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克·彭托皮丹1857年7月24日生于德兰半岛腓特烈西亚市一个牧师家庭。小学毕业后,生性好动、酷爱自由的彭托皮丹离开家乡到首都哥本哈根求学。事实上他的远行好像是一次逃跑,是对世代相传的牧师家庭的一种反抗。读完中学,他进了哥本哈根理工学院,决心冲破宗教束缚,做一名工程师。
1879年春,22岁的彭托皮丹去瑞士南部的阿尔卑斯山旅游,他陶醉于壮丽多姿的大自然怀抱,感受到一种启召,使他决定从事文学创作。作为旅行的收获,他写了一部以歌颂阿尔卑斯山的民间传说为题材的诗体歌剧。
后来,彭托姆来到西兰岛北部谢鲁尤德的一所高等国民学校,当自然科学教员。不久同当地一位庄园主的女儿结婚,一面教书,一面写作。1881年,处女作《残翅难展》出版。这部充满乡土气息的作品集使他在丹麦文学界初露锋芒。
19世纪80年代,丹麦处于尖锐的社会矛盾与严重的经济危机中。丹麦民族资产阶级在欧洲革命形势影响下,掀起了民族民主运动。彭托皮丹站在进步力量一边,不仅直接参加了反对保守党政府的斗争,而且改变了80年代前期作品中的抽象的启蒙主义色彩与浪漫主义田园诗情调,开始对社会生活作出更为概括的表现,从而反映最大多数人民的呼声。《第一个宪兵》(1887)、《云》(1890)是这方面代表性作品,这些作品抨击保守党政府、塑造了那些对腐败的社会表示义愤的人物形象。
彭托皮丹第一部最有影响的作品是3部曲《乐土》(1891~1895),它讲述了一位牧师的乌托邦式的理想的幻灭,表现了理想与现实的永恒冲突。
19世纪与20世纪的交替年代,彭托皮丹完成了8卷集《幸运的彼尔》(1898~1904),这是一部带有明显的自传性的长篇巨制,主人公披尔几乎有彭托皮丹一样的生活经历,这两部作品中,作者的悲观主义色彩已有表露,它们的主人公都有一个孤寂的结局。
在第3部代表作《死人的王国》(1912~1916)中,这种压抑低沉的思想有了更强烈的发展,主人公迪等,对一切都厌倦,对一切都失望,他宁可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磨去爱情上的伤痕。他死后,他的情人说:“他从一个可怕的世界中解脱出来,凡是还存在希望的地方,都是欺骗。”
自1881年发表作品,彭托皮丹一生共写了40多部作品,晚年重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男人的天国》(1927),回忆录《走向自我》(1927),19世纪末始,彭托皮丹过着乡村隐居生活。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入侵丹麦,彭托皮丹在忧愤中病逝于丹麦奥杜帕,享年90岁。
由于他以恢弘的气势记录了丹麦人民半个世纪以来的生活现实。他于1917年同吉勒鲁普分享诺贝尔文学奖,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颁奖典礼未能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