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品牌拜物教
6646100000042

第42章 快消品中的奢侈品 —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跷跷板原理

中国的快消品商家多奉行“薄利多销”,价格略低,靠走量增加利润。然而,在这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大量可替代商品之间的价格恶战已使企业深受其害。相反,快消品中昂贵的奢侈品,如哈根达斯从未参与价格战,也不进行轰炸式的广告宣传,却在市场上稳步成长。

从营销学的角度来看,随着各个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和消费层次的拉开,一个品牌显然不可能把所有的消费者都揽在自己怀中。高档快消品要对市场进行细分,找准自己的群体,形成面对这个群体的价格。如果随便一个消费者,或者是出租车司机,又或者是商场的导购员,都在吃哈根达斯冰激凌,那么,此品牌原来在核心消费者心中形成的优越感便完全消失了。此时,就需要品牌从本身的战略目标出发,从整体消费者中找到自己的核心消费层。目前,正在市场上浮出的高档快速消费品尤其需要有明确的核心消费群。快速消费品的市场售价是由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认同度决定的。高档快消品有明显的价值附加,而且这个价值吻合消费者追求的价值。高档品牌,最大一个特点就是品牌高于消费者,因此消费者对品牌有强烈的追求欲望,消费者愿意为了实现这个欲望愿意多付不少钱。

在品牌与消费者之间有一条跷跷板。当品牌价值高于大众消费者的心理价值时,消费者处于跷跷板往下的一端,自然必须抬起头,仰望品牌。此时,消费者对品牌的感觉是仰慕,拥有此品牌的那少数人便有了炫耀底气。而当品牌价值低于大众消费者的心理价值时,消费者处于跷跷板往上翘的一端。此时消费者是低着头看这个品牌的,眼神当中多少有瞧不起的神情。选择这些品牌的消费者,很可能就是完全没有品牌意识而对价格极其敏感的那类人群。当然,某些不具有代替性的产品不能算在此范畴中,例如药品。

当看到满大街都是 Prada、Gucci或LV,奢侈品的定义在消费者心中就会变得模糊。在亚洲,在中国, LV盛行,其中不乏盗版 A货,真正有能力购买且拥戴高端品牌的那部分消费者已经改变了品牌爱好,他们开始购买许多中国人没有听说过的小众高端奢侈品。在一篇名为《扮上流二十要素》的文章中,有如下一条:“去掉所有衣服上的 Logo。还想把西服牌子留在袖口,以昭告天下新买了一件阿玛尼吗?上流社会从不这样干,他们的衣服都是在法国或英国几家裁缝铺定做的,绣有他们姓名的首字母。即使你的西服并非定做,请保持袖口的扣子一定要是真的,因为这样,你就可以解开扣子洗手,如果是假扣子,在有人给你递热毛巾的五星级厕所里可是要出丑的。 ”对于这些消费者而言,购买奢侈品并不是为了炫耀财富,因为他们什么都买得起,没必要炫耀什么。他们往往是追求奢侈文化和品牌背后的知识,了解这些品牌的价值、故事,以及享受奢侈品带来的品质享受。而目前在中国,有更多的一部分人,以炫耀性为主取代了文化体验的奢侈品消费价值内核。这正说明中国的奢侈品市场还处于不成熟的阶段,这个市场有着巨大的潜力,也就是这种消费心理的出现,给快消品中的奢侈品提供了市场。

在中国享受珠峰冰川、哈根达斯的永远只是市场上的小部分人群。因为这种奢侈品牌具有溢价能力,具有炫耀能力,是目标消费者心里的一种烙印。品牌的本质是一种感觉,是一种经过企业定位、反复传播并放大了的感觉。当然,这种感觉必须带给消费者很大的功能价值和心理价值。所以,快消品中的奢侈品牌不是卖给所有人,它是卖给目标消费者的,是目标消费者的代言符号,它带给消费者的感受更是与众不同,可以说是一种身份的认同。这种优越的身份认同呈现的是拥有者所具有的荣耀、权力、地位和经济上的非同凡响,以显示与社会其他阶层的差异与区分。他们的消费目的是以高价品证明自己的购买能力,炫耀自己的金钱和富有。中等以及中等偏上收入的家庭和个人因为仰慕这种消费,也会不失时机地风光一下,因而也助长了这种消费。

高档品牌快消品应该做精做细市场,注重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真正做到以市场为导向,以顾客为关注焦点,推行柔性化生产,投放个性化产品。只有这样,才能利用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那条跷跷板,借助消费者的消费心理,让他们对品牌形成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