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创业与思考(第三集)
6653600000038

第38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在集团第二次“讲学与对话”讲座上的报告

中国传统文化领域太庞大了。在中国传统文化领域里近代国学大师章太炎,编著了《中华国学》等好多卷书;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现在被国人称为国学大师,他从中国汉朝以后,结合中国佛教史研究中国文化;台湾学者南怀瑾,是复旦大学校董,现在被世人称为当代的老子。有人说他比老子还老子。我看过他的一些书,反映了他对春秋时期几个大家的感悟,以及对佛教的感悟、生命的感悟,确实不简单。他用很通俗的语言来解释中国古典文化和哲学最深奥的道理,让普通老百姓读得懂。一个有学问的人,如果感召不了别人,影响不了别人,启发不了别人,那他的学问就是空的。大家知道,现在很有名气的学者于丹,把《论语》讲了十几讲,写出了《论语心得》、《庄子心得》,引起全国学术界轩然大波,很多博士都起来评论她。当然反驳的有,正面的也有。对于老百姓来说,看完一个东西一个人有一种感悟,一个人有一种认识,对老前辈写的东西,每个人看完感觉都不一样,无所谓对与错,只要把道理能讲出来,大家能接受,就让他去讲。但是学问家不一样,只要讲得不符其本意,就会引起争议。

一、我们必须清楚中国传统文化的时间段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涵盖面很广,没有一个人敢在这方面评论,有的人一生也就研究那么一个方面。《红楼梦》就是一本书,红学会却一直在研究。从中国历史的划分界限来看,自盘古开天辟地到1840年以前,中国所有的学说、文学、史纲、宗教、历史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映。清朝末年,我国相对形成了一些文化(2008年7月19日)

争鸣,像张之洞、曾国藩等这些大家都是很了不起的。有一本讲道教发源传播的书,从盘古开天辟地一直到道教的创立传播,把伏羲氏、女娲的历史都讲到了,将历史的来龙去脉和渊源讲得清清楚楚。从炎帝、黄帝的诞生到去世,最后怎么成为老百姓供奉的神,也讲得很清楚。这本书讲了中国传统文化里上古时期的历史传说,以及那些历史传说的来龙去脉。比如平时大家考大学都要拜的文长君,从他死了以后管的哪一块,如何值得大家供奉,讲得很清楚。“四书五经”是后来科举取士的标准,如果考试夺了魁,就是“五经魁首”,现在我们酒桌上说的“五魁首”就是这样来的。就这么一个东西都有典故,讲得很明白。再比如,古代一皇家殿前都镌有巨鳌,夺了“五经魁首”的人就会站在鳌头前面,所以就有了后来的“五经魁首,独占鳌头”。举这些例子,意思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涵盖面很广,每一个典故都有它的出处和来历。

从历史记载来看,从上古时期到1840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外延概念。1840年以前,现在的大家学者都把它叫做中国传统文化形成时期,但是也有一些争论。有些人认为,五四运动以前至上古时期,都应该划分为中国传统文化时期。

二、我们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第一,中国传统文化以学说为载体。有学说、宗教、文学、制度、政体、史纲等,而且史纲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都是从这里面来的。通过不同形式反映我们这个民族的政治、经济、历史、哲学、文化等,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能不能说老子是中国传统文化吗?不能完全概括。从宗教方面说,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吗?也不能说是,佛教进入中国后,分为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两派;从制度来说,中国传统的制度都有它变革的渊源,如所谓法家的商鞅,“商鞅变法”等;关于中国的政体制度,有好多内容都在研究。从封建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到现在的政体,等级制度一直没有根本变化,无论怎样改,都改不过来,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在起作用。最明显的就是史纲,既是一个记载历史的,又是一个文化史纲。史纲如“二十四史”,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司马迁的《史记》,是一部文化史纲,不仅记载了历史,又有评语和议论,在书中有对人物和事件的评价。记载的分类即体例按照“九品中正制”的思想分类记述,依等级进行分类,使这些历史人物有了一个名分上的区别。《史记》的体例有五种,其中起纲领作用的是“本纪”、“世家”、“列传”、“表”与“书”,“本纪”是给皇帝、天子写的传;“世家”是记载诸侯、大臣的传,或记载某一个方面有特别突出影响的人,如孔子、陈胜、吴广也归在世家;“列传”是给有一定社会影响或曾起过一定历史作用的人物传记;“书”是专业史;表是大事年表。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学说、宗教、文学、制度、政体和史纲等混成的形式特点。这在我们企业里面称企业文化,在今年年初的2007年年终总结报告中,我回答了宝塔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就是我们企业精神、企业理念、企业制度的体现等综合起来形成的文化,不能说报纸就是文化,讲话就是文化。

三、中国传统文化注重行为学,崇尚自然,追求天人合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代表著作都是在研究人的行为,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用理论研究行为最多的一个学者。历史上记载,孔子拜老子为师,曾经在老子门下学过3年。老子对孔子下了一个结论:孔子功利心比较强,好为人师,不能把心态放平和。如果将来走好会开先河,走不好就会误入歧途。老子是研究天地人合的,孔子是研究人的行为的。孔子下山后,开始陆续教授三千多弟子,但他对老子也是望尘莫及。从现在来看,中国传统文化以注重行为为主,但是在注重行为的同时,实际上也在崇尚自然。

很多先贤都在研究行为,如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荀子的《劝学》以及后来的《三字经》、《千字文》都是在研究人的行为,告诫人怎么去面对自己,面对别人,怎么去看待生死。佛教就是在告诉人们怎么面对生死,生下来怎么做人,死了以后成为什么样的人,今世有罪怎么消业,来世没罪怎么升天。当然,反学说的人也有。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孔孟一派,他们就把人从生下来怎么做人、怎么面对死亡都进行了规定。实际上,我始终对他们表示出批判的态度。这些传统文化一定要批判地学习,毛泽东“批孔”是有必要的,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其中腐朽的内容要剔除,特别是对女性的束缚和压迫,一定要批判。比如说“三从四德”、“三纲五常”,说“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总而言之,你自己说了不算。还有一些行为规范也需要注意负面影响,如小孩开始读书时要摇头晃脑地读书,这样时间长了,能不摇出病来吗。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如果用这样的理论,现在大家都守在父母身边怎么搞经济建设?尊重孝敬父母是很必要的,但是有些行为搞得这么严格能行吗?现在许多孩子出国留学,能守在父母身边吗?中国古代非常注重礼仪,清朝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一个跪拜之礼就有很多的讲究,结婚之后怎么样对待妻子,怎么样对待父母,早晨起来第一件事是向父母请安,人家睡得好好的,你要把人家喊醒。还有诸如吃饭时要端碗,女子笑时要掩口等等,规定了一整套程序和行为规范,给大家造成太多的束缚。大家在学习孔孟之道时,一定要从原有的概念中跳出来站在一个高度上学习。现在综合来看,历朝开国君主中明朝朱元璋是个革新派,有很多解放的思想和措施,比如解放女子裹足,但是到清朝时又要求女子裹足,陋习又回归,现在高寿的妇女中还有裹足的。在这种注重行为规范的传统文化束缚下,能够解放思想、有所突破的人太少。

老子的研究方向不一样,他注重自然。所以我在这里要大声疾呼,要想学习、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就要先研究老子,再学习孔子,研究老子后再批判地吸收孔子。《论语》里面有很多好的东西是值得肯定的,但确实也有一些是不好的,一定要批判。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一定要持一种批判的态度来对待,否则对中国人是有毒害的。过去,我们国家长期不能发展起来、强盛起来,就是这个东西在束缚。现在又兴起了新一轮学习孔子的思潮,如奥运会开幕式上,几千人拿着竹简在诵读孔子的论语,渲染孔子,渲染中国传统文化。我认为,对孔子思想还是要批判地吸收。

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尚自然以老子为代表,注重行为以孔子为代表。老子的《道德经》5000余字81章,一辈子也读不完、读不透;不同时期、不同年龄的人看了都会有不同的感悟。告诉人临死时从容面对,不恐惧死亡;告诉父母人出生后如何呵护生命等等。所以说,学习时一定要静下心来,用一个字读一年的恒心去慢慢感悟。书上说老子有一个侍童陪伴多年,最后侍童提出来不服侍老子了,并向老子要钱。当老子问他,服侍自己多少年了,他却答不出来。老子把钱给侍童后,让侍童把当初老子给他的一个符还给老子,当侍童把符给老子后,侍童化为灰烬了。所以,有人怀疑老子是人还是神,说他是神他有名有姓,说他是人又传说活了200多年。老子对自然的崇尚不是盲目的,不是急功近利的,不是渲染自己的,他要给后人提供一些感悟。现代科技很发达,让人根本就静不下心。老子的思想就是感悟自然,只要把自然的东西体验到,才能够反映出来。这是需要自己和大自然融合到一起才能达到。最早的融合自然,还有人尝试着吃土,不吃粮食,吃完后,是不是肚子可以长出草,这肯定是不行了,只是反映他追求自然,体验自然。

以前有人谈过对“上善若水”的理解,因为对方理解错误,我就忍不住纠正。“上善若水”是老子针对大自然观察得到的,他不光说的是水,还有土、树、木、石等,有自然的好多规律,而且他以人的生命渊源来揭示这些东西。这就是说,我们崇尚自然要观察自然,包括我们做学问,光读完不观察不行。我2006年到北欧访问时看到一条河流,它清澈见底,雪山融化的水特别清亮。当我站在那里的时候,我就想起了这一段话,那种感觉很真切。所以说,要通过观察来感悟一切。老子讲,水的第一个特点是滋生万物而不索取。万事万物都需要水,但水不要任何的回报。就像树没有水就不能活,我们搞化工,水是第一要务,世间万事万物都需要水,需要水的滋生,而水从来不图索取。人要学习水的这种品质,有些人在宝塔工作几年后就开始要求提职加薪,干件事就讲条件,但水从不这样,是心灵奉献的源泉,人如果具有水的品行,那就是无私奉献。第二个特点是水自高处流下,从不张扬。人却总想着往上爬,水却恰恰相反。这种行为、品行已经接近于道,它从来不张扬、炫耀自己。水往别人不知道的地方流,而现在的人有点名气就宣扬,而且主动推销自己。人要是都具备了水的这个品行,在世间相生相向,人就不会争了。第三个特点是水聚之成形,散之无物。我们可以把它变成方的,变成圆的,可以泼出去,但它从来不计较,柔软的与自然结合起来,从来不与人较真。因为它崇尚自然,认为自己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让它怎样做,它就怎样做。第四个特点是水聚之成势后将势不可挡,翻江倒海,所向披靡。自然界中最可怕的也是水,水灾的破坏程度大家可想而知。这就是君子之德,忍让时很谦虚,成势时意志坚定。第五个特点是它的坚韧性。它启示我们一种干实业的精神,在遇到堵塞时从来不停留,从这里堵了,它从那里走,最终它从一个点出来,一定会有出息。可以通过一个小蚁洞决堤,也可以通过一个小弯道流过去。三峡大坝也充分考虑设计了导流、疏导的设施,否则将不堪设想。这种坚韧不拔、从不停息、勇于奋斗、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是每一个人要学习的。这就是水的品行,既软又硬,遇到的条件不一样反映出的性状不一样。大家知道,目前切割钢板有一种方法就是高速水流切割,这就是利用水的这种特殊性。人的行为与自然结合起来,最高的品性,最接近于道的就是水。“上善若水”,简单的一句话学习起来要用多长时间,有的人可能是一辈子。这只是老子《道德经》中的一句话、一个哲理。

无论是老子还是孔子,他们最终追求的都是“天人合一”。玩石头的人,会玩的,才可以玩深,当把里面的造型和天象、人性能够合一的时候,才有意义,否则就是什么都不懂,只图好看,好看有什么作用。喜欢哲学的人,就能从石头里面看出寓意来。这里反映的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就是把人的行为、人的心灵中的东西和天象合在一起。现在经常使用人工降雨的技术,其实是违背了自然规律,破坏了自然和谐。唯心地说,老天爷会发怒、惩罚;唯物地说,降雨是一个自然过程,把云系拦截后局部地区下雨了,但是另一个地区的降雨就没有了。违背自然规律是要受到惩罚的。再比如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现在许多年轻人正好相反,日落而作,日出而息,这就是反规律的“天人合一”。

四、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形成的文化

我讲的是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的学说在这里起的作用。自西汉初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中国儒家思想居于统治地位,而且愈演愈烈、越来越盛。唐朝对人性还是比较开放的一个朝代,但在清朝,满人把儒家文化应用得淋漓尽致,别的思想根本就行不通。雍正与传教士之间的礼仪之争,就是表现出了一种纯粹文化意义上的碰撞与争论。到现在还讲正统文化、非正统文化,别的根本进不去。

五、中国传统文化反映了中华民族顽强拼搏、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

各种文化载体包括文学、学说、制度、政体、史纲、宗教反映了中华民族顽强拼搏、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就像司马迁,被阉割后还要继续撰写。他的理念都是儒家文化确立的,忠君是对,叛君是错;忠国是对,叛国是错;违背孔子的是错,尊重孔子的是对。所以说,这个特点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面特别明显,我国宗教里面也带有这种色彩。

基于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我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具有潜移默化的渗透力

中国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渗透力很强,一旦渗透了,根本无法改变。我们在座的各位,你们是以什么标准来看对和错的,是以现在的道德标准?或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其实,大家都是自觉不自觉地在用中国传统文化来进行判定,人与人之间的德,人与人之间的义,这些都是传统文化的思想。胡锦涛总书记倡导的“八荣八耻”,其背后还是儒家思想的表现,社会道德观与传统文化也不矛盾。这个潜移默化的渗透力功效慢,功底深。举个例子,吃中药,吃一副、两副不管用,要吃十几副甚至几十副,就肯定见效。西药吃一次就管用,但病根还是潜伏着。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

(二)心灵共振的感召力

不论是老子还是孔子,批判他们也好,崇尚他们也好,他们两位的落脚点最后都是为了教化人,告诫大家如何为人处事,老子从自然的角度来教化人,这样可以让人立体地看问题;孔子从另一个角度教化人,是他安排好一套规矩,别人按要求来做。他们的出发点有些不一样,但其结果一样,传统文化的感召力就在这里。汶川大地震的噩耗传来,13亿中国人无人不在悲泣,无人不在伤痛,这就是人性的感召力,心灵共振,刹那间大家都凝聚起来了,捐款捐物600多亿元。同时也反映出我们国富民强,唐山大地震时大家都想捐,但自己的生活都困难,捐什么?这种文化传承,在中西文化冲突时体现又不一样,中国的理念他们不懂,他们的理念我们不懂,比如中西联姻刚开始很新鲜,最后成功的却不多,主要就是因为文化差异太大,大家认可和认同的不一致,生活中必定会产生矛盾。再比如中国抗日战争,毛泽东就是利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去指导战争的,国共联合抗日,保家卫国,这是中华民族的大义,要想把中华民族消灭了,除非把中国传统文化消灭掉。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和感召我们一代又一代顽强拼搏,自强不息。

(三)真善美的辨别力

中国传统文化至今仍是真善美的辨别标准。中国传统文化里,哪个真、哪个善,没有人能够说得透。我在银川大学制定的“六做,六不做”,那也是孔子思想的翻版,没有什么创新,什么“做高尚的人,不做卑劣的人”等等,这也是儒家思想,都是对真善美的辨别结果。

(四)自然人性的凝聚力

这次汶川大地震无私的救援就是自然人性的体现,人性的凝聚力使然。在狼群中,要是其中一个被咬了,其余的就会群起而攻之。羊那么软弱,它们还是一群一群的。低级动物尚且如此,我们更应该明白。如果我们的同类遭遇大灾难,而大家还歌舞升平,喝酒娱乐不受影响,那就是反人性了。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提倡的自然人性,“人之初,性本善”,这次地震中各种捐款、捐物和支持救援的行动都是应该的,都不应该去过分宣扬和宣传。刚才,我听到你们提到在这次地震中涌现出来的陈光标,新闻媒体和网民把他称之为中国首善,这种称呼不正确,陈光标有这样的条件和工程机械,又有为灾区人民做些事的迫切愿望,很高尚、很伟大,也很自然,这都是自然人性的体现。但是被媒体过分地炒作、宣扬,今后对他的各种压力只能是反面作用。捡垃圾的人仅仅捐一元钱或者一元钱也没有的时候,他只能为同胞哀哭。企业在把自己工作都干好的情况下开展捐款施救,各尽其能,也很伟大。捐款多少都不应该去指责,有什么力量出什么力,这就可以了,这是告慰同胞的最好的办法。这次我们职工捐款完全是自愿的,我要求不能攀比,不能限定金额。全国一开始自发捐款的出发点特别好,但后来就有点变味了,个别地方向企业摊派,把很美好的愿望扭曲了,把自然人性政治化了。要注意保护和培养自然人性,自然地萌发出对生命的尊重,与同胞同悲的人之天性,势必会带来巨大的力量。有人感叹这次大地震使中国人从未这样团结,可能青年人这种感觉更强烈一些,我们纵观历史,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关系那么紧张,都能够团结合作,共举抗日大旗,这种团结的力量使世人震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