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林动物检疫理论与实务
6654000000022

第22章 禽类的传染病

一、禽流感

禽流感是禽流行性感冒(AI)的简称,又称真性鸡瘟或欧洲鸡瘟,是由正黏病毒科的A型流感病毒(也称禽流感病毒)引起的禽类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具有高度的传染性,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呼吸道、消化道、生殖系统或神经系统的异常。许多家禽都可感染发病,但以鸡、火鸡、鸭和鹅多见,其中以家养鸡和火鸡最为易感,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鸭和鹅等水禽的易感性较低,但可带毒或隐性感染,有时也会有大量死亡。各种日龄的鸡和火鸡都可感染发病,水禽则以雏鸭、雏鹅的死亡率为高。候鸟、观赏鸟也能携带并传播本病。

本病按病原致病力的不同,可分为高致病性、低致病性和非致病性禽流感三大类。非致病性禽流感不会引起明显症状,仅使染病的禽鸟体内产生病毒抗体;低致病性禽流感可使禽类出现轻度呼吸道症状,食量减少,下痢,产蛋量下降,出现零星死亡;高致病性禽流感则可引起严重的发病和死亡。自2003年以来,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引起的高致病性禽流感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蔓延,感染的鸡常常“全群覆没”,给发病地区的养禽业造成毁灭性打击。

(一)活禽检疫

禽流感的症状依感染禽类的品种、年龄、性别、并发感染程度、病毒毒力和环境因素等而有所不同,常见症状有发热,精神沉郁,羽毛逆立,喜欢扎堆,饲料消耗量减少,消瘦;母鸡恋巢,产蛋量下降;出现轻度直至严重的呼吸道症状,咳嗽、打喷嚏,同时伴有呼吸困难;病禽眼结膜发炎,大量流泪,初期为浆液性带泡沫状,后期则为黄白色黏脓性分泌物;头部和脸部水肿,无毛处皮肤发绀,冠、髯发紫、肿胀甚至坏死,黄色鸡可见脚鳞出血;有的抽搐、头颈后扭、运动失调甚至瘫痪;有的可出现腹泻,拉黄白、黄绿或白绿相间的稀粪。高致病性禽流感暴发迅速,常无明显可见临床症状即出现死亡。病程稍长者临床症状与上述基本相似,但表现的更为严重。上述症状可以不同的组合出现,单独出现的较少见。

(二)宰后检疫

禽流感的病理变化也是多种多样的。感染的幼禽及发病后迅速死亡的禽类往往无明显可见的病理变化,只有部分病禽可在内脏浆膜和心冠脂肪上见到小点状出血。病程稍长的,可见有头部和颜面浮肿,冠髯充血、出血或发紫,并显著肿大,有的表面有坏死变化,有的结有痂皮;黄、白色鸡的脚鳞有出血;头部、眼睑部肿胀、发绀,皮下有黄色胶样浸润,眼结膜充血出血;胸、腹部脂肪有散在的出血点或紫红色出血斑;心包积水,心包膜增厚,心外膜有灰白或灰黄色的点状或条纹状坏死,心肌软脆,心冠脂肪有点状出血;肝、脾、肾、肺淤血肿大,有出血点,常见有灰黄色坏死灶,胆囊膨大;全身肌肉有出血点或出血斑;腺胃乳头水肿、出血,肌胃角质层下出血,肌胃与腺胃交界处呈带状或环状出血;胰腺有黄白色花斑样坏死斑;十二指肠、泄殖腔充血、出血,或有坏死性病灶;呼吸道有卡他性、纤维素性、浆液纤维素性、黏液脓性或干酪性炎症,可见大量浆液性至黏液脓性分泌物或黄白色干酪样渗出物。气管黏膜水肿,肺有小叶性、大叶性炎症,常见有纤维素性胸膜炎;胸腺萎缩,有程度不同的出血点、出血斑;法氏囊萎缩或呈黄色水肿,有充血、出血;母鸡卵泡充血、出血,卵黄液变稀薄,严重者卵泡破裂,卵黄散落到腹腔中,形成卵黄性腹膜炎;输卵管水肿、充血和出血,内有浆液性、黏液性或干酪样物;公鸡睾丸变性坏死。

(三)鉴别诊断

此病须注意与鸡新城疫相区别。

二、新城疫

鸡新城疫(ND)是由新城疫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以呼吸困难、严重下痢、神经机能紊乱为主要特征,俗名鸡瘟,又称亚洲鸡瘟。病毒经病鸡、带毒鸡的体液、粪便和分泌物排出体外,污染饲料、饮水,健康鸡经消化道感染,也可接触感染。各种年龄、不同品种的鸡都可发病,雏鸡比成年鸡易感性高。火鸡、野鸡也可感染发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春秋两季较多见,常呈流行性和地方性流行。

(一)活禽检疫

1.最急性型 见于发病初期,病鸡常突然死亡或头天晚上尚无异常,次日早晨就已死亡,这往往是鸡群大量发病的先兆。

2.急性型 体温升高达43~44℃,精神委顿,食欲不振或完全废绝,饮水增多,羽毛松乱,尾羽下垂,闭目缩颈,昏昏欲睡,头颈下垂或伸入翅下,鸡冠及肉髯渐渐变成暗紫色。咳嗽,呼吸困难,常伸颈张口呼吸并发出“咕噜”、“咯咯”的喘鸣声;口、鼻流出多量黏液,病鸡常作摇头或吞咽动作以便排除这些黏液;嗉囊空虚,有液体和少量气体,倒提病鸡时口角流出酸臭液体;下痢,粪便呈黄绿色、黄白色水样,有时可带有血液,后期呈蛋清样;病程一般为3~5d。

3.亚急性或慢性型 见于流行后期,以各种神经症状为主,如腿翅麻痹,跛行或站立不稳,运动失调,伏地旋转,头颈向一侧扭曲或后仰,有的呈乙状弯曲,反复发作,最后瘫痪死亡,病程一般为10~20d。

(二)屠宰检疫

全身黏膜、浆膜与体腔内均有程度不同的出血点。腺胃乳头或乳头间有点状出血或出血斑,色鲜红或紫红,腺胃乳头有时可形成凹陷的溃疡,上附有坏死物质,以腺胃与肌胃交界处的黏膜多见,且呈线状排列;肌胃脂肪有出血点,角质层下也有出血点或出血斑。十二指肠和整个小肠以及盲肠根部和直肠连接处的黏膜上有大小不等的出血点。病程稍久的,肠黏膜上有大量的土黄色或灰白色点状纤维素性渗出物,如同覆盖了一层麸皮屑,严重者形成一层假膜,假膜脱落后形成大小不等的溃疡,局部肠管膨大。盲肠扁桃体肿大、出血和坏死。喉头和气管黏膜也有出血,肺有时可见淤血、水肿,心外膜、冠状沟和胸骨有小点状出血或淤血斑;脾肿大并有黄白色坏死病灶。

(三)鉴别诊断

应注意与禽流感、禽霍乱相鉴别。

三、马立克氏病

鸡马立克氏病(MD)是由鸡马立克氏病疱疹病毒引起的鸡的一种常见的淋巴细胞增生性肿瘤病,主要特征是外周神经、各种脏器、性腺、虹膜、肌肉和皮肤发生淋巴样细胞浸润和形成淋巴细胞性肿瘤,病禽出现消瘦、腿翅麻痹以及神经症状。本病主要发生于鸡,不同品系的鸡均可感染,火鸡、野鸡等禽鸟少见。雏鸡对病毒的易感性高,日龄越小越易感,肉用仔鸡多在40日龄之后发病。病鸡和带毒鸡的毛囊上皮能产生大量具有囊膜的完整病毒,并可脱离细胞排出于体外,污染周围环境,因此脱落的角化毛囊上皮、毛屑和鸡舍中的尘埃是最主要的传染源,此外病鸡及带毒鸡的分泌物和排泄物也具有传染性。传播途径主要是呼吸道,其次是消化道。

(一)活禽检疫

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神经型、内脏型、眼型和皮肤型。

1.神经型 运动神经受损时,表现为运动失调,站立不稳。如为一侧或两侧坐骨神经受损,则病鸡一腿或双腿麻痹,表现为一腿前伸,另一腿拖在后面,呈“大劈叉”状,触诊时可感觉到麻痹侧腿的温度比另一侧腿的低。严重麻痹时,病鸡卧地不起,无法活动;臂神经受害时,一侧或两侧翅膀麻痹下垂;支配颈部肌肉的神经受害时,则表现为头颈下垂或头颈歪斜;植物神经受损可引起嗉囊扩张、呼吸困难、腹泻、消瘦、贫血等症状。

2.内脏型 常发生于幼龄鸡,死亡率高,主要表现为冠髯萎缩、颜色变淡,精神委靡,食欲不振,突然死亡。如果内脏器官中形成了较大的肿瘤,触诊时可见病鸡腹腔显著增大。

3.眼型 主要侵害虹膜,一眼或两眼同时发病。表现为虹膜的正常色素消失,呈同心环状混浊的淡灰色,上有白色斑点;瞳孔收缩呈弥漫的灰白色,边缘不整齐,俗称“灰眼病”或“白眼病”。严重时整个瞳孔只剩一针头大的小孔。

4.皮肤型 较少见,一般在屠宰褪毛时发现,特点是皮肤毛囊增大,形成突起于皮肤的小结节或瘤状物,主要分布于颈部、股部和背部。

(二)宰后检疫

肉眼可见的病变主要在神经和内脏。病变神经比正常的粗2~3倍,呈灰白色或黄白色,好像在水中浸泡过一样,纹路消失,神经表面可看到小结节,多发生于一侧。病变较轻时,双侧神经进行对比有助于诊断。最常受害的神经是坐骨神经丛、臂神经丛、腹腔神经丛和肠系膜神经丛。脊神经节肿大。卵巢、心、肝、脾、肾、肺、肠道、肌肉等器官中有一个或数个肿瘤,呈灰白色,质地坚硬致密。有的肿瘤呈弥散性增长,使整个组织增大呈灰白色(以肝最为显著);心肌变性坏死呈虎斑状;卵巢弥散性增生呈菜花状;法氏囊萎缩,有的也可发生肿瘤,呈弥漫性增厚。皮肤型的则在毛囊形成灰白色的小结节或瘤状物。

四、禽霍乱(禽巴氏杆菌病)

禽霍乱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多种家禽的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以全身出血性变化和肝脏多发性坏死为特征,故也称为禽出血性败血症,简称禽出败。鸡、鸭、鹅等多种家禽和野禽均可感染发病,可单独发生,也可同时发生,其中以鸭、火鸡、鹌鹑和鸡最易感。一般为散发或地方性流行,但在鸭群中的流行较为严重。病禽、带菌禽是主要的传染源,健康禽经消化道、呼吸道感染,也可经破损的皮肤黏膜感染,以3~4月龄育成禽和产蛋禽多见。本病无明显季节性,但春初、秋未和潮湿多雨的夏季发病率最高。应激因素如禽舍污秽潮湿、通风不良、气候突变、长途运输、换料、免疫接种、惊吓等都可诱发本病。

(一)活禽检疫

1.最急性型 见于流行初期,以肥壮、高产禽多见。常无前驱症状就突然死亡,有的可见精神沉郁、不安、倒地挣扎、拍翅、抽搐,然后迅速死亡,病程自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

2.急性型 体温升高至43~44℃,精神沉郁,呆立或蹲伏一隅,羽毛松乱,头插于翅下,厌食喜饮,冠髯发紫,有的肿胀变厚,口鼻流有带泡沫黏液,呼吸急促;严重腹泻下痢,排淡黄白色、灰白色或绿色稀粪,有时粪中带血。

3.慢性型 见于流行后期,表现为精神沉郁,经常腹泻,消瘦、贫血,冠髯肿胀变厚,色苍白,以后可坏死脱落,翅肢关节肿大、跛行,呼吸困难。

鸭喜饮但不愿下水,咽喉内有多量分泌物,呼吸困难,常张口呼吸和摇头,故有“摇头瘟”之称。剧烈腹泻,粪便呈稀薄、腥臭的绿色或灰白色,有时混有血液。50日龄雏鸭因多发性关节炎而表现为双腿瘫软,跛行甚至行走困难,但体温、食欲正常,约经1~3d死亡。

鹅的全身症状与鸡霍乱相似,病程约为1~2d。

(二)宰后检疫

1.最急性型 病变不明显,产蛋禽常见输卵管内有完整的蛋,心外膜有少许出血点。

2.急性型 心包增厚不透明,积有多量淡黄色或黄红色含纤维素凝块的液体,心冠脂肪乃至整个心脏表面有多处弥漫性出血点;肝肿胀呈淡黄色,表面有数量不等、呈灰白或灰黄色针尖至小米粒大小的坏死点;冠髯充血肿胀变厚,多处组织器官的浆膜、黏膜及皮下充血、出血、肿胀,尤以十二指肠最为严重,肠内容物呈灰黄色带血的粥样;严重时肠黏膜及腺胃黏膜可脱落;脾脏有时肿大、出血;腹腔内有淡黄色液体,产蛋禽卵巢出血。

3.慢性型 可见翅肢关节、腱鞘、冠髯、气囊、鼻腔、卵巢等处发炎和肿胀,并附有干酪样物质;有的肉髯肿胀硬化,切面可见灰白色干酪样坏死。部分病禽上呼吸道、肺发生脓性纤维素性炎症,肝肿大,质松脆,呈粘土色。

(三)鉴别诊断

注意与鸡新城疫相区别。鸡新城疫传染快,发病率、死亡率都很高,有典型的神经症状,腺胃黏膜出血,小肠有出血性坏死性炎,无鸡霍乱时肝脏的小点状坏死结节。鸭霍乱须与鸭瘟相区别,鸭瘟发病较慢,流行期较长,病鸭两眼闭合,两肢发软,行走不稳,头、颈常肿大,食道和泄殖腔有出血性坏死性炎症。

五、传染性法氏囊病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又称鸡传染性腔上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引起的鸡的一种急性、接触传染性疾病。法氏囊是IBDV攻击的第一个靶器官,以其发炎、坏死、萎缩和法氏囊内淋巴细胞严重受损为特征。本病1957年最早发现于美国的甘波罗(Gumboro)镇,因此又称甘波罗病。IBDV仅对鸡易感,所有品种的鸡均可感染,但白来航鸡比重型品种的鸡敏感,肉鸡较蛋鸡敏感。发病率几乎为100%,死亡率一般为10~20%。本病仅发生于2~11周龄的幼鸡,3~6周龄为发病高峰期。鸡群在感染后的第3d开始出现死亡,第5~7d达到高峰,之后又迅速下降(即死亡曲线呈尖峰式)。病鸡和带毒鸡是主要传染源,健康鸡经消化道、呼吸道和眼结膜等感染;也可经各种用具、人员及昆虫的携带而扩散传播,也可经蛋垂直传播。

(一)活禽检疫

潜伏期2~3d,雏鸡群突然大批发病,2~3d内可波及60~70%以上的鸡,精神沉郁,采食、饮水减少,啄肛,羽毛蓬乱,倦怠懒动,弓背蹲伏,法氏囊肿大,使泄殖腔上缘明显突出;排白色或微黄色带泡沫的水样稀粪,污染泄殖腔周围羽毛,重者脱水,卧地不起,极度虚弱,最后死亡。耐过雏鸡迅速康复,但生长缓慢。

(二)宰后检疫

病死鸡脱水,腿部、胸部和翅部肌肉常有出血。法氏囊在发病初期由于水肿、出血,体积增大至樱桃甚至核桃大,重量增加至正常时的2倍,之后又恢复至正常体积和重量,接着迅速发生萎缩。肿胀时外观呈黄色胶冻样,质硬,其浆膜上覆盖有奶油色胶状渗出物,表面上有明显的米色纵向条纹。萎缩时变成灰白或蜡黄色,囊壁变薄,皱襞消失,浆膜面可有出血点;肾肿胀,色苍白,肾小管和输尿管充满白色尿酸盐;肝表面有黄色条纹,边缘有梗塞性坏死;脾脏肿大,表面有灰白色小坏死灶。

六、鸡传染性喉气管炎

鸡传染性喉气管炎是一种急性接触性呼吸道传染病,多流行于秋末、冬春,各种日龄的鸡均可发病,但以成年鸡的症状较为特征,发病突然,传播快,发病率达90~100%,死亡率平均为10~30%。如果并发大肠杆菌病等疫病,死亡率可更高。病毒大量存在于病鸡的气管组织及分泌物中,健康鸡经呼吸道和眼感染。

(一)活禽检疫

本病最显著的特征是咳嗽和喘气。鸡群突然发病,食量骤减,精神不振,流黏性鼻液,呼吸有啰音,之后迅速波及全群。病鸡呼吸困难,痉挛性咳嗽和喷嚏,常蹲伏于地,双眼闭合,吸气时向上向前伸头张口,呼气时头又低下,呼吸过程中伴有湿性啰音及喘鸣声。有时有甩头动作,自口腔内甩出黏液或黄白色豆渣样渗出物。咳嗽、喘气时常从嘴里排出带有血丝的黏液或血块。有时打开口腔可在咽喉部见到黄色或带血的黏稠液体或灰白色干酪样物质,常堵塞气管喉头,引起窒息和死亡。病鸡多因窒息或迅速消瘦衰弱而死。有的病鸡流泪、眼睑水肿,类似于砂眼症状,瞳孔缩小或闭眼,瞬膜增厚并有点状出血,瞬膜囊中有干酪样物。

病程较缓慢的表现为眼结膜发炎,流泪,鼻腔分泌物增多,产蛋大幅减少或完全停止,生长缓慢。

(二)宰后检疫

病理变化主要表为咽喉炎和气管炎,喉头、气管黏膜充血、出血、肿胀,被覆有多量浓稠黏液,有的覆盖有黄白色假膜或黄白色豆腐渣样(干酪样)渗出物,并常混有血液凝块。大部分病例在喉裂处有干酪样物,气管的病变在靠近喉头处最为严重。有的病例气管内的渗出物在气管下部形成管状物而堵塞气管,并可将炎症扩散到支气管、肺和气囊,而喉部和上部气管黏膜稍肿胀,有少量豆腐渣样渗出物和黏液。病程较缓和的病鸡,眼结膜和眶下窦上皮充血和水肿。

(三)鉴别诊断

注意与传染性支气管炎、鸡新城疫相区别。

七、传染性支气管炎

是由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临床上以咳嗽、喷嚏和气管啰音为特征。本病冬春多发,仅感染鸡,以雏鸡发病最为严重,死亡率可达25%,成鸡感染后产蛋率显著下降。养殖密度过大、圈舍通风不良、饲养管理不善、饮水不足、过量使用磺胺类药物等可促进本病的发生。病鸡主要通过呼吸道分泌物排出病毒,经呼吸道传播;被病毒污染的蛋、饲料、饮水、用具等也会成为传染源,也可经卵垂直传播。

(一)活禽检疫

家禽感染的毒株不同,其临床表现也有所不同,据此可分为3种类型:

1.呼吸道型 主要表现为咳嗽、喘息、打喷嚏,呼吸困难并有气管音,流鼻涕,有的流泪;病鸡精神不振,羽毛蓬乱,两翅下垂,病雏常因气管下部渗出液积聚而窒息死亡;日龄较大的鸡主要表现为呼吸啰音;产蛋鸡呼吸道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产蛋量下降,并产软壳蛋、畸形蛋或糙壳蛋。

2.肾型 病鸡全身皮肤发绀,骤然严重下痢,排出带有大量白色尿酸盐的稀粪。

3.腺胃病变型 主要特征是频频下痢、生长停滞,迅速消瘦。

以上类型可单独出现,也可2种以上类型同时出现。

(二)宰后检疫

主要病理变化是鼻腔、鼻窦、气管及支气管内有浆液性、卡他性炎症或干酪样渗出物,黏膜充血增厚,覆盖有大量灰白色、灰黄色的黏液;肺水肿,气囊增厚浑浊,呈卡他性或纤维素性炎,有时含有黄色干酪样渗出物;雏鸡的气管下段和支气管内有时可见淡黄色干酪样物质形成的栓子;产蛋母鸡的卵泡充血、出血、变形,腹腔内有时可见液状的卵黄性物质,输卵管黏膜充血、渗出。肾病变型者可见肾苍白肿大,肾小管与输尿管积聚多量灰白色的尿酸盐,母鸡的卵泡发生萎缩、充血、变形等。腺胃病变型可见腺胃壁明显增厚,黏膜水肿,腺胃乳头周边出血,中央溃疡凹陷,十二指肠黏膜可见出血,肝脏表面出血甚至有灰白色坏死灶等。

(三)鉴别诊断

应注意与传染性喉气管炎相区别。

八、禽伤寒

禽伤寒是由禽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热、贫血、冠髯苍白皱缩为特征。鸡、火鸡和珍珠鸡等均对本病易感,其他如鸭、鹅、鸽、鹌鹑、麻雀等也可感染。1~5月龄的鸡易感,而以2~4月龄的易感性最高,雏鸡与成年鸡时有发生。带菌禽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被污染的种蛋也能传染。健康禽经消化道而感染,也可通过眼结膜等途径感染。野禽、动物和苍蝇及饲养人员也可机械地传播本病。

(一)活禽检疫

潜伏期4~5d,病初表现为饲料消耗量突然下降,精神委顿,翅下垂并离群呆立,冠与肉髯苍白,羽毛松乱,食欲废绝,喜饮,体温升高至43~44℃,排出淡黄绿色或绿色稀粪,沾污泄殖孔周围羽毛。急性型病程约2~7d,一般为5d左右。慢性型可拖延数周,死亡率较低,康复者长期带菌。雏鸡发病后精神沉郁,生长不良,采食停止,排白色粪便;有的病例有呼吸困难与喘气症状,病程较短,死亡率可达10%~50%。

(二)宰后检疫

最急性病例由于病禽迅速死亡,通常不见明显病理变化。病程稍长的病例,肝、脾显著肿大,充血,表面常可见灰白色粟粒状坏死小点,胆囊充满胆汁而膨大。亚急性或慢性病例,肝脏肿大呈淡绿棕色或古铜色,质地脆弱易碎,肝和心肌常可见散在的灰白色小坏死点,脾和肾显著充血肿大;卵巢、卵泡、卵黄常见充血、出血、变形、变色,有的因卵泡和卵黄囊破裂引起卵黄性腹膜炎。肠黏膜有卡他性炎症,充血肿胀,以小肠较为严重,并有小点状出血;肠道内容物粘稠,混有多量胆汁。雏鸡在肺与心肌中可见到灰白色结节状的小病灶。

(三)鉴别诊断

应注意与禽霍乱、鸡新城疫相区别。禽霍乱和鸡新城疫主要表现为显著的全身性出血现象,没有禽伤寒时的肝脏和脾脏极度肿大,肝经常呈现为古铜色,肝表面常见散在的灰白色小坏死点。

九、鸡白痢

鸡白痢是由鸡白痢沙门氏菌(又名雏白痢沙门氏菌)引起的雏鸡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临床上以排灰白色糊状或液状粪便为特征。病鸡和带菌鸡为传染源,最主要的传播方式是经带菌蛋垂直传播,也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眼结膜、交配感染。鸡和火鸡易感,不同品种、年龄、性别的鸡都有易感染性,但雏鸡的易感性最强,以2~3周龄者发病率最高,可达20%~30%,死亡多发生于5~10日龄者,死亡率可达40%~70%,新发病鸡场的死亡率可达100%,3周龄以上者较少死亡。成年鸡多为慢性和隐性感染。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育雏季节多发。

(一)活禽检疫

潜伏期4~5d,雏禽多呈急性经过,表现为精神委靡不振,翅膀下垂,怕冷扎堆,嗉囊发软;腹泻,排灰白色糊状或液状粪便,肛门周围被粪便污染,沾染粪便的绒毛干涸后封住肛门,影响排便,多因呼吸困难及心力衰竭而死。病程一般为4~7d,短的仅为1d。4周龄以上者以白痢症状为主,呼吸症状较少,病程较长,很少死亡;成年鸡多为生殖系统受侵害,呈慢性或隐性经过,仅表现为母鸡产蛋量明显下降。如为蛋内感染,则表现为死胚或弱胚,不能出壳或出壳后1~2d死亡。

(二)宰后检疫

肝脏肿大呈土黄色,上有砖红色条纹状出血,实质中有黄白色或灰色小点状坏死灶。心脏明显变大,上有粟粒样大小丘疹状隆起的小点状坏死结节,结节数量较多或体积较大时可使心脏变形,心外膜有小点出血。肌胃和盲肠有坏死灶或坏死结节,脾充血肿大,有时伴有破裂和出血。卵巢变形,呈淡绿色或灰色,卵黄吸收不全,呈油脂状或淡黄色豆腐渣样。成年公鸡睾丸发炎、萎缩变硬,散有小脓肿。

十、鸡白血病

鸡白血病也称白血病肉瘤复合症,是由禽白血病肉瘤病毒引起的禽类多种肿瘤性疾病的总称,以全身许多器官发生良性或恶性肿瘤为特征。在自然条件下,以淋巴细胞白血病最为多发,其次为成髓细胞白血病、成红细胞白血病、纤维瘤和纤维肉瘤、骨髓细胞瘤、肾母细胞瘤、血管瘤、骨石症等。本病在自然条件下只有鸡易感,一般鸡群都有感染,但出现临床症状的不多。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广泛存在于鸡群中,其他类型的较少见到。传染源为病鸡及带毒鸡,带毒母鸡的垂直传播是最主要的传播方式,18月龄母鸡的蛋排毒率最高;也可因密切接触而经过粪便、唾液水平传播。先天性感染的雏鸡常有免疫耐受现象,不产生免疫抗体,因此可以长期带毒排毒,成为重要的传染源,而其本身并不出现症状。本病一般为散发,常见于4~10月龄的鸡,4月龄以下发病者少见,母鸡易感性显著高于公鸡。秋冬、春季多发,饲养管理不良,有寄生虫感染时可诱发本病的发生。

(一)活禽检疫

本病的潜伏期一般都比较长,也无特异的临床症状。淋巴性白血病患鸡表现为冠髯苍白、皱缩,偶有发绀,有的食欲下降甚至废绝,消瘦、虚弱,产蛋停止,腹部常增大,有的成年鸡可在体表摸到肿大的肝脏和法氏囊,这种情况一般都是肿瘤在体内存在已久,病鸡往往在症状出现不久后即死亡。成细胞性白血病(包括成红细胞性白血病和成髓细胞性白血病)较少见,病鸡倦怠无力、嗜睡、贫血、冠髯苍白或发绀、食欲不振、腹泻、脱水、进行性消瘦,有的毛囊出血、母鸡产蛋减少或停止、最后可能因衰竭而死亡。

(二)宰后检疫

因类型不同而不同。

1.淋巴细胞性 白血病肉眼可见的肿瘤常发生在肝、脾和法氏囊,其他器官如肾、肺、性腺、心、骨髓、肠系膜等也可见到。肿瘤质地较软,外表光滑,有光泽,切面呈较淡的灰白色或灰黄色,均匀如脂肪样。其表现形式有结节型、弥漫型和混合型三类,结节型的淋巴瘤一般呈球形或扁平形,大小从2mm左右至鸡蛋大不等,单个存在或大量分布,体积很小的肿瘤结节有时可分布于整个器官的实质中,偶尔可见到体积很大的肿瘤。弥漫型的淋巴瘤形状不规则,无明显界限,可使器官的体积显著增大。有的病例以上两种类型可同时出现,是为混合型。

肝脏的肿瘤为弥漫性发生,其体积、重量可增大好几倍,呈灰白色,质地脆弱,这是淋巴性白血病的一个主要特征(过去有“大肝病”之称);脾体积增大,呈暗紫色,内有许多灰白色的肿瘤病灶;法氏囊肿大,所患肿瘤呈结节状。

2.成红细胞性 白血病本病的病变有两种类型,一种为增生型(较多见),一种为贫血型。两型的共同病变是全身组织器官贫血,肌肉、皮下组织和内脏器官有出血点。有时可见肝、脾发生血栓性梗死和破裂,有的病例可见浆膜水肿和浆膜腔积水。增生型的特征性变化为肝、脾弥漫性肿大,肾脏轻度肿胀,均呈樱桃红色或暗红色,质脆易碎;骨髓质地柔软,有时呈水样,色暗红。贫血型的特征变化是内脏器官萎缩,尤以肝、脾最为明显。骨髓色淡或苍白,呈胶冻样。

3.成髓细胞性 白血病实质器官肿大,质地变脆。肝脏表面有斑状花纹,实质内有灰白色弥漫性肿瘤结节,其他内脏器官偶尔也可见到,部分病例内脏外观呈颗粒状;骨髓较坚实,呈淡红色或苍白色。

4.骨髓细胞瘤病 临床症状明显的病鸡肝、脾、肾、睾丸(或卵巢)、肺等器官不同程度的肿胀,内有灰白色结节状或弥漫性病灶;有的在股骨或肋骨等处出现大小不一的硬固肿块;骨髓表面近软骨处形成质地柔软,呈淡黄色,状似干酪的骨髓细胞瘤。

其他如纤维瘤、纤维肉瘤、肾母细胞瘤、血管瘤、骨石症等很少见到或不太重要,在此从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