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阿拉善往事:阿拉善盟文史资料
6654300000096

第96章 阿拉善旗王爷的“四马轿”与“驼轿”

白·那音太

阿拉善和硕特旗的几代王爷,在康熙至乾隆年间,因战功显赫,被清朝皇帝两次招为驸马,晋爵至和硕亲王。依此,阿拉善旗王爷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远非当时其他各蒙旗王爷所能比及。其出入时的规模之大,威风之盛,实使当时之世人吐舌。这里我所要说的“四马轿”和“驼轿”,就是在其充分显示威风和派头的过程中产生的两种坐轿。

“四马轿”和“驼轿”现在已是一无所存,即使是在其运用的当时,也是罕有的。当时的“四马轿”因被用在北国草原地区,速度又是飞快,所以又被称为“草上飞”。阿拉善旗王爷出走附近地区多用“四抬轿”或“八抬轿”;若长途远行,就用“四马轿”、“驼轿”或是骑马。

阿拉善旗王爷的“四马轿”在多罗特色楞时期(1876年~1910年),最为兴用。“四马轿”显然是用四匹马抬的轿子。轿体高5尺左右,宽约4尺;两侧轿壁各装有一块玻璃,内用绸缎拉帘;轿子上顶圆形,状如伞盖;轿门在前,门上吊挂门帘(夏秋季用单或夹的,冬春季用毡或棉的),门帘正中安装有一小方玻璃(亦有用透明牛角玻璃的);轿外从顶及壁的花纹图案精细美雅,富有民族特色。两条长轿杆从轿体前后近底部的两侧穿过,其轿前轿后部分分别长约7尺,轿杆粗约8厘米;轿杆多用木冈木、关东柳制作,有弹性。轿杆前后各有一个挡杆横连,以防轿杆散架。轿杆和挡杆都用黄绸裹绕。在轿杆的四个近端部位各有一个套绳,用此套绳即可把轿子抬空挂在马鞍的前鞒上。这种驮轿的马鞍比常用马鞍要大些。四匹轿马各在轿杆四末部的外侧,马上各骑一人,专事稳护轿杆。在前后轿杆中间,又各有一名身强力壮的徒步轿倌,即“抄杆”者。其二人双手扶着轿杆,在路不平直或马有跌失时,就要上下掌住轿杆,以保持轿子的平衡。除此之外,轿前还有两名乘马带路者,轿后还有许多骑着马的备用者。“四马轿”多选用枣红马和枣骝马,诸马都经过特殊训练。护轿轿夫20名,分成数组,行走几十里就要换班。王爷下轿,可用凳子垫脚,亦可直接抬轿子下马。这种轿子因用马匹主抬,所以较其他人抬轿子,既省人力,行走又很轻快,非常适应赶长途。民国以后,由于出现了双轮小轿车和驼马车,阿拉善爷的“四马轿”也就逐渐停止了使用。

“驼轿”是一种由前后两峰骆驼套抬的轿子。其出现大概还在“四马轿”以前。“驼轿”的外形及构造相同于“四马轿”,只是轿杆长一些,前后各约9尺,也粗一些,约10厘米,轿杆也用木冈木、关东柳等制作。驼轿的前后轿杆上各有一根搭背绳,把轿子抬起,将前后两根搭背绳搭放于前后两峰骆驼的鞍垫上,再稍加整备,即可套好驼轿。轿驼可由人拉着走;也可以上面骑人,以便于人能及时控制轿驼和稳护轿杆。王爷上下驼轿时,可以让轿驼卧下,亦可踩凳。轿驼都是经过特别训练的,因此,一般都能顺适地听人役使。“驼轿”是一种多用轿,它不但用骆驼套使,也可以用骡、马等来套使。驼轿也是很适应长途行走的。

“四马轿”与“驼轿”虽然使用时期不长,但它毕竟是一种因地制宜的交通工具,其作为一种历史的证物,竟连一点罕有的记载也失之于当年的“文革”中,为了弥补这一缺憾及说明阿拉善王进宫时的阿拉善王座具,今仅据几位知情老前辈的口述,在这里对“四马轿”与“驼轿”作一专门介绍,其中若有不妥,恳请更为知情者勘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