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世界上最会赚钱的人
6642400000032

第32章 逆向运用商业法则

思考问题时,大多数人都习惯于从条件推导出目标的过程,而逆向思维却是从目标倒推回来,主动寻找条件的一种思维方法。

逆向思维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往往能带来惊人的效果。

德国一家造纸厂出了一批废品,笔尖一接触纸墨水就化开,根本无法使用。一名员工经过逆向思维反其道而行之,利用其易渗水的特点来做吸墨水纸,申请了专利,取得良好效益。

犹太人很善于运用逆向思维,在倒用“规则”方面,堪称专家。不信,让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个例子。

一个富有的犹太人来到一家纽约的银行,找到贷款部经理。

“我想借l美元。”

“只需要l美元?”、

“不错,只借1美元。可以吗?”

“当然可以,只要有担保,再多点也无妨。”

“好吧,这些担保可以吗?”

说着,犹太人从豪华的皮包里取出一堆股票、国债等等,放在经理的写字台上。

“总共50万美元,够了吧?”

“当然,当然!不过,您真的只要借l美元吗?”贷款部经理问道。

“是的。”说着,犹太人接过了1美元。

“年息为6%。只要您付出6%的利息,一年后归还,我们就可以把这些股票还给您。”

“谢谢。”

说完,犹太人就准备离开银行。

贷款部经理怎么也弄不明白,他说:

“我实在弄不清楚,您拥有50万美元,为什么只借1美元呢?……”

“金库保险箱的租金都很昂贵。在贵行寄存这些股票,租金便宜,一年只需花6美分。”

这也许是一个笑话,但犹太人的逆向思维能力可见一斑。犹太人很善于把这种思维方式运用在经商方面,逆向运用商业法则。厚利适销、以小吃大、以退为进等策略就是犹太商人善用逆向思维的具体表现。

厚利适销

一个生产经营服装的犹太商人,门面处于闹市却经营不景气。他投入大量的资金,聘请高级设计师专门为他的店面设计世界最新流行款式的牛仔服,企盼扭转这一局面。

每件牛仔服的成本为56美元,为了尽快打开市场,他采取低价策略,把牛仔服定价为80美元。可是,叫卖了半个月,购买者寥寥无几。他只好每件降价10美元,可购买者仍然不多。

眼看着就要血本无归了,他索性让人在店前挂出“本店销售世界最新款式牛仔服,每件40元”的广告牌。谁知广告牌一挂出,购买者一下子多了起来。不一会儿的工夫,就卖出了七八件。他正感纳闷,突然发现,原来,他的店员一时粗心大意,在40后多加了个0,这样每件40美元就变成了400美元了,价格一下子高出10倍。这样反而吸引了购买者。就这样,随后的销售情况越来越好,一个月过去了,他的1000件牛仔服全部销售一空。

是什么让这个犹太商人差点血本全无,转瞬之间又发了横财?答案就是厚利适销。

犹太商人认为,薄利竞争如同让脖子套上绞索,是愚蠢之极的。

犹太商人采用“厚利适销”这一策略是出于两个原因:一是许多顾客喜欢买昂贵的商品,以此来显示自己的身份地位。“厚利适销”往往会吸引更多高消费的顾客光临;二是高价出售商品,既可省了各种经营费用,还可保持市场的稳定性,并可很快地按适价卖出另外的商品。这样企业便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积攒足够的财力,在激烈的竞争中尽快站稳脚。相反,若以低价一下卖出好几件商品,利润不仅少了许多,并毁了市场后劲,市场饱和了,多销也无从实现了。

不少犹太商人还是“厚利多销”的高手。如美国商业界的传奇式人物鲍洛奇。

20世纪50年代,鲍洛奇看好中国炒面在美国市场的发展前景,于是果断投入资金。在保证炒面质量的前提下,以每罐0.59美元的价格出售。这一价格大大高出当时市场的普通售价,却为重庆公司创下了惊人的利润,为其飞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推出牛杂碎罐头时,鲍洛奇又成功地运用了这一策略。依据牛杂碎罐头的制作成本进行定价,每听售价大概在0.5美元左右。鲍洛奇决定将牛杂碎罐头的价格定在0.59美元。

鲍洛奇认为,在普通消费者的心目中,0.5美元以下的产品被看做是低档货,而高出这个价位的则是高档货。重庆公司的产品虽然只比普通产品多出了9美分,但它的身份变了。消费者是不会在意多花掉9美分去买一件高档货的。

鲍洛奇的想法没错。他们的牛杂碎罐头并未因为价高而滞销,反而吸引了小少高收入的家庭来购买,他们宁可多花几美分而不愿买有损自己身份的廉价货。

不过,厚利多销是有前提的,那就是高价是以产品所具有的价值为依据的,采用高价销售的商家必须让自己的产品质量有所保证,并且让这些商品富有特色。

“厚利适销”策略,实质上是一种“逆传统术”,一种与众不同的竞争手法。事实表明,只要善于运用,很容易取得出奇制胜的竞争效果。

以小吃大

如果不从道德上讲的话,以大欺小,似乎是合情合理的。但反过来思考,小可不可以欺大,甚至吃大?

犹太商人用其实际行动证明,以小吃大并非不可能。

纽约的一条街道上,同时住着3家裁缝,手艺都不错。为了抢生意,他们都想挂出一块有吸引力的招牌来招揽顾客。

一天,一个裁缝在他的门前挂出一块招牌,上面写道:“纽约城里最好的裁缝!”

另一个裁缝看到了这块招牌,连忙也写了一块招牌,写的是:“全国最好的裁缝!”

第三个裁缝眼看着两位同行相继挂出了这么大气的广告招牌,抢走了大部分的生意,心里很是着急。这个裁缝的儿子知道父亲发愁的原因后,告诉父亲写上这样几个字:“本街最好的裁缝!”

相比前两者,第三块招牌上写的口气最小。但是,这个小小的“本街”却盖过了大大的“纽约”乃至“全国”。这个裁缝的生意从此很兴隆。

第三家裁缝的聪明之处在于他没有再向大处夸自己的小店,而是运用了逆向思维,在选用广告词上选了在地域上比“全国”、“纽约”要小得多的“本街”一词。因为“本街”最好的,就是这三家中最好的。

以小吃大的例子在犹太经商史上并不少见。

在经营活动中,犹太商人通常不会为自己的实体规模小而自卑,也不会由此产生对大企业的畏惧。相反,他们还常常以小吃大,逐步扩展其经营领域和规模,以达到垄断地位。

20世纪60年代后期,一家公司试图吞并年营业额为其两倍的公司。该公司的总裁是一位犹太人,也是一位并购高手,该公司就是通过多次并购方式而不断壮大的。

为了完成“以小吃大”的伟业,这位犹太商人就以公司持有的股票做抵押,到银行贷款,用此贷款在市场上购买能够控制该公司的股权。

考虑到在证券市场上被并购的公司的股票并不多,大部分都控制在公司的大股东手中,公司除了在股市上买了一部分股票外又找到了该公司的股东,以高于市场价格又买下了一部分股票。

就这样,尽管被并购的公司的经营者很不情愿,也只有无可奈何地看着自己的公司被兼并。

犹太商人用实践证明,小并不可怕,只要活用商业法则,不畏强手,不仅可以做到小而壮,还可以以小吃大,由小变大。

不过,作为“小”者,在策划“以小吃大”策略时,必须仔细进行调查研究,确定切实可行后再拿出部分资金进行投资,以免偷鸡不成反倒蚀把米。

专攻弱者

犹太人逆向运用商业法则的非凡能力在金融市场也有所体现。金融投机家索罗斯算是一个典型代表。

一般人通常用“理性”看待金融市场,相信金融市场的信息是正确的,投资那些稳健增长的股票;而索罗斯却反其道而行之,不去追求那些“稳健”公司的股票,专炒那些“病态”的股票。

这是因为,很多人相信金融世界有自己的理性,找出决定股价与生俱来的逻辑就可以致富。而索罗斯认为金融市场充满混乱,具有难以用理性说明的复杂性。在他看来,市场的许多信息都是“过时”或充满“假象”与“偏见”的,把金融市场的动向看成是某个庞大的数学公式的一部分,想去测量它,根本行不通。

他深信,数学公式并没有主宰金融市场,主宰金融市场的是大众投资者的心里面,即群众本能,找出群众何时以及如何拥向某种股票或货币,成功的投资人就能抢到先机。

他还发明了一套“反射理论”。即是说,由于人类行为建立在对世界认识不完全的基础上的,因此用眼睛看到的东西可能是一种扭曲了的图像。在金融实践上,他积极运用这套“反射理论”,专攻“病”股票或“弱”货币。

在30多年的投机事业中,“专攻弱者”让索罗斯次次获胜。

1992年,索罗斯制造了欧洲汇率危机。由于他事先洞悉英镑坚挺与英国经济大衰退即将来临,便利用欧盟各国走向统一市场时存在的矛盾,放空意大利里拉以及比英镑处于劣势的其他货币。英国银行为了稳住英镑的形势,耗费了800亿美元的利润。

1994年,因为索罗斯看到了墨西哥在金融体制上的漏洞,索罗斯成功狙击了墨西哥比索,导致墨西哥比索贬值50%。

1997年在东南亚金融市场的“专攻弱者”的策略中,又一次让他大发横财。由于东南亚各国银行无节制地给房地产主的贷款长期回不来,导致国家资金周转不足。索罗斯在分析市场后,率先攻击了泰国铢,以房地产市场为中介,狂甩泰国货币换取美元,致使泰国铢大跌,美元升值,导致泰国公司倒闭,信贷公司和银行也出现障碍。

在这次的金融危机中,除了泰国之外,菲律宾、韩国、日本和印度尼西亚受到了重创,新加坡、缅甸、越南以及南太平洋地区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打击。而仅在1997年5月至7月,索罗斯就获利20亿美元。1997年10月,索罗斯故伎重演,又从香港股市获得了近35亿港元。

1997年,美国《福布斯》杂志公布的全球200名亿万富翁中,索罗斯名列第131位。可以说,是与“理性”观点相逆,专攻“弱”者的理论让索罗斯腰缠万贯的。

以退为进

有一所学校,每年都要举行一次智力竞赛。这一年,智力竞赛又拉开了序幕。报名参加比赛的有几百名学生,百里挑一,全校选出了6名最聪明的学生,大家都等着看哪一位能获得第一名。

校长把参加决赛的6名选手带进了教学楼第一层,指着6间教室,又指指大门,说:

“我现在把你们分别关在6间教室,门外有人把守。我看你们谁有办法,只说一句话,就能让门外的警卫把你放出去。不过有两个条件:一、不准硬闯出门;二、即便放出来,也不能让警卫跟着你。”

6位学生各自走进了一间教室,思考着如何用一句话,就能让警卫叔叔放自己走出大门。

3个小时过去了,却没有一个人成功。

这时,一个学生很惭愧地低声对警卫叔叔说:

“警卫叔叔,这场比赛太难了,我不想参加这场竞赛了,请您让我出去吧。”

警卫听了,打开了房门,让他走了出来。看着这个临阵退缩的小家伙垂头丧气地走出了大门,警卫惋惜地摇摇头。

然而走出大门的小家伙随即又回来了,他走到大厅里,对校长说:

“校长,您看,按您的要求,我办到了!”

就这样,这位学生运用逆向思维,以退为进,很轻松地赢得了“最最聪明的孩子”的称号。

小孩都知道的“以退为进”,也被犹太商人运用于经营活动中。

有一家犹太人开的洗涤公司。它的A种品牌产品深受家庭主妇的欢迎。然而该公司很快就得知另一家公司生产的B种品牌的同类产品即将打人市场,而且B种品牌可能更具有竞争力。

经过筹划,该公司做出这样一个决定,在B种品牌上市前,它将A种品牌产品从各商家的货架上撤走。在B种品牌上市后,再将A种品牌产品全部摆上货架。

这样一来,习惯于使用A种品牌的家庭主妇们忽然发现缺了一个好助手。她们这才意识到,A种品牌对她们是何等重要啊!

在B种品牌上市时,家庭主妇们又惊喜地发现,自己想念已久的A种品牌又回来了。于是,B种品牌上市所做的那么多的努力也被她们给忘记了。

由此可见,逆向运用商业法则不失为一个事半功倍的经营策略,只要善于用它,便能在省时省力的同时获得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