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品牌拜物教
6646100000002

第2章  商品崇拜

水晶鞋出现之前,没有人注意到灰姑娘的善良和美貌,包括她的继母和姐妹,亲生父亲也没有给她一点偏爱和袒护。继母拒绝让灰姑娘参加王子的豪门舞会,理由是灰姑娘没有华丽的礼服。而两个珠光宝气花枝招展的姐姐则早早得到了王子的邀请。穿上华丽的衣服和水晶鞋后,灰姑娘脱胎换骨成为舞会的焦点,令王子心生爱慕。舞会结束,她又换上灰头土脸的外套,过着以前灰姑娘的生活,家人也没有发现她有什么异常,美丽高雅荡然无存。“谁能穿上这只水晶鞋,谁就是新娘。 ”王子确认那位神秘的舞会公主的标准不是气质不是美貌,而是一只鞋子。

灰姑娘的两个姐姐不惜削足适履。因为她们知道,这只水晶鞋决定着她们的命运 —荣华富贵的生活、皇亲国戚的显赫和英俊的夫君。

王子要灰姑娘试鞋,她的父亲却认为灰姑娘不可能是公主。最终,灰姑娘穿上了水晶鞋,王子这才认出了他的心上人,一骑绝尘而去,“从此过着幸福的生活”。

这样琐碎凌乱地复述一个老掉牙的童话故事,无非是想引出下面的问题:没有水晶鞋,灰姑娘还能变公主么?肯定不能。华丽光鲜的装扮是上流社会的入场券。没有水晶鞋,灰姑娘连参选公主的竞争机会都拿不到。如果有人在卖水晶鞋,应该标多少钱? 100? 1 000?还是 10 000?相信每个人都会开出自己心目中的最高价位。为什么一双鞋让人如此动心?为了标明自己的公主身份。为了有一天能够咸鱼翻身成为公主。或是仅仅为了使自己看上去像个公主。其实在现实中又何止于此?名贵跑车、名牌服装、高档化妆品,甚至是几十元一份的洋快餐……每个有“公主梦”的人都在搜罗自己的“水晶鞋”,加诸己身,示之他人。“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

人们习惯于通过财富占有的多少来判断一个人的社会阶层和地位等。同时也期望以物质财富的外显,来影响别人对自我价值、地位、阶级意识的认识。人类的物质占有欲和虚荣心,使得商品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外衣,作为财富和地位的象征被放在神坛之上,接受着它的创造者们的追捧和朝拜。

朴素的商品崇拜情结

即使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商品崇拜也大行其道。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结婚的城市青年,都有这样的经历:结婚的必需品中务必会有“四大件”,即手表、缝纫机、自行车和收音机。虽然“四大件”的内容随时代变迁有所变化,但在人们眼中它始终是喜结连理不可或缺的,甚至决定着婚姻的成败,准新郎为之东奔西走负债累累亦在所不惜。

如今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了,婚嫁迎娶的排场自然水涨船高。在福建晋江,殷实人家新嫁娘遍身金饰光耀夺目,价值不下几十万。当地有头有脸的人家女儿出嫁,嫁妆过千万已不是什么稀罕事。

奢侈品—商品崇拜的宠儿

奢侈品以常人不敢想象的天文数字标价,天生是商品崇拜的主角。从 64.6万人民币的黄金绒毛的泰迪熊,到逾千万元的珠光宝气的 Ancort手机,不管标价如何令人瞠目结舌匪夷所思,总会有人趋之若鹜迅速出手纳入囊中。

购物狂

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生活在纸醉金迷中的人们对商品的依赖和推崇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商品崇拜愈演愈烈,以至于出现了这样一种人群:他们对商品有一种病态的占有欲;当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哪怕是对自己来说毫无用处或者是重复购买的商品,都会不假思索地大掏腰包;频繁进出超市,甚至一天不买东西就感到焦躁不安,恍然若失。真可谓“一日不购物便觉面目可憎”。这便是我们常说的“购物狂”。

心理专家揭示,诱发“购物狂”的主要原因是工作生活压力大,精神孤独,缺少心理补偿和情绪发泄的渠道,便通过购物,以物欲的满足补偿内心的空虚,并引起他人的关注。“通过大量购物体会到幸福感”是购物狂的普遍表征。另外,信用卡消费、广告轰炸和虚荣心理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美国希尔顿酒店女继承人帕丽斯 · 希尔顿( Paris Hilton)或许是这一症候群的最典型代表。这位豪门千金对购物有无可救药的偏执,在她眼中“一件衣服只能穿一次”。她曾经在巴黎的迪奥( Dior)名店里购物 1小时,就花掉45 000欧元。她就像一个饥渴症患者一定要把冰箱装满一样地狂热填塞着自己的衣橱,然而她宽大的更衣室仍然塞不下她一半的衣服。对她而言,存在的意义就是拥有,就是展示。

仿品:廉价的奢华

市场价 400多元的 Adidas跑鞋标价 138元!

600多元的 Nike腕表仅售 140元!

诺基亚 6500 3折出售!

……

面对购物网站这么大的让利诱惑时,先别忙着抢购。因为我们都知

道,这些“物美价廉”的潮流装备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仿品”。这是个稍微冠冕堂皇的雅号,其实也就是“冒牌货”。

打假一直是监管部门市场整顿的重点项目,但在中国市场经济初级阶段的环境下再大的举动似乎都收效甚微。无论在网站、商场、集贸市场还是在大街小巷,“琳琅满目”的名牌仿品店随处可见且门庭若市。一 方面是这一灰色行业的巨额利润吸引着大量的制假贩假者,更深层的原因,是假冒市场有着巨大的消费需求。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市场,毕竟卖梳子的不会跑到庙里去。

事实上,很大一部分消费者是

在知情的情况下购买仿品的,甚至会三五一群,对仿品模仿的高明与否进行些颇有见解的探讨。为什么会有人心甘情愿买假货?通过对假货消费群体的分析可以得出答案,即心理需求和实际消费能力相差太大。这一点在学生族中体现得尤为突出:青春期对美好事物的渴求和被他人认可的急切愿望,与十分有限的消费能力产生强烈的矛盾。从商品崇拜的角度讲就是负担不起供奉“真神”(正品)的丰厚“祭品”,只好退而求其次,在对“泥塑”的膜拜中寻求心理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