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陵位于陕西西安南郊的杜东原上,因杜县之名而命名。杜陵陵区南以终南山为屏,东临河之水,风景秀丽,堪称佳地。陵寝位于高阜之地,杜陵是西汉诸陵中保存比较完整的一座陵墓。这座陵墓的主人是西汉最具传奇色彩的一位帝王,他从死囚到平民,再从平民到皇帝,从一位不读诗书的市井小民到一位儒法并用的“中兴之主”,他身上的诸多谜团一直是历史学家研究的对象。
杜陵是仿照汉武帝的茂陵修建的,它的规模到底有多大?它的陵寝又是怎样的一种布局呢?杜陵的陪葬墓有多少,都是什么样的人才有资格陪伴在帝王的身边呢?
杜陵的主人与茂陵的主人刘彻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一位死囚犯又是怎样在众多的“龙子龙孙”中一跃而成为天下至尊的呢?
所有这些,都是杜陵这座帝陵留给后人的谜。
@@◆从囚犯、平民到天子
杜陵墓中的主人刘询,文学家们称他为西汉时代的中兴之主,实际上他既是一个颇有作为的皇帝,也是一位最富有戏剧性的皇帝。他有襁褓之中就陷入牢笼、任人宰割的不幸童年,有处于社会下层、不读诗书、任性游侠的青少年;有战战兢兢、小心谨慎保护自己皇位的青年,还有奋发有为、励精图治的青壮年。这位汉室的正宗血脉,汉武帝的嫡长曾孙,为什么会有如此曲折的人生经历呢?这其中有些什么玄机呢?
汉武帝是宣帝刘询的曾祖父,但宣帝的祖父母、父母都死于武帝之手,宣帝自己也差一点被杀于襁褓之中,这一切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宣帝的祖父刘据是武帝的长子。武帝虽然少年即位,后妃众多,但直到29岁时卫夫人才生下刘据,所以喜出望外,卫夫人也立即被立为皇后,刘据7岁就被立为皇太子。刘据16岁时纳史良娣,不久即生下皇孙刘进(史皇孙),到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史皇孙的王夫人生下宣帝,称为皇曾孙。66岁的武帝已经四代同堂,在西汉诸帝中实属异数,就是在历代帝王中也不多见。
可是就在宣帝出生几个月后,一场震惊朝野的事变发生了。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有一天,汉武帝梦见被一群小木人围着殴打,认为肯定有人以“巫蛊”之术诅咒他,于是派一个叫江充的绣衣使者来处理这件事。结果,长安城内一片恐怖,受牵连的无辜者被江充一一投进大狱,刑讯逼供,不择手段,而且不准申诉,不准喊冤,最后被冤枉处死的达数万人。在唆使武帝杀了巫梢公孙贺父子、两位公主、卫皇后的外甥后,江充把清查的范围扩大到宫中。江充为了公报私仇,达到个人目的,竟把矛头直指当朝太子刘据,企图借此陷害太子。他散布谣言说在太子宫中掘到了用于诅咒的桐木人。当时武帝正在离长安数百里的甘泉宫避暑养病,连皇后也无法与他联系,太子惊惶失措,深恐无法向武帝辨白,决定先发制人,假传武帝旨意捕杀江充一伙。太子被迫以镇压江充谋反的名义发兵,与丞相刘尾牦的军队交战,兵败后逃出长安,卫皇后自杀。太子在湖县被围捕时自杀,史良娣、史皇孙和太子的其他子女全部被杀,只留下刘询这个婴儿,也被关在监狱。就这样,武帝的嫡亲皇曾孙就由大红大紫变得朝不保夕。
在那种动则夷灭九族、信奉斩草除根的时代里,这位襁褓之中的皇曾孙又是怎样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来的呢?
刘询最初的名字叫做刘病已,在襁褓中关入监狱以后,狱官丙吉哀怜病已,暗中派了两个女佣人赵徽卿和胡徂乳养。武帝临死前不久,看“风水”的人对他说,长安的监狱中有天子气,武帝派使者去各监狱将犯人不分轻重全部杀净。使者在半夜到达,负责此案的丙吉紧闭大门,不让他进入,才使宣帝保全性命。以后昭帝大赦天下,病已出狱,成为平民,一直流落民间。皇室承认他的皇族血统,但不准入宫,而且处处监视。他由曾外祖母史贞君和掖庭令张贺继续抚养,取名刘询。在监狱的时候,另一位犯法的官吏许广汉与病已同处一室,结下深情,出狱后,就将自己的女儿许平君嫁给了刘询。这样,刘询就在杜陵原上成家立业,一直到18岁。
常言道,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位尚在稚子时期就几经磨难、险遭不测的皇曾孙能够逃脱武帝的追杀,成为平民,已经是异数,但居然还一跃成为九五之尊的皇帝,这中间的一些传奇似的谜,到现在史学家们都尚未完全弄清楚。
汉武帝晚年体弱多病而且多疑,在听信江充的话错杀太子之后,后悔莫及,为了保持鼎盛的局面,稳定刘家的江山,决定立晚年的宠妃钩弋夫人的儿子弗陵为太子。然而考虑到钩弋夫人年轻,害怕出现像吕后操纵惠帝那样外戚专政的局面,于是将她缢死,叮嘱霍光要像周昭公辅佐周成王一样辅助自己的幼子。武帝死后,弗陵登基,是为昭帝,年仅8岁。霍光见少主多疑,丝毫不敢懈怠,日夜在宫中坐着,生怕有事。如此13年,赏善诛逆,国家渐渐充实。然而昭帝21岁时,不知道是得了怪病还是被人暗害,突然暴毙。有人认为是霍光害死,因为此时昭帝已经弱冠,该亲政了,霍光为了保住实际的君主大权出此毒计,这从以后霍光扶立皇帝立幼不立长可以看出,他是怀有私心的;但有人认为,霍光要夺权,完全可以趁汉昭帝年幼的时候取而代之,不必等到昭帝成年。不管怎样,这已经是一个难以解开的谜了。
昭帝死后由谁来继承帝位,这是霍光等公卿大臣面临的难题。当时汉武帝的儿子还有封于广陵为王的刘胥,但他行事不检点,有失皇家道统,汉武帝生前就很不喜欢他,他们便选择了汉武帝之孙,袭封昌邑为王的刘贺,让他来继承帝位。但这个刘贺也是个纨绔子弟,喜欢打猎,狂纵无度,听到召他入宫册立为皇帝,高兴得手舞足蹈,骑马一天跑135里路,恨不得飞到皇宫。更令人不能容忍的是:他在入宫的路上,见到村妇有几分姿色的,就抢入轿中,恣意肆淫。路上应该斋戒,以示对昭帝的哀悼,刘贺却不管这一套,并让其属吏、家人都穿上刺史的官服,封官晋爵,任其胡作非为。刘贺即位仅仅27天,就做了1127件不合礼仪的事。看到这种情况,霍光等众大臣都感到事态严重,如果不及早处置,将会使汉家天下断送到刘贺的手里。于是在刘贺即位的第27日,霍光联合杜延年、杨敞等人,十分慎重地写了一封奏章,列举了刘贺的种种劣迹,上奏当时主持汉室的上官太后,要求废除刘贺,另选贤明之主。并将刘贺召至未央宫承明殿,宣读了这封奏章,即日将刘贺废掉,并将其所属官吏通通收捕,随后又将刘贺发送回昌邑。
刘贺被废除之后,下一步挑选谁做皇帝,霍光着实费了一番脑筋。为什么立了长期生活于民间的汉武帝与卫皇后的曾孙、已18岁的刘询为皇帝,这一直是一个令后人费解的谜。
武帝6个儿子中,除长子(太子)据、昭帝、齐王闳、燕王旦、昌邑王已死外,还有广陵王胥在世。昭帝死时,群臣一度主张立广陵王,但被霍光以他行为“失道”而否决。虽然昌邑王刘贺行为放纵被废除,但武帝的孙辈、曾孙辈的人还不少,如果将挑选的范围扩大到武帝一系之外,刘氏宗室中称得上合适的人选就更多,并无非立刘询不可的理由。而且一直生活在民间的刘询并没有什么可称道的地方,即使在后世为他修的本纪中,也只能举出曾经学过《诗经》,潜心好学,却不得不承认他“亦喜游侠,斗鸡走马”,还喜欢赌博,并曾在莲勺县受人困辱,看来至少也有些市井小流氓习气。
刘询能够立为皇帝,后人有多种看法。一种说法认为,霍光想立一个傀儡,以便操纵朝政,继续把持大权。昌邑王刘贺的立和废,使他看到立了那些有希望的皇子皇孙,这些人即位后并不会买他的账,很可能会使自己失去权势,立一个看似绝对没有机会的刘询,则能够使自己继续掌权。另一种说法认为,霍光坚持立汉武帝的嫡亲,而这时已经担任朝中光禄大夫给事中的丙吉极力向霍光推荐武帝太子刘据的孙子刘询,霍光有感于太子的惨死,而且武帝晚年对此事极为后悔,因此,在民间生活了18年的刘询才被大将军霍光立为皇帝。不管是什么原因,这位帝位的正统继承人,在经历了大起大落之后,终于又得到了他本应该拥有的一切,开始了他人生中最辉煌的时期,直到他病逝走进自己建好的杜陵。
@@◆欲与茂陵试比高
宣帝刘询在位24年,黄龙元年(公元前49年)十二月,崩于未央宫,葬于杜陵。杜陵位于长安城东南的杜东原上,即今西安市雁塔区曲江乡三兆村南。宣帝未依照祖制在咸阳原西汉帝陵陵区建陵,这也是一个谜。
据说汉宣帝刘询少年时代经常在杜陵游玩,而这里踞鸿固原最高处,南边可以望见如屏似玉的终南山,北眺京师宫观似锦,东临白鹿原,西傍宜春下苑,的确是一块“风水”宝地。刘询在此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期,对此深有感情,即帝位后,选定寿陵于此。另一种观点认为,因为宣帝是昭帝堂孙,依照昭穆排列,昭帝刘弗陵之下应为宣帝的父亲史皇孙一辈人,才能昭穆为序,而宣帝为昭帝的孙子辈,在昭穆序列上一致,同一陵区内就无法安置。不管怎样,杜陵是汉宣帝亲自选定,这点毫无问题。
汉宣帝的陵墓,文献记载是效仿汉武帝的茂陵来建设的。杜陵是按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布置的呢?它与茂陵相比,到底如何呢?
杜陵陵园平面呈方形,边长430米,陵园四周有垣墙,四面正中各辟一门。杜陵陵冢位于陵园正中,是用夯土筑成,呈覆斗形。现高29米,底边长为170米,顶每边长50米。封土四面正中各有一条埏道通向地宫。地宫内“金银财宝、鸟兽鱼鳌、牛马虎豹,应有尽有”。三秦盗墓者曾“多获至宝”。而史载茂陵陵园周围有夯筑城垣,平面呈方形,东西长430米,南北长414米,墙基宽5.8米,茂陵的随葬物当时墓中装都装不下。可见杜陵的规模与茂陵相差不大,仿照茂陵之说并非空穴来风。
杜陵陵园内的寝、便殿等礼制性建筑,是经过考古发掘弄清楚的,这也是西汉皇陵惟一经过系统科学发掘的。因此,杜陵的布局基本上可以比较清楚地呈现在世人面前,那么这座帝王陵是一种怎样的布局呢?
杜陵最外层是陵园,现在杜陵陵园垣墙只存基础,宽8米,厚2.5米;四面的门由门道、左右塾和左右配廊组成。门址距陵墓封土120米,门道正对地宫的埏道。门道内外左右皆置有门墩,门墩均夯筑,大小形制基本相同。人们谒陵至此,可以进门道,入檐廊,登便门,进塾内。左右塾外侧有左右配廊相连,配廊另一头与陵园墙相接。根据遗址内所发现的花岗岩大柱础分析,配廊不仅宽敞,而且廊顶宏伟高大,当年的气势可想而知。
从以上情况来看,陵园的四门建筑既科学细密,又雄伟壮丽,这就从侧面反映了宣帝时期的鼎盛局面。杜陵陵园内的礼制性建筑,是以寝殿为中心,再加上便殿等组成一个规模庞大的建筑群,建筑群外筑有围墙,故称“寝园”。汉宣帝杜陵内的寝园经过考古发掘,弄清了其布局,即寝殿在西,便殿居东,侍吏舍等建筑多分布于南。
杜陵寝园位于陵园东南,四周筑有垣墙。墙宽1.3米,墙外有檐廊,廊道地面铺方砖,廊外有河卵石散水。寝园有5座门:南门有3座,东西各一门。寝园西门通向寝殿,东门通至便殿,其他各门作用也各不相同。正因为用途不同,所以建筑形制,宏伟程度也各有异。
寝园内有两大组建筑:寝殿和便殿。寝殿位于园内西部,坐落在高大的长方形夯土台基上。便殿位于寝殿以东,是杜陵寝园内另一组建筑群,主要由殿堂、院落和成套的房屋组成,这是一套多功能的建筑群体。主要是供祭祀活动时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员住宿和休息以及储藏祭祀所用物品的地方。
陵庙建筑是西汉皇陵中又一重要组成部分。据说杜陵陵庙位于乐游原,其中的游庙即宣帝杜陵陵庙,但这种说法由于没有实证,难以令人相信。近年来的考古发掘材料证明:宣帝的杜陵庙在陵东北400余米处,现存夯土台基东西63米,南北66米,遗址内出土了大量的饰以花纹的砖瓦,有素面和几何纹、回形纹、乳丁纹铺地砖,别具特色的朱雀、青龙纹饰的空心砖,还有“长乐未央”和“长生无极”的文字瓦当等。建筑东西侧还有两条宽6~7米的宽敞大道,分别通向杜陵陵园和皇后陵园。
西汉一代是陪葬制度比较盛行的朝代,实际上,陪葬墓的多少,陪葬墓墓冢的大小,既反映了帝王生前的政绩,也反映了陪臣地位的高低。杜陵有多少陪葬墓,这些陪葬墓中又葬着些什么人呢?
杜陵的陪葬墓数量较多,现知就有62座。总体来看,陪葬墓分布密集,排列有序,有的规模还很大。陪葬墓大多分布在三处:杜陵东南部数量较多,规模较大,分布密集,排列有序;东陵东司马道以北,今赵家湾一带,陪葬墓也比较集中,但数量较少,规模较小,离杜陵也较远;杜陵北部的陪葬墓,分布在今三兆村北,陪葬墓墓冢较小,但数量较多。杜陵陪葬墓中,据文献记载,较著名的有许皇后、王皇后,京师巨富、大司马车骑将军张安世,救护抚养皇曾孙刘询、后封博阳侯、出任丞相的丙吉,中山哀王刘竟和成都侯金安上。他们的墓茔有的形呈覆斗,有的赐茔安葬,并且靠近皇陵。数量最多、规模较小的陪葬墓,都集中在杜陵北部,离陵也比较远。
杜陵的皇后陵有两处。一是孝宣王皇后的陵冢,因在皇陵之北,故称“东园”;另一座是孝宣许皇后的陵墓,距杜陵较远,史称“杜陵南园”。
杜陵的北部还有一些陪葬坑。形制大小不同,埋葬内容各异。根据考古发掘资料知道,有陶俑坑、车马坑以及刀枪剑戟和各种器物。
诗人杜甫以“杜陵野老”自居,可见杜陵邑在汉代是相当有名的。杜陵邑是怎么来的,当时的规模和建制又如何呢?
杜陵同汉初帝陵一样,也设陵邑。杜陵邑在杜陵西北5里,现存城址为长方形,东西长2100米,南北宽约500米。杜陵邑是在秦汉杜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杜陵邑所在的杜县,设置历史悠久,一直是周、秦、汉三代的京畿重镇。汉宣帝时改杜县为杜陵邑,在原来基础上大量徙民,使人口剧增。西汉初年,刘邦出于消灭地方豪族势力的需要而施行的大量徙民政策,被后代作为一种制度继承下来。所以,新帝即位后,即修筑陵墓陵邑,陵邑修成后,迁徙豪族富贵权势置家于新帝陵邑。宣帝以后,由于西汉国力衰弱,西汉皇帝不再设置陵邑,因此迁徙杜陵的千万家官宦也就在此生根,安家落户。根据文献记载:杜陵邑不仅人口多,而且达官显贵、豪富巨商也不少,他们之中还有许多朝廷大官。因此,宣帝的杜陵邑不仅是供奉皇陵的重要场所,而且也是宣帝时期一个重要的经济政治之地。
@@◆不愿“同居”的秘密
自从汉高祖刘邦葬在咸阳原之后,辽阔高傲的咸阳原成为西汉帝陵陵区,埋葬了西汉11个皇帝中的9个,他们的陵墓大致排成一条直线,东西近百里,气势宏伟。唐代诗人李白曾写道:“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自西向东陵墓依次为武帝刘彻茂陵墓、昭帝刘弗陵平陵墓、成帝刘骜延陵墓、平帝刘衍康陵墓、元帝刘奭渭陵墓、哀帝刘欣义陵墓、惠帝刘盈安陵墓、高祖刘邦长陵墓、景帝刘启阳陵墓。其中汉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合称为“五陵”。但汉宣帝的杜陵却没有和列祖列宗在一起,成为其中的异类,真正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这其中的秘密,人们只是从宣帝个人的爱好和所谓的昭穆制度来解释,一味强调汉宣帝属于代位继承,与祖制不合。这些说法看似合理,但却不是最主要的原因。如果与祖制不合的话,为什么宣帝的儿子、孙子又都葬在了咸阳原上呢?汉宣帝之所以不愿葬入咸阳原,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汉宣帝对自己曾祖父汉武帝的怨恨。这种怨恨他活着的时候不能说,也不敢说,只能以建墓的形式将自己内心的愤怒宣泄出来。
对于自己的祖父母、父母以及所有的亲人惨遭曾祖父的杀害,自己也是九死一生,汉宣帝不可能没有怨恨,但这种怨恨又不可能公开地表现出来,因为他能够当上皇帝,惟一的资本就是汉武帝嫡亲曾孙的身份。尽管这位从未见过面的曾祖父实际上是杀了他全家的仇人,却是宣帝的皇位和权力的来源。宣帝即位后,照例要追尊自己的父祖。但当他让有关部门确定“故皇太子”的谥号时,得到的结果仍是一个“戾”字。戾就是不悔以前的过错。“戾太子”的意思就是“死不改悔的太子”。这是由于汉武帝生前虽然已经知道太子的无辜,却从来没有给他作过平反,大臣们不敢贸然改变,宣帝也只能接受先帝留下的冤案,这对于提倡儒法治国的宣帝来说,无异于一次沉重的打击。因为尽管他继承了大统,也无法改变自己祖父、父亲的名分。而且他还要维持武帝这面旗帜,因为这是他皇位的本钱,所以他只能是通过一些很微妙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这在他对一些事情的处理上是显而易见的。
西汉本始二年(公元前72年)五月,即位不足两年的汉宣帝下了一道全面颂扬他的曾祖父汉武帝的诏书,要求丞相、御史与列侯、博士讨论武帝的“尊号”和“庙乐”,并大肆渲染自己曾祖父的无上功德。会集在朝廷的群臣自然理解这道诏书的伟大政治意义,立即表示衷心拥护,纷纷论证诏书的必要性和及时性,提出尊崇先帝的称号和方案。
惟有长信少府夏侯胜发表了惊人的反对意见,他认为武帝虽然有驱逐四夷、开疆拓土的功绩,但造成大批士兵和民众死亡,弄得民穷财尽,而且生活奢侈,挥霍无度,以致国家财力耗尽,国库空虚,百姓流离失所,半数人口死亡;到处发生蝗灾,赤地数千里,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到现在还没有恢复元气。武帝对百姓没有什么功德恩泽,不应该给他制定庙乐。
这自然引起群臣一片哗然。丞相蔡义和御史大夫田广明带头声讨夏侯胜“非议诏书,毁先帝”的罪行,定性为“大逆不道”;又揭发丞相长史黄霸事先知道夏侯胜的观点而没有举报,犯有包庇怂恿之罪。两人都被捕入狱,判处死刑。
宣帝接受了群臣对武帝的歌功颂德,下令在全国推广歌颂武帝的活动。为庆祝这一重大决定,特地给全国成年男子普遍增加一级爵位,并赏赐酒肉,让百姓痛饮一次,以示普天同庆。不过汉宣帝并没有按惯例将夏侯胜和黄霸按“大逆不道”罪处死并“夷三族”,而是暂时关押起来。两年后,关东49个郡同时发生地震,造成山崩地裂,城墙房屋倒塌,死了6000多人。宣帝在赈灾的同时宣布大赦,夏侯胜与黄霸获释,分别被任命为皇帝亲近谏官、内廷秘书和扬州大区的监察官。这就透露出了汉宣帝的微妙态度:歌颂武帝是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重用反对武帝的人则表明了自己对武帝的真实看法。
宣帝生前不能公然否定武帝,但他当政的时候实施的政策,恰恰是针对武帝末年的各项弊端,这实际上就是对武帝的否定。所以他将自己的陵墓单独建开,实际上就是将自己和前面的君王,尤其是自己的曾祖父相分离,明确表明自己的态度,表达对这位从未见过面的曾祖父的愤怒,因为这位曾祖父使自己失去了几乎所有的直系亲属。
@@◆三位皇后的陵墓为何差异甚大
汉宣帝一生立了三位皇后,但在杜陵中却只有两位皇后的陵冢。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为什么两位皇后的陵冢外形的差异又那么大呢?这里面既有一段凄惨的故事,还有汉宣帝的一次决策的失误,埋下了西汉亡国的祸根。
在霍光的鼎力相助下,18岁的刘询继承了帝位,就是汉宣帝。在他即位前,他在民间已经有了共患难的妻子许平君,但是,大臣却要求他立霍光的小女儿霍成君为皇后。汉宣帝是个聪明的人,他写了一份诏书,说是要访求他未当皇帝时在民间用过的佩剑。他用这份诏书来暗示他是个念旧的人。于是,大臣们懂得了皇上的心意,便奏请宣帝立许平君为皇后。许皇后是宣帝的患难夫妻,虽贵不娇,衣着朴素,生活简朴,而且每五天觐见上官太后,赢得宫人赞誉。然而霍光的妻子霍显却奸险无比,为了自己的女儿成君能成为皇后,竟然设计毒杀皇后。她买通了御医,在许皇后分娩时下药毒死了她。汉宣帝原想彻查此事,但是碍于霍光的权势,只好忍了下来。为了表示自己对爱妻的一片深情,汉宣帝将许皇后的陵墓设计成“昆仑丘”,希望自己的糟糠之妻在另一个世界能得到幸福。
不久,汉宣帝立了霍成君为皇后,但是并不宠她。霍成君几次想毒杀许皇后留下的儿子,只是每次汉宣帝都吩咐保姆为太子试菜,霍成君的阴谋才没有得逞。霍光死后,霍光的儿子霍禹执掌大权,但霍禹比他的父亲差多了。宣帝于是拜张安世为大司马、车骑将军,领尚书事,终于树立了与霍氏抗衡的势力。接着,升魏相为丞相,丙吉为御史大夫,任用自己的亲信,夺了霍氏的行政大权。又接着,撤换掉霍光所有的亲戚在军队中的大权,霍家的势力已经江河日下。这时不断有人弹劾霍氏家族,霍氏家族动辄得咎,日子越来越不好过,终于策划谋反,计划废汉宣帝立霍禹为天子,被汉宣帝预先得知。于是霍家全家被杀,霍成君被废,居上林苑昭阳宫,后来自杀。至此,宣帝终于摆脱了牵制,为许皇后报了仇。
汉宣帝为了儿子的健康成长也费了不少心思,最重要的就是挑选继母。他为儿子挑了一个没有生过儿子的人做继任皇后,这就是王皇后。王皇后祖籍丰沛,其祖先与刘邦同时参加了秦末农民战争,立有战功,西汉初年,由丰沛迁徙到长陵。刘询在民间的时候,与王皇后的父亲王奉光相识。即帝位后,召王奉光的女儿入后宫,霍皇后被废后,就立为皇后。宣帝之所以不立别的有子女的妃子为皇后,而特意立一个没有子女的妃子,主要是怕母以子贵,出现争夺皇位的现象,此外更重要的还是因为与许平君在平民时期,夫妻奠定的深厚感情吧。
所以在杜陵的陪葬墓中,只有两位皇后的墓冢,而且式样的差异很大。因为许皇后死于宣帝之前,是宣帝所建,而王皇后死于成帝永始元年,也就是公元前16年,成帝是宣帝的孙子,对于太皇太后的死,他自然只会按照朝廷的礼仪埋葬。所以同是皇后,但陵墓式样差异大,这是汉宣帝对自己的糟糠之妻情意的表现。
但宣帝晚年的失误就是他生前已经看出太子刘奭不成器的未来,几次想废掉这个太子,另立其他的儿子,但因为想着结发之妻许平君的惨死,刘询对之深情难忘,不忍废黜。结果汉元帝刘奭在位期间,治国无术,治家无方,朝纲混乱,外戚专权。后代史学家把“元、成、哀、平”四帝相提并论,元帝为西汉衰弱的罪魁祸首。但真正的祸根还在于宣帝顾念夫妻之情,不忍废黜这个懦弱无能的儿子。
@@◆相关链接
1.“史皇孙”(刘进乃刘据与史良娣所生,故称)被安葬在长安奉明园,即今韩森寨所在地,此冢也被称为“皇孙冢”。公元前74年刘进之子刘询(汉宣帝)当了皇帝,追谥其父刘进为悼皇帝,其母为悼皇后,皇孙冢也按帝王制度予以改建。
2.刘奭(汉元帝),汉宣帝之子,公元前49~前33年在位。生于民间,8岁被立为太子。多才艺,善史书,喜爱鼓琴瑟,吹洞箫。刘奭少而好儒,主张任用儒生。汉元帝为结束百余年来汉匈之间的战争局面,以宫人王昭君和亲匈奴呼韩邪单于。
3.2001年9月,西安市绕城高速公路南段施工工地,意外发现一个庞大的古墓群,初步探测为汉宣帝杜陵陪葬冢。
4.2002年10月,西安杜陵陵区出土木牍,木牍的出土第一次明确了西汉时期陕西关中地区“五谷”的种类与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