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阿拉善往事:阿拉善盟文史资料
6654300000129

第129章 不容忽视的文史常识

瀚海杨

色·玛希毕力格同志的《苍茫戈壁》出版近3年了。最近,我拜读了该长篇两次,首次拜读了蒙文版,二次拜读了汉文版。同时也看了几篇关于《苍茫戈壁》的评论文章。不难看出作者为撰写《苍茫戈壁》下了很大功夫,成功的方面很多。但是由于作者在文史知识有关的细节描写中没有认真细致对待,出现了不应出现的失误,多多少少影响了全文。因此,成一个好作家,必须了解文史知识。

小说中出现了“章京”升任“协理”职位。这是失误之一,在阿拉善历来协理是由贵族(黄金家族之“台吉”)来担任,章京是由贵族之外的庶民来担任,庶民到了章京级职位就封顶了。因此,贵族之外的庶民是不能就任协理。在《苍茫戈壁》170页“头戴蓝晶顶子”、蒙文版394页、汉文版395~396页中“就撤掉伦都格的公王顶珠花翎”、“伦都格挺胸而出……说着摘下插有四支金翎的顶戴官帽放在马海成的面前,拂袖而去。”花翎只有一支,没有四支翎的,这是失误之二。以上两点是不应出现的错误。此外,如吉布宗丹巴(应为:哲布尊丹巴),《希那迪斯特蒙特》的第三章《玛德的喜讯》(应译为:《新约》之《马太福音》第三章),副章京以上的各路大臣(应写为:副章京以上的各位官员)等等,这里不一一例句。就对顶戴花翎和补服做一简单的解释,供参考。

清代以帽子上的顶珠色质和花翎以及补服来区分官品的标志。在清代,区别官职品级等差,主要是看他帽子上的顶子、花翎,以及在补服上所绣的纹式色彩来区分。因为清代乃满族入住,其官服形制与历代大不一样。

顶戴:就是官员们所戴的帽顶,清代官帽,在它的顶部都要装上顶珠。朝冠的顶子共有三层:上为尖形宝石,中为圆形宝珠,下为金属底座。金属底座则分金和铜两种。顶珠按所用的材料和颜色,以区分官员品级的高低。据《清史稿·舆服制二》顶戴的具体区分是:

文官、武官一品为红宝石;

文官、武官二品为珊瑚;

文官三品为珊瑚、武官三品为蓝宝石;

文官、武官四品为青金石;

文官、武官五品为水晶;

文官、武官六品为砗磲;

文官、武官七品为素金;

文官、武官八品为阴文镂花金顶;

文官、武官九品为阳文镂花金顶。

另外,举人顶为金雀,生员顶为银雀。可叹的是,自从帝国主义入侵后,清末国势日衰,珍宝外流,从此官员们所戴的顶子只能用不同颜色的玻璃代替了。

花翎:在清代,官帽后有一根像香烟嘴粗的翎管,管内插一根孔雀尾的翎羽,这也叫做孔雀翎,尾端有像眼睛一样极其艳丽的一圈,叫做眼,有单眼、双眼、三眼花翎之别;没有眼的叫蓝翎。

花翎本以三眼为最贵。据《清续文献通考·陆心源翎顶补服考》载:“贝子、固伦额附戴三眼孔雀翎,镇国公、辅国公、和硕额附戴双眼翎,此爵翎也。其职任之戴翎者,领侍卫内大臣、侍卫、銮仪卫……品官功高者,亦得特赐双眼花翎。”

总之,六品以下的官员赏给蓝翎;五品以上的官员赏给单眼花翎;双眼花翎非大官不能得;三眼花翎是赏给亲王、贝勒等皇族和立有特殊功勋的大臣。在清代后期的汉人中,李鸿章曾被赏戴三眼花翎,并曾得赐方龙补服。曾国藩、曾国荃、左宗棠就曾被赏戴双眼花翎。特别是清末以来,花翎、蓝翎都可以花钱买官得到,使原来由内廷颁发变为由自己置办之物;到了光绪年间,又有用花翎线扎成的翎,远看像花翎,已不如先前那样名贵了。

补服:在官服的前胸和后背,用金线和彩丝绣成的鸟兽的形象,这是官僚等级的标志。据《清会典事例·冠服通例》和《清史稿·舆服志》载:文官绣鸟,武官绣兽。文官一品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鹌鹑、九品练鹊。武官一品麒麟、二品狮、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品牛、八品犀牛、九品海马。此外,御史、按察使、提法使等均绣獬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