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世界上最会赚钱的人
6642400000004

第4章 突破传统,鼓励创新

摩西是美国东部一个小镇上的服装店老板。有一天,一群小孩子集合在他的店铺前,一边玩耍,一边骂着:“犹太鬼……犹太鬼……”

在傍晚小店关门前,摩西给每个小孩2毛5分钱,还向他们道谢。

第二天,又来了一群孩子,一边玩,一边骂“犹太鬼”。

到傍晚,摩西又给每个孩子l毛5分钱,同样向他们道谢。

第三天,孩子们又来吵闹,连声咒骂“犹太鬼”。

到傍晚,摩西只给了他们每人1毛钱。小孩们脸上呈现出不满足的神色,但还是收下了。

第四天,这群小孩又来吵闹了。但到傍晚时,摩西却把双手一摊,表示不再给钱了。

孩子不明白怎么回事,便问道:“大叔,您为何不给我们钱了?”

摩西回答说:“我没有钱了。”

那些孩子一听,便再没兴趣吵闹,自此纷纷散去,再也未来骚扰他。

利用创意,摩西不仅制止了孩子们的反犹太主义行为,还给自己的服装店做了广告。这一故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犹太民族的创造性。

许多事实也证明,犹太民族是一个创造力非凡的民族。

有关数据显示:自1901到现在,犹太人获诺贝尔奖的人数超过240人,是世界各民族平均数的28倍;美国的“常青藤大学”中,犹太人占一流教授的25%;美国航天科学家中,犹太人占60%。可以说,犹太民族拥有世界一流的创造力。

那么,犹太民族何以拥有世界一流的创造力?其创新的动力究竟来自何处?

在背叛中实现超越

创造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对既有规则的突破。通常,人们会错误地认定,犹太教强调历史和宗教文献,犹太文化肯定是保守的文化,不鼓励个性和创意。但事实正好相反,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犹太人并没有被传统所束缚,反而有一种突破传统的反叛精神,一种勇于怀疑、向既有规则挑战的革新精神。

美国犹太学者认为“与上帝论辩”是“一个犹太传统”。

在犹太文化的发轫之初,甚至在犹太《圣经》中,犹太人就对包括“上帝”观念在内的各种“权威”和“传统”提出了挑战和反叛。《圣经》充斥着一种“与上帝论辩”的声音,这种“论辩”甚至演化为对上帝的责怨:“你卖了你的子民,也不赚利。所得的价值,并不加添你的资财……我如何尽睡呢?”

《圣经》中上帝把犹太人的种种反叛称为“悖逆”,并予以强烈谴责:“我养育儿女,将他们养大,他们竟悖逆我。牛认识主人,驴认识主人的槽;以色列却不认识,我的民却不留意。”

在近代欧洲,犹太人甚至被称为“永恒的激进分子”,“激进分子和犹太人几乎是同义词”,“革命几乎是一种犹太现象”,在近代革命运动中是这样,在思想、科技、文化、商业等领域,犹太人往往也是这样。也许,正是这种反传统的“激进”,才使得犹太人的创造力出类拔萃,取得如此令人惊叹的成就。

比如犹太智者,常常是在对“传统”和“权威”的背叛中实现超越的。哲学家斯宾诺莎自幼深受希伯来文化熏陶,被犹太人视为可以担当传承犹太传统重任的“希伯来之光”。但斯宾诺莎挣脱了犹太神学的羁绊,成为背叛犹太传统的“逆子”,正因为他对犹太神学的“背叛”和超越,才使得他所创立的近代无神论思想成为后世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并影响了几乎所有的现代哲学家。

对于犹太人勇于怀疑、勇于创新的根源,犹太研究学者一致认为,这与犹太民族的历史遭遇有关。

一种观点认为,由于犹太人长期生活在被人疏远、隔离的状态,因而使得犹太人能够成为冷静的怀疑论者,由此勇于创新、善于创新。

另一种观点认为,犹太人的创新精神在于他们没有“根”,没有“根”使之较少恭敬传统。

从这点来看,多年的漂泊与异族的排斥已成为了犹太民族的一笔宝贵财富。

让年轻人先发言

《塔木德》有这样的讨论: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师从年轻人犹如什么呢?如同吃不成熟的葡萄,从酒瓮里喝酒;师从长者犹如什么呢?犹如吃成熟的葡萄,喝陈年的老酒。”

而他的另一位同事则反驳说:“不要看瓶子如何,而要看里面装的是什么,新瓶可能装着陈酒,旧瓶也许连新酒也没有装。”

这就是犹太人的思维。在犹太人的观念中,小孩通常不是“小辈”,年轻人也不存在人微言轻的问题。在犹太民族,不论是在召开会议,还是在法庭上,总是让年轻人先发言。

在古代的犹太社区,当社区的老老少少聚集起来为某些共同问题进行探讨时,讨论发言的顺序通常是这样的:首先是一些年轻人发言,接着让那些有点资历和经验的人发言,然后大家自由讨论和辩论,最后由年老的、富有权威的拉比根据大家的意见,进行公正的评价和总结,之后,他再作出决定。

在《塔木德》里也有这样的规定:在犹太法庭上,首先由年轻的法官发言,然后大家再依次发言。于是犹太人的内部就形成了让年轻人发言的惯例。这一惯例让犹太民族始终保持了新鲜的氛围,让他们头脑不致僵化,观点不致落后。

如果年轻人不好意思在那些上了年纪、经验丰富的人面前发言,他们的拉比会热心地鼓励他们:“真理面前是没有老少的,你和我都要听从真理的召唤。你们最有热情和想象,试试你们的能力吧。我们相信所有人的发言都是有用处的,你们的发言也一样。”

犹太民族的这一惯例对犹太人创造力的提高做出了巨大贡献。人类的创造力离不开激情与想象。不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商业活动中,没有大胆甚至天方夜谭式的想象,很难有真正的创新与突破。

年轻人没有经历太多的世事,缺乏经验,难免显得幼稚,但正因为如此,他们通常对世界充满激情和向往,拒绝僵化和保守,敢于大胆想象。而这些恰恰是创新活动所需要的。

相比之下,老年人因为经历太多,已经变得十分现实,没有了激情,没有了奇特的想法。久而久之,他们便丧失了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

“让年轻人先发言”这一主张激发了年轻人的创造热情,保护了他们新思想、新观点的萌芽,同时也在全民族范围内起了防止头脑僵化、观点落后的作用。可以说,这一惯例对整个民族创造力水平的提高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排除“先入为主”的观念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容易受先入为主的观念影响。

当我们学习知识和体验生活的时候,我们会对人生的经验、知识和各种感觉进行划分。日积月累,这些分类和规范渐渐构成我们的思维墙壁的泥浆和砖石。从解剖学和心理学上讲,我们这是在自己的思维里设置迷宫。这些墙壁有时候有用,还有些时候是必需的,可是,他们也可能构成思维的障碍,形成一种定势,妨碍我们创造性地思考问题。

有一个试验能够很好地说明“先入为主”是如何导致我们思维禁锢的。在这个试验中,向一组人介绍一些物品:“这是一个搅拌机”,“这是一个智力玩具”等等。而在另一组,给人们介绍相同的物品时并不告诉他们物品是什么,而是说:“这可能是一个搅拌机”,“这可能是一个智力玩具”等等。接着,让试验中的这两组人看看是否可以有一些变化,结果发现只有第二组的人会去用一种新的方法使用这些智力玩具。这表明,先入为主的观念对创造性思维的禁锢是相当严重的。

犹太人也意识到了“先入为主”的观念对创造性思考的负面影响。犹太人使用“Pa RDe S”法则来排除大脑中“先入为主”的观念。根据《圣经》的解释,方法可以做如下定义:“Pshat”是文字的意义,“Remez”是伦理,“Drash”是演绎,“Sod”是神秘,而Pa RDe S就是取这几个词的首字母。“Pa RDe S”法则告诉人们,应将一件事情从四个不同角度进行观察,立体地思考其中所隐含的意思。

Pa RDe S还有伊甸园的意思。

根据传说,在伊甸园中央生长着智慧之树和长生不老之树。在伊甸园的入口处有人头兽身的看守,不住地挥动着一把利剑。所以,你如果想进去,就不能一味地向前冲,而必须从Pshat、Remez、Drash、Sod四个方位一起进攻才能取得胜利。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犹太人都能领悟到Pa RDe S意义,但是,正是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犹太人养成了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此外,法庭上的有关规定也体现了犹太人的这样的传统思想。规定是这样的:如果所有的法官都一致判定某个人犯罪,那么这个判决是无效的。因为都是一样的观点,说明这个案子大家都只看到了一个方面,而忽略了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因而大家的观点都是片面的,不具有客观性。如果一部分法官认为是有罪的,而另一部分法官认为是无罪的,那么这个判决就被认为是客观的,是有效的判决。因为有不同的观点出来,证明大家是从各个角度看问题的,是比较全面、客观的评价。

同样,在作证的时候,至少必须有三个证人出具证明才可以证明这个人是否有罪。因为这三个证人是从不同的角度来阐述这个人的犯罪情况,因而他们的意见可以采纳。

如此种种,犹太人得以打破旧有的知识、经验对创造性思维的禁锢,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在社会各个领域都展现出超凡的创造力。

培养孩子的“问题意识”

犹太人获诺贝尔奖的比例为什么这么高?这是令全世界不解的问题。对此,美籍犹太人赫伯特·布朗作出了如下解释:这完全得益于犹太家庭对孩子的良好教育,特别是创新意识的培养。

的确,犹太人杰出的科学创造力与其民族特有的教养方式密切相关。在长期的民族灾难中,犹太人背井离乡,流散于世界各地。他们顽强地保持着自己的文化,同时也吸收了所在国的文化精华,并形成了独特的教养方式。

在犹太人的多种教养方式中,对孩子“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其中比较独特的一种。

犹太人重视知识,更重视才能。他们认为,一般的学习只是一种模仿,而没有任何的创新。学习应该以思考为基础,鉴于思考是有怀疑和问题所组成的,学习便是经常怀疑,随时发问。犹太人认为,因为知道得越多,就越会产生怀疑,而问题也就随之增加。基于这样的认识,犹太人得出了“发问使人进步”这一结论。

为此,犹太人做父母的倾向于培养孩子的“问题意识”,让孩子养成用“为什么这样”来思考问题的习惯。为此,有时父母还故意与孩子纠缠不休,迫使孩子不断思考。

下面是一个犹太人小孩与父亲的对话:

“哦,求你了,爸爸,能再给我点儿零花钱吗?”

“你想用它来做什么呢?”

“那么,我就能上一个夜校了。”

“上了夜校,又怎样呢?”

“然后我就可以穿得好一点儿,到处去玩。”

“你穿得好一点儿,到处去玩,又能怎样呢?”。

“能怎样?哦,那我也许就会遇见一个漂亮的女孩子。”

“好,就算你碰见一个漂亮的女孩子,又如何呢?”

“我就会和她结婚的。”

“结了婚,又能怎样?”

“怎样?爸爸,我因此会很快乐啊!”

“哦,你变得很快乐之后,那又怎样呢?……”

从上面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犹太人促使孩子思考的方法的确有些特殊。

对于放学回家的孩子,犹太人做母亲的通常会问:

“今天在学校提了什么好的问题吗?”,她们不会问“今天在学校好好学习了吗?”

所谓的好的问题是“为什么OO是XX呢?”这种追寻问题根源的问题。

犹太人在小时候就被父母耳濡目染,养成了用“为什么这样”来思考的习惯。这种广泛的“问题意识”正是犹太人创造性思考问题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