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扩大内需的过程中,一个活跃的房地产市场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在1998年应对亚洲金融风暴时,中国的房地产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对中国内需的带动作用还处于促进和形成阶段,而在目前的房地产市场上,则已经开始形成十分浓厚的观望和调整的气氛,直接制约着内需的扩张。这一次的房地产调整,是中国形成全国意义上的房地产市场以来的第一次调整,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程度如何还有待观察,但是至少不容低估。上一次比较大幅度的房地产市场的调整是在1993年在海南、北海等局部地区,而且基本上还是土地层面的炒作,没有形成当前如此巨大的一个产业群。考虑到房地产市场占到固定资产投资的25%,前后向关联的子产业超过100多个,房价收人比也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在外需已经大幅回落情况下的全国性的房地产市场调整,更会加大内需扩展的难度。
从宏观经济增长的波动看,当前宏观经济特别值得关注的一点,是经济增长速度的回落非常之快,2007年第二季度12.2%,2008年第三季度是9%,第四季度考虑到奥运因素和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因素,增长速度可能会有所恢复,但是从总体趋势看依然还是呈现快速回落趋势。从各项数据看,在投资、消费等保持较高增长的同时,经济增长速度却快速回落,实际上反映了出口的明显回落以及内需的同样回落。
传统的应对衰退的宏观政策工具实施效果可能会打折扣。
从通常可能运用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看,在中央政府保持良好的财政状况的同时,地方的财政状况从总体上并不令人乐观,特别是土地收入的迅速下滑,降低了地方政府可以用于刺激经济增长的基础设施等投资的可以动用的财政资源。在1998年的金融危机期间,房地产是正在培育的新增长点,但是目前,中国房地产市场正在面临全国范围的调整。2007年全国房地产投资2.5万亿,2008年仍然有2.2万亿到2.4万亿,占整个固定资产投资的1/4.在扩大内需里面,没有房地产市场的贡献,压力会很大。
从财政政策效果看,与1997年金融风暴时相比,中国的经济增量有了显著的扩张,同样带动一个点的增长,现在需要的投资规模更大。同时,从中国的经济结构来看,政府和国企可以支配的资源占整个经济的比重,在1997年时超过一半,到2008年,中国的经济结构中70%已经是非公有制经济,政府和固有企业投资的带动作用相对降低。在基础设施项目的选择上,经过10多年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可供选择的优秀的项目相对减少,这些都对财政政策发挥效果形成了制约。
从货币政策效果看,中国目前的融资渠道还是主要集中在银行,在比较长的时期内,大幅度的降低存贷款利率,降低准备金率,虽然可以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但出于对经济形势恶化的担心以及银行自身风险管理能力的提高,商业银行很可能会出现严重的“惜贷”现象,影响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现在的银行与十年前的银行不一样,十年前的银行可以不考虑不良资产,出现不良资产,可以剥离,可以注资。现在,无论是国有银行还是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制度和风险管理水平都大大改善和提高,都实现了多样化的合理的股权结构,没有人能够越过已经建立的风险管理的程序进行项目贷款。在一段时间内,中央银行提供的流动性会很充足,但是作为银行来讲,愿意贷款的企业正在调整暂不借钱,深陷资金短缺困难急需资金的企业,银行出于资金安全的考虑又不敢放款。所以,货币政策的放松即使使得银行内部的流动性很充足,但在经济形势好转之前资金很可能仅仅停留在银行间市场和债券市场,难以进入实体经济,转化为投资拉动经济增长。
当然,与1997年金融风暴时相比,中国有了不少更为积极主动和有利的条件,例如更为强大的国力、充足的外汇储备和雄厚的财政资源、依然强势的货币等等,但是,只有充分认识到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严峻冲击,才可能更为有效地运用当前的有利条件,充分应对当前面临的百年一遇的次贷危机可能带来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