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鬼谷子全书(第二卷)
6647700000004

第4章 捭阖(4)

二三、子余的先见之明

春秋时期,越国的国君让他的大臣子余去督造一条大船。船造好后,有个商人请求做掌管船的官吏太子余没有任用他。于是商人离开越国,到了吴国,靠攀附王孙率而见到了吴国国君,并且说了越国大臣不能用他的事情。

有一天,王孙率和他在江边游览。忽然起了飓风,江上的船都摇晃动荡起来,他就屈着手指指着江里的船对王孙率说:某条船将要翻了,某条船不会翻,果然都被他说中了。王孙率非常惊异,就把他推荐给吴国国君,让他做了主管船只的官。

越国人听说了这件事,都责怪子余。子余说:“我不是不知道他的这种本事,我曾经与他相处过,这是一个好说大话的人,他曾经说‘越国没有人,比得上我’。我听说,‘好说大话的人总是夸耀自己的优点,招来很多奉承’,说没有人比得上自己的人,必然是经常猜度别人,而又没有一点自知之明。如今吴国重用这样的人,将来败坏吴国大事的必然是他。”越国人都不相信子余的话。

没过多久,吴国征伐楚国,吴国国君让那个商人掌握船只,船从太湖驶出吴国的江河,逼近扶胥口时,就沉没了。越国人这时才佩服于余的先见之明。

二四、老当益壮

“老当益壮”形容年纪虽老,志向更高。

此典出自《后汉书·马援传》:“(援)后为郡督邮,送囚至司命府,囚有重罪,援哀而纵之,遂亡命北地。遇赦,因留牧畜,宾客多归附者,遂役属数百家,转游陇汉间。尝谓宾客曰:‘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西汉末年,扶风郡中有一个壮士名叫马援,志向远大。马援不仅知书识礼,而且精通武艺,所以他哥哥称他“大器晚成”。哥哥死的时候,马援持服行丧,侍奉寡嫂,恭敬尽礼非常周到。后来他做扶风郡督县官,奉命押送一批囚犯,一路上他看到囚犯们痛苦不堪的表情,不觉动了恻隐之心,于是马援把那批囚犯都放了,自己则逃亡到北方去。

马援在北方放牧,因为很有本事,养了几千头牲畜,马援常说:“大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他把赚来的钱全都分给亲友,自己只穿破羊皮裤。

王莽末年,马援在隗嚣手下做大将。那时候天水隗嚣、四川公孙述和刘秀三足鼎立,公孙述在成都称帝,隗嚣派他到公孙述那里去打听情况,马援认为自己和公孙述是同乡,两人一定会相见如故,没料到公孙述摆出全副架势,由礼官赞礼,才引见他。马援看见公孙述如此装模作样,因而没说几句话就走了。后来马援又被派到洛阳见刘秀,刘秀立即热情地接见了他,还虚心地请教马援,他有哪些不如人的地方,并且亲自陪同马援到各处巡视,征求他对国事的意见。马援见光武帝能礼贤下士坦诚相待便留了下来。

马援在东汉做大将,被派去屯田,立下了很多的功劳。恰遇到南方交趾有女王聚兵造反,攻打边疆州郡,马援请命带兵出征,光武帝于是封他为伏波将军。马援带了水路各军,浩浩荡荡地出发了,在沿海进攻交趾,交趾军打不过他们,一败涂地,汉军乘胜直击交趾巢穴,女王退到一个山洞里,被汉军捉住杀了,马援平定了交趾。为了纪念战功,后人还建立了一个大铜柱。马援得胜班师回朝,朝中文武百官都赶到三十里外的地方去迎接他。马援谢道:“男儿就是要拼死疆场,用马革包裹尸体回来。”

后来洞庭湖一带又发生了五溪蛮人作乱的情况,光武帝派兵征伐。因山泽瘴气薰人,汉军全军覆没,马援知道了,就向光武帝上禀,表示愿意自请带兵出征,光武帝看他想了一会儿说道:“你年纪太老了吧。”马援道:“我虽然六十二岁了,却还能披甲上马,不能算老。”马援穿好甲胄一跃登鞍,非常自豪觉得自己还可以为国效劳,光武帝称赞他道:“这个老人家,真是老当益壮啊!”这位老将军又率领汉军为国立功去了。

二五、短兵相接

“短兵相接”用以形容敌我逼近,战斗激烈。

此典出自《楚辞·九歌·国殇》:“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楚汉相争初期,有一次刘邦攻占彭城(今江苏徐州),项羽从山东回军南下彭城,刘邦大败;项羽部将丁公率军紧追不舍。追到彭城西,两军展开大战,刘邦看情形估计自己很难脱身,便对丁公说:“你我都是英雄,何必苦苦相逼呢?”丁公听了刘邦的这句话,就顺水推舟,引兵退去,刘邦得以脱身。

司马迁在描写两军相遇时,有“丁公逐窘高帝彭城西,短兵相接”之句,意思是说:丁公追逐刘邦到彭城之西时,两军迫近,用刀剑等短兵器相接战。古时打仗的兵器,弓箭称为“长兵”,刀剑称为“短兵”,近身作战,必须用短兵器,故叫做“短兵相接”。

二六、马革裹尸

“马革裹尸”一词,最早见于《后汉书·马援列传》。原文的意思是:大丈夫应当战死沙场,用马的皮革包裹尸首,还葬故乡。

马援是后汉时期的一个重要将领。他生在前汉末年,12岁时父母双亡。哥哥马况让他学诗,学了好几年,也没有什么起色,马援便要求到边疆去放马。哥哥怕弟弟灰心,就鼓励他说:“汝大才,当晚成。”意思是你的才能很大,可能成熟得晚些。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大器晚成”。

马援果然应验了哥哥的话——“大器晚成”。王莽末年,他被任命为新城大尹,就是汉中的太守。王莽败后,隗嚣拜他为绥德将军,后来,马援与隗嚣反目成仇。刘秀大军西征时,马援受到重用。刘秀让马援与群臣共商讨伐隗嚣之计。马援顺手将一袋米倒在席上,按地形堆成山川河谷,这大概就是世界上最早的沙盘模型。当时,刘秀高兴地大叫,敌军全在我眼中了!随后,刘秀大军便进占第一(今宁夏固原县),隗嚣军大败。建武九年,马援被拜为太中大夫,建武十一年拜为陇西太守,是刘秀帐下有名的常胜将军。

光武帝刘秀基本统一中国后,为了发展经济,增强国力,极力避免战争。

建武二十年,马援班师回京后,刘秀赏赐给他一辆兵车,职务仅安排在九卿之后,封为新息侯。许多朋友都前来祝贺,其中有一个人叫孟冀,他跟马援是非常要好的朋友,言谈中不免有些溢美之词。谁知马援却说:“男子汉就是应该在战场上逞雄,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醉卧床上,缠绵于儿女之情!”言辞之间表明了自己立志战死疆场的雄心壮志。孟冀敬佩地连连称道,说:“将军真是壮烈之士,男子汉就应当如此!”

虽然马援在花甲之年请战出征,为国尽忠,最后病逝军中,但他的“马革裹尸”的精神却一直为人传颂,在历朝历代的将士中影响深远。

毛主席也曾在大悲大痛的时候,引用过这个典故。抗美援朝期间,毛主席的长子毛岸英在敌机的一次空袭中光荣牺牲,金日成希望能将毛岸英烈士的遗体安葬在朝鲜。毛岸英烈士的遗体是留在朝鲜还是运回国内,当时毛主席没有立即答复,等到第二天早上,秘书发现主席的桌子上有两句诗,写的是: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主席的批示就在诗中。毛岸英烈士被安葬在了朝鲜的国土上。

二七、闻鸡起舞

“闻鸡起舞”最早的文字记载于《晋阳秋》。原文是这样的:

(祖)逖与司空刘琨俱以豪雄著名,年二十四与琨同僻司州主簿,情好绸缪,共被而寝,中夜闻鸡鸣俱起,曰:“此非恶声也。”每语世事,则中宵起坐,相谓曰:“若四海鼎沸,豪杰共起,吾与足下相避中原耳。”

这段古文的大意是:祖逖和刘琨少有壮怀,立志为国尽力,半夜听到鸡叫,便起身操练武艺。此典故比喻有志之士及时奋发。

祖逖是东晋南朝时期第一个举兵北伐,决意恢复中原的著名将领,曾为维护国家的统一安定作出过重要的贡献。

祖逖出生于公元265年,卒于321年,是今天的河北涞水人。24岁那年,他乔居阳平(今河北大名县东北),认识了一个叫刘琨的人,并一起被官府任命为司州主簿,就是掌管文书簿籍的小官。说到刘琨这个人呀,也非等闲之辈。我们今天常说的“枕戈待旦”一词,就出自刘琨之口。

祖逖和刘琨两人均胸怀壮志,意气相投。他们经常住在一起,作彻夜长谈,相互勉励。他们深知,要报效国家、建功立业,必须做到文武双全、才华超群。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祖逖在博览群书的同时,十分重视习武。

有一天深夜,祖逖在梦中突然被鸡叫声惊醒,他展望未来,浮想联翩,再也睡不着了。于是,他叫醒刘琨说:“此非恶声也。”意思就是说,鸡叫正是对我们的提醒,为报效国家,应勤学苦练武艺。于是他俩便披衣下床,仗剑相对而舞。这就是脍炙人口的“闻鸡起舞”典故的起源。

功夫不负有心人。年轻时的勤习苦练,终于使祖逖成为一名精通兵法、善用韬略的将才。后人常以“闻鸡起舞”以作自勉。如谭嗣同在《和仙槎除夕感怀》诗中写道:

有约闻鸡同起舞,灯前转恨漏声迟。

又如辛弃疾在《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词中写道:

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还有很多古今名人引用这个典故,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今天的军营中也流行着一句话:“当兵不习武,不算尽义务;武艺练不精,不算合格兵。”说的就是要爱军习武,立志报国,与闻鸡起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二八、宋徽宗传位太子

宋徽宗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李纲被提升为大常少卿。当时金人撕毁盟约,进攻宋朝,告急的书信不断传来,朝廷商议防御敌人的办法。皇帝诏令各地起军勤工,命太子为开封牧,让大臣们各抒己见,献计献策。李纲写了《御戎五策》,并对好朋友给事中吴敏说:“皇帝命太子为开封牧,难道不是想把留守京都的任务交给他吗?面对如此强大、猖撅的敌人,除非把皇位传给他,否则不足以招引天下豪杰。太子恭俭之德是天下闻名的,守卫宗社是能够胜任的。你的职务就向皇帝推荐好的建议,为何不劝皇帝这样做呢?”吴敏觉得有些为难,就问李纲说:“让太子监国可以吗?”李纲说:“当年唐肃宗在灵武树起平定‘安史之乱’的大旗,不用皇帝的名号就不能恢复大唐天下,而传位的意见却不是唐明皇主动提出,后代人为明皇可惜。当今皇帝聪明仁恕,你的建议一旦被采纳,将会看到金人撤兵,宗社安宁,给天下百姓带来莫大的恩惠”。

第二天,吴敏请求发言,提出传位太子的建议,并说李纲的意见,与我是一致的。徽宗便下旨请李纲前来商议。李纲刺伤胳膊,蘸着写成血书,书中写道:“皇太子监理国事,这是常有的惯例,如今大敌进攻,已到了生死危亡的紧要关头,还能够再守着常礼,抱残守缺吗?名分不正,却委以大权,怎么能够号召天下,夺取可能得到的胜利呢?如果授予皇太子位号,让他为陛下守宗庙社稷,收揽将士们的报国之心,拼死杀敌,天下就可以保住了。”由于李纲的坚持,徽宗终于决定将皇位传给太子,于是,钦宗继位,徽宗为太上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