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让你的谈吐打动人心
6639400000041

第41章 在座的无不大笑。

浇花浇根,劝人劝心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动人心者莫先于情。”冰冷的态度、公事公办的言辞,都可能引起对方逆反心理。一位厂长沉着脸对一个迟到了一分钟的助理工程师厉声说:“迟到啦!——扣奖金!”把她说哭了。另一位厂长对一个因理发迟到的青年职工笑嘻嘻地说:“小伙子,这次改了发型,挺大方。但是今天迟到啦,快去车间多加把劲,把任务赶出来。”还有一位厂长对一个跑得气喘吁吁、满头大汗的师傅慢声轻语地安慰说:“别着急!看你跑得上气不接下气的,准是家里有什么事耽误了时间吧?”三位厂长抓出勤、抓纪律,目的一致,做得也都有道理,但效果却不同,原因就在于说服的语言形式有差异。第一位厂长板着脸训人,语言简单,缺人情味,效果是消极的;第二位厂长的语言则显得简单,原则性不够;而第三位厂长的话则充满了人情味和对下级的关怀,让人很受感动,效果自然大不一样。一位专售珠宝饰物的推销员,在推销时常说:“你漂亮,你先生最高兴了。”这时,原来犹豫不决、舍不得买的女性,会在为了使丈夫高兴的借口下,很快买下那件饰品。因为人人都有让人尊重的需要,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关心和爱护,哪怕是一句问候的话也会令人兴奋不已。当下属的都有这样的体验,某领导关心了他们,他们就会对其产生感激之情。尤其是当领导向他们问寒问暖,了解工作,询问生活上有什么困难时,他们心里就会感到热乎乎的,觉得其是一个好领导,不自觉地产生听从他指挥的愿望。你对我好,我也对你好!你不关心我,我也不关心你。这是人性的道理。关心别人,就满足了人们需要人关心的欲望,自然会引起人们的感恩之情;不关心别人,就剥夺了别人的这一需要,把别人置于孤独之中,当然也不会使别人对你产生好感。

美国汽车大王福特说过一句话:“假如有什么成功秘诀的话,就是设身处地地替别人着想,了解别人的态度和观点。”因为这样不但能得到你与对方的沟通和谅解,而且能更清楚地了解对方的思想轨迹及其中的“要害点”,瞄准目标,击中“要害”,使你的说服力大大提高。

俗话说:“浇花要浇根,劝人要劝心。”劝导者必须对被劝导者有较充分的了解,寄予深切的同情,才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1920年底,我党优秀的工人运动领袖邓中夏来到北京长辛店,在铁路工人中宣传革命道理。他和张太雷同志到处奔波,终于在1921年成立了一所劳动实习学校。学校成立了,报名上学的人却寥寥无几。原来,工人中普遍存在着这样的想法:“耍手艺的人,学这有什么用?”“我也不想往上巴结,费那个事干什么?”“要给窝窝头,我就去。”针对这些想法,邓中夏给工人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个长工,从小给地主干活,苦了大半辈子。四十几岁娶了媳妇,生了儿子。儿子长到十二岁,长工想起自己不识字的苦处,想送儿子去念书。这事让地主知道了,把长工找来问他:‘听说你想让儿子念书?’长工说:‘是的。穷人认几个字也好,不念书没记性哩。’地主冷笑说:‘穷人有气力不就行了?牛不是没念过书吗?牛不识字,不也一样耕田?’”听到这儿,工人们气愤地说:“这不是把我们穷人当牛马看待吗?”工人们一传十,十传百,全都气得要命。没过几天,许多工人都来报名上学了。邓中夏针对工人们的糊涂认识,选用了讲故事的方式,启发工人们的觉悟,从而大大增加了上学的人数。这种劝导是真诚的,心贴心的,因而卓见成效。如果一味批评、指责工人觉悟低,除了容易造成与工人更大的隔阂外,是别无益处的。

让反对者多说“是”想说服对方,不要开始就谈及你们的意见不同的事,而应着重彼此相同意见的事,你们彼此追求的目的是相同的,而你们惟一差别是方法上的不同,所以一开始你就要对方回答“是”,而千万不要让他说出“不”来,因为假若一开始双方就彼此不合,就算再说上千言万语,而且是句句实言,但是对方早已存下了不良的印象,再想使他改变过来,是不大容易的,所以与人沟通,先得迎合对方的心理,使对方觉得这次交谈是商讨,而不是争辩。道理何在呢?因为每个人都坚持他人格的尊严,他开头用“不”字,即使后来他知道这“不”字是错了,然而世上有几个人能接受认错,为了他的自尊,他所说的每句话,他都会坚持到底,所以,在说服时我们要绝对避免,不让对方一开头就说“不”字。在心理学的形态中,当一个人对某件事说出了“不”字,无论在心理上和生理上,比他往常说其他字要来得紧张,他全身组织——分泌腺、神经和肌肉都会聚集起来,成为一个抗拒的状态,整个神经组织都准备拒绝接受。要使别人说出“是”的反应,这技巧很简单,但往往被人们所忽略,因为人们有一个错误的心理,以为在开始必须与人意见相反,才显出自己的高贵和自尊,其实这是最笨的想法。一个性子激烈的人,与一个内向守旧的人讨论一件事,不用三言两语,就可以使这位守旧的人发怒,老实说,这样有何好处?在学校里对学生,在家庭里对妻子儿女,在商场中对顾客,要是一开口就使人不快,那你得用神仙的智慧与忍耐才能使他们改变他们已经决定的见解,千万不可逞一时快意触犯对方。在这里用一位姓林的推销员做例子。他是一家电器公司的推销员,这是他自己说的故事:

在我推销的区域内有一家大工厂,我认为它是我未来的一位大主顾,我费了几个月的时间,用了多少口舌,最后总算得到了一小笔订单,即几个马达,假如能使他满意的话,可能会有大批的订单,这也是我最殷切期望的。三星期后,我去那家工厂看看反映,当我遇到那位总工程师,他第一句话对我说:“林先生,以后我不能再买你的马达了。”这使我大吃一惊,所以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因为你们的马达太热,我的手都不敢放上去。”我知道和他争辩是没有好处的,这是我以往不知多少次失败得来的教训,因此我用柔和的方法,使他开头就说“是”。我说:“黄先生,你的话不错。马达外围烫手是不好的,你所需要的是发热不超过协会规定的一架标准的马达,发热可以较室内温度高上华氏七十二度,我说对吗?”他说:“是的,但是马达四周烫手,都超过了规定的度数。”我不与他争辩,我仅仅问他:“当时工厂室内的温度是多少?”他说:“噢!大约是华氏七十五度吧。”我说:“对了,室内的温度再加上马达本身发热七十五度,那一共是一百四十七度呀!手将被烫坏了呢!”他听了这些话什么也不说,仅点点头,于是我又对他建议:“黄先生,你不可以把手放在马达上,你认为这意见对吗?”他于是承认说:“我猜想你的意见有道理。”我们又随便地闲谈了一会,他喊他的秘书来,约定在下个月订购我们三十五万元的货物。我从多少年的失败经验,才学到让别人说出“是”的艺术,反之与人争辩是无效的。

这种说服的方法,是两千年前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所用的,这种“苏格拉底式的辩证法”就是以得到对方的“是”的反应,他问的问题,都是得到反对者的同意,使对方不断地说着“是”,无形地把对方的“非”的观念改变过来。记着我们今后要说服别人的时候,就要使对方多说“是”,使对方减少反感,所以你要得到对方同意,要让他在交谈中时时说“是”。

灵活多变的劝导《战国策·齐策》中有这样一个故事:齐国贵族田婴打算把自己的封地薛城的城池大建一番,许多门客为这件事去进谏劝阻,田婴都未听从。而且,越劝越烦,田婴干脆对把门的人说,再不要为进谏者通报了。这时,又来了一个齐国人。这人对把门的说:“我进去只说三个字,多一个字,甘受烹刑。”田婴一听,这是个什么人呢?他要说什么呢?很奇怪,便接见了他。齐客快步进入厅堂,说了三个字:“海、大、鱼。”说完,转身就走。田婴莫明其妙,忙说:“请你等等,说下去。”齐客道:“小人我哪敢把死当儿戏呀……”田婴道:“不必担心,你继续说吧。”齐客便说:“您没有听说过大鱼吗?网捞不住它,钩牵不住它。要是碰到失水的处境,那么小小的蝼蚁也可以任意去咬噬它了。现在呢,齐国也是您的水啊!您的力量在于有齐国的庇护,为什么要把立足之处放到小小的薛城去呢?失掉了齐国的庇护,即使将薛城加高接上青天,还是没有用的。”田婴恍然大悟,说:“好!”立刻停止了筑城工程。这是个有名的“劝人”的故事。劝人有难有易。像田婴这样关门拒谏的人,劝导起来就很难。那个齐客真有办法,先信誓旦旦地说:“只说三个字。”用这样的方法,得以通报进门。一开始,还真遵守诺言,没头没尾地说了“海、大、鱼”三个字,转身就走,用三个含义不明的字来吊田婴求解的胃口。田婴果然上钩了。允许他“继续说”。这时,他才将劝谏之辞和盘托出,最终打动了田婴,达到了阻止筑薛城的目的。

说反话也是劝谏者常用的妙语。《人物志》中有这样一则小故事:有个叫刘分汝的人到宰相王安石家拜访,正遇上一位客人在替王安石出主意,说是排干了山东的梁山泊,便可增加良田万顷,只是需要解决贮水之地。王安石听了,认真思考起来,好久也未决断。刘分汝忍不住了,高声说:“这事不难解决!”王安石高兴地向他请教,刘分汝说:“只要另外开凿一个梁山泊,就足以贮存这些排出的水了。”刘分汝明明不同意那个客人的“馊”主意,但又不便明说,便假意附和,用说反话的方法,指出了这个主意为什么是“馊”的,这个故事的结尾没有写王安石的反应,但是,王安石准会理解刘分汝的语言的。这样的劝导,有时比苦口婆心地直接阻止收效要大。

回避禁忌,别“惹火烧身”施行劝导说服,是为了起到激励斗志、抚慰创伤、协调关系、导向引路的作用,就其本质而言,它是一种与人为善的美好情操,也是社会成员应该履行的道德义务。然而,为什么有的人怀着一片诚意,苦口婆心地进行说服,到头来不仅得不到对方的感激,反而受到周围舆论的讥讽和指责呢?其根本原因是犯了劝导说服之大忌。

(1)忌激化矛盾

大量的说服事例表明,因说服而使矛盾更加激化了的情况,主要有两类:

第一类是强化了对方本来就不该有的消极情绪,从而火上浇油,扩大了事态。第二类是“惹火烧身”。因说服方法不当,激怒了对方,使对方把全部的不满和怨恨情绪都转移到了你身上,你成了他的对立面和“出气筒”。经验告诉我们:要成为一个有修养的说服者,就要有涵养、有博大的胸怀和宽厚仁义的气质。遇到上述情况决不可为了顾全自己的面子而反唇相讥,以牙还牙,使玉帛变干戈。

(2)忌急于求成

人们常说,善弈棋者,每每举一而反三。做别人的思想工作也好比下棋,也要珍视这“三步棋”的做法,要耐心细致,再三斟酌。如果条件不具备就急于求成,不瞻前顾后,总想一劳永逸,其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成”效甚微,甚至把矛盾激化。

(3)忌反常批评

必须努力克服以下几种不正确的批评方式:

——批而不评式;

——阿谀奉承式;

——隔靴搔痒式;

——褒贬对半式;

——自我否定式;

——自我吹嘘式。

以上几种不正确的批评方式,均属于说服的“败笔”。要想使说服达到转变对方态度、修正对方错误的目的,就应该正确运用批评的武器,切忌简单化和庸俗化。

(1)忌官腔官调

要克服官腔官调,最主要的是应该增强普通人的意识,以普通人的姿态出现在人们面前,彻底改变那种高高在上、惟我独尊、主观武断的官僚作风和指手画脚、发号施令的作风。

还必须注意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慎用套话,加强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5)忌空洞说教

要避免空洞说教,尤其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下工夫:

——道理要入辙合拍;

——思想观点要明确;

——语言要朴实新颖。

(6)忌不分场合

如果不分场合、信口开河、不管人前人后、指名道姓地施行对人说服,结果往往不佳;搞不好还会出现与说服者的良好动机截然相反的说服结果。

巧妙设置说服的收场一次说服,经过双方的思想交锋,不管你大获全胜,还是双方势均力敌,总是要有个收场的时候。怎样收场,这里面也大有文章可做。说服的收场,若能收到使对方感到意犹未尽、余音绕梁、不绝于耳的效果,则是最为圆满的了。一次说服,进入收场阶段,所面临的情况通常有两种:一种是对方愉快地接受了说服者的说服,诚恳地表示要按照说服者的意见去处理问题。另一种是他根本不想接受说服者的规劝,不管你怎么告诫,他依然我行我素,固执己见,认准一条死理,棒打不回头。如果经过一番思想交锋,对方的思想堡垒已被击溃,他心中的闷锁终于被打开,此刻,被说服者精神上就会获得某种程度的安慰,这是人之常情。然而,作为说服者,千万不要以为说服工作已经大功告成。说服对象虽然接受了别人向他陈述的道理,但并不等于掌握了处理问题的具体方法。方向明确了,路又该怎么走呢?还需有人把他扶上马,送一程。因而,说服者还有责任为他指点迷津,告诉他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对方根本不服从规劝,依然固执己见,出现了久说不服、久感不化的局面,说服者也不必操之过急。这时候,你应该冷静下来,巧妙地结束这次谈话。所谓“巧妙地结束”,是为了防止进一步激化矛盾,避开其情绪高峰,等待相对成熟的时机,绝不是遇到矛盾绕道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妨跟他这样说:“你暂时不能接受我的意见,这不要紧,你可以把我的话带回去,认真思考一下,我相信,你早晚会明白过来的。”“时间已经不早了,你也该休息了,有不同意见,我们改日再讨论。”“也许你认为我对你的批评太苛刻,一时难以接受。这我并不想勉强。我建议你再找其他人谈谈,听听他们的看法,过两天咱们再交流一下。”除了以上两种情况以外,还经常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对方虽然改变了与说服者针锋相对的态度,并对说服者所讲的道理产生了认同心理;但出于虚荣心,不想当面向人表示“屈服”,不想在说服者面前“掉价”。遇到这种情况,说服者要尽量满足对方的心理需要,不必“逼”着对方当场表态,应当多从正面鼓励他,对他初步形成的认错态度给以充分肯定,促使他确立起改邪归正的道德意志,下决心弃旧图新。

永远处于主动的地位应变,就是在事态发生突变的危急时刻,采用恰当的措施,摆脱不利的局面,应变是衡量交谈者口才的重要标志,特别是当代社会生活中,没有应变能力,会失掉很多成功的机会。

在交谈中,有人向你发难,把你置于窘境,这时就需要应变。这种应变,难就难在既能回击,又不能失礼。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临事之智》中云:“大凡临事无大小,皆贵乎智。智者何?随机应变,足以得患济事者是也。”从一定意义上说,智者便是能随机应变,见风使舵之人。应变的最终目的是使自己永远处于主动地位,驾驭事态发展,以实现既定目标。有一些场合中,人们总是会碰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也许是自己言语失态,也许是周围环境令自己始料不及,也许是对方反应不如事先预料的那样敏捷。在这种情境下,人们有必要学会控制环境,也就是要随机应变,控制局势,才不致使自己进退两难。我国一个著名女作家访美期间,一次应邀到某大学演讲。大学生们思维活跃,给作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她也都给以直率的答复。突然,有人问道:“听说你至今还不是中共党员,请问你和中国共产党的私人感情如何?”显然,这样的问题是比较棘手的,很容易使人陷入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作家略微沉思了一下,答道:“首先,我很佩服你。你的情报很准确,我的确不是中共党员。但是,也许你还不知道,我的丈夫是个老共产党员,我们在一起生活了几十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丝毫离婚的迹象。由此可见,我跟中国共产党的私人感情还是很深的嘛。”话音未落,博得了满堂的喝彩声。尴尬局面的出现,往往是刹那间的事情,如果缺乏镇静,大惊失色,那只能是手足无措,乱上添乱。所以,遇到这样的场合,首先要做的就是保持冷静,然后随机应变,机智巧妙地应付尴尬,甚至将尴尬转给对方。萧伯纳经常在他写的戏中揭露、讽刺资本家的丑恶面目。一次,一个资本家想在大庭之众之中羞辱萧伯纳一番,他挥着手大声说:“人们常说,伟大的戏剧家都是白痴。”萧伯纳毫不生气,反而十分潇洒地笑了笑,随即回敬道:“亲爱的先生,我看你就是当代最伟大的戏剧家!”一次,小张下班回家。只见妻子和母亲为一件小事闹翻了天。他母亲流泪指着小张说;“都怪你给家里带来了一只母老虎!”妻子则声嘶力竭地冲着小张喊道:“你们娘俩合伙来欺负我!”此时,婆娘俩拉开了决战的架势。此情此景,小张若上前劝架恐怕无济于事。猛然,他急中生智,大叫一声“疼死我了!”然后双手捂着肚子往下蹲,哼个不停。这招真灵,婆娘俩立即停止了“内战”。妻子问丈夫怎么样,母亲急忙拿药,还问要不要请医生。等他“胃疼”过后,她俩的一场“干戈”也偃旗息鼓了。1966年,现代著名文学家林语堂从美国回台湾定居。同年6月,台北某学院举行毕业典礼,特邀林语堂参加,并请他即席演讲。安排在林语堂之前的几位颇有身份的演讲者,发表了冗长乏味的演讲,令台下听众昏昏欲睡。轮到林语堂时,他抬腕看了看表,已是十一点半了,于是就改弦换调。他快步走上讲台,仅说了一句话:“绅士的演讲应该像女人穿的‘迷你裙’,越短越好。”然后就结束了演讲。他的话一出口,大家先是一愣,几秒钟后,会场上“哗”地响起一片笑声,接着与会者用最热烈的掌声表达他们对这位优秀演讲家的拥戴。在第二天台北各大报纸上均出现了“幽默大师名不虚传”的消息。看来,即兴演讲者有口才还不行,还要有随机应变的机智。

运用你的机智和幽默令人尴尬的场面也许人人都经历过,当你陷入某种难堪境地时,默不作声或者动怒,都难以摆脱窘境,而有时一两句机智、巧妙的话却可以打破沉寂,化解难堪,使你心中不快,烟消云散。如:美国总统林肯在一次讲演中,一位先生递给他一张纸条,林肯打开一看,只有两个字“傻瓜”。林肯镇静地说:“本总统收到过许多匿名信,全都只有正文,不见署名,而今天正好相反,刚才那位先生只署上了自己的名字,却忘了给我写信。”机智和幽默如果运用得适当,是可以带给人们欢悦,遇事化险为夷的。你正在兴致勃勃地向你的朋友讲述你怎样从池塘里钓上两条大鱼,你的妻子却在一旁插话说:“别信他的!他钓了两天,一条小鱼影儿都没见着,那两条是花钱买的!”你正在和你新结识的女友吹嘘:“我最近上了一个戏,是我头一次独立执导,故事非常精彩,上映后一定会轰动。”旁边却走过来一个朋友:“嘿,不怕西北风闪了舌头!姑娘,别听他瞎编,他哪是什么导演,只是个场记!”你正在帮助你的邻居修理电视机:“原因可能在天线,也可能是显像管出了毛病……”这时,你的亲戚走来:“嗨,他只会拆零件。前些天我家那台彩电,没修前能看两个频道,有影没声,让他一修,只能收一个频道,没影没声。”妻子、朋友、亲戚之间,有时会开玩笑似地揭你的“短”,弄得你有点下不来台。你想默认又觉得窝囊,想还口又无多少道理,于是脸红口吃。怎样从困境中解脱出来?不妨运用幽默的语言、滑稽的表情和笑料冲淡这种使你尴尬的处境,活跃气氛。你可以接着妻子的话说:“不错,我往池塘里扔了五块钱,那两条鱼就自动跳进我的网兜里了!”你可以接着朋友的话说:“场记怎么啦?导演都得先干场记,不信你去问问!”你可以接着亲戚的话说:“每架电视机都有不同的毛病,修不好你的,不见得修不好他的!”当遇到别人“揭短”时,先不要怀疑对方是否别有用心,更不能反唇相讥。如果羞怯万状,即不能正常地保持沉默,又不能机智地改变处境,以至失态,那就显得有些“小气”了。而保持泰然自若的风度,暂时把“揭短”抛置一边,寻找别的话题,或者点支烟,端起一杯饮料,转移人们的视线等,才是宽宏大量之举。当然,最佳方案是急中生智的幽默感。一位作家刚发表一部小说,评论界赞誉之声鹊起。另一位作家却不以为然,跑去问他:“这本书还不赖,是谁替你写的?”他答道:“哦,谢谢你的称赞,不过,是谁替你把它读完的?”幽默的回敬,对惯于揭“短”者也是一种战术。幽默与机智,在交际上可以压倒别人,显出你自己的聪明之处,也可以引起他人的兴趣,可缓和紧张的局面,可以使大家欢乐。用机智和幽默去引起他人的兴致,别人对于你将会十分感激的。一句笑话可以像一缕阳光似的驱散重重的乌云,一切的怀疑、郁闷,都会在一句恰当的笑话中消散无踪。张大千是我国著名的画家。他颏下留长须,讲话诙谐幽默。一天,他与友人共饮,座中讲笑话,都是嘲弄长胡子的。

张大千默默不语,等大家讲完,他清了清嗓门,态度安详地也说了一个关于胡子的故事:

三国时候,关羽的儿子关兴和张飞的儿子张苞随刘备率师讨伐吴国。他们两个为父报仇心切,都想争当先锋,这却使刘备左右为难。没办法,他只好出题说:你们比一比,各自说出自己父亲生前的功绩,谁父的功劳大谁就当先锋。”

张苞一听,不假思索顺口说道:“我父亲当年三战吕布,喝断坝桥,夜战马超,鞭打督邮,义释严颜。”

轮到关兴,他心里一急,加上口吃,才说了一句“我父五缕长髯……”就再说不下去。

这时,关公显圣,立在云端上,听了儿子这句话,气得凤眼圆睁,大声骂道:“你这不孝之子,老子生前过五关斩六将之事你不讲,却在老子的胡子上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