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阿拉善往事:阿拉善盟文史资料
6654300000104

第104章 阿拉善本土历史文化名人札记

G·朝格图

勤劳淳朴的阿拉善人民,在这块土地上生息了300多年。在这3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可歌可泣的历史丰碑。也涌现出数不尽的文化历史人物。这里简单介绍部分代表人物,与读者共勉。

拜巴噶斯蒙古族,卫拉特蒙古和硕特部首领。生卒年月不详。成吉思汗弟合撒尔后裔,卫拉特哈尼洪果尔汗长子,固始汗兄。对黄教在卫拉特蒙古地区传播起了重要作用。在其提倡和影响下各部领主纷纷接受黄教,各出一子当喇嘛。令其义子出家去西藏学经,后成为著名的咱雅班智达,在卫拉特传教。1610年~1615年间,被推举为卫拉特联盟盟主。后为土尔扈特部的书库尔岱青(和额尔鲁克之子)所杀。

固始汗(1582年~1655年),蒙古族,也写成“顾实汗”,名图鲁拜琥。成吉思汗弟哈撒尔后裔。哈尼诺颜洪果尔之四子,和硕特部首领拜巴噶斯汗的胞弟。北元后期卫拉特蒙古和硕特部首领。他13岁时就曾统领军队击溃俄伽浩特的4万大军。1606年卫拉特蒙古与喀尔喀蒙古发生战争,固始汗到喀尔喀部调停,平息了战争。因此,联系蒙古诸部的佛教格鲁派东科尔呼图克图活佛与喀尔喀各部首领们赠与他“大国师”称号(国师,音译为“固始”)。自此,“固始汗”之称号闻名于世。大约于1635年,固始汗率部离开原居地乌鲁木齐一带,越过天山,向东南部方向移徙至库库诺尔(今青海湖)一带。1637年,在喀尔喀内战中被逐的绰克土台吉(又称却土或却图台吉)援助西藏藏巴汗欲消灭格鲁派。格鲁派代表四世班禅和五世达赖喇嘛请求固始汗出兵援助,于是,固始汗以先与绰克土台吉交战,1万人的军队打败喀尔喀蒙古绰克土台吉4万人的军队,生擒绰克土台吉,并将其处死,占据了青海地区,取代了绰克土台吉的统治。同时,派使臣前往盛京(今沈阳)表明归附清朝。信仰藏传佛教格鲁派,应格鲁派首领之请,1639年,率军入咯木(今四川昌都),1642年攻下日喀则,灭藏巴汗,占领拉萨,扶持格鲁派。固始汗以格鲁派护法王身份,与达赖喇嘛联合,取得西藏的最高统治权。并拜罗桑却吉坚赞为师。1645年,尊罗桑却吉坚赞为班禅博克多(博克多,蒙古语音译,睿智英武人物的尊称),实为班禅称号之始。1652年达赖喇嘛入觐。1653年受清封为“遵行文义敏慧固始汗”赐金册印。从此,固始汗作为清廷“屏辅”大臣统治着整个青藏高原,经历顺治、康熙两朝,祖孙四代控制西藏地区长达75年之久,使青藏高原实现了安定统一的局面。1655年1月在西藏拉萨病逝。

和罗理(?~1707年7月17日),蒙古族,是图尔拜虎固始汗之子阿玉什巴延阿布该之长子,号额尔和吉农。1676年之前游牧在准噶尔地界,1676年噶尔丹击败鄂其尔图车臣汗,和罗理率部万余庐帐向东迁移,抵达甘肃边界,最后到达阿拉善地方。

1681年夏,和罗理派使者向清朝进贡。1682年,和罗理与他母亲克楚勒夫人派土谢图罗卜桑为使者进京请求牧地,并在甘肃、宁夏边关做贸易的上书。清廷为准其上书。1685年末,和罗理亲自率领780人的使团赴京,康熙皇帝降旨,准其200人进京,其余人马停留归化城,并从宣化府调来粮食及羊只来赏赐。康熙二十五年正月(1686年1月)和罗理抵京。康熙皇帝视大台吉例,赏宴。在京城和罗理受到康熙皇帝的单独召见,以御服貂裘赏赐,准其住牧阿拉善地方。康熙二十五年(1697年)清廷将阿拉善地方正式划归和罗理住牧,受札萨克之印,受于和罗理贝勒爵位,将其部命名为“阿拉善和硕特旗”,不设盟,自为一部,是属特别旗,直属理藩院管辖。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皇帝驾幸西安,和罗理到临潼与会,陪同康熙皇帝视察驻防官兵,受到康熙的优厚赏赐,这是和罗理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觐见康熙皇帝。

和罗理一生当中主要做了三件大事:一是率部东迁,避免部族之间的流血冲突。向阿拉善地区移牧,不仅可以减少卫拉特各部之间日益恶化的争夺牧地矛盾,而且能共同向外扩张势力,占据阿拉善地区。二是争取清朝的支持与保护,寻找立足之地,随着阿拉善蒙古的崛起,阿拉善地区与西北蒙古、鄂尔多斯以东蒙古族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进一步加强,这对阿拉善地区的发展无疑有着促进作用。三是加强了阿拉善地区与清朝的政治联系,为促进国家统一作出了贡献。

和罗理为阿拉善旗第一任札萨克王爷。他为了部众的存亡,东奔西走,积劳成疾,乾隆四十六年六月十八日己亥(1707年7月17日)病故,清廷遣官致祭。他是一位卓有远见的卫拉特蒙古台吉。阿拉善旗的诞生与其地位的确立,在17世纪末期蒙满关系史上占有不可忽视的历史地位。

阿宝(1683年~1739年)蒙古族,固始汗曾孙、和罗理第三子,是清代康、雍时期卫拉特蒙古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继承父辈和清朝皇室的密切关系,参加过清朝前期安定西北的一段军事活动,对当时祖国西北的统一起过一定的作用,因而被清廷封为多罗郡王。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与清廷皇宫联姻,那时,和硕庄亲王博果铎(注:硕塞为太宗皇太极第五子,顺治元年封承泽郡王,八年以功晋亲王,十一年卒,谥曰裕。博果铎为硕塞长子,顺治十二年袭亲王,该号曰庄,雍正元年正月薨,谥曰靖。以圣祖十六子允禄为后。博果铎为玄烨之兄。)女受为郡主,就此,阿宝尚郡主为和硕额附,赐第京师,命御前行走。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清圣祖为嘉奖阿宝征战有功,赏银5000两的同时,在北京修建阿拉善王府(地址在今北京地安门外三座桥什刹海后海南岸毡子胡同府头道1号,即恭靖王府的东边)。府内古式四合院、新式楼房和后花园组成的二百余间房屋。成为阿拉善王驻京办事衙门。

康熙四十六年六月十八日己亥(1707年7月17日)和罗理卒,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阿宝袭多罗贝勒之爵。康熙五十一年至康熙五十三年(1712年~1714年)阿宝连续三年入朝,康熙五十三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丁酉(1715年1月3日),康熙皇帝在保和殿以岁暮宴朝正外藩蒙古诸王,阿宝受赐列席。康熙五十四年正月十四辛亥日(1715年2月17日)康熙在畅春园内九经三事以上元节赐朝正外藩蒙古诸王,阿宝仍受赐列席。六月十四日戊寅(7月14日),阿宝之夫人郡主和硕格格至行宫请安。

康熙五十四年四月(1715年5月),准噶尔部策妄阿喇布坦以2000兵掠哈密,阿宝奉诏率兵500名归右卫将军费扬古统领,赴喀尔喀之推河。7月(六月)准噶尔部又袭哈密,阿宝奉旨率部前往哈密驻扎。八月至十月,阿宝转归西安将军西柱军伍,驻防于巴里坤,袭击准噶尔军于伊勒布尔和硕、阿克塔斯、乌鲁木齐等地,皆均克捷。康熙五十九年正月(1720年2月),阿宝自巴里坤至青海,与公爷策旺诺尔布等同参赞平逆将军军务。二月(3月),又授护军都领噶尔弼为定将军,率北路军进藏。九月(10月),在延信的领导下,阿宝及青海王公一同护送13岁的七世达赖喇嘛噶桑嘉措从达木起程前往西藏,是年九月十五日(10月16日)在布达拉宫举行坐床典礼。康熙六十年(1721年)定西将军噶尔弼因病不能率兵前进,其将军印由公爷策旺诺尔布署理,阿宝奉旨统兵驻藏参赞公爷策旺诺尔布军务。同年冬,阿宝上书,请求惩处肆行劫掠行人、盗窃军用马匹的青海郭罗克部落唐古特等,康熙皇帝命四川提督岳钟琪剿抚平定。雍正元年三月(1723年4月),以击败准噶尔大策凌敦多布,西藏军务结束,阿宝奉旨由西藏经西宁返回原游牧处阿拉善。雍正元年十二月(1724年1月),阿宝因军前效力及护送达赖喇嘛入藏等功,受封多罗郡王,赐银万两。雍正二年五月(1724年6月),抚远大将军年羹尧条奏青海善后事宜,指出宁夏贺兰山地势险要,阿宝向俱在山后居住游牧,今竟移至山前,请皇上下令阿宝严饬所属,仍照前在贺兰山后居住游牧,应如所请。这是年大将军平叛以后的善后措施,阿宝只得依从。十月(11月),阿宝上奏谢恩,并乞赐青海旷地游牧,管理青海人等,不致复萌乱心。雍正皇帝下诏以贝子丹衷所遣之博罗充克克牧地,赐阿宝驻牧,并辖青海族属。雍正三年十一月(1725年12月),额附多罗郡王阿宝及郡主进京请安。1726年春,皇帝下诏给札萨克印,阿宝为阿拉善旗札萨克。

雍正七年四月(1729年5月),郡王阿宝以博罗充克克牧地狭隘,擅自移牧乌兰穆伦及额济纳河界,被清廷议罪削取郡王之爵。雍正八年(1730年),早在雍正元年(1723年)四月罗卜藏丹津兵败后,逃匿准噶尔,皇帝计划征讨。北路靖边大将军博尔丹屯科布多,前往准噶尔缉拿。诏阿宝率所部,会西路宁远大将军岳钟琪军于巴里坤。雍正八年十二月(1731年1月),又诏以内札萨克赴调噶斯兵千,听阿宝调遣。阿宝之子二等台吉滚布率所部兵500赴巴里坤,以防准噶尔。正值噶尔丹策凌令其宰桑祃木特至科舍图讯,谋掠驼马,总兵樊廷等以兵2000备战七昼夜。滚布偕鄂尔多斯台吉定咱喇什往援,祃木特败归。阿宝乃自军所归阿拉善牧地。同年,赐筑定远营。

雍正九年十一月(1731年12月),阿宝子滚布,以在巴里坤军前效力,受封为辅国公。雍正九年十二月(1732年1月),亦西路军前效力有功,且带所属兵丁防范游牧等事节,阿宝受到嘉赏并恢复郡王原爵位。乾隆四年六月(1739年7月),阿拉善旗札萨克多罗郡王阿宝因病去世。十月(11月),阿宝之福晋和硕格格献固始汗玉印,乾隆皇帝仍命格格收藏,由阿宝子孙供奉。阿宝继承父祖遗业,一生戎马生涯,驰骋疆场,军功卓著,对清朝前期西北以至全国的统一大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故清廷封他为和硕郡王,宜乎光耀史册。

仓央嘉措(1683年3月28日~1746年6月26日),藏族,是宗教领袖、著名诗人。康熙二十二年三月初一(1683年3月28日),出生在藏南门隅宇松地区(今措那县境内)纳拉山下的达旺附近的邬坚林。事先,五世达赖喇嘛为了修造布达拉宫,曾对藏王(藏王即是他的弟子迭斯热德或第巴呼图克图·桑结嘉措)安顿说:若他圆寂时布达拉宫还未修缮完毕,则秘不发丧,直至布达拉宫修成。果然,仓央嘉措出生的头一年,宫殿还未修好,五世达赖喇嘛罗桑嘉措就圆寂了。不发丧虽然可以,但五世达赖喇嘛的转世灵童却必须寻访确认。当时,西藏地方的执政长官藏王第巴·桑结嘉措,鉴于门隅地区易受外来势力的入侵,不好控制,为了加强对门隅地区的实际管理,便决定安排达赖六世在门隅中转世,于是,便秘密寻访选中仓央嘉措为五世达赖喇嘛的转世灵童。所以当仓央嘉措稍大以后,桑结嘉措便派了6名知识高深的喇嘛做他的经师,在措那宗棒山口的巴桑寺学经达6年。继而,搬到措那宗的贡巴则寺学经。在措那期间,他常到雪霞地方,那里是屠夫居住的地方。他常与雪霞的屠夫和姑娘们来往、交友,也常回他的家乡。传说在米拉山口还留有他的脚印。仓央嘉措为了表达对家乡的怀念,他亲自在邬坚林植下一棵柏树,这棵柏树至今还存活着。

五世达赖喇嘛圆寂14年后,布达拉宫修建工程告竣,此时,仓央嘉措也已长到13岁,桑结嘉措按照五世达赖的遗愿,才将五世达赖已圆寂,六世达赖已寻访选定的事公布于众。康熙三十六年九月(1697年10月)将达赖转世灵童从藏南迎往拉萨,途经南噶则宗(今浪卡子县)时,事先约好的五世班禅罗桑益喜会晤,十七日甲午(10月31日)十五时三分拜班禅为他的经师和规范师,班禅为他剃发受戒(沙弥戒),并取法号:罗桑仁钦仓央嘉措。同年十月二十五日五时三十分(12月8日),在布达拉宫的司西平措殿举行坐床典礼,成为名义上的宗教领袖。第巴·桑结嘉措仍然独揽大权。

当六世达赖坐床之时,也是西藏政治动荡之时。康熙四十年(1701年),固始汗之重孙拉藏汗继任和硕特部首领,拉藏汗为了除掉第巴·桑结嘉措,对五世达赖转世灵童做文章。拉藏汗向康熙皇帝上奏密本,指责仓央嘉措行为不端,是个假达赖喇嘛。并社会上散布第巴·桑结嘉措选定的五世达赖转世灵童仓央嘉措是假的。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藏王第巴·桑结嘉措与拉藏汗之间的长期矛盾更加尖锐。第巴·桑结嘉措两次企图毒杀拉藏汗未遂,反而,拉藏汗率兵将第巴·桑结嘉措捕杀。同时,召集各大寺院活佛对仓央嘉措进行宗教审判,说他违反教规,不是真达赖喇嘛,必须废黜。但会上意见不一致,多数人说他“行为不检”是“迷失菩提”之故,甚至有人为他辩护,说他“游戏三味,为破戒体”,而无人敢断言他是假达赖喇嘛,废黜之议遂缓。但拉藏汗仍坚持废黜仓央嘉措,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拉藏汗将仓央嘉措押送北京。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在押送途中从青海贡嘎诺尔逃脱。此后,仓央嘉措周游各地。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仓央嘉措来到阿拉善旗厢根达来巴嘎匝布苏尔乌素地方居住的班子尔札布台吉家,收其子为徒,起法号:阿旺伦珠达吉。并结识阿拉善旗王爷阿宝,与其结成施主关系。仓央嘉措定居阿拉善以后,弘扬佛法,为阿拉善佛教文化奠定了积极的作用。乾隆十一年五月初八(1746年6月26日),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63岁时,在阿拉善腾格里沙漠里的承庆寺(当地人称门吉楞)附近圆寂。十年后,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阿旺伦珠达吉按照师傅遗愿,在贺兰山西麓修建广宗寺,将仓央嘉措的肉身安放在寺中的镀金塔内供奉,尊为广宗寺的第一代格根,俗称德顶格根(即上世活佛之意)。仓央嘉措在坐床后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后被称为《仓央嘉措情歌》,在藏区广为流传,影响极大,成为藏族文学中的瑰宝。

阿喇布珠尔(?~1716年),蒙古族,阿喇布珠尔,系土尔扈特部阿玉奇汗的堂哥纳扎尔玛穆特之三子。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纳扎尔玛穆特的夫人携子阿喇布珠尔以及500余部众,从遥远的伏尔加河下游之玛瑙涛海地方启程,前赴西藏拉萨朝拜达赖喇嘛,他们在拉萨拜佛达4年之久。之后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从西藏拉萨启程返回时恰逢桑加布事件之故准噶尔部与土尔扈特部结怨,归路被阻无法回去,于是阿喇布珠尔率众内附,并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遣使进京觐见康熙皇帝,请求牧地。清帝准其请求,册封阿喇布珠尔为固山贝子,赐阿尔金山以东、嘉峪关以外的党河、色尔腾、马海一带作为牧地。从此,固山贝子阿喇布珠尔就成为额济纳旧土尔扈特旗始祖。康熙五十四年(1716年),清廷为防备准噶尔部策妄阿拉布坦的反清起义,整军备战,命令旧土尔扈特旗札萨克阿喇布珠尔率兵500从军效力,让其驻防噶斯。不久,阿喇布珠尔因患麻疹去世。

丹忠(?~1740年),蒙古族,丹忠系阿喇布珠尔长子。康熙五十四年(1716年)阿喇布珠尔去世后,丹忠继固山贝子职,雍正七年(1729年)晋封为多罗贝勒。同年,准噶尔部落袭击旧土尔扈特部落牧地,丹忠为避免准噶尔部的骚扰,请求清廷徙牧于关内,清廷允其所求,丹忠携其部落又徙牧于阿拉嘎乌拉、阿拉腾特博席一带。后因其牧地狭窄,复请求移牧额济纳河流域,雍正八年(1730年)清廷同意丹忠的请求,雍正九年(1731年)丹忠率部进入额济纳草原。从此,旧土尔扈特部落驻牧于额济纳河流域。乾隆六年(1740年),丹忠去世。

阿旺多尔济(1715年~1780年),蒙古族,其父是阿拉善旗贵族班子尔扎布台吉,是阿拉善旗第一任札萨克和罗理侄子,曾任旗协理一职。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仓央嘉措流落到阿拉善,来到班子尔扎布台吉家。认定班子尔扎布幼子为第巴·桑结嘉措(阿拉善称之为:迭斯热德)之转世,收为徒弟,法号阿旺伦珠达尔吉(阿拉善人称:阿旺多尔济),并讲授佛法经文。后又赴拉萨深造,修习显、密教法,精通佛学,造诣高深。

阿旺多尔济在西藏学成返旗,弘扬佛教,讲经说法,兼任昭化寺大喇嘛。大师仓央嘉措圆寂之后,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阿旺多尔济依照大师遗愿,在仓央嘉措生前选定的地点,破土建寺,第二年该寺简称,取名“潘代嘉措林”,意为利乐海寺。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御赐“广宗寺”匾额,俗称南寺。寻访认定阿拉善旗镇国公之子为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转世灵童,并亲自担任经师讲授教法,转世灵童8岁时在昭化寺为其举行坐床仪式,取法名图布登嘉木苏,这就是阿拉善南寺的第一世格根(活佛),俗称温都尔格根;阿旺多尔济是创建南寺(广宗寺)的第一世喇嘛坦(是他的尊称)活佛。乾隆五年(1739年)仓央嘉措在阿拉善开立的冬季大愿法会和夏季大愿法会,南寺至今沿用。还举行胜乐、大威德、遍族三大本尊彩粉坛城的盛大祭祀。阿旺多尔济是用藏文写作传记文学作品和佛教经文的第一位阿拉善蒙古族高僧。他著的《仓央嘉措传》是全面记述六世达赖喇嘛一生的唯一文字记载品,这部著作很早就引起国内外研究者的关注。另一部祭祀阿拉善土地神的藏文著作是《熏香祭》在阿拉善也很有影响,此外,他还撰著了不少佛教著述。

晚年他因寺院利益与阿拉善旗第三代王爷罗卜藏多尔济发生矛盾,将其囚禁于哈拉格林(现在的格林滩取而得名)里。他虽有人照料饮食,但终因年事已高,不堪忍饥受寒,于1780年在牢中打坐示寂。

罗卜藏多尔济(1734年~1783年8月18日),蒙古族,乾隆四年十二月(1740年1月),清朝皇帝将多罗贝勒爵位降袭于刚刚6岁的罗卜藏多尔济,居于京城。乾隆十三年(1747年)尚多罗格格,授多罗额驸。乾隆二十年(1755年)春,奉命征讨漠西蒙古诸部,擒拿达瓦齐和辉特部巴雅尔。继而在新疆大地上转战南北,以少胜多,降服哈萨克、柯尔克孜诸部,追击阿睦尔撒纳,屡立战功。为此,乾隆二十二年七月十六日(1757年8月30日),清廷正式晋封罗卜藏多尔济为郡王。不久又封多罗郡王,并授参赞大臣。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因战功赏三眼花翎。乾隆三十年五月初一己亥(1765年6月18日),乾隆皇帝下诏,因罗卜藏多尔济平息准噶尔有功,晋封额驸罗卜藏多尔济为和硕亲王,赏元狐裘及黄辔。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罗卜藏多尔济奉诏,督兵500,前往兰州,与清朝大军一起镇压青海循化撒拉族苏四十三领导的反对地方官府的起义,起义军大败于华林寺。对此,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乾隆皇帝下诏,将罗卜藏多尔济亲王爵位定为世袭罔替。罗卜藏多尔济在执政期间,重新核准划定全旗区划界线,大力发展畜牧业的同时合理开发金银矿藏,全面开采吉兰泰盐湖。首创登口渡口,将盐水运至包头、绥远以及太原、河南等40余州县,扩大对外联系,发展本旗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乾隆四十八年七月二十一日(1783年8月18日)罗卜藏多尔济病故,是年49岁。

阿葛旺丹达尔(1759年~1840年12月3日),蒙古族,阿葛旺丹达尔出生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己卯冬季),是阿拉善和硕特旗巴彦诺尔公巴格牧民叶赫辉特氏卫宗宰桑——伊乃之次子。7岁时送来定远营延福寺为僧。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获得升入西藏名刹哲蚌寺继续攻读和深造佛经的资格。他自幼聪慧,又勤勉好学,在苦读二十四载之后,洞悉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因明、内明等五明学,以超众的学识和惊人的成绩,压到众多竞争对手,领先于全藏大统考、大答辩,被授予经学院学制中最高学衔拉隆巴(犹如博士)之学位。后于嘉庆五年(1800年)返回故里,被旗王爷旺沁班巴尔封为卓尔济,成为福因寺(北寺)历史上的第一个拉隆巴,也是阿拉善历史上的第一个拉隆巴。阿葛旺丹达尔虽然是位通达佛学的高僧,但也是位有名学者。他一生的全部活动始终未离开蒙藏民族之文化事业,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他主张以世道治理社会,以人道治理民众,专心研究当时社会的人情世故及民族语言文字。他的著述包括语言、文学、哲学、辞学、箴言、评论、翻译和古籍诠释在内的很多不朽作品,他的作品无论在内容、风格或手法等诸方面都截然不同于那些庸俗的说教和经义。

阿葛旺丹达尔生活的年代蒙、藏语法尚不规范和系统化,针对这一情况他第一个撰著《详解蒙文文法通讲》(贺楞其木格)和《智者语饰——藏文字词概述》,并以上述著作名扬海内外,引起蒙藏语法研究界的高度称赞。

阿葛旺丹达尔著书立说精神是不朽的,到了晚年他还在不断地进行创作活动,比如以下几部著作,都是他晚年之作。道光八年(1828年),北京松竹寺木刻出版了《浩月辉映词典》(蒙藏词典),道光十年(1830年),72岁的阿葛旺丹达尔用蒙藏两文著述了训戒长诗《人伦教戒喜宴》,还有一部力作于1838年(道光十八年)木刻出版的《千日光明词典》(蒙藏词典)。是时,阿葛旺丹达尔已是80高龄的人了。道光二十年十一月初十丙寅(1840年12月3日)逝世于北寺。

阿葛旺丹达尔在他一生的82年中,用蒙藏两种文字著述了40余部著作。而被收入《阿葛旺丹达尔拉隆巴全集》的只有36部,在清朝年间,由塔尔寺印经院木刻出版,其中哲学著作14部、文学著作18部、语义学著作9部。关于阿葛旺丹达尔国内外学者都高度评价,并共认他是蒙藏文大语法家、宗教哲学家、文学理论家、语言学家、诗人和超越印度班弟达的译师。

罗布桑丹碧关布(1781年~1813年),蒙古族,是阿拉善旗第三代王爷罗卜藏多尔济五子,名曰:葛力格颇勒。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班禅认定为多布藏喇嘛之转世,并上奏理藩院,理藩院确认批准。据说之前已八次转世于印度地方,因此,在这里无据考证。后活佛到西藏拉萨学习经文数年,学成返寺。嘉庆二年(1797年),理藩院将罗布桑丹碧关布来京,念洞礼经会。此后两次派遣正月值班礼会。

嘉庆十二年(1807年),阿拉善旗王爷马哈巴拉为了皇上的万寿无疆而礼佛,在阿拉夏山阴之巴音高勒地方修建130间寺庙,报请理藩院,准其赐名,于时,皇帝赐名:《福因寺》,并亲笔用满蒙汉藏四种文字题写《福因寺》牌匾。命罗布桑丹碧关布为住寺活佛,因而,他成为福因寺第一代活佛。他为福因寺的兴旺日益操劳,亲自起草寺规、喇嘛们遵循的教规等等。期间,他还撰著了不少著作。至今还在按时念诵的《阿拉善桑》是个典型的一例。嘉庆十八年(1813年)圆寂。

那逊兰保(1801年~1875年),蒙古族,生于阿拉善王府定远营,是阿拉善旗第四代第五位札萨克王爷玛哈巴拉之女,字莲友。大约在1804年随父母到北京定居。7岁入家塾读书。外祖母金樨(字韵香)是很有才华的诗人,著有《绿云轩诗钞》。那逊兰保的老师是名儒陈延芳之女归真道人,她也是很有文才之人,著有《冰雪唐诗稿》。那逊兰保受到外祖母和老师的熏陶,她13岁即通经义,对古典诗歌有浓厚兴趣。她一生当中写了很多诗文著作,直到她去世后,其子盛昱将母亲的诗作搜辑成91首,刻印成册为《芸香馆遗诗》二卷,流传至今。

那逊兰保出生在王公贵族家庭,接受的是良好的封建教育,出嫁以后过的仍然是优裕的贵族生活。宁静安逸的生活产生了恬淡闲适的诗歌作品。晚年的那逊兰保虽然没有遇上颠沛流离生活,但也受到了战乱的骚扰,也经历了国家动荡和亲人离逝的痛苦。可惜的是,那逊兰保晚年的诗歌保留下来的很少。

那逊兰保写过不少咏物诗。她对周围事物观察得深刻细腻,通过咏物诗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在她的《赏雪》是这样写的:朝来大地换新装/压尽尘埃气自芳/竹叶敲余银有韵/梅花著遍玉生祥/拥箕扫径儿童喜/拨或烹茶姊妹忙/樽酒未终明月上/爱他天地一般凉。她的另一个《咏菊》是这样写的:清标傲骨绝群流/凡卉输君一百筹/似此风姿应爱我/算来心性只宜秋/愁生北地霜千里/梦落东篱月半钩/点缀兰闺成韵事/不辞斗酒为君谋。前者写得通俗明快,后者写得典雅含蓄,但是都是体现了作者崇高的人格和高雅的情趣。

作者的写景诗也有很强的艺术魅力。请看作者笔下的春季:蜂怜露重迟归乎/燕趁风微滴度墙/作画没教衣染墨/折花赢得袖余香(《春日三首》之一)。时原可乐花含笑/春故多青草亦芳/杏苑露浓迷蛱蝶/柳阴沙暖睡鸳鸯(《春日三首》之三)。她笔下的夏季:清簟疏帘静不哗/阴阳夏木罩窗纱(《夏日即事》)。小榻松阴坐午凉/游丝暗罥柳丝长/一晴未觉枪未放/隔著纱窗偶送香(《初夏》之二)。午梦初回昼正长/新蝉学噪韵悠扬/湘帘似水波纹澹/叶幄入云日影凉/心静却缘之事少/身闲又为赋诗忙/增侬兴致连宵雨/嫩助残差已过墙(《夏日》)。在她笔下描写的秋季:极目寥天一望收/西风故故动帘钩/白云有意亲书幌/残日屋檐下画楼/落叶声中怜短鬓/寒鸦店里待清秋/海棠一槛桥无限/似欲邀认为少留(《秋日》)。未寒天气欲寒风/霜染枫林渐已红/五夜乡新生蟋蟀/一年秋色在梧桐/鸽铃雁宇云千里/药径菘畦地半弓/好把酒杯寻乐趣/菊花昨夜放篱东(《晚秋偶成》)。小步意徘徊/西风几鷩催/淡烟岁暮起/落入促秋来/红叶点高树/黄花压翠苔/晚来秋兴好/虽已过平台(《小园偶成》)。在这些诗中,作者为大自然赋予了生命,充分描绘了大自然的美,既给人以生机勃勃的鼓舞,也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

她有一首《访画》诗:一点春痕透绛纱/新红催得画情赊/晓妆剩有胭脂水/较量枝头作杏花。还有一首《折花》诗:满园春色手亲栽/翌日花前几度来/怪底枝头蝴蝶舞/鬓边信插木牡回。这些诗充分表现了作者的艺术情操和对生活真挚的爱恋。她还写过一些记游诗。像《游西山》《宿大觉寺》《海淀》都是文情并茂的好诗。“孤青表邀峰/万绿争一壑”、“夹路象实厚/嵌石孤花鲜”赞美祖国的大好山河;“打禾声里丰年乐/疏柳行中辇路平”讴歌人民安居乐业的生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代表那逊兰保的思想倾向。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的一些咏物、写景、记游诗中,时时写出一些富有哲理的句子,如“诗境须从书里悟/机心漫向奕中求”(《秋夜吟》)。“心情自得诗书味/室静时闻翰墨香”(《小斋宴坐》)。“窗豁风先到/庭空月易临”(《处泰堂》)。“松高知宅旧/树老得春迟”(《知止斋》)。可以窥见作者深邃的思想。那逊兰保写过不少酬赠、送别的诗歌,表现了对亲朋师友的挚情。她送仆妇李氏的两首诗,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李氏曾服侍那逊兰保六七年,后来随从作者的大嫂前往沈阳,“料应难惜别/无那总情牵”。作者回想起李氏与自己往昔朝夕相处的生活,“随人千里外/伴我十年前/挑绣资分线/梳妆倩整钿。”主仆情密,近似姊妹。因此“他时我还忆/此去汝堪怜。”作者担心换了主人的李氏的命运,因此谆谆嘱咐李氏,“旧主恩休切/新知礼欲虔。”她特地送给李氏一件“紧身”,希望李氏要“谨慎”(保重自己):“缕缕丝牵别绪真/布衣一袭赠离人/前途冷暖原难料/借得斯名要谨身。”最后,作者对李氏说:“沈阳吾旧里/古迹待归传。”希望将来能与李氏重新聚会。一个贵族妇女对一个仆妇如此情深意厚,是难能可贵的。那逊兰保有很多闺阁挚友。在与这些挚友的酬赠诗作中,作者多次赞扬妇女的才能。“国风周南冠四始/吟咏由来闺阁起/漫言女子贵无才/从古诗人属女子”(《题(冰雪堂诗稿)》)。作者这几句翻案文字确实写得好。“诗歌的起源应该归功于妇女”,这一声呐喊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确实有振聋发聩的意义。

那逊兰保的送别诗中,最有名的当推那首为其兄瀛俊奉使库伦的送行诗。诗的开头先谈自己家族的由来,“四岁来京师/册载辞故乡/故乡在何所/塞北云茫茫/成吉有遗谱/库伦余古疆/弯孤十万众/天骄自古强/夕宿便毡幕/朝餐甘湩浆。”表达了蒙古民族的自豪感。“幸逢大一统/中外无边防。”表达了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拥戴。针对她的二兄瀛俊奉使库伦,“故国为殊方”,“乃作异域视”,以至“举家心彷徨”的情况,作者大义凛然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天子守四夷/原为捍要荒/近闻颇柔懦/醇俗醨其常/所愧非男儿/归愿无有偿/冀兄加振厉/旧业须重光/勿为儿女泣/相对徒悲伤。”这首诗充满了昂扬的爱国激情,是那逊兰保诗歌中的杰作。

她还有一首酬赠诗,篇幅较短,过去不大为研究者注意,其实是一首有深刻思想意义的作品,这就是那首《庚申冬寄外,时在滦阳》:漫道相思苦/徒北行路难/烽烟三辅近/风雪一袭寒/去住都误信/浮沉奈此官/亲载三百字/替竹报平安。

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北京。作者的丈夫恒恩随咸丰皇帝逃至承德的避暑山庄。“烽烟三辅近,风雪一袭寒。”反映了帝国主义蹂躏京津地区,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亲载三百字,替竹报平安。”即是祝愿丈夫平安归来,恐怕也含有希望咸丰皇帝能够顺利返京,希望祖国能够得到振兴的意思。这首短诗把家庭与祖国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表现了女诗人的爱国精神。

除了近百首诗歌,那逊兰保未能留下其他的著作,然而,这样一位有造诣的女作家,会有自己的文艺思想。“大节千秋定/新诗万古留”(《祝归真师八十寿》)。只有具备高尚的节操,才能写出永垂千古的诗篇。“诗人世每谓多穷/我道穷时诗乃工/请看后世流传者/多在忧愁愤激中”(《题〈冰雪堂诗稿〉》)。这是传统的“诗穷然后工”的观点。诗人又说:“触境生情每言志/一编写尽平生思/不道风云月露词/纯以性灵追六义。”(同上)诗人反对并无真情实感和深刻思想内容的作品。至于写作方法,作者也偶尔谈到过:“画意粗能具/诗心最忌平。”(《假山》)这大概是女诗人在艺术方面取得成就的重要诀窍。

那逊兰保的诗歌清丽恬淡,富于浓郁的诗情画意,往往在宁静的画面中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诗中少有华辞丽句而富有和谐的大自然的本色美;描写客观事物往往能够体现诗人的情操与个性;这一切形成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

高世格梅林(1804年~1876年),蒙古族,生于阿拉善旗雅布赖巴格一富裕牧民家。少年时进入阿拉善王府当了练习生,开始读书习文。由于他勤奋好学,掌握了蒙古、汉、满、藏四种文字,成为清代著名蒙医学家、翻译家。32岁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先后在旗衙门任笔帖式、参领、副佐领、梅林等职务。他著有《普济杂方》上下两册,上册(同治十一年木刻出版)、译著有《钦定万年历择吉金鉴》(同治十二年木刻出版)、《新译玉匣记》(同治十一年木刻出版)、《观音菩萨五枚金钱课》《圣谕广训》(同治十三年木刻出版)等木刻版本。

高世格梅林是阿拉善和硕亲王旗的梅林章京,翻译大师,教书先生,而且是位医学家和文学家。由于他的生活年代已经远离我们100多年,知道他的人已荡然无存,文献资料中虽有些可靠的记栽,但毕竟是有限的。所以,对他的生平了解得不十分详细。高世格梅林于大清嘉庆初年,约1804年左右生于阿拉善旗(有雅布赖巴格人之说)一富裕牧民家。从少年进入阿拉善王府当练习生开始读书习文,由于他勤奋不懈的努力,掌握了蒙、汉、满、藏四个民族的文字,成为能作写章,解译各种文稿的高手。葛根诺彦囊都布苏隆在位时,即道光十六年(1836年)被提升为旗政府笔帖式(文书)职务,道光十九年(1839年)升为昆都·包什嘎。呼毕勒罕诺彦贡桑珠尔默特在位时期,即咸丰元年(1851年)升副参领,本年秋又升参领职务。由于高世格满汉兼通,而且才智出从,所以经常被派遣前赴京城,为亲王领薪或到理藩院办理其他事务。有时被派到邻近旗县处理解决边境纠纷等公务。在旗政府常翻译办理朝廷各部、处来的各种公文和草拟旗政府各种公文等公务。(高世格梅林之子宝梯撒那拉也是蒙汉文翻译官、协助高世格梅林)他的汉译蒙或蒙译汉的水平相当高,既通顺又译意准确。为此,王爷非常赞赏。同治元年(1862年)高世格被提升为副梅林。同治二年(1863年)七月被聘为亲王贡桑珠尔默特之子多罗特色楞等三个阿格教蒙、满文的教师,被封为“巴格什梅林”之称。当时他的月薪水两千贯。据历史档案记载,同治三年(1864年)高世格以年老为由请求退职。当时旗政不但不批准,还指示继续培养宝梯撒那拉等人,提高他们的翻译水平。高世格先后长期住京听差。同治五年(1866年)高世格升为梅林章京,随亲王到北京,在北京王府听差。高世格一身经历清朝嘉庆到光绪五个皇帝执政期,为亲王囊都布苏隆、贡桑珠尔默特、多罗特色楞三代王爷效劳,于光绪二年(1876年)70多岁去世。亲王多罗色特楞为纪念自己的先生,光绪二年(1876年)立记功册,还给高世格之孙策仁道尔格赏金顶,封“乌尤图·莫日根·宰桑”之号,并下文在本旗境内免缴其一切苛税的特权。高世格梅林的家庭非常富裕。同治九年为平回回之乱。解救人民之苦,高世格从自己家业中一次捐骆驼90峰。从高世格家庭出身和官衔看,他属于封建上层层地位,但是他具有守卫家乡不受战争践踏、匪土抢掠和为人民减轻疾病灾难、和平从牧的愿望。所以,他一方面深入学习文化知识,当好差、做好官,另一方面习医学药,不断地搜集民间单方、验方,切脉行医,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如他在治癣方后这样记载:“此乃保治新旧各种疥癣之方,本人多年亲自经验也”。又如他在胃病方中载:“胎发置瓦片用文火焙后研细粉,酒服则愈,本人多次亲自用而知其效也”。在他的手稿中这样写道:“听说从前有个娃娃脚被蛇咬伤,取麝香麦粒火小咽下,立即止痛消肿。”后来他把这些验方整理出版时将这段话的“听说”二字改为“亲自治愈”字样,可见他是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经验。

高世格梅林对蒙药材非常有研究。他为方便广大蒙医识别真假药材,正确使用蒙药,编写一本蒙汉藏合璧蒙药材表,附在他的《普济杂方》一书后面。他还经商开药铺,经营过药材生意。他的手稿中这样清楚地记载:“我们所开设的药铺就在京城东四牌楼北七条胡同对面便是。”据阿拉善盟蒙古医药研究所名医段·关布扎布、乌苏日乐特二位,于1991年在实地考察证实,现北京市东四街七条胡同对面果然有过叫“天沛堂”的药铺,直到1954年扩建街道时才被拆除。这里卖的叫“光明子金膏”的眼药的确出名。他既然当官又当医生的目的,就像他所说的那样,经营一些“在我们蒙古地方容易购到的疗效快的药物来治病,为众人带来小小的益处。”高世格梅林当时成为本地区德才兼备的蒙古族知识分子,他为振兴本民族的文化,为家乡人民作出过积极贡献。

桑吉嘉木苏(1871年10月18日~1944年3月2日),蒙古族,出生在阿拉善旗图尔根(腰坝)一带居住的镇国公(南公)家里,排行老二,其父名曰:镇国公阿尤尔扎那。经八世班禅确认为迭斯尔德诺门罕之转世灵童,迎请至广宗寺坐床,成为广宗寺第五世喇嘛坦活佛。他的法名全称是:敖目察尔山潘普勒忠桑吉嘉木苏,俗称喇嘛坦。29岁入藏学经,精通显宗教义和密宗教法,成为有名佛学家。因此,他与达赖喇嘛和藏区名活佛来往非常密切,常有书信往来,相互切磋佛学难题。1928年,阿拉善旗定远营发生“小三爷事件”,俗称“戊辰事变”,事件被平息后,阿拉善局势仍然很动荡,由于王爷长住北京,旗务无人管理。在这种情况下,他应王爷之托和旗府部分官员的推举下,一度出山掌管旗印,参与政务三年之多。除此之外,他一生其余时间集中用于寺院事务和佛事活动之上。他于1944年3月25日(三月初二)在南寺住所“普贤光照佛府”圆寂。享年74虚岁。

他一生中著述甚丰,所作的文集内容以佛教显密教义、仪规、颂词等,计有八帙之多。其中刻板刊印的文集有三大帙外短版一帙,是阿拉善有藏文著作的高僧之中,无论是著作数量还是著述字数,是最多的一个。现在这三大帙文集全套藏在塔尔寺色多公馆和布达拉宫两处。其中第二帙——喀帙在哲蚌寺修过刻板。未曾刻板刊印的著述也不少,但大都在“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中散失。其著作目录汉译如下:

第一帙,16部著作。

1.《凭依三界法王宗喀巴之道次前行六支加行法——所有加持之源》;2.《妙殷商师法王大宗喀巴之上师瑜伽与献千供合一以轨——成就如一树之穗》;3.《恩德无比的诸至早上师祈愿颂词类一辑——加持速入》;4.《至尊佛王仓央嘉措之上师瑜伽文——加持甘露金妙瓶》;5.《结合世尊本生传的六度回向文——佛子雄者之金刚歌声》;6.《向至尊佛王罗桑仁钦仓央嘉措献千供仪规——如意鬘》;7.《凭依三时胜者顶饰佛王仓央嘉措之丹丸成就仪规》;8.《世尊能仁千供仪轨结合加行法之解说——白色珍珠鬘》;9.《结合〈贤愚论〉故事之回向文——消除众生忧伤之佛子雄者宝梯》;10.《回向文两页》;11.《〈本生百传〉摄颂——行至解脱靠岸》;12.《下士道训诫类略说——解脱引导》;13.《劝说具慧者精进事法之无常训诫——夺心之宝》;14.《〈闻海诗〉之义略解——开启慧眼》;15.《〈百业经〉摄颂——照明取舍之镜》;16.《结合世尊佛陀慈爱世间者〈三十四本生传〉之回向文》。

第二帙,15部著作。

1.《深道上师瑜伽与如意轮成就法合一诵文——无死甘露妙瓶》;2.《上师如意轮成就法——无死秘诀》;3.《圣白度母如意轮成就法大全——长流甘露水》;4.《如意轮长寿丹丸成就仪轨——无死利乐作昼》;5.《其四曼荼罗仪轨——施胜无死甘露》;6.《其礼赞颂——无死施胜及过去贤者之作具加持力者》;7.《其长寿成就法与千供仪轨合一文——甘露乐宴》;8.《其忏悔文》;9.《其长寿成就法——持乐利他》;10.《其会供仪轨》;11.《其念修法详解》;12.《其念修补全所需简略烧供仪轨——消除有寂忧伤》;13.《其烧供仪轨》;14.《六座上师瑜伽念颂文及其解说——秘诀甘露妙流》;15.《吉祥金刚大威德和白文殊静猛合修法》。

第三帙,10部著作。

1.《站姿无量寿佛长寿咒丹丸成就法——施胜甘露》;2.《吉祥金刚大威德灌顶入我简略仪轨》;3.《凭依上师和大黑护法无别之除障秘诀》;4.《比丘尼华母所传十一面慈悲观音灌顶之诸传承上师起源颂》;5.《自在观世音五尊坛城成就供养入我仪轨大全》;6.《其会供仪轨》;7.《凭依圣慈悲观世音之八龙烧施仪轨》;8.《向秘业大差役瑜伽师战神命主孜玛尔红护法神托付事业文——怀伏时间使者》;9.《凭依无比解救者长寿三佛之祈寿和千供合一仪轨——无死奶海金瓶》;10.《智慧空行狮面母食子驱魔仪轨旁注——天铁烈焰钺刀》。

罗布桑却丹(1873年~1928年)蒙古族,祖籍为阿拉善旗,祖辈来到喀喇沁前旗三台地方,后到阿尔善村定居(今辽宁省凌源市万元店乡热水汤村)。罗布桑却丹的姓氏是:额勒度德,后改汉姓为白。实际上他有几个名字,罗布桑却丹是他的藏文名字,蒙古名宝音陶格塔虎,汉名白云峰。在日本期间取名为罗子珍。他从小好学上进,自学了蒙古文、汉文、满文、日文,到了十来岁时就成远近闻名的文化人。因此,在他17岁时(光绪十六年1890年)就当上了喀喇沁前旗佐领职务,后又任为扎兰章京。

罗布桑却丹是当时蒙古族的较早觉醒者之一。是中国近代蒙古族杰出的进步思想家,著名学者。他在北京雍和宫深造藏文4年,1906年任满蒙高级学校的蒙古文教师,期间,在哲盟考察3年,1917年受聘日本东京外国语学校任教,1912年受聘于日本京都本原寺佛学院,在那里工作两年。他东渡日本7年,于1914年回国。回国后他在沈阳伏案著述3年,于1918年写完长达50万字的蒙古文巨著《蒙古风俗鉴》被称为蒙古族风俗的“百科全书”,全面反映了当时蒙古族风俗习惯及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情况,是蒙古学研究的珍贵文献。由于以上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和生活阅历,使他大开眼界,为后来的潜心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他成为蒙古民族的先行者。

达西车楞(?~1869年)蒙古族,是额济纳旧土尔扈特旗王爷达西车楞贝勒系巴雅尔莽奈独生子,清道光二十年(1841年)达西车楞继任多罗贝勒职。清同治五年(1866年),奉陕甘总督之令,建立起从旗王府驻地衙门查干至甘肃王子庄(今甘肃省金塔县)的信报驿站(相当于邮驿总局)。驿道全长705里,共设12个驿站,进行传递信息工作。每站有站丁1名,从当地牧民中抽派,属义务支差。同治元年(1862年),河西回民军起事,活动于甘、凉州一带,并攻陷酒泉,波及额济纳札萨克旗。同治八年初(1869年),达西车楞组织70名旗兵驻扎其果根波日格和松都拉,防范回民军。由于防备不力,失去联络,70名旗兵尽遭回民军杀害。同治八年三月二十日(1869年5月1日),300余回民军占领旗王府驻地衙门查干,杀死多人,烧毁所有档案。达西车楞率部在巴格洪格尔吉与回民军作战中阵亡,丢失札萨克印鉴。大约到光绪元年(1875年),由达西车楞贝勒的夫人巴德玛加布和台吉乌日图那生主持旗政。同治十一年(1872年)清廷重新颁发札萨克印鉴。清光绪五年(1879年),左宗棠为达西车楞贝勒请恤,清廷追封达西车楞郡王衔,并予恤银1100两。

塔旺布里甲拉(1870年~1931年7月23日)字云桥,蒙古族,1910年继位,据史料记载:1885年,塔旺布里甲拉以豫保长子、公衔头等台吉身份冠戴花翎。1894年2月在慈禧太后60大寿庆典时加封贝子衔,同年又赏赐紫缰。1895年在乾清门行走。1898年担任御前行走。民国时期,继续保留了蒙古王公制度,塔旺布里甲拉以阿拉善旗札萨克和硕亲王身份长期供职于中华民国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先后担任要职。民国初期,塔王首任袁世凯总统府的京都翎卫使,为总统咨询蒙旗事务;1914年愿月任西蒙宣抚使,代表北京政府慰问蒙旗民众,羁縻蒙古,安慰边民;1916年~1922年,先后当选中华民国首届和第三届国会参议院议员。1922年4月21日,中华民国政府任命塔旺布里甲拉为蒙藏院代理总裁。1924年,出任北洋政府曹锟政权的蒙藏院总裁,1925年因贿选总统曹锟政权的倒台而辞职。此后曾任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委员等职,是阿拉善历代旗王中行政职务最高的王爷。

塔旺布里甲拉在晚年时期,阿拉善旗内发生的一系列事变。这是他遭受了有生以来最沉重的打击。为维护旗政王权和自己的统治地位,他四处联络,在国民政府上层寻求支持,费尽了心机,经过努力虽然恢复了王权统治,结果是殚精竭虑,已经心力交瘁。加之1931年春次子夫妇死于非命,老王爱子心切,悲痛万分,思念成疾,于同年7月病逝于北平,终年61岁。谥号乌如希叶勒图诺颜,意为“仁慈善良之王”。

段巴图尔(1887年~1970年6月15日)尊称巴特尔巴嘎,蒙古族。1887年出生于阿拉善旗巴彦诺日公巴格一个官员家庭。他12岁入私塾学习蒙、藏文。1904年入旗衙门任文书。1916至1949年先后任旗府文书、档案管理科长、佐领、参领、梅林章京和管旗章京等职。1941年加入国民党,担任过国民党阿拉善旗第十分部执行委员、书记、旗直属区党部监察委员等职。1946年加入蒙古人民共和国的情报组织。

1949年9月23日,他随达理札雅先生起义。1950年,他任阿拉善和硕特旗自治区人民政府政务委员会委员兼政法委员。1951年任阿拉善自治区人民政府监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52年兼审查委员会委员、旗人民法院审判员、宁夏省人民政府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等职。1952年被推选参加全国少数民族参观团,前往北京等地参观学习,并见到朱德总司令等中央领导。1954年被提升为副旗长,1958年提任为旗长。他先后当选为阿拉善旗、宁夏省、甘肃省、巴彦淖尔盟、内蒙古自治区人民代表,兼任过内蒙古自治区与巴彦淖尔盟政协委员、阿拉善旗政协副主席等。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受到“四人帮”的严重迫害,1970年6月15日病逝于家中,享年83岁。1979年3月,中共阿拉善左旗组织部、阿拉善左旗革命委员会给段巴图尔平反昭雪,恢复其名誉。

陈爱尔德尼巴图(1897年~1968年)字宝峰,蒙古族。1897年出生于阿拉善旗道兰苏海巴格达木拉(总管)陈芒莱之家。他兼通蒙汉文,略识藏文。1913年进入旗衙门任笔帖式,后逐升苏木章京、扎兰章京、梅林章京等职,1935年提为管旗章京。1936年任阿拉善旗区防司令部上校参谋长,后升少将参谋长。1937年加入国民党。1946年被推选为“国大代表”赴南京出席“执宪国大”会。1947年任国民党阿拉善监委主任。1949年8月,德穆楚克栋鲁普策划成立所谓“蒙古自治政府”,被任为副秘书长。

1949年9月23日,陈爱尔德尼巴图随达理札雅先生和平起义,对阿拉善旗的和平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1951年任宁夏省阿拉善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第二副主席,兼宁夏省人民政府委员。是年9月他被推选为旗代表进京参观国庆盛典,并出席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次全委会,受到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他积极参与支持土改运动,1952年冬自愿将自己在磴口县的400余亩耕地分给无地的农民。1954年任甘肃省蒙古自治区第二副主席,1955年任甘肃省巴彦浩特蒙族自治州第三副主席,1956年任巴彦淖尔盟第二副盟长。1957年带头参加合作化运动,用自家的110峰驼、300只羊,15头牛及生产工具,组建了全旗第一个牧场——金星牧场。1958年兼任盟政协副主席,1960年兼任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常委,是一位深受人们尊敬的民主人士。1968年1月遭受“四人帮”的迫害,含冤逝世于巴彦高勒市(今磴口县),终年71岁。1977年,内蒙古自治区和巴彦淖尔盟两级革命委员会为他平反昭雪,恢复了名誉,对他的一生作了高度评价。

阿木梅林(?~?)全名叫阿木尔巴依斯古楞,蒙古族,额济纳旗人,生卒年不详。曾任额济纳旧土尔扈特特别旗章盖,后升任梅林,旗民习惯称阿木梅林。1935年,日军特务江崎寿夫(蒙古名:桑杰扎布)、大西俊三、松本平八郎、小野寺、浅野、井之原、柴田岗、翻译伊希玛等人侵入额济纳旗后,武装占据赛日川吉庙(王府驻地),作为据点,日军特务还修筑弹药库和简易飞机场,作为蚕食中国西北的基地。1936年冬,阿木梅林与旗防守司令部中校参谋长苏剑啸以及蒙藏委员会驻旗专员王德淦经过周密计划,派遣信赖的外来喇嘛雷德唐兀特潜于寺庙班丁(小喇嘛)之中,伺机引爆了日军特务的弹药库,给予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1937年7月,宁夏省民政厅长李瀚园奉国民政府命令,带队赴额济纳旗驱逐日军特务。当李翰园等50余人乘驼沿额济纳河北进至青山头(宝日乌拉)一带时,阿木梅林奉札萨克旗王府命令,率旗保安大队阻挡。当李翰园晓以大义说明事实之后,阿木梅林与保安大队官兵真诚欢迎国民军到来,并协助国民军逮捕日军特务以及蒙汉奸,分批押送至兰州,接受中国人民审判。

田协安(1895年~1968年)又名田济尔,蒙古名孟克宝音,男,蒙古族,阿拉善旗人,生于1895年。祖先是清室公主下嫁到阿拉善旗的媵户,世代服务于旗札萨克亲王,祖辈初来阿拉善旗时随旗入蒙古籍。他自幼随父亲在王府当差,后又在北京的阿拉善王府侍奉王爷塔旺布理甲拉,得以开阔眼界,兼通蒙汉满三种文字,喜爱绘画,懂晓医术。最擅长画马、人物、花鸟等。1928年4月22日(农历三月初三)曾积极参与本旗贵族德钦一心诺尔布联合外部力量,与国民军姚连榜一同武装夺取旗政的行动,任国民革命第二集团军蒙古兵第二路司令部参谋长,事败后外逃,先后在宁夏、南京、呼和浩特等地谋生。

根据民国《中央日报》的消息,田协安在南京举办过两期画展。他的首次画展是在九世班禅尔德尼、蒙藏委员会委员黄慕松,还有蒙古政治要人恩和巴图、白云梯、克兴额、伊德钦、包悦卿、乐景涛、诚允、杭锦寿、巴文峻、李永新、吴鹤龄等人的推荐下,于1935年11月20日,在南京市中华路青年会举行“田协安马画展”。此次画展共展出作品70幅左右。开展当天参观者竟多达5000人。这一点完全说明展览成功。关于对田协安及画展,当时报纸报道称:“对于马之各种形态,千变万化,无不惟妙惟肖,活现纸上”,“蒙人画展,此为创举”。1937年1月1日,他第二次举办画展,展点仍在青年会。据1937年1月1日《中央日报》文章:“其祖父二代曾服官京师,且均以善画驰誉。当时先生秉承两世真传,孜孜研习,年未二十,艺术登峰造极。不论山水人物,翎毛花卉,无不妙到毫颠,各臻佳境。尤于画马,更所擅长,飞誉西北者三十余年。盖先生生长蒙地,对于马之形状,以及各种神态,观摩领悟,经验极富。故每一动笔,无不惟妙惟肖,不让郎世宁专美于前。”

达理札雅(1905年~1969年11月19日),字锐荪,1905年生于阿拉善旗定远营王府。青少年时期,达理札雅来到北京,接受良好的教育,接触了新学知识,思想已倾向民主与进步。他天性孝友,性情敦厚温顺,待下宽厚,平易近人,很少有一般贵族子弟的纨绔习气。骑马、打枪、照相是他的三大爱好。1925年,达理札雅与溥仪的堂妹、贝勒载涛之女金允诚结婚。婚后伉俪情笃,夫妻相敬如宾,先后生下六女一子。金允诚幼读诗书,兼爱绘画,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对达理札雅的帮助很大;达对金尤为尊重,事无大小都与她商议而行,起居有节,恶污喜洁。

1931年12月,经国民政府批准,任命达理札雅承袭阿拉善旗札萨克职。他首先团结旗内上层人物和贵族,取得他们的支持。采取了一系列革新措施:一是撤销旧衙门,成立新的旗政府,选拔了一批有声望、有资历、有魄力而又具有一定工作能力和文化知识的中青年人士任职;废除旧的陈规陋习,缩减王府开支,减轻财政负担;严禁盗匪及一切奸宄小人的不法行为,使全旗人民各安其业。二是为旗政府执行保卫任务和维持地方治安,建立了8个保安大队,在武器装备上和士兵待遇上进行了一些改革,增强了战斗力。三是对外来洋教堂的教案进行清理,收回全部土地所有权,令其向旗府交纳租粮,充实了府库;由西北盐务局经营开采4大盐湖,按年向旗府纳税;收回产量大的煤矿,由旗政府派员经营开采;在集镇设立税务股,专司税收工作,使旗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大增加。四是举办教育事业,培养出不少有用人才。由于上述各项有力措施的执行,阿拉善旗出现了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上下齐心协力发展生产,加之几年风调雨顺,牧业生产获得了大丰收。1937年秋举办那达慕大会,历时20余日,热闹非凡,盛况空前,成为阿拉善旗繁荣兴旺的标志。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首先是国民军加紧对阿拉善旗这块边疆要地的控制,建立了各种组织,进行活动,达理札雅对此应付、周旋,以保阿拉善旗安宁。其次是宁夏军阀马鸿逵,从政治、军事、经济各个方面控制阿拉善旗,他采取的抗拒办法,触怒了马鸿逵,马鸿逵以武力攻打定远营,强迫达理札雅全家离开阿拉善旗,送往兰州软禁达7年之久。软禁期间,达理札雅曾费尽周折,亲赴重庆向国民政府当局申辩并揭露马鸿逵的扩张野心和对他的诬陷。旗内上层人士强烈要求达理札雅回旗执掌旗政,这样才迫使蒋、马同意让其回旗。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在美国支持下,准备打内战,对达理札雅由原来的监视、控制改为拉拢、利用。给予达理札雅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蒙藏委员会委员、行政院顾问,西北军政长官公署参议、宁夏省政府委员、中将衔区防司令部司令等高级职务。但是,达理札雅并没有积极执行蒋介石的反共反人民政策,而是采取消极应付的对策。其奉行的宗旨是继承祖业、保境安民。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向全中国胜利进军,蒋介石反动统治集团节节败退。面对这样的形势,达理札雅选择了率部起义,投向共产党,站到人民这方面来。当他收到老朋友张治中将军的一封信后,更加坚定了达理札雅走和平解放阿拉善旗之路的决心。他派人向彭德怀司令递交亲笔信,彭总看了很高兴,表示热烈欢迎。9月23日,达理札雅以阿拉善旗札萨克的名义,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主席毛泽东发出了致敬电。与此同时,又分别向西北野战军彭总司令和19兵团杨得志司令员发出了电报,表示热烈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欢迎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阿拉善旗,为和平解放阿拉善旗作出了卓著的贡献。

1949年10月,宁夏省党委派出工作组到阿拉善旗,从此,阿拉善旗在中共阿拉善旗工委的直接领导下,开展了民主建政和民主改革。

1950年5月,将原阿拉善旗政府,改组为宁夏省阿拉善自治区人民政府,任命达理札雅为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达理札雅曾任宁夏省人民政府副主席,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西北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政治法律委员会副主任,甘肃省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委员会副主席等职,并当选为甘肃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内蒙古自治区第二、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第一、第二、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毛泽东主席、周总理生前对达理札雅十分关心,曾几次接见他,当面教育鼓励他。达理札雅工作积极,谦虚谨慎,实事求是,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为自治区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达理札雅遭受到林彪、“四人帮”反革命极“左”路线及其在内蒙古追随者的残酷迫害,于1968年11月18日,含冤去世,终年64岁。

1978年9月23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在呼和浩特市,为达理札雅和金允诚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对达理札雅的一生作了高度评价。

金允诚(1906年~1969年)原名爱新觉罗·韫慧,1906年农历11月9日生于北京,满族,系知名人士载涛先生的女儿,达理札雅的夫人。

金允诚,青少年时期,聪明伶俐,喜欢书法和绘画,用英语翻译一些短篇作品,酷爱刺绣,通晓诗词歌赋,是个多才多艺的人。

1925年,金允诚同达理札雅结婚。婚后家庭和睦,感情极为融洽。金允诚高尚娴雅的心灵、慈祥和蔼的言行、开明大方的性格、端庄秀丽的容貌,以及诗文,绘画、音乐方面才华,“王孙闺秀”式的风范,对达理札雅耳濡目染,影响颇深。1932年,金允诚定居阿拉善旗后,与达理札雅商议尽力裁减王府内的夫役,节俭起居食用。竭尽全力协助达理札雅整顿旗政,加紧帮助达理札雅学习文化,增强办事能力。是达王推行新政的得力助手之一。1935年金允诚协助达理札雅在文化教育落后的阿拉善创办了阿拉善旗立定远营小学。1937年,又创办了阿拉善旗立定远营女子小学,自任校长,并兼代公民,国语,算术等课程,为阿拉善旗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金允诚受新思潮的影响,利用“福晋”的有利身份,在旗内推行了一些新事物。为了让广大妇女从旧礼教解脱出来,她号召妇女们参加社会工作,反对包办婚姻,反对给女孩子缠脚,提倡新法接生。1938年,宁夏军阀马鸿逵将达理札雅全家押解银川,软禁8个月后,移住兰州达7年。在这段时光里,金允诚陆续完成《爱吾庐诗草》诗集,出版于1945年。它真实地反映了作者的精神面貌,歌颂祖国壮丽山河,激励人们的爱国思想,是很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值得一读。她还参加了兰州书画名流举办的“诗社”,作的诗画很多,并装订成册。这些诗和画,后来都毁于“文化大革命”中。解放战争时期,金允诚跟随达理札雅一起光荣起义。参加革命后,曾任宁夏省民主妇联副主任、巴彦淖尔盟妇联主任,内蒙古自治区妇联副主任等职。先后当选为内蒙古自治区第二、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第一、第二届妇女代表大会代表。她努力学习毛主席著作,认真执行党的政策,在妇女工作方面做出了有益的贡献。1969年11月10日,金允诚女士在林彪、“四人帮”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及其在内蒙古自治区追随者的残酷迫害下,在北京逝世,终年64岁。中共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和自治区人民政府于1978年9月23日,在首府呼和浩特市为金允诚女士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以慰她在天之灵。

塔旺嘉布(1900年~1960年),生于1900年,额济纳旗人。他自幼出家,在旗庙为僧。为传袭爵位,还俗从政。1938年9月,中华民国行政院第379次院务会议议定,王位由塔旺嘉布继承,任额济纳旧土尔扈特旗札萨克兼防守司令部少将司令(后晋升为中将司令)。

塔旺嘉布执旗政后,对原有机构进行了整顿和充实,将全旗划为4个苏木、16个巴格。苏剑啸以梅林职委用,周仁山以秘书职留用。这些从事革命活动的人对其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经过整顿,旗政府组织得到加强,办事效率提高,加紧训练保安队士兵,严密地进行边界巡查与防范,使旗民安居乐业。

塔旺嘉布精通蒙古文和藏文。1936年亲手创立额济纳旗立小学,并自兼校长,培养人才普及教育,旗政府及防守司令部主要仕官多为该校毕业生。还从青年中挑选一些人送到黄埔军校西安分校受训,改善了军政人员的素质。

塔旺嘉布富进取心,英勇果敢,颇善谋略。在抗日战争时期,周仁山多次个别做塔旺嘉布的工作,讲革命道理,使得塔旺嘉布由一个封建王爷转变为倾向和同情人民革命的开明人士,并积极支持周仁山、苏剑啸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面的工作。鉴于二人在额济纳旗的秘密活动有暴露的危险,为确保他们两人的人身安全,不思个人安危,几次暗中保护使其脱险,中共党员在额济纳旗的地下活动,未发生过任何损失。塔旺嘉布为人正直,忠厚坦白,嫉恶从善,不分官员还是平民百姓均能以礼相待,和气交往。在青年时期,他还拉骆驼运过粮食。袭王位后,时常在牧民中间走访,也不计较穷富,碰上哪一家就在那一家吃住,同他们畅谈交友。他不向老百姓大肆征收苛捐杂税,也不大兴土木修建豪华宫殿,减轻老百姓的经济负担,深为部属及百姓敬重爱戴。

1940年,蒋介石通知塔旺嘉布前去候见,塔旺嘉布赴重庆,拜谒蒋介石、何应钦等,陈述了额济纳旗防守衙门的公务。嗣后与蒙藏委员会及有关官员接洽商谈了公务。1945年秋,再次前往重庆,谒见蒋介石。国民政府对额济纳旗不放心,委派徐汉襄任参谋长,进一步监视塔旺嘉布。1946年国民党在南京召开了立法会议,塔旺嘉布当选为正式代表,派替补代表前去参加了会议。1948年国民党决定在南京召开全国国大代表大会,通知塔旺嘉布出席会议,为应付差事,仍派替补代表前去参加会议。塔旺嘉布耳闻目睹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黑暗腐败现象,内心十分厌恶国民党及其统治。

1949年9月,塔旺嘉布亲自召集地方军政要员会议,通过了脱离广州国民党政府、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决议。9月27日,通过阿拉善特别旗政府札萨克达理札雅向银川的解放军十九兵团司令员杨得志转交通电,宣告起义。新政府维护地方治安,逐出乌斯曼土匪,拦截国民党马家军残部,打击德王(德穆楚克栋鲁普)、李守信匪部,平息了骚乱,将潜藏在额济纳旗境内的反革命分子依法逮捕后送酒泉公安机关处理,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塔旺嘉布认真稳妥地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参与筹建巴彦淖尔盟;动员其家属入股组建公私合营牧场,诚恳地接受了社会主义改造;为满足国防需要,无代价地腾出额济纳旗的一部分草场,支援人民解放军的国防现代化建设;亲自选址并审定旗政府驻地达来呼布镇的建设方案和设计图纸,该镇现已成为额济纳旗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中心。塔旺嘉布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位好朋友,是民主进步人士的楷模。1960年逝世,终年60岁。

罗巴图孟柯(1905年~1952年)罗巴图孟柯,字相丞,蒙古族,1905年生于阿拉善旗,为四等台吉。达理札雅担任札萨克后,极力革新,选拔中青年人士,罗巴图孟轲被任命为旗副协理,1937年任阿拉善旗保安总队中校参谋长。1938年至1944年在札萨克达理札雅被软禁期间,他总览旗行政事务,抵制马鸿逵控制和掠夺行径,保持全旗安定。1944年任旗政府协理。1946年任阿拉善旗保安总队少将总队长。1949年,罗巴图孟轲派人前往兰州欢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

1949年9月23日,札萨克达理札雅、协理罗巴图孟轲公开发表阿拉善旗和平起义声明,并派人前往银川欢迎中国人民解放军十九兵团。他是阿拉善旗得以和平解放的核心人物之一。1949年10月,阿旗保安总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阿拉善旗人民保安总队,罗巴图孟轲被任命为总队长,维持全旗地方秩序,清剿散兵土匪。1950年3月,被任命为阿拉善和硕特旗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阿拉善旗保安队派出3个分队包围贺兰山,协助宁夏军区部队围剿郭拴子匪徒,阻止德王(德穆楚克栋鲁普)、李守信匪部纵兵抢掠的罪恶活动,保护广大牧民的生命财产。1950年9月,阿拉替旗蒙古族代表罗巴图孟柯出席宁夏省第一届各族各界代表会议,后被递选为省人民政府委员。1952年1月16日,罗巴图孟柯病故。终年47岁。

罗巴图孟柯一生的评价,以宁夏省人民政府人事厅于1951年10月21日所作的鉴定为结:“罗巴图孟柯工作认真,处事果断、勇于负责,有革命精神,忠于人民,反对伪国民党欺骗压迫政策,拥护政协纲领,并反对官僚主义。个性直爽,有远见,有毅力,言行一致”。

杨富存(1905年~1970年9月17日)杨富存,生于1905年4月,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人,蒙古族,1949年9月23日,随阿拉善旗保安总队和平起义,1950年6月改编入伍。历任宁夏阿拉善旗人民保安总队中队长、副总队长、公安大队副大队长,甘肃省蒙古自治州人民武装部部长和巴彦淖尔军分区副司令员等职。1958年授予上校军衔。1964年6月经内蒙古军区批准离职休养。

“文化大革命”中,遭受林彪、“四人帮”的迫害,1970年9月17日含冤逝世。1979年3月26日,巴彦淖尔军分区为其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杨富存参加革命20多年来,热爱毛主席,热爱共产党,热爱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忠于人民,忠诚党的革命事业,是一个好干部、好领导。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夕,在中国共产党人民统一路线政策感召下,协助达理札雅率部参加和平起义,出色地完成了投诚人员的接收工作,在阿拉善旗和平解放和部队改编工作中,为中国共产党和军队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在祖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认真学习毛主席著作,理论联系实际,认真改造世界观。历次政治运动中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坚决执行党的方针和政策。

杨富存对革命事业勤勤恳恳,工作任劳任怨,不怕苦,不怕累,经常深入部队、民兵基层单位,调查研究,解决问题,对部队和民兵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能严格要求自己,坚持实事求是,光明正大,坚持原则。生活艰苦朴素,作风正派,平易近人,联系群众,团结同志,深受分区指战员的尊敬和好评。

牛顿(1906年~1988年2月9日)又名宝音德力格尔,蒙古族,额济纳旗人。生于1906年,是一位民族上层进步人士。1936年,经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批准,成立额济纳旧土尔扈特特别旗防守司令部,牛顿任参谋处(室)中校参谋。1938年塔旺嘉布执政以后,牛顿先后任章盖、梅林、管旗章京,曾任国民大会代表。

1940年塔旺嘉布携牛顿章京、阿格通嘎和常驻重庆代表苏宝峰以及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驻旗专员杨焕文同赴重庆,拜谒蒋介石、何应钦等人,陈述额济纳扎萨克旗王府及防守司令部公务。

1946年,国民党政府在南京召开立法会议,牛顿作为替补代表参加会议。1948年,国民党政府决定在南京召开全国国大代表会议,牛顿以国大代表资格参加会议。1949年9月27日,牛顿作出顺应历史潮流的选择,在塔旺嘉布率领下参加和平起义,为额济纳旗的和平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牛顿历任额济纳旗自治区、额济纳自治旗人民政府副主席、政协巴彦淖尔盟副主席、常委、政协阿拉善盟副主席、内蒙古自治区第五届政协委员。

1988年2月9日,牛顿在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镇逝世,享年82岁。

奇俊峰(1915年~1947年)女,蒙古名色福勒玛。1915年生于阿拉善旗定远营(今巴彦浩特)的一个贵族家庭里。5岁时随同姑姑诺月朋到达拉特旗西协理家中生活,改称姑父的姓氏,起名奇俊峰。7岁时请家庭教师教授蒙文、汉文和其他知识。随着年龄的增长,事业日有所进,读书孜孜不倦,阅读了不少课外历史和文艺书籍。

奇俊峰相貌出众,精明伶俐,又有学识。1934年成为乌拉特西公旗札萨克石拉布多尔吉(人称石王)的福晋。1936年9月石王在家中病故。1937年农历3月15日,奇俊峰生阿拉腾敖其尔,因幼小不能亲政,由她执掌全旗军政大权。

1937年末1938年初,日军侵占了归绥、包头。在日本扶植下,德穆楚克栋鲁普派一团蒙古兵驻扎在乌拉山以南的升垣号,一方面防备傅作义军队的进攻,另一方面就近监视奇俊峰的行动。

1938年2月,奇俊峰率领10余人,连夜逃到河套,成为第一个从日伪占领区投向抗日阵营的蒙旗王公,受到国民政府的重视。5月间,被中央军事委员会任命为乌拉特西公旗防守司令部司令,授以少将军衔。防守司令部设在五原县城。7月10日拂晓,日军1000余人,集中火力进攻后套的咽喉要地西山嘴,由于奇司令的士兵熟悉地形,密切配合骑七师官兵英勇杀敌,为抗日救国立下第一次战功。1939年日军加紧进犯后套,疯狂轰炸五原,奇俊峰将防守司令部迁到陕坝,在前线配合友军抗战。

1939年9月,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任命奇俊峰为乌拉特西公旗护理札萨克,任命阿拉腾敖其尔为记名札萨克。蒋介石决定召奇俊峰到重庆述职。奇俊峰于12月20日从陕坝出发抵榆林,经延安、西安、成都到达重庆,一路受到热烈欢迎和赞扬,尊为中国妇女的表率。1940年6月初,蒋介石召见奇俊峰一行,给予嘉奖鼓励,答应拨给军装和军饷,并命令迅速打回家乡去。1945年8月抗战胜利,17日奇俊峰返回阔别7年的家乡,公布了新的旗政府人员名单,发布了《告全旗人民书》。安排王府事务后,即去归绥看病。1947年7月20日,旗保安司令部一团团长郝游龙为夺取全旗军政大权,杀害了奇俊峰母子2人。奇俊峰遇难时年仅32岁,小王子夭折时才10岁。奇俊峰率师参加抗战,为民族解放而献身,死得其所,杀害奇俊峰的凶手郝游龙等人已受到人民的惩处。壮士于九泉之下,英灵得以慰藉。

达穆林旺楚克(1916年~1986年)达木林旺楚克,蒙古族,字匀庆,1916年农历2月出生于阿拉善旗王府王府,为阿拉善旗第八代札萨克亲王塔旺布里甲拉第二子,幼年生活于北平罗王府,入北平贵胄学堂就读。1933年与杨祉芬女士结婚,与母亲和妻子定居罗王府。1937年上大学,因抗日战争爆发,肄业留住北平,经营家传聚宝斋商行生意。同年,其兄达理札雅亲王改革旗政,提升达穆林旺楚克为旗府正协理,他住北平时,将北平政局之变革形势及时告知长兄,供共执政参酌。

1948年初,他由北千携眷属赶回定远营,辞去挂名旗正协理职务,参加旗“国大代表”的竞选,加入了国民党,被选为国民党政府中央立法委员,赴南京任职。1949年1月在德王(德穆楚克栋鲁普)的煽动下,重返故乡协助筹备所谓“蒙古自治政府”,被德王任命为政务委员。同年9月20日,将结发妻杨祉芬与其所生6个子女留在定远营,仅带小妾乘新任国民党政府国防部长徐永昌抵宁夏督战的座机从银川飞经广州抵达台湾。他到台后终身从政,先后当选为国民党候补中央委员与中央委员,在中央立法院任职,负责过边政委员会及经济委员会工作,曾主持起草了台湾国民党政府的《专利法修正草案》《公司法修正草案》《农业发展条例草案》及《技师法修正草案》等多种法律章程,是台湾当局经济立法界的显赫人物。达穆林旺楚克虽身居台湾,但他思念家乡和祖国的赤心犹存。1986年2月因患急性心肌埂塞逝世于台北市,享年70岁。

1995年,达穆林旺楚克在台湾子女中的长子达嘉麟遵从先父嘱托,以业务之便由台北前往北京拜见了其嫡母杨祉芬,与在京的5位姐妹全家团聚,实现了达先生十前的愿望。

段塔拉腾岱(1916年~1990年)内蒙古阿拉善旗人。青年时期,受苏联“十月”革命和蒙古人民革命的影响,心存民族大义,胸怀报国之志。民主革命时期,在担任阿拉善旗保安总队中尉分队长和北部防卡队长期间,从事着秘密革命活动,为推动阿拉善地区和平解放起了积极的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段塔拉腾岱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阿拉善自治区保安总队中队长、阿拉善旗第五苏木苏木达、甘肃省蒙古自治区州畜牧处处长、巴彦淖尔盟政协常委、畜牧局副局长、阿拉善盟政协副主席等职。当选为内蒙古自治区五届和六届人大代表。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段塔拉腾岱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亲自率领军民围剿德穆楚克栋鲁普、李守信残部,作战机智勇敢,以少胜多,击退了匪徒的骚扰,把缴获的牲畜、粮食等物品归还给受灾的牧民,保护了牧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深受牧民的赞誉和爱戴。参加镇压反革命斗争、积极支持抗美援朝,参加民主改革运动,为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作了大量的工作。

“文化大革命”期间,段塔拉腾岱遭受迫害,身心受到严重的摧残。粉碎“四人帮”之后,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给他落实了政策。段塔拉腾岱识大体,顾大局,拥护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不顾年高体弱,坚持工作,参政议政,为阿拉善盟的建设事业出力献策,为巩固和发展党的爱国统一战线工作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段塔拉腾岱于1990年2月6日凌晨3时16分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75岁。

胡巴图巴依尔(1917年~1995年)蒙古族,1917年10月出生在阿拉善旗宗别立巴格一牧民家庭。1930年被陈爱尔德尼巴图收为徒弟,学习3年蒙古语文。于1933年当旗衙门书记。1935年在旗府任文书,后提任佐领。1940年创办阿拉善旗蒙古完校。1949年9月23日随阿拉善旗政府和平起义,参加革命工作,在旗蒙校主持工作。1961年调入旗教育局,同时兼任文史主任。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被下放到吉兰泰苏木参加劳动。1969年被调到“五七”大学农场劳动。1972年受“四人帮”的迫害,被赶回家。1981年恢复其工作,任阿拉善左旗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他先后当选为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88年经上级批准离职休养。1995年11月28日病故,享年78岁。

胡巴图巴依尔曾长期从事学校教育工作,为阿拉善左旗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基础,培养了许多人才。喜欢书法、绘画、雕刻、雕塑、美术等,多才多艺,并创作许多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点的花纹图案作品,不少作品在区内外都有一定的影响。在文史室工作期间,搜集了100余万字的蒙文资料,编辑出版了《阿拉善史料》(二)等历史资料,在《巴音森布尔》发表了很多作品,为阿拉善左旗留下了有较高参考价值和利用价值的珍贵历史资料。

罗永寿(1921年~1998年8月)蒙古族,蒙古名罗布音特古勒德尔,1921年9月出生于阿拉善旗厢根达来巴格的台吉贵族家庭。幼年入私塾就读,1936年在旗立定远营中心小学学习。1940年前往兰州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七分校深造,并加入国民党。1942年6月,分配到旗区防司令部所辖骑兵保安总队工作,见习一年后,任保安总队中队长,1946年晋升为总队中校副队长兼参谋长。是年旗府决定收回天主教堂租地,他率防卡官兵70余人前往三盛公丈量土地,清算地租,收回可耕地4万余亩,分租给当地农民耕种,收回了主权,增加了旗财政收入。1948年,达理札雅提升他为旗府记名协理。1949年9月23日,随达理札雅先生和平起义。1950年,保安总队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阿拉善旗人民保安总队,罗永寿任总队副队长,并任阿拉善旗自治区人民政府政务委员会委员,兼任宁夏省人民政府民族事务委员等职。1951年前往西北革命大学政治研究部深造,1953年毕业后回旗复任原职。1958年,他从部队转业,任阿拉善旗副旗长。1959年调任巴彦淖尔盟文教卫生办公室副主任兼盟政协常委等职务。“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四人帮”迫害。1977年,巴彦淖尔盟革命委员会为他平反昭雪,恢复名誉,落实工作。1979年以来,他先后任巴彦淖尔盟政协常委、副秘书长,并历任内蒙古自治区政协第五至七届常委、巴彦淖尔盟第八届政协委员会副主席、兼内蒙古自治区黄埔军校同学会副会长等职。他先后撰写了《小三爷事件》、《达理札雅》等几十万字的多篇历史资料,为阿拉善的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财富。他一如既往地投入到人民政协工作中,坚决拥护政协纲领,为人正派,忠于人民,深受各界人士的好评和尊敬。1998年8月,因病抢救无效在临河逝世,享年77岁。

范额尔登巴图(1927年~1985年6月22日)男,蒙古族,于1927年,出生于现在的阿拉善左旗嘉尔嘎勒赛汉苏木。1949年9月,范额尔登巴图参加革命。解放初期,接受党的领导,靠近中国共产党的组织,积极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参与社会主义建设,恢复发展生产,对中国共产党开辟阿拉善旗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

1955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阿拉善旗畜牧、林业科科长、草原站站长,畜研所所长。1956年任阿拉善旗人民政府副旗长。1978年任巴彦淖尔盟畜牧局副局长。1980年任阿拉善盟畜牧局长、顾问。1984年8月任阿拉善盟政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范额尔登巴图多年从事牧区工作,在畜牧部门担任领导,有丰富的畜牧业生产知识和领导经验。特别是调任阿拉善盟畜牧局领导工作期间,立志改革,积极推行了牧业联产承包责任制。面对阿拉善盟遭受连续4年罕见的严重旱灾,积极投入抗灾保畜斗争第一线,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提出积极建议。在战胜严重旱灾、保障发展畜牧业生产和改善人民生活方面付出了辛勤劳动,做出了优异成绩。1983年机构改革中,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愉快地退居第二线,满腔热情地积极支持新领导班子进行工作。1984年,担任政协副主席后,积极开展爱国统一战线工作,加强各族各界人士的团结,日夜不停的征集撰写文史资料多篇。为中国共产党的事业忘我工作,鞠躬尽瘁,是为楷模。范额尔登巴图于1985年6月22日因心脏病突发,经抢救无效,停止了呼吸,终年58岁。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