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阿拉善往事:阿拉善盟文史资料
6654300000080

第80章 中共阿拉善旗工委分署办公经过

卜和 回忆 白晓翻译

1954年3月份,经宁夏省委、省政府积极筹备,在巴彦浩特成立了宁夏省蒙古族自治区政府,其管辖有:阿拉善旗、磴口县。自治区主席:原阿拉善旗王爷、旗人民政府主席达理札雅,旗人民政府副主席云祥生、陈艾尔德尼巴图。同时成立了中共宁夏省蒙古自治区工作委员会,书记:原中共阿拉善旗工委书记李健同志,副书记:中共阿拉善旗工委副书记云祥生同志,中共磴口县委书记杨力生同志。

1954年10月宁夏省建制撤销合并到甘肃省,同年10月宁夏省蒙古族自治区改称甘肃省巴彦浩特蒙古自治州。

从蒙古自治区的管辖看,除磴口县,实际上磴口县的牧区仍属阿拉善旗的管辖之下;从自治区党、政领导的组成情况看,除了杨力生同志,其余都是阿拉善旗党、政主要领导组成。所以,根据这些实际情况和当时干部紧缺情况,1954年11月决定中共阿拉善旗工作委员会与中共甘肃省巴彦浩特蒙古自治州工作委员会合署办公。原旗工委的干部职工一律搬迁到自治区工委办公(今巴彦浩特镇院子),只留中共阿拉善旗工委副书记苏德保扎木苏同志一个人,白天在州工委办公,晚间回到旗工委留守。当时,多数苏木工委的干部原则上腊月集中到旗工委整训,共度春节之后,分赴到各苏木开展工作。对各苏木工委干部集中整训、鉴定,发展党员工作,由苏德保扎木苏同志负责。当时,各苏木工委只有一个中共党员,而只有苏木工委书记1人为正式党员,由于党员人数少,在苏木工委没有条件建立党的小组或党的支部。因此,各苏木工委培养积极分子发展党员,在苏木上只是把其入党志愿书填好,由工委书记当介绍人,另一名介绍人待报到旗工委党支部后再找1名党员做介绍后,交由旗工委党支部讨论吸收入党。这个党的支部,实际上主要是由各苏木工委书记组成的党的支部。截至1955年春,中共阿拉善旗工委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在全旗6个苏木都一一成立了党的工作委员会。在各苏木尤其是在先成立的几个苏木工委都培养吸收发展了一些党员,培养锻炼出了一批当地少数民族干部,稳健地开辟牧区工作走出了第一步,为在阿拉善旗36个巴格(乡)建立党的基层委员会奠定了干部基础。

随着牧区工作的深入发展和牧区工作任务的加重,于1956年初,中共巴彦浩特蒙古自治州工委作出决定:中共自治州工委和阿拉善旗工委分署。合署到自治州工委的原旗工委干部基本已留到了州工委里。自治州工委除派出富珠烈同志任旗工委书记外,实际当时仅有苏德保扎木苏副书记等三两个人回到了旗工委工作。在当时面对旗工委各部、委、室都重新组建的情况下,旗工委首批从苏木工委上调哈斯阿古拉同志任组织部长,调我任宣传部长兼任旗工委办公室主任、统战部部长、共青团书记、政协秘书长,尔后随着旗工委机构不断建立健全,我所兼职务一一自行取消。1956年3月,中共阿拉善旗工委分开办公后的书记、副书记、常委的组成情况是:

书记:富珠烈

副书记:苏德保扎木苏

常委:哈斯阿古拉(组织部长)、卜和(宣传部长)、李栋文(农牧部长)、王子岐(纪委书纪)、昭那木尔(旗人武部政委)

组织部长哈斯阿古拉同志是内蒙古自治区科右中旗人,长工出身,诚恳朴实,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对同志热情和蔼,作风民主,平易近人,成天乐哈哈,相见同志亲切,亲如手足,他从不搞拉拉扯扯,吃吃喝喝,他对于党的工作,人民的事业,勤勤恳恳,全力以赴,秉公办事,调配干部坚持搞五湖四海,对于当地刚刚成长起来的少数民族干部热情相待,十分爱护和全力支持他们,他于1961年任阿拉善左旗人民政府副旗长职务,后任巴彦淖尔盟外事办公室副主任,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致死。

我对于哈斯阿古拉同志的印象较深,他虽然已故近20多年之久,但他的那种诚恳朴实,忠于党忠于人民,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品德,无时不在我们脑海中展现,他是我们的可亲可爱的同志,他为党的事业,为阿拉善人民的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1956年全国农业合作化运动进入高潮,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经过建、扩、并,基本上转入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而我们阿拉善旗是和平解放的纯牧业地区,6个苏木工委刚刚建立,36个巴格级还未来得及成立党的一级委员会和群众组织机构,牧业合作社工作还未列入日程,牧区开辟工作有待进一步深入,在6个苏木工委培养锻炼的民族干部即将成为阿拉善旗基层党委、政府的领导骨干力量。1956年春,中共甘肃省巴彦浩特蒙古自治州工委作出决定:由州工委书记巴图巴根同志出面,经与达理札雅等民族上中层人士和爱国民主人士商量,同意年内试点成立一个牧业初级合作社,地点选在阿拉善旗宗别立巴格陶斯尔古楞牧业互助组为基础,并公布于众。7月份,州工委、旗工委派出试建牧业合作社工作组10多个人。正副组长由中共阿拉善旗工委农牧部长、副部长担任。深入实地工作近两个月,可是工作进展不快,州工委很着急。在8月下旬的一天,州工委书记巴图巴根来电话叫我去。他说:“州工委决定在今年试建一下牧业初级合作社,与政府民族上中层人士都已商量后又公布于众了,现在还没有眉目。州工委决定,派你去完成这个任务,你任组长。”我遵照州工委指示在第二天就出发到了宗别立巴格陶斯尔古愣互助组。和原工作组的敖特根岱等同志深入牧户了解到:(1)陶斯尔古楞牧业互助组的牧户生活贫困,有的牧民连买口粮的钱都没有。(2)试建牧业合作社的实地四周谣言比我们宣传起的作用大。

有人散布说,牲畜入社就是充公了,一充公就是你我不分了,这是就是把大家引向共产共妻之路。(3)在牧民的语气中放牧三五十头牲畜,好像是没有什么合作的必要,目前,吃饭糊口才是迫切的事情。我想要打开试建牧业生产合作社的工作局面,首先解决没钱买口粮的问题是迫切问题。我们集中试办牧业合作社的工作组5个同志,商量如何开展工作。当时听到沙漠里的沙竹米在平罗比较值钱。于是经过与牧民商量,决定把工作组分成牧业和副业两个组。一部分同志留下来,把牲畜合群放牧,腾出劳力搞副业,对于放牧人员,继续做好牧业合作社的宣传工作;一部分同志带领出外搞副业,抓收入,健壮劳力到后沙漠(乌兰布和)里拔沙竹米杆去,到沙漠里搞副业、抓收入,一是解决牧民的口粮问题,二是可以继续深入地宣传成立牧业合作社的意义。我们和到沙漠里搞副业的牧民一共20多人,基本上1户1人,天天拔沙竹米杆,时时宣传牧业合作社,拔了近20天沙竹米杆,立即派人驮到平罗卖了1000多元钱。这对我们干部牧民鼓舞很大。早晨,干部、牧民都拔沙竹米杆回来搭成凉棚,大家坐在棚下一边收拾沙竹米杆,一边宣传讨论牧业合作社,连续干了近1个月时间,共抓收入2700多元,人均收入达100多元,以此买口粮,每户可买600斤~700斤,足够吃半年了!大家继续算账,得出了结论,如果我们一家一户各放各的牲畜,抽不出劳力搞副业,我们的口粮钱是否能够这样得到解决呢?这次,我们积极响应毛主席“组织起来”的号召,实行了合群放牧,抽出劳力搞副业。牲畜有人放,副业有人搞,要是我们真的组织起来,建立了我们的初级牧业合作社,统一安排劳力,统一经营牧业,大家分工合作,各尽所能,按劳分配,肯定比我们临时互助好的多。毛主席号召我们“组织起来”就是这个意思。大家对合作社有了一定认识我们因势利导,进一步动员大家说,牲畜过冬过春准备工作的时间已到,我们该回了。征求一下大家的意见,回去后,咱们商谈的牧业合作社是建,还是不建?大家听了较长时间的宣传,又尝试了这次临时合作,异口同声地说“建!建!马上建!”当场决定:10月1日国庆节那一天,成立我们的初级牧业生产合作社。从大漠里回来的第二天,我们派工作组的干部敖特根岱同志骑上马,到巴彦浩特向旗委汇报,并邀请盟、旗领导亲临指导祝贺。中共巴彦淖尔盟委和旗委,同盟公署民族上层人士商量,派民族上层人士金巴图道尔吉带上解放牌水车一台,到宗别立巴格建牧业合作社实地祝贺。牧业合作社名称是“芒乃”(蒙古语,汉译为先锋,有着首创的意思)初级牧业合作社,主任由牧民巴拉吉担任。

建设牧业生产合作的目的就是为了组织起来,发展生产力,在今天来说并不错。当时,牧民选择走合作社的道路,目的是为了发展生产,改善生活,但由于当时超越了牧民的觉悟程度,影响了生产力发展,生产发展不快,生活改善也不明显,甚至有的地方出现了倒分红的情况,不但不能发展生产,反而生活还有所下降。所以,在那时为建设牧业生产合作社而拼搏,特别是后来的高级牧业合作社和人民公社,为时有点过早,客观条件没有成熟,缺乏坚实的经济基础,凭着一股热情,就把牧民组织到了牧业生产合作社,甚至由单干一跃,而组织到了更高级形式的人民公社里,生产力的发展速度不那么快,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甚至挫伤了广大牧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最终不得不回过头来走草、畜双承包制。

中共阿拉善旗工作委员会,于1950年3月成立以来,为了建立健全党的基层组织机构和各群众团体机构,长期而多方努力工作,积极调配、培养、选拔干部,积极慎重的吸收中共党员。经过近3年的艰苦努力,从1953年1月组建了中共第一苏木工作委员会开始,再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工作全阿拉善旗6个苏木才一一成立了中共党的工作委员会,其组建时间和第一任苏木工委书记名单是:

中共阿拉善旗第一苏木工作工委会,于1953年1月11日正式成立;第一任书记:卜和。

中共阿拉善旗第四苏木工委,于1954年5月20日正式成立;第一任书记:卜和。

中共阿拉善旗第二苏木工委于1954年5月底正式成立;第一任书记:贡其格。

中共阿拉善旗第五苏木工委,于1954年10月正式成立,第一任书记:德力格尔。

中共阿拉善旗第三苏木工委,于1955年夏正式成立;第一任书记:额尔登阿古拉。

中共阿拉善旗第六苏木工委,于1955年底正式成立,第一任书记:哈斯阿古拉。

中共阿拉善旗工委在阿拉善旗6个苏木都一一成立了中共苏木工作委员会后,于1957年夏,经与阿拉善旗人民政府商定;进行了撤区并乡工作,即把阿拉善旗6个苏木(区)撤销,把阿拉善旗36个巴格合并成20个苏木(乡)。而在原6个苏木工委和公署中培养提高的干部,分配到20个苏木和政府做领导骨干力量。这样在原6个苏木精心培养锻炼出来的当地少数民族干部,一个个被提拔到苏木党委书记、委员、苏木政府苏木达职位,个个都成为我们党在阿拉善旗基层政府的领导骨干力量,从此体现了我们党扎根于广大牧区,乡乡建立了一级中共党的组织,阿拉善旗的政治面貌开始发生了翻天覆地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