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美德:一束鲜花
6659200000008

第8章 王献之练字

我国晋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一共有七子,而王献之,就是他的第七个儿子。王献之从小就聪明好学,会书法,还善于画画。而他的师傅,自然就是他的父亲王羲之了。王献之还只有七八岁的时候就开始学习书法。

有一次,王羲之见小献之正在专心练字,便悄悄地走到他背后,试图杀个献之措手不及,趁其不备抽掉他手中的毛笔。谁料,献之握笔握得很牢,王羲之没有得逞。见儿子这般,非常开心,夸赞他长大后必定有大出息。献之听到父亲对自己的夸奖,心里暗喜不已。

这一天,好友来做客,王羲之便灵机一动,顺便想看看献之的学习成就如何,便让献之在自己的折扇上写字。献之挥笔便写,谁料一不小心笔掉在了扇子上,污了原来写的字。原以为字要砸了,谁料献之灵机一动,又提起笔在扇子上作画。顿时,一只栩栩如生的小牛就出现在了扇面上。王献之作画,将原来的污点掩盖得天衣无缝。献之随机应变的机灵劲惹得周围的人纷纷对他竖起大拇指,不停夸赞。夸得小献之心花怒放。

小献之成为了小有名气的名人,因为大家都在夸他。说他的书法好,绘画也好,前途必定无可估量。小献之被夸着夸着,渐渐骄傲自大了起来。父母看到小献之的骄傲自满,若有所思。小献之已然觉得自己已经离成功很近,便对自己的母亲说:“我再练上三年字就可以有大成就了吧?”

母亲听了,摇了摇头。王献之见母亲摇头又问:“那五年呢?我再写五年总可以了吧?”谁料,母亲依然只是摇头。献之急了,问自己的母亲:“那我究竟还要练多久?”

母亲指着院子里的十八缸水对小献之说:“你写完这十八缸水,你的字才会有进步!那样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献之虽然很不服气母亲的评价,但是也没有反驳。紧接着又练了整整五年。

这天,献之将一大堆自己练好的字拿给父亲看。原以为会得到父亲的表扬,谁料,父亲只是一边翻阅一边摇头。最后,看到了一个“大”字才满意地点点头。随后提起笔在大字下面加了一个点。之后把字稿全数退给了献之。

献之没有得到表扬,心有不服。于是又找到母亲,将字稿给母亲看说道:“我又练了五年,完全按照父亲的字练的,你看看还有什么不足?”

母亲认真地看了三天,最后才给献之答复。母亲指着王羲之在“大”字下面加的那一点说:“吾儿磨尽三缸水,唯有一点像羲之。”献之听后,气馁不已,信心大失,埋怨道:“长此以往,我何时才能将字练好呀!”

母亲见献之早已没有了当年的傲气,于是,又开始鼓励他:“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你不要放弃,只需要继续下苦功夫,坚持不懈地练下去,总有一天定能达到目标的。”紧接着,母亲又带着献之去街上看卖烧饼的老婆婆烙烧饼。只见每烙好一张饼,老婆婆就用竹筷子挑起往后一甩,连头都不需要回,一张张烧饼就被摞得整整齐齐的。

母亲对献之说:“你知道婆婆为什么不用回头就能将烧饼准确地放在它应该放的位置上吗?”

献之摇摇头,表示不解。于是,母亲便拉着献之上前请教那老婆婆。

老婆婆听后哈哈大笑起来:“没什么技巧。每天这么摞,日积月累,熟能生巧,也就精确无误了。”

献之听完,恍然大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回到家后,又开始埋头苦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献之居然真正练完了十八缸水。而书法上的进步也是突飞猛进。王献之的字,力透纸背,炉火纯青。他的成就,几乎与父亲齐名,被人称为“二王”。而王献之的成就,与他父母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俗话说,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退步。王献之刚刚起步,虽然成绩不菲,却骄傲自满。所以他一直无法突破。而其实,很多东西,就在于一个“练”字。不断练习,不断积累,不断进步。胜不骄,败不馁。付出了努力,必将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