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佑比,1866年生于一个爱国烟商家庭。童年在故乡的希腊语学校上学,后随父亲去埃及,在一所法国专科学校求学。1890年,恰佐比毕业于日内瓦一所高等学校的法律系。后在伊斯坦布尔会见了诗人弗拉舍里,并受其影响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1898年,他在文章中提出阿尔巴尼亚语应采用拉丁字母,反对用土耳其和希腊字母。
1912年,阿尔巴尼亚独立,恰佐比希望能早日回国,但是,动乱的局势和家庭的不幸使他的愿望未能实现。但他仍然时刻关心祖国的命运和国内外形势的发展。他谴责帝国主义战争,反对巴黎和会;抨击都拉斯国民政府背叛祖国的行径;反对索古皇帝的统治,主张举行武装起义。
《父亲——托莫里山》由《祖国》、《爱情》和《真假童话》三部分组成,是恰佑比的代表作,在《忠诚——忠诚》和《阿尔巴尼亚人》等诗里,描写了阿尔巴尼亚人民苦难的遭遇,激发人民群众对土耳其侵略者的仇恨。《苏丹》和《上帝的事业》两首讽刺诗,揭露了土耳其统治者的阴险残暴。《祖国》等抒情诗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哭诉》、《爱情》和《希望》等爱情诗,表达了诗人追求欢乐的生活、忠贞的爱情的纯洁感情。
恰佑比是阿尔巴尼亚戏剧事业的开拓者。主要作品有喜剧《十四岁的新郎》(1902)和《死后》,前者批判了买办婚姻制度,后者谴责了民族叛徒。此外,还有赞美民族英雄斯坎德培不朽业绩的诗剧《祖国的英雄》(1937)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