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的信息化管理系统
一、供应链管理内容
依据供应链的概念,供应链管理从原料的获取、新产品的开发生产、分销仓储到最终销售,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供应商管理、库存管理、项目开发管理、柔性化生产管理和顾客满意管理等。
(一)供应商管理
新产品在市场上的生命力,在于新产品开发的速度、质量和符合消费者的需求。在速度和质量上,新产品开发离不开原料供应商的“质量”。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原料供应商的层次参差不齐。不重视供应商的作用,放弃对供应商的管理,无疑会对新产品开发带来不利影响,甚至会严重影响开发项目的质量,成为阻碍新产品项目成功的重要因素。
从新产品项目开发的主题出发,让供应商提前参与项目的开发,成为广泛意义上的项目组成员。把供应商有机地与新产品开发结合起来,可以有效地降低开发成本,提高项目质量,缩短新产品开发周期,甚至可利于改进项目新技术的应用。从供应链的角度看,供应商处于供应链的源头,要搞好新产品项目的开发,就必须先搞好供应商管理。
(二)库存管理
在生产过程中为了使产品物流正常进行,企业需要设置原料库存(Raw Pr Oduct In Vent Ory-RPI)、中间产品库存(WOrk In Pr Oce SS-WIP)和成品库存(Fini Shed Pr Oduct SIn_Vent Ory-FPI)。此外,在供应链的不同层次之间,需要设置仓储和产品分销中心。库存的设置要耗费许多资金形成库存成本,它包括库存和在制品的资金占用、库存空间占用、管理、维护、变质报废等引起的费用。高的库存成本迫使企业尽可能减少库存(如采用Ju St-in-Time,JIT管理)。但是库存的短缺也会形成成本,包括由于短缺而引起的影响生产过程的正常进行,并由此而失去一些用户订单引起的损失,以及通货膨胀期间库存短缺导致的损失等。高的库存短缺成本又迫使企业使用高的库存策略(如采用Materia1Requirement P1anning,MRP管理)。因此,企业一般需对库存成本和库存短缺成本进行核算(特别是对新产品开发项目),以选取适合科学的方式进行管理。
(三)项目开发管理
项目开发管理处于新产品开发供应链的核心,是新产品走上市场前的主体工作。项目开发管理的内容包括,新产品开发工作程序的设计、新产品项目的确定、项目运作程序标准的建立、项目的过程管理、项目管理门径管理决策点的建立和实施等。项目开发管理的效果是新产品开发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科学合理的项目开发管理,能够有效地发挥项目组的综合功能作用,同时也能对其项目结果承担相应的责任;调动领导和项目组成员两方面的积极性,提高项目开发的效率,缩短开发周期;进行慎重严格的项目门径管理,合理分配企业资源;使企业的新产品开发项目,综合考虑企业的内外环境条件,在符合企业长期工作目标的条件下,让企业有限的资源为新产品开发发挥出最大的效用。
(四)柔性化生产管理
随着生产环境和市场条件的变化而及时调整以满足顾客需求进行的生产称为柔性化生产。柔性化生产是企业根据生产(制造)任务或生产环境变化迅速进行调整和自动化生产(制造)系统,它能适应多品种、小批量生产。该系统由加工系统、物流系统和信息系统三者组成。在工业企业的供应链中,一个企业生产的柔性化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前道工序或上游企业生产的柔性化程度。一个供应链的柔性化程度则取决于整个供应链上所有企业柔性化程度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五)顾客满意管理
过去顾客判别产品价值的基础是产品的质量和价格,但今天顾客判别的基础是一个更广意义上的价值的概念,包括购买的便利、售后服务、可靠性等。尽管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做到使他的每一个顾客的各种不同要求都能完全满足,但毫无疑问,使用顾客满意管理法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供应链中,物流传递从上游原材料供应企业经过下游生产企业最后到达顾客手中。一般情况下,上游企业离最终顾客(消费者)最远,因而顾客对其产生的误解和不满也最多。同样,离顾客越远的企业,它所能了解到的顾客对其不满的真实情况也就越少。供应链链节上不同企业所了解到的顾客对新产品真实反应信息的差异越大,说明该供应链管理的水平越低,供应链的动作效率越低。这种在供应链中信息传递不畅通的现象被称作为“长鞭效应”(Bu11whip效应)。
在供应链的顾客满意管理中,价格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企业若通过重新设计后勤系统(LOgi Stic SSy Stem S)来降低成本,提高供应链的管理水平,也可以稍低的价格把所开发的新产品引入市场。从让顾客满意的角度分析,企业开发的新产品不但具有高质量(高性能)多功能,而且还没有多余的功能,那么就能以较低的价格为顾客提供能满足其需求的新产品。
使顾客满意是供应链管理策略的最终目的,这是关系到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成功的重要问题。顾客满意服务是一个较模糊的概念,许多学者在讨论衡量顾客满意程度的方法。一种较有代表性的衡量方法,是企业准时完成顾客订单(Fi11Rate)的能力,或是在顾客要求的规定时间内把产品送到顾客手中(On-time De1i Verie S)的能力。
二、建立面向供应链的数字化管理系统的现实意义在企业价值链中,一个业务流程就是一组以顾客为中心的从开始到结束的连续活动,“顾客”可能是外部的最终顾客,也可能是业务流程的内部“最终使用者”,业务流程的目标是,使顾客满意。
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发现在日趋分工细化和开放合作的年代,仅仅依靠企业自身的资源参与市场竞争往往显得非常被动,因此必须把同经营过程有关的多方面资源(如上游的原材料供应商和下游的客户等)纳入一个整体的企业价值链中。基于价值链的数字化管理要求在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管理思想,除了注重产品的研究开发、质量管理、营销扩张和售后服务等之外,还要将客户要求、企业内部资源以及上游供应商资源和下游的客户等整合在一起,来建立企业的竞争优势。
从前企业在内部划分成多个相互协同作业的子系统,如:生产制造、财务、营销、质量控制、人力资源等。数字化管理将这些业务流程视为企业不同的价值链条,可以对这些价值链上的所有环节,例如订单处理、采购、库存、计划、制造、质量控制、运输、分销、服务、维护、财务、人事等进行有效的信息化管理。现代企业管理强调动态地掌握企业运作状况实时分析动态利润,掌握即时信息,尤其更强调对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监控,以达致系统的规范化管理。与此同时,知识管理日益为企业家所重视。知识管理就是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等各种知识资源共享提供便捷安全的途径。其目标是力图能够将最恰当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候传递给最恰当的人以便使他们作出最好的决策。显性知识易管理和存储,但隐性知识是雇员取得经验的体现且难以掌握,是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知识型企业对外部需求作出快速反应、明智地运用企业资源并预测外部市场的发展及变化。要实行知识管理建立一个能交流信息的技术系统是基础。这已成为这个日趋讲究协作沟通的年代,企业选择合作伙伴的必要基本条件之一,也是企业在21世纪建立全球竞争力的通行证。
一个企业的竞争力归根结底是通过对顾客价值链施加影响并在为顾客创造价值的过程中形成的。为顾客创造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降低顾客成本和增加顾客效益。如何做到降低顾客成本和增加顾客效益,则取决于企业的产品(或服务)被顾客使用的方式,即企业价值链与顾客价值链之间的各种可能的联系。首先,企业与顾客之间应达成共识。传统意义上的企业目标与顾客目标背道而驰,一方希望多得利润而另一方则希望降低价格。只要做到让关键的信息在企业与顾客之间共享,企业与顾客之间的关系就可以由“一方受益,一方受损”转变为一种双方都受益的无论是企业还是顾客都应认识到,要使双方皆大欢喜,必定需要付出比往常多得多的努力。企业要让顾客主动参与价值链的各个阶段或各项业务活动,顾客也非仅仅被动地掏钱了事。企业和顾客应当共享所创造的价值,而不是一方独吞。共享不一定意味着绝对平均,但应当公正合理,双方都能接受。通过信息系统建设应用,企业可以有效地优化顾客价值链。鉴于以信息(知识)作为关键成分的产品或服务变得越来越有价值,由顾客参与创造的知识和意见就变成了企业和顾客所共有的资产。比如,Linu X系统由于开放了源代码,吸引了世界各地众多计算机爱好者的参与,促使Linu X性能迅速提高,而高性能的操作系统又使广大计算机爱好者受益。De11电脑公司借助互联网络开展直销方式,使顾客可以得到自己真正需要的电脑配置,而De11也创造了零库存生产的神话。
通过数字化管理,企业可以让顾客直接参与价值的生产与分配。顾客可以在价值链的任一阶段介入。更有某些企业甚至将顾客变成了“雇员”。意大利汽车制造商Fiat欲测试一下它的新车A的设计效果,在Fiat网站邀请30OO多位潜在顾客参与评论打分。结果,Fiat只用很低的成本就获得了目标顾客关于新车的见解,并设计出了真正反映顾客偏好的汽车。而对于顾客而言,他们也得到了自己真正想要的汽车。
企业可以把基本业务流程重新编排组织以满足顾客的需求。例如,不少家具公司向顾客提供可拼拆的家具,让顾客运回家自己装。这样看起来对顾客比较“麻烦”,但有的顾客更愿意接受因此带来的低成本。而且顾客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或偏好来选择家具散件的配套与组合。这其实也是一个顾客介入的价值再创造过程。
通过数字化管理,可以将诸如购买、使用、销售、功能集成、价值再创造等多项过程整合在一起。由此创造的产品(或服务)才能以独有的属性满足顾客特定的需求,并以一种顾客认可的成本提供给顾客——新的价值才能创造出来。从De11直销电脑到微软的免费软件,从Gateway电脑的易于升级到COmpaq电脑的方便购买,无不反映了当今企业通过数字化管理优化顾客价值链以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主趋势。
三、供应链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构建(一)设计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应遵循的原则信息是能反映事物内在本质的外在表现,如影像、图像、声音、文件、语言等,是事物内容、形式和发展变化的反映。供应链信息就是供应链活动的内容、形式、过程及发展变化的反映。现代供应链信息在供应链活动中起着神经系统的作用,“牵一发而动全身”。主要通过它的几项基本功能来实现,它包括:1.业务控制功能。供应链服务的水平和质量以及现有管理个体和资源的管理,要有信息系统做相关的控制,应该建立完善的考核指标体系来对作业计划和绩效进行评价和鉴别,这里强调了信息系统作为控制工作和加强控制力度的作用。
2.工作协调功能。在供应链运作中,加强信息的集成与流通,有利于工作的时效性,提高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减小劳动强度系数。这里,供应链信息系统也有重要作用发挥。
3.市场交易活动功能。交易活动主要记录接货内容、安排储存任务、作业程序选择、制定价格、及相关人员查询等。供应链信息的交易作用就是记录供应链活动的基本内容。主要特征是:程序化、规范化交互式,强调整个信息系统的效率性和集成性。
4.支持决策和战略功能。供应链信息管理协调工作人员和管理层进行活动的评估、和成本—收益分析,从而更好地进行决策。强调供应链信息化管理系统支持决策和战略定位作用。
供应链的信息管理就是对供应链信息的收集、整理、存储传播和利用的过程。也就是将供应链信息从分散到集中、从无序到有序、从产生,传播到利用的过程。同时对涉及供应链信息活动的各种要素,包括:人员、技术、工具等进行管理,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信息的有效管理就是强调信息的准确性、有效性、及时性、集成性、共享性。所以在信息的收集、整理中要避免信息的缺损、失真和失效,要强化供应链信息活动过程的组织和控制,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同时要加强交流,信息只有经过传递交流才会产生价值,所以要有信息交流、共享机制,以利于形成信息积累和优势转化。
供应链信息化管理可以实现供应链作业的自动化,通过条码和数控工具、GPS等现代管理工具与方法,可以大大地提高劳动的生产效率。同时可以实现三流的统一,就是说资金流、供应链与信息流可以及时集成的反映到工作人员的眼前,做到心中有数,办事有力。
因此,我们在设计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时必须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第一、完整性原则
这就要求功能的完整性。就是根据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实际需要,制定的系统能全面、完整覆盖供应链管理的信息化要求。另外要保证系统开发的完整性,制订出相应的管理规范,例如开发文档的管理规范、数据格式规范、报表文件规范。保证系统开发和操作的完整和可持续性。
第二、可靠性原则
系统在正常情况下是可靠运行的,实际就是要求系统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一个可靠的供应链管理系统要能在正常情况下达到系统设计的预期精度要求,不管输入的数据多么复杂,只要是在系统设计要求的范围内,都能输出可靠结果。而系统在非正常情况下的可靠性,就是指系统的灵活性。指系统在软、硬件环境发生故障的情况下仍能部分使用和运行,一个优秀的系统也是一个灵活的系统,在设计时就必修针对一些紧急情况作出应对措施。
第三、经济性原则
由于企业是趋利性组织,追逐经济利益是其活动的最终目的,所以每一次投入它都会考虑产出,所以在系统的投入中也要做到最小投入,最大效益。所以软件的开发费用必须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尽量的压缩。同时,系统投入运行后,必须保持较低的运行维护费用,减少不必要的管理费用。
(二)供应链管理系统设计流程
供应链管理系统设计流程包括:(1)总体规划阶段。根据用户需求、业务的过程、环境,分析系统开发的可能性,进行概念设计和逻辑设计,指定总体规划的实施方案。(2)系统分析阶段。这是系统开发的基础,是理解用户需求和业务处理状况与流程的唯一途径,同时进行功能、需求和限制的分析,综合因素,提出可行的系统建设方案。(3)系统设计阶段。主要分为:系统设计、系统编程、系统调试三个阶段。(4)建立系统模型。确定系统目标、功能分析,划分子系统和功能模块、明确数据处理方式、选择支持系统的软、硬件。
1.系统开发的可能性分析阶段
根据我们确定的原则,第一项实际的工作是进行系统开发可能分析。系统分析的任务和目的是对选定对象进行调查和分析,明确系统目标,提出初步模型和完成系统分析报告。
包括以下工作:
(1)分析供应链管理业务状况
这一工作包括:(1)系统环境及实现新系统条件的分析,包括现有系统的供应链管理水平、业务信息的精确程度、领导的认识,硬件和软件以及网络环境的可靠性与支持作用。(2)系统结构和用户结构调查分析,要求清楚与完成系统任务有关的部门、人员及相互层次关系,划出用护结构图。用户结构分析的依据是任务关系,分层的标准也是对任务的关系,而不是组织结构图。(3)供应链信息流程的调查,就是了解供应链信息载体的种类、格式、用途和流程,各个主要环节需要的信息、来源、去向、处理方法、计算方法、以及信息的提供时间和形态。
(2)分析供应链信息化管理系统目标这一工作包括:(1)依据系统分析结果,列出问题表。(2)根据问题表,设计一个倒置的目标树。(3)确定解决目标冲突的方法,指出各项具体措施的考核指标。
(3)分析系统的需求
这一工作包括:(1)分析事务处理能力需求的合理性。(2)分析决策功能需求的合理性。(3)找出关键需求,作出解决问题的初步计划,为功能分析打下基础。
(4)分析系统的功能
整理以往资料,结合现行系统分析,进行功能分析。包括两个内容:功能层次分析和层次之间关联分析。先要把功能逐层分解为多个子功能。
(5)分析系统的数据流程
要去观察供应链,抽象出信息流,绘制出数据流程图及对各种数据的属性和各项处理功能、进行详尽的数据分析。弄清这些流动数据的属性、数据的存储情况和对数据的查询的要求并给与定量的描述和分析。主要包括:(1)绘制数据流程图,它是分析阶段所提供的重要的技术文件之一,反映了系统内部的数据传递关系。是对系统的一种抽象和概念化,它只表示数据、功能之间的关系,不涉及如何实现。(2)数据分析,其目的是弄清数据流程图中出现的各种数据的属性,存储情况和查询的要求,对数据予以定量的描述和分析。数据分类是指对数据项予以定义,并根据总的属性将数据项归纳到其应有的类目中去。(3)数据属性分析,根据其属性可以正确地确定数据与文件的关系,通常是具有固定属性的数据存放在主文件中,把具有变动属性的数据存放在周转文件或处理文件中。
2.系统的总体规划
经过上面的分析之后,就要做系统的总体规划了,内容包括以下方面:(1)供应链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基本功能供应链的不同层次通过信息流紧密地结合起来,在供应链系统中,存在对供应链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存储、处理、显示和分析的信息系统。基本功能包括:(1)数据的收集和录入。供应链信息系统首先要做的是记录下供应链的内外有关数据,集中起来并转化为供应链信息系统能够接受的形式输入到系统中。(2)信息的存储。数据进入系统后,经过加工整理,成为支持供应链系统运行的供应链信息,这些信息可能暂时或永久保存。(3)信息的传播。信息来源于供应链系统内外,又为不同的供应链所应用,所以供应链信息系统必须克服空间障碍进行信息传输。(4)信息的处理。将输入的数据加工成供应链信息,是信息系统的最基本的目标。信息处理可以是简单的查询、排序,也可以是复杂的模型求解和预测。信息处理能力的强弱是衡量供应链信息系统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5)信息的输出。为各级人员提供信息是供应链信息系统的责任,为了便于理解,输出的形式和内容应该易读易懂,直观醒目,这是评价系统的重要标准之一。
(2)供应链信息系统的层次结构
不同层次上的部门和人员,要的可能是不同类型的信息。一个完善的供应链信息系统,要有以下一些层次:(1)数据层,将收集、加工的供应链信息以数据库的形式加以存储。(2)业务层,对合同、票据、报表等业务表现方式进行日常处理。(3)运用层,包括仓库作业计划、最优路线选择、控制与评价模型的建立,根据运行信息检测供应链系统的状况。(4)计划层,建立各种供应链系统分析模型,辅助高管人员指定供应链战略计划。
(3)供应链信息系统规划
建立信息系统,不是单项数据处理的简单组合,必须要有系统规划,这是范围广、协调性强、人机结合紧密的系统工程。它是系统开发的最重要的环节,有了好的规划,就可以按照数据处理系统得出分析和设计,持续到实现系统。系统总体规划可分4步走:(1)定义管理目标。确定不同层次的不同管理要求与目标,各个局部目标要服务和服从于组织总体管理目标。(2)定义管理功能。确定在管理工作中会出现的主要的活动和决策。(3)定义数据分类。在定义管理功能的基础上,同时记数据支持一个或多个管理系统。(4)定义信息结构。确定信息系统各个部分及其相互数据之间的关系,导出各个独立性较强的模块,确定模块实现的优先关系,也就是划分功能子系统。
(4)供应链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
(1)系统调研。对现有的管理方法、管理系统和信息流程等有关情况进行现场调查,作出相关的调研报告和图表,指出信息系统设计的目标以及达到目标的可能性。(2)系统逻辑设计。在系统调研的基础上,从整体和全局高度构造供应链信息系统的逻辑模型,对各种模型进行择优录取,确定最佳方案。(3)系统的物理设计。以构架好的逻辑模型为框架,利用各种编程语言实现逻辑模型中的各个功能的模块,如确定数据输入、出、存储的处理方法,要做好系统的程序设计工作。(4)系统的实施。必须在交付系统正式试用之前对系统进行严谨的测试。包括:各个独立模块的测试和集成测试、单机和网络用户的测试。(5)系统的维护与评价。系统运行一段时间后,根据变化和要求,必须做相关的改动,完善,并对系统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3.系统设计阶段
系统规划后就开始进行设计了,供应链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设计包括以下几种方法:
(1)结构化生命周期法
这是一种应用广泛,技术成熟的方法。其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先明确用户需求,根据需求设计系统,完全从用户角度考虑。按阶段进行,保证系统的开发质量,减少开发的盲目性。(2)运用系统的分解和综合技术使复杂的系统简化。从上向下的分解将系统分成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功能子系统,只到分解成只有极少功能的模块,目的是使功能简化,便于设计和实施。已经调试的模块可以合并成子系统,子系统又可以合并成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达到完成总体功能的目标。(3)强调阶段成果审定和检验制度。此法的开发阶段划分明确。只要相关人员认可,才能作为下一阶段工作的依据,不然将不能进一步工作。
(2)原形法
在明确客户的需求后,先建造一个原始模型系统,在一定时间内根据客户的需求不断地进行原始模型的运行、修改,直到能够解决客户的使用为止。它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确定用户的基本需求。了解客户的需求,并确定哪些是可以做到,那些是做不到的,同时估算模型开发的成本费用。(2)利用原形来认清客户的需求,明确尚不能满足的需求,一方面记录系统的不足,另一方面借势诱导,彻底搞清用户的真正需求。(3)修正和改进系统。
4.建立系统模型阶段
当经历和完成了上述的过程与事项后,基本上一个比较完善的供应链管理系统就可以实现了。
总之,供应链信息化管理系统是一个庞大的项目,企业在其过程中还要不断地摸索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