子冈”等款,但纹饰琢工有明代或明早期制玉特点,玉器的制作年代早于陆子冈活动年代;有的款识字体笨抽,刻工粗糙,有的明显有后加款痕迹。清代仿子冈玉器,款识多为阴刻“子冈”或“子岗”字样下琢“子”、“冈”连珠印二。出廓的纹饰具有清代制玉特征,且人物形象多取材于乾隆时期刊行的“无双谱”,显然是清代的仿制品。

现在,扬州地区又有新仿“子冈玉牌”,就型制纹饰和工艺的精细度而言可称逼近祖型,只是在玉质和琢工上难掩“生、猛”之瑕。

11.清代玉器:

清代玉器无论在品种数量和制造工艺上都形成了玉器史上的又一个发展高峰期。康雍乾盛世在将近两个世纪内,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加之对西北地区的稳定管辖,使优质和阗玉的开采和内运条件进一步改善。此外,乾隆皇帝的重视提倡等各种因素使玉器的需求量和生产量都空前增长。清代宫廷设置了规模宏大的内廷玉作。此外在北京、南京、苏州、扬州也有专门从事制造玉器的作坊,形成不同风格和技术特色的“南玉”、“北玉”制玉中心。

清代玉器品种和数量繁多,以陈设品和玉佩饰最为发达。陈设品有按青铜器为祖型的仿古形式器皿及各种仁兽,瑞禽的造型,新增的品种有山水、花鸟玉山,浮雕图画式的玉屏等。玉佩的品种更为丰富,成为各阶层民俗事项和服饰广泛佩戴使用的装饰品和吉祥物。此外兼有实用功能的各种玉器皿,文房用品数量和品种也较历代多有增加。

清代玉器分仿古玉和时作玉两大类。仿古玉取材于古代玉器、青铜器等工艺美术品种。制作不求肖似祖型,而在造型、纹饰上追求古色古香韵味。陈设品,玉佩饰等作用仿古玉手法。另一类称时作玉,装饰造型吸取绘画的形象特征和表现手法。除玉山、玉屏采用山水花鸟或人物画的造型构图制作,很多陈设摆件也借鉴绘画写实手法琢刻人物,动物以及花卉、蔬果的造型。乾隆以后,更盛行仿真造型以玉器仿制柳斗、鱼篓、竹节杯、梅桩、菱角、花生等干果。这类玉器就像用玉材临摹图画或写生。并且刻意追求逼真,出现了翡翠雕刻蝈蝈吃白菜式作品,清代玉器在制作上以乾隆时代为分界线,前期治玉重视选料,由于开采条件改善,采集到的优质白玉、羊脂玉数量之多,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材质的精美,为这一时期能产生许多珍宝性艺术品,提供了物质基础。在工艺加工方面,从宫廷玉作到南北制玉中的普遍追求严谨细腻。由于作坊内有一定规模,大多实行专业分工,各工序艺人各有专工,技艺精良,各工序间又有严格的质量管理,因而琢工精巧,光工细腻。乾隆时代的玉器皿的轮廓线都极规则,横平竖直外缘及子口转折严整挺拔。棱角多呈劲挺锋锐状。起凸的浮雅图案边缘,也处理成锋利边线,观之剔透,触之扎手。在抛光工艺上也很讲究,一般细光处看不见琢镟的痕迹,细光能达到玻璃光亮度。乾隆时代玉作还吸收痕都斯坦玉器琢制薄胎、镶嵌宝石、金丝的绝技、新疆“回回王”镂空雕刻的技巧,形成此期玉器精巧华美的面貌。清代中期以后,玉器生产渐人衰落,不但玉器生产的规模减退,工艺制作上取巧偷工造成规格越益粗糙。如所琢树木花草枝梗,不再精到的琢出圆润的,符合生态的形象,仅以两面削琢的角形起凸代替。花卉图案也不再细致地琢出枝叶穿插、花叶翻卷的形态,太多取平面的浅浮雕处理。尤其是器皿轮廓线大多拖泥带水,转折含混。许多该作圆雕处理的玉陈设品、玉人、玉山,甚至小件玉佩、玉坠的背面,也采取用工极少的粗处理方式。

四、玉器辨伪

中国自古有尚玉、爱玉的传统。宋代以后尚玉观念的变化,城市经济的发展,金石学的兴起各种条件促使玉器成为艺术商品,从此就有仿制古玉的出现。

宋元仿古玉的特点前文已有介绍。清代对宋元及明清仿古玉的手法有专著加以披露。详见清末刘大同《古玉辨》,民初赵汝珍《古玩指南》。鉴定玉器真伪,除对照各时代标准器详加比较分析是否符合真品特征,同时提防在以下几方面以假充真:

①以料充玉:清雍正以后、准许各级官员按制佩戴的帽顶各色宝石可用价值低的同色玻璃代替。如以红色、蓝色透明和不透明的湟玻璃代替一品官的红宝石顶戴,二品官蓝宝石顶戴,用透明玻璃代替水晶。清末盛行以玉如意作为官场颁赏进贡或礼仪赠送用品,许多整支如意或如意瓦子就用白色料制仿羊脂白玉,也有用白色、黄色料仿羊脂玉或黄玉、青玉的鼻烟壶,这类料器多采用磨刻手法制作纹饰。价值低于玉器,并不算作伪,但是有些不轨谋利者,鱼目混珠以高昂的羊脂白玉或黄玉价格出售。近来更有制作注塑白料汉代出廓壁,再加乳胶粘黄土、伪造假土锈。故意留出“开窗”显示精细的谷钉及包浆亮皮色。诡称汉墓出土玉器。这类伪作可以从器物外廓棱线,纹饰细部剖底处理和抛光找到破绽,特别是手感轻,缺乏玉器的沁凉感。

②忽略玉质:新石器时代及部分商周玉器大多就近取材,汉唐以后玉器凡重器皆选优质和田玉。近代有些仿古玉、全然不顾玉质的特点,有用硬石仿红山文化,用杂石仿战国玉汉玉者,从玉质上即可辨其伪。

③机制痕迹:体会机器快速切削与水凳砣具琢磨工艺的不同质感,对识别近代作伪大有裨益。古代制玉作为神圣的奉献,虽然制作工具简陋以柔克硬,极其艰难缓慢,但虔诚谨敬一丝不苟,器形力求端正,边缘轮廓方直圆润合度,纹饰琢磨细腻,底子刻磨极平整光洁,规矩中又有内蕴的朴厚,宋元仿制砣具的旋速已较古代加快,凿孔钻头已改合金金属。所以像器物内腔,剑饰琏脐内便留下旋痕,孔眼径平直边缘完整锋利等在“刀工”上也与古玉有差。近代用机器切割开片,所制平面玉器其平整与古代慢工琢磨出的平整感觉大不相同。尤其是阴线纹,明清仿制古玉,大多入刀深重,纹线过粗;近代仿制线纹运行荒涩,纹饰结构松散仿制水平低于明清制品,比较容易识别。

④器类、造型及纹饰的谬误:玉器品种、纹饰出现和消失的时代自有规律。有些品种和纹饰流传时间漫长,但每个时代的造型和纹饰形象有不同的变化。如玉璧、型制大小,器面厚薄,边廓制法,装饰纹饰各代不同。明清仿汉壁常在这几点上集不同时代的特点,以致漏洞百出。再如龙纹,龙的各部位形象及琢制手法也各代不同。明清时代人所见古代器物不及现代广博,没有形成规律性认识,因而常有谬误。虽在工艺和玉质上几乎乱真,但器物造型和纹饰与所仿祖形常有矛盾。

⑤伪造沁色:明清时仿古玉,多在制造假锈,沁色上用功夫,收藏界对各种沁色的形成有许多臆想,在以古为宝的观念支配下,沁色成为评估古玉价值取向的重要条件,使仿制者趋之若鹜。古代玉器流传至今,按保存的方式分为传世品和出土品两大类。

出土古玉,曾入土埋葬或窖藏,受地下潮气和周围其它物质的影响,会沾上锈斑或使古玉本身变色,称为沁色。古玉收藏界对各种沁色冠以各种名称:

黄色——坩黄(色如粟)老坩黄(色如蜜蜡)、米色黄、鸡蛋黄、秋葵黄、老酒黄、黄花黄、黄杨等。

红色——枣皮红、酱紫斑、鹤顶红、人参朵、朱砂片、胭脂斑、鸡血红、孩儿面(粉红)。

黑色——纯漆黑、乌云片,淡墨光、黑漆古、金貂须、美人髻。

紫色——茄皮紫、玫瑰紫、羊肝紫、紫檀紫、紫灵芝。

青色——坩青、老坩青(蓝宝石色)、铁莲青、竹叶青、虾子青、熊胆青。

绿色——鹦哥羽、松花绿、苹果绿、蕉芽绿、瓜皮绿。

白色——鸡骨白、象牙白、鱼骨白、糙米白、鱼肚白、梨花白、雪花白。

以红色或兼有二种或多种沁色玉价值高。清末盛行翡翠首饰以后,又出现沁染绿色、紫罗兰色斑纹伪造价值昂贵的翡翠者。翡翠属硬玉,在硬度和比重上大不同于玉,这是目鉴结构密度,光泽及手感轻重可以加以分辨的。现代已可运用电光仪器测定玉质和相对年代。有条件时用仪器辅助测定,对于玉器的辨伪及断代都会更为准确。

第二讲铜器类

一、文人雅好古铜器

中国的青铜器历史悠久、工艺精湛,堪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代表。在中国文人的诸多雅玩中,它的品位极高。郑逸梅先生在《古代彝器留影识语》中言:“三代之物,垂之今日,足资证考者,钟鼎敦卣而已。至于玉瓷书画,非不可珍也,然肇始远在铜器之后,且易于毁败,一经灾变,炱朽裂损,往往荡焉无存,其寿命之修短,固有不可同日语者。而我又谓玉瓷譬诸美人,书画譬诸雅土,美人之婢如可亲,雅士之渊如可接,然一失之狎亵,一失之旷散,终不若铜器之俨然似正人君子。其端肃清峻,匣足以涤我滓秽,澄我浮伪,检束于身心之为得也。”(《郑逸梅小品》)他把玉瓷比做美人,把书画比做雅士,说铜器像正人君子,可见先生对古铜器似有偏爱,但其所见也不无道理。若从收藏的意义来讲,青铜器肇始于瓷器书画之前,寿命又长,且端肃清峻而高雅,确有其他玩器不可比拟之处。

古铜器早已为人所爱,以至常有人以家藏中拥有一件青铜重器而自豪。据史料记载,清代就有阮元、张廷济、吴式芬、钱坫等一大批古铜器玩家和研究者。如著名学者、文学家、乾隆进士阮元毕生搜罗钟鼎彝器,旁及石刻,一一考订。家中藏器有周虢叔大棼钟、格伯簋寰盘、汉双鱼洗等。他不仅珍藏铜器,还撰有《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十卷,著录铜器自商至汉共551件,摹录文字,附有考释,论述铜器在历史上的地位以及有关记载与出土情形、对于订正文献的作用。张廷济是嘉庆举人,屡试礼部不等,便结庐隐居,以金石自娱。著有《桂馨堂乐》、《清仪阁题跋》。凡金石书画无不搜聚,尤倾心于铜器。字句兵和先后用重金购得周史颂盘、孔璋钟、商代戊觯、商雕汉宜子孙镫、黄山第三镫、馆陶公主家镫等。张廷济筑清仪阁将古物藏之于内。吴式芬亦酷好金石文字。其《攈古录·金文》著录商周青铜器1324件,收集丰富,摹刻也精善。钱坫《十六长乐堂古器款识》收录商周青铜器29器,秦汉16器,其他4器,共计49器,铭文均钩摹原文,有的还有精到的考证,如对汉代铜虎符,还考出了它的源流。据不完全统计,清代有研究专著的青铜器鉴赏家就有270多位,至于没有留下著录的玩家和收藏者就数不胜数了。

精美的古代青铜器物是极为珍贵的、不可多得的。尤其是青铜礼器、乐器等器物,更要多加留心,认真保护。据报道,山东省有一位少年在村边的高地上发现一青铜盘的边缘。他爬上山坡,挖出了铜盘等器物。有人想用金钱将这些器物买走,他严辞拒绝。当他知道这是商代文物时,便毫不犹豫地献给了国家,得到政府的表扬。

喜欢古铜器,收藏青铜器,本来是件好事,但要适度,要符合国家政策。如果违反国家规定,一味着眼于私利,为走私提供方便,好事也会变成坏事。

哪些青铜器适合民间收藏?哪些青铜器不宜乃至不可在民间收藏呢?我认为,凡属一些小型兵器、古钱、玺印、日常用具如青铜镜、小带钩等,是可以在民间收藏的。例如兵器的戈、戟、矛、钺、矢镞、弩机等,器件不大,便于收藏把玩,又能增长古代兵器知识,又如带钩这种柬腰于皮带一端的挂钩,虽然并不很大,却形状各异,十分精美,有鸭形、棒形、竹节形、琴面形、兽形等,颇具欣赏价值。玩家出于研究和观赏,留心收集和保存这类青铜器物,是无可非议的。而一些.青铜重器,如鼎、盘、罍、卣、壶等,大都属于国家一、二级文物,有的尚属国宝。这样的物件就不宜在民间收藏。

二、青铜器作伪面面观

几年前,笔者到江苏镇江金山公园,见公园展室内有一件西周晚期的青铜鼎,鼎腹内壁上有铭文12行共133字。此鼎于清道光末年出土于秦中,原先只有铭文2行9字。可是,作伪者又在原铭文上加刻124字,以提高原器的经济价值,当时竟蒙蔽了许多收藏者和金石家。一位叫叶志铣的收藏家以300金购得此器,但经与原拓本对照,才发现鼎上后加的铭文。叶志铣十分烦恼,将鼎送与金山寺。这件事说明青铜器的作伪决不是像人们想象的那样粗俗不堪,有时伪品也是颇有魅力的,并且作伪的手法也是多种多样的。金山寺的铜鼎不过是作伪方式的一种——增刻伪铭法。

青铜器规模型、专业性的伪造和经营,是与清朝中叶以来青铜器的收藏热和研究者对古器物的潜心追求紧密相关的。乾隆时期,由于皇帝的喜好和宫廷的倡导,一些身居高位的学者多方搜罗出土的青铜器,并开始步入系统化的研究。在这种风气的促发下,青铜器不仅作为历史实证和文化研究对象,而且被当作财富为人们所收藏,这样也就大大刺激了当时的古玩业。于是,青铜器的作伪便成了一个专门的行道,并相继出现了几个作伪大本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