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年轻人一定要懂得的职场规则
6637100000007

第7章  职场求人的规则

张开人际关系的网

所谓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体指是人与人交往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在不同的环境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人与人之间会形成不同的人际关系,或者叫人际网络。这些人际关系大体上可以分为3类。

(1)以“感情”为基础的各类人际关系。这种人际关系是以人的感情为基础的,它包括亲情、友情和爱情等。

(2)以“利害关系”为基础的人际关系。这种人际关系是因人与人之间的某种利害关系而形成的。如同事、同学、上下级、买卖合同形成的关系等。

(3)陌路关系。是指因为偶然原因相互之间发生的一定的交往关系,一般是指萍水相逢关系。如问路、乘车时与某人暂时形成的人际关系。

茫茫职场每个人都是沧海一粟,要想获得别人的重视、要想出人头地并不是容易的事情。那么,如何去实现自己经济发达、事业有成、人生价值扶摇而上的夙愿呢?这就要借用某种媒介去赢得他人器重,就是要通过认真的分析,发现自己可以利用那些能够引人注目的强项和优势,把自己推销出去,让能够帮助你发展的人们给予你重视,进而赏识你、器重你,辅佐你顺利发展,实现夙愿,这就是人际关系的妙用。那么,如何发展自己的人际关系呢?这就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利用的资源。

玛丽大学毕业后,到一家旅行社工作。在这里她是那么普通,以至于没有引起上司的注意。然而,这个玛丽可是一个有着较高文化修养和较强公关能力的好苗子,她不仅有出色的工作能力,而且还有很深的文字功底,曾在多家社科报刊上发表过旅游公关题材的文章,对旅游公关和经营有独到的见解。为了开掘利用“人脉资源”,把自己推销出去,进而达到在事业上很好地发展自己的目的,玛丽便寻机去向总经理汇报自己对开发旅游资源、做好旅游公关的设想,并送上载有自己文章的刊物。如何寻机呢?这可难坏了玛丽。最后在一次不经意的同学聚会间,谈及此事,同学的亲戚认识玛丽的上司的老婆。由此,玛丽的文章及个人都被推荐到了总经理那里。

虽然在很多人眼中,这个弯子绕得有点儿大了,但玛丽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的做法还是收益颇丰的。总经理浏览了刊物的文章后说:“你的文章很有见地,这些问题我还没想过呢。你经常在媒体上发表文章吗?”玛丽答:“总经理别见笑,我虽已发了近百篇文章,但这只是雕虫小技。”数月后,玛丽被调到公关部,让她从事旅游公关工作。一年中,玛丽实施了多例公关策划,使自己的才能得以充分发挥,公司效益大幅上扬,由此,她更加赢得了总经理的器重,被委任为公关部经理。玛丽通过同学关系、亲戚关系等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人脉资源,赢得了上司的器重,实现了自己凸显和发挥才能、发展事业的愿望。这是每个职场人士都必须发扬的好的做法,也是积极面对人生的一种态度。

职场中还有很多途径可以帮你铺开人际网络,只要你去用心地思考和挖掘。比如,赢得强者的体恤就未尝不是一种很好的人际交往策略,记住这与求得可怜迥然不同。在生活中,优势者对劣势者、强者对弱者的体恤,是一种遵循世道人心法则的智行善举,它往往会在人群中产生向心效应,提升自己的尊者风范、亲者风度,其“人脉资源”就会有效地被你发掘利用。这也是铺开自己人际网络和提高自己人际网络质量的重要途径。

再比如,乐善好施的做法也往往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人际收获”。俗话说:“善有善报。”中华民族自古至今一直传承着感恩相报的传统交际心理和情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被世人奉为道德行为准则。所以,以这种传统的交际理念去开掘利用“人脉资源”,仍然有着强大的惯性作用,同样会使你的人生出彩。乐善好施,也许有时并不能及时得到回报,但广泛而长期地助人,有朝一日总会遇到贤人并以恩报恩,你的“人脉资源”也会由此而如意地被开掘利用。因此,“助人而人助”这句话在人际交往中,在你开掘利用“人脉资源”去发展和壮大自己事业的过程中,定会得到有力的印证。因此,人际关系的建立不能操之过急,是需要先付出才能得到相应的回报的。

“攀爬关系”有方法

在职场中要建立属于自己的人际圈子,最重要的就是主动去攀关系,而攀关系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先做一个追随者。当你逐渐被每一个自己追随的人接纳时,你的人际网络也就逐一地建立起来了。

初入社会的你首先要与同事攀好关系,包括与自己的直接上司、与部门里最受尊重的同事、与团队里资格最老的前辈。特别是那些业务精良,自己以后开展工作需要求助的对象,哪怕是与自己一样新进的员工也不例外。因此,锻炼自己“攀爬关系”的才能就先从与上述各类人之间的关系开始吧。

1.正确、得体地称呼每一位同事。

正确得体地称呼同事,往往能够融洽和增进同事之间的亲密关系。每个人都有一种特殊的情结,就是喜欢别人呼唤自己时的声音与神情。切记不要放弃每天在办公室称呼每位同事的机会,甚至不妨有意制造一些称呼同事名字的机会。不管你信不信,这样做可以使你变得更亲切。

2.做个快乐的人并将快乐传递给每一位同事。

全世界的任何场所都需要快乐,任何集体都欢迎快乐的人。虽然工作是严肃的,但没有人规定工作中一定不能有乐趣,反而同事相处有一个自己喜欢的环境,会工作得更卖力、更持久、更有高效率。所以,不妨试着让同事在工作的疲累中华点时间取乐一下,既可作为休息,又可增进同事间的友情。衡量自己能否与同事融洽相处的标准之一,就是看自己能不能与之一起玩乐、一起享受和分享快乐。不妨一试哦!

3.做个有心人,必要的时候以感动啦近彼此距离。

每个人都有自己在意的日子或者事情,比如生日、结婚纪念日。在这些时候,送上自己最真的祝福,往往能使对方感动不已,从而拉近你们之间的距离。记住,在同事特别的时日,别忘了送一份特别的礼物。这种礼物不一定要多贵重,但一定要特别,特别到对方终生难忘。

4.真诚地帮助同事,其实就是在帮助自己。

正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就是这个道理。真心地爱同事、帮助同事,实际就是在帮助自己。有的人,在同事间的所有抱怨声中都有他。他从不把办公室的中心价值、同事们的口号和约定放在心上,他总是一切以自己为重,有时自私到不惜为煮熟一颗自己的鸡蛋而烧掉别人的一栋房子。这就是老百姓常说的害群之马。因此,我们要养成爱同事的习性,爱同事其实就等于爱自己。因为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社会,人们更注重团队的协作,而你作为团队的一分子,不仅一天中要有比和家人在一起更长的时间与同事在一起,你的成就大小、快乐多少都与同事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并且,同事间早已生成一种存亡与共的亲密关系,任何一个人都可能影响到你,你也可能影响到任何一个人。所以,不要做那个害群之马,要做关爱同事的知心人。

5.不吝啬自己对同事的崇拜,并坚持用语言和行动表达。

每个同事身上都有值得自己学习的东西,都取得过令自己羡慕的成绩。这时候,可以将自己的羡慕之情溢于言表。虽然人们一向看重了不起的成就,但是,不要忘了每天频繁地发生在身边的一些小事,比如同事专业考试得了好成绩,比如同事一通电话后讲定了一单新合同,比如同事想出一个简单的方法解决了困扰大家许久的问题,你不能仅仅是心存赞赏,你的赞美与赞赏要让他人知道。这种让他人知道的方法有许多。亲口将你的赞美说出来,再送他一样小东西做奖品,这份奖赏无须刻意去找。它可以是一杯热茶,一枚水果,也可以是一叠从办公桌上顺手拿起的公司便笺。总之,不要忽视取得“小成绩”的同事,要将自己的赞美恰当地送给每一位同事。

“礼”多人不怪

送礼,是一门学问。送礼的功夫是否到家,能否做到既不显山露水,又能打动人心,这是求人能否成功的关键。从客观上讲,送礼受时间、环境、风俗习惯的制约;从主观上讲,送礼因对象、因目的而不同。一般来讲,送礼的目的都是很明确的,无非是有求于人和联络感情,后者的实质目的也是将来有事互相照应罢了。因此,我们要掌握的就是送礼这门艺术的各种技巧。

1.送礼要因人而异

送礼最忌讳的就是千篇一律,不能投其所好。送礼时,要针对不同性格、不同地位和品位的人,所送礼品也各不相同。一个事业心很强的人,在生日或喜庆之日,若能送些含有“大展宏图”“马到成功”之意的礼品,他定会心满意足;给一个艺术气息很浓的人,送一些大俗的东西,一定会引起别人的厌恶;送礼对象是一个商人,就一定要送些“财源广进”“生意兴隆”之类的礼品。只有投其所好,才能一举打开局面,否则还不如不送。

2.认清送礼的时节

一般送礼都是要有些噱头的,而节日和一些特别的日子无疑就成为不用费心费力寻找的“噱头”。如“每逢佳节倍思亲”,自然会让人想到与亲人团聚,这时不妨送上一些吉祥、团聚之物;“六一”儿童节,大人就会考虑给小孩送些玩具、学习文具之类的礼品。因此,在不同的时间,赠送不同的礼品,将表达不同的感情。千万不能送不合时宜的礼物,这样会使对方觉得你的诚意不够,有糊弄了事的嫌疑。

3.送礼的环境要分清楚

每次送礼都是有一定环境和场景的。比如,“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是情人离别的意境,如送上饰品之类则更能表达情人间的绵绵真情。火车的一声长鸣,四年同窗,今朝各奔天涯,给亲爱的学友留下一本纪念册或精美电话簿,自是情深意长。不同的环境是需要不同方式和不同礼物来表达心意的。

4.送礼时要遵守约定俗成的定律

在中国与外国,在民族与民族之间,都有很多不同的风俗。因此,要切记“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这句话,送礼物时要做足功课再出手。在中国,汉族人有些地方春节喜欢送猪肉类食物,这在回族或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度里则是诬蔑祖宗的象征。所以,千万不要在风俗上伤了对方的心,否则是很难挽回的。

5.注意交接礼物时的方式方法

礼物最好当面送。当面送礼时,应双手奉上礼品。西方人接受礼物的习惯是当面打开包装,欣赏一下礼品。有时,送礼的人还可对礼品做一些介绍性的说明。

6.礼物“分量”要适中

我国自古就有“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典故。礼品要轻重得当,讲究适度原则。一般来讲,礼品太轻意义不大,很容易让人误解为瞧不起他。尤其是对关系不算亲密的人,更是如此。而且如果礼太轻而想求别人办的事难度较大,成功的可能几乎为零。但是,礼品太贵重,又会使接受礼品的人有受贿之嫌,特别是对上级、同事更应注意。除了某些爱占小便宜又胆子特大的人之外,一般人就很可能婉言谢绝。即使收下,也会付钱,要不就会在日后必定设法还礼,这样做岂不是强迫人家消费吗?如果对方拒收,你钱已花出,留着无用,便会生出许多烦恼,就像人们常说的“花钱找罪受”,何苦呢?因此,以对方能够愉快接受为尺度,选择轻重适当的礼品,既能联络感情,又使对方欣然接受,而且还能保证办成所求之事。

7.态度一定要友善,言辞要得体

送礼能否达到预期效果,态度、语言和行动也是十分重要的。平和友善、落落大方的动作并伴有礼节性的语言表达,正是受礼方乐于接受的。那种像做贼似的,悄悄将礼品置于桌下或房间某个角落的做法,不仅达不到馈赠的目的,甚至会适得其反。在对所赠送的礼品进行介绍时,应该强调的是自己对受赠方所怀有的好感与情义,而不是强调礼物的实际价值。否则,就会让对方觉得有重利轻信之嫌,进而影响办事效果。

总之,送礼是一门学问,值得我们每个人好好研究。

赞美的力量

赞美的力量是巨大的,赞美的力量是顽强的。得到他人的赞美会使你自信满满,给予他人赞美会使你更加快乐。赞美往往能够拉近你与对方的距离,自然也就会使你的求人之旅变得更加平坦。赞美的力量如此神奇,主要是因为对方的自尊心得到了满足。戴尔·卡耐基认为,正常人有健康和生命的保护、食物、睡眠、性生活的满足、子女们的安全、自重感等基本需要,而既深切又难以满足的是自重感,这是一种痛苦的,而且亟待解决的人类“饥饿”。如果谁能诚挚地满足这种内心饥饿,谁就可以将人们掌握在他的手掌之中。林肯也说过:“人人都喜欢受人恭维。”

“人类本质里最深远的驱策力,就是希望具有重要性。”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说。想想吧,你的老板多久没有赞美你了?你又有多久没有赞美你身边的同事、朋友或家人了?

从前,一个村庄里有两个猎人。有一天,两人分别打到两只兔子回家。猎人甲的妻子冷漠地说:“你一天只打到两只小野兔吗?真没用!”甲猎人不太高兴,心里埋怨起来,你以为这两只兔子很容易打到吗?第二天,他故意空手而回,让妻子知道打猎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猎人乙的情况则不同,他的妻子看到他带回了两只兔子,顿时欢天喜地:“你一天打了两只野兔吗?真了不起!”乙猎人听了满心喜悦,心想两只算什么。结果,第二天他打了4只野兔回来。两句不同的话,产生了完全相反的结果。可见赞美是能够给予人力量的。

一位美国青年去长岛看望亲戚。有一天,他与爱人的姑妈在家中闲谈。青年人热忱地赞美老姑妈家的老房子,问:“这栋房子是1890年建造的吗?”老姑妈回答:“正是那年建造的。”青年说:“这使我想起,我出生的那栋房子——非常美丽,建筑也好。现在的人都不讲究这些了。”青年人的话使老姑妈十分高兴,她怀着回忆的心情说:“这是一栋理想的房子,我们梦想了多少年,没有请建筑师,完全是我和我丈夫自己设计的。”高兴之余,她带着青年去各个房间参观。青年人对她珍藏的法国式床椅、英国茶具、意大利名画和一幅曾经挂在法国封建时代宫堡里的丝质帷幔大加赞美,使得老姑妈笑逐颜开。她执意要把她的一辆崭新的派凯特牌汽车送给青年人。青年人不肯接受老人的汽车。老姑妈坚持说:“这部车子是我丈夫去世前不久买的,自从他去世后,我一直没有坐过。你欣赏美丽的东西,我愿意送给你。”年轻人瞠目结舌,他没有想到自己的赞美会使姑妈这样有感触,更没想到的是“赞美也能出效益”。

当你去求人做事时,一定要运用好赞美的武器,因为它可以使你与对方进行有效的沟通和缩短彼此的距离。美国“钢铁大王”卡耐基,在1921年付出一百万美元的超高年薪聘请一位执行长夏布。许多记者访问卡耐基时问:“为什么是他?”卡耐基说:“因为他最会赞美别人,这也是他最值钱的本事。”因为人总是喜欢被赞美的,无论是6岁的孩子还是古稀的老人都一样。赞美是欣赏和感谢,它给人的喜悦是无法比拟的。一张冷漠的面孔和一张缺乏热情的嘴是很令人失望的。因此,赞美也是一种难得的竞争力,具有这种能力的人也就具备了特殊的竞争力。

那么,怎样去赞美别人呢?这个尺度又该如何把握?

1.赞美要针对一件事,而不是人

当你要赞美一个厨师时,你要告诉他:你一星期有一半的时间会到他的餐厅吃饭,这就是非常高明的恭维。美国著名小说家柯恩是铁匠的儿子,他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可他在去世时,却是世界上最富有的文人。他喜欢诗词,读遍了罗赛迪的诗,还写了一篇演讲稿,歌颂罗赛迪学术上的成就,并且送了一份给罗赛迪。罗赛迪很高兴,认为一个年轻人对他的才学有这样高超的见解,一定很聪明,就请这个铁匠的儿子来伦敦当他的私人秘书。柯恩的一生由这份赞美而彻底改变,并最终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赞美不是阿谀奉承

赞美不是恭维和感激的话,也不是阿谀奉承。如果你的赞美毫无根据,只是说“你真是太好啦”或者“我对你的佩服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之类的话,恐怕没有什么人会认为你真的是对他们充满善意吧!所以,一定要把握好赞美的度和出发点。

3.赞美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定要真诚

赞美绝不是虚伪,一定要真诚。如果硬是把一个人的缺点或者不足拿出来大赞特赞,怎么会引起别人的好感?

4.有求于人,赞美先行

赞美往往是求人或者打开局面的先行者,一定要加以利用。柯达公司的伊斯曼发明了透明胶片后,电影的摄制获得了真正的成功。同时,也使他本人成为巨富。但他和普通人一样仍然渴求着别人的赞赏。伊斯曼建造伊斯曼音乐学院和凯本剧场纪念他的母亲。纽约优美座椅公司经理爱达森希望能承包该剧场的座椅工程。但是,伊斯曼极忙,非常严肃,脾气又大。如果你占用了他5分钟以上的时间,你就别打算做成这笔生意了。当爱达森被引进伊斯曼的办公室,他正忙于工作,抬起头摘下眼镜问来人有何见教?爱达森说:“伊斯曼先生,我很羡慕你的办公室。如果我有这样一问办公室,我一定很高兴在里面工作。我是从事室内木制品经营的,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漂亮的办公室。”伊斯曼高兴地说:“谢谢你提醒了我已经差点忘了的事,这间办公室我确实非常喜欢。可现在工作忙,没把太多精力放在这上面。”接着,他兴致勃勃地向爱达森介绍起办公室的英国橡木壁板、自己设计的室内陈列等。从办公室的设计又谈到慈善捐赠和自己的创业过程。5分钟早就已经过去了,爱达森自然也获得了自己想要的合同。

把握求人的时机

生活对每个人说:“你必须求人。”可是,很多人并不赞同这种观点。为了证明“你必须求人”是正确的,我们看下面这个故事。

战国时期,有个名叫许行的楚国人来到滕国。他和自己的几十个门徒穿着粗麻织成的衣服,靠编草鞋、织席谋生,以能自耕自足、不求他人为乐,并据此指责滕国的国君不明事理。在许行看来:人不能依赖别人,不能向人求助。所以,身为一个真正贤明的国君,他既要替老百姓服务,还要和老百姓一样自耕自食。如果自己不耕种而要别人供养,那就不能算作是贤明的国君。一个叫陈相的人把许行的所作所为及其主张告诉了孟子。孟子问陈相:“许行一定只吃自己耕种收获的粮食吗?”陈相回答:“是的。”孟子接着又问:“那么,许行一定自己织布才穿衣吗?他戴的帽子也是自己做的吗?他煮饭的铁甑都是自己亲手浇铸的吗?他耕作用的铁器也都是自己亲手打制的吗?”陈相笑着回答:“都不是的。这些物品都是他用米、草鞋、草席这些东西换来的。”孟子说:“既然是这样,那就是许行自己不明白事理了。”孟子和陈相的这段对话说明,谁也不可能在不求于人的条件下获得生存和发展。社会本身就是一个互帮互助的关系网,就像这个人向往的天堂。

一个人找到上帝,目的就是想亲眼目睹天堂和地狱的区别。上帝没有直接告诉他答案,而是带他去地狱。地狱里放着一口装满食物的大锅,这里的人却一个个骨瘦如柴。他们每个人手中都拿着一个长柄的勺子,柄太长,食物送不到嘴边,更不用说送进嘴里了。因此,他们吃不到食物。接着,上帝又带着这个人去天堂。同样的大锅,同样的长柄勺,天堂里的人却愉快而饱食。原因也很简单,因为他们都是互相喂着吃饭的。

这个故事说明,生活中无论任何事情,都必须靠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互助,人与人之间离不开互求互助、互帮互援。当人与人之间相互友爱、互相帮助,生活就是天堂;反之,就是地狱。你会选择住在地狱还是天堂?相信即使是初入社会的人也会对这一问题有深刻的认知。

求人的最终目标是成事,那么,如何才能获得别人的帮助,使自己能够完成想做但凭自己一人又做不成的事儿呢?这就要注重一个求人的时机问题。

有一个美国孩子贷款的故事。有一个美国人从十几岁开始就到一家银行贷款,最初是50美元。只要一到期就归还,非常守信用。过了一段时间,他将贷款金额增加到100美元,又是到期就归还。隔了几年,这个美国人大学毕业了。他需要一笔200万美元的资金来创办一家属于自己的公司,于是就到银行申请贷款。银行很快就核准了他的贷款,他也顺利地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在经济不景气的时代,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如何能够让银行同意这么大的一笔贷款呢?原因很简单。因为从他在银行的第一笔贷款到他大学毕业,将近10年的时间,他累积了很好的信用记录。同时,在办理借款时,他积极主动去认识银行的工作人员,上至总经理下到营业员,都和他们成为朋友,累积他们对他的信赖感,于是轻松得到这一笔200万的资金开创自己的事业。这个美国孩子一直在为自己的未来创造基础,当这个基础累积到一定程度时,事情也就顺理成章了。就像我们在求人时,当就很多问题不断地交流沟通后,使对方产生同情或者兴趣时,就是自己“见缝插针”的最好时机,也是成事的最好机遇。

彼克是一个美国人,但他生于波兰,在贫民窟长大,生存状况可想而知。他只读过6年书,很小就开始做杂工、当报童。这样一个穷孩子看起来似乎没有任何成功的希望,机遇与幸运对他实在太少。然而,13岁那年,他偶然间读到《全美名人传记大成》,随后突发奇想,要和那些名人直接交往。他采取最简单的方法:写信。在每一封信中,他都提出一两个能激起收信人兴趣的具体问题。他的方法非常有效,很多名人都回信给他。此外,只要他知道有名人来自己所在的城市参加活动,无论如何都要进入那个场合,与所仰慕的名人见上一面。见到名人时,他通常都只简短地说几句话,便礼貌地离开,不多打扰。就这样,他认识了很多各个领域的名人,其中还包括后来当了美国总统的加菲尔将军。后来,彼克创办了《家庭妇女》杂志。凭借多年与名人的交往,他邀请他们为杂志撰稿。被他邀请的名人也很乐意执笔,杂志因此非常畅销,发行量很大。彼克自己也因此脱离了贫困的生活,在出版界声名大噪。彼克的做法让人叫绝却又合情合理。他利用自己的智慧获得别人的同情与关注,并借助这种同情和关注与名人结识,目的就是为了以后自己事业的发展。

这就是求人的时机和技巧,记住一定要抓住对方已表示出同情或者兴趣的时机。这也就是求人的潜规则之一。

求人帮忙之前先提高自己

要想别人帮你,先要试着将自己的实力亮出来,才能有机会争取到那些成功人士的青睐,因为成功人士的投资是要讲求回报的。

要引起别人的注意,一定要先亮出自己。有这样一个故事。台湾某保险公司有位出色的营销员,在一次会议上作自我介绍时,她是这样说的:“有只小猪在跳迪斯科,现在你们知道我的名字了吧?”台下响起一片回应:“猪——会——摇!”她微笑着点头说:“大家倒过来念呀。”众人恍然大悟,倒过来便是她的名字——“姚慧珠”。如此精彩的自我介绍,要让人记不住你的名字都难。这就是亮出自己的第一步。

周明良毕业后的求职经历就是亮出自己,使别人欣然接纳自己的一个过程。大学刚毕业时,周明良看到一家知名公司在招人,于是寄去了简历,不久就收到了应聘通知。面试那天,周明良提前到了这家公司的总台,看到总台两位小姐,一边接电话,一边整理报纸,旁边有几位还有找公司相关人员办事的人员站在旁边等待。半小时后,要求周明良到3楼董事长办公室面试的电话到了。

在从一楼到三楼的过程中,周明良依然细心观察着。进了董事长办公室后,周明良又环顾了董事长办公室一下。当他坐定,董事长想问他一些情况时,他说:“董事长,在您面试我前,能不能让我先说一些到贵公司的一些感受与体会?”董事长说:“当然可以,请说吧!”于是,他说道:“我到公司总台,看到有好几个人来找贵公司办事。可是,因为总台边上没有凳子,他们是站着等的,据说他们有的等了1小时了,站累了不得不蹲在边上。我想能否在总台边上摆上几张沙发,并且摆一张茶几,在总台边上摆一个饮水机。有人来了,让客人坐着等,总台小姐给他们倒上水。另外,还可以在沙发边上摆一个小书架,上面摆上公司的简介、产品介绍,以及企业自办的内刊,让他们更多地了解公司,也不致使他们等得发急,大吵大闹,影响公司的形象。这岂不是两全其美的事情?”

“在我上楼的时候看到了卫生间,卫生条件体现出一个企业对公司员工的人文关怀。但是,我看到卫生间门上挂着的标牌档次太低,应该挂统一制作、有中英文标志的小牌子。楼道上的垃圾桶,就是一个铁桶,还没有盖子,里面的脏东西都让人瞧见了,很不雅观。我们这么好的企业,经常会有人来参观,这些细节上的疏忽有损于公司的良好形象。二楼办公室与三楼办公室的牌子大小、式样、颜色、字体不统一,还有办公室里的办公桌大小、式样、颜色也非常乱,这说明贵公司管理上不够规范。我在上楼时,还看到有几名员工勾肩搭背,走得很慢,还说说笑笑,打打闹闹,挡住了我的路。这说明贵公司忽略了对员工细节方面的管理。我想,应该在楼道上写着‘轻声、快步、靠右走’的小字幅。”在这个过程中,董事长一直面带微笑地注视着他。

董事长的举动,周明良都看在眼里。于是,他继续大胆地说起来:“在二楼,您提出的‘欲做事,先做人’的企业理念很好,可是字体太小,不醒目,不利于教育员工,也不利于给参观的上司和嘉宾留下深刻的印象。据说您提出了很多理念都很好,都可以制成统一的标志,挂在每个楼道上。到了您的办公室,看到办公桌和椅子很高档,但后面还摆着一个金鱼缸,里面有些漂亮的鱼。这可能是您的爱好,也有利于您休息和放松,但您办公室就是没有书架,没有书籍。我想能否把金鱼缸这种休闲的东西放在另外一个房间,在您办公室再摆一个书架,放些书籍。再在您的背后贴一张企业理念或您最欣赏的一句话的字幅……”

就这样,面试的时间很快过去了,董事长只是简单地问了周明良一些情况,面试就结束了。后来,周明良很幸运地被公司录用了,并且安排在总裁办。周明良的面试似乎是在自己给公司的面试,但就是自己将这一方式巧妙扭转,使他亮出了自己的实力。面对这支潜力股,董事长怎么能不动心呢?

很多人在应聘或者是求人办事时,都是被动的,甚至连大气都不敢出,将自己的“命运”全部寄托在对方的情绪上。其实,这时候多谈谈你自己的想法、看法,往往能将自己的才能和实力展现出来,从而让对方刮目相看,为成事增加必要的筹码。

同学关系好办事

人生中最值得珍惜的要求同学关系,同学关系是最纯洁、最稳定的友谊。同窗之谊,犹如朋友之情,但一定意义上又有别于朋友之情。能为同窗,实属有缘,相识、相处,相知、相助,同窗关系愈久弥坚,助益良多,何乐而不为?

即使你在学生时期不太引人注目,交往的范围也很有限度,你也大可不必因此而受限于昔日的交往,使想法变得消极。这是因为,每个人踏入社会后,所接受的磨炼都是不同的,绝大多数的人会受到洗礼而变得相当注意人际关系。因此,即使与陌生的人来往,通常也能相处得好。由于这种缘故,再加上曾经拥有的同学关系,你可以完全重新展开人际关系的塑造。换言之,不要拘泥于学生时期的自己,而要以目前的身份来展开交往。

1.保持联系,加深关系

在校期间,同学天天见面,嬉笑玩闹,不亦乐乎。一旦毕业,亲疏远近就靠自己维持了。所以,同学之间应多多联系。要知道,大千世界茫茫人海,既为同学,说明缘分不浅。虽相处时间不长,但这中间的关系值得珍惜,值得持续下去。如果你与同学分开后,还能保持一种相互联系、愈久愈坚的关系,那对你的一生,或者说对你将来所要达到的理想都会很有好处。这其中的有利方面,也许是你从未想到的。

2.参加同学会,办事时求得照应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物质的极大刺激,造成许多人的目光短浅。特别是在同学关系上,相聚时漠然处之,分开后互不来往,“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直到遇到困难时才想到同学,那就为时晚矣。

许多人在与同学分开之后,还经常保持着联系,或成立一个组织机构——同学会,这实在是一种十分有见地的方法。一年一小会,10年一大会。大家虽已不是学生,但关系愈聚愈坚,彼此相互照应,“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真是中国所特有的人际关系。它说明同学关系已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不受时间所限,不受空间所限。只要有“聚”,那份关系、那份情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许多人在与同学分开之后,就不再联系。等到再碰面时,就会发现很难找到共同话题。如果托同学办事,事关利益的事情就可能很难办到了。所以,平时一定要注意和同学培养、联络感情。只有平时经常联络,同学之情才不至于疏远,同学才会心甘情愿地帮你。

搞关系也要循序渐进

在现代社会生存发展,的确需要拓展人际关系,积累人脉,但朋友是需要花费时间去交往的。太过心急,只会使对方因反感而逃避。所以,搞关系也要循序渐进,一步一步慢慢接触,这样拓展出的人脉才是长久稳定的。

布朗先生参加一个社交聚会,交换了一大堆名片,握了无数次手,也搞不清楚谁是谁。

几天后,他接到一个电话。原来是几天前见过面,也交换过名片的“朋友”,因为那位“朋友”的名片设计得很特殊,让他印象深刻,所以记住了他。

这位“朋友”也没什么特别的目的,只是和他东聊西聊,好像两人已经很熟了一样。

布朗先生不大高兴,因为他和那个人没有业务关系,而且也只见了一次面,他就这样打电话来聊天,让他有被侵犯的感觉,而且,也不知和他聊什么好!

在现代社会中,这种情形常会出现。以这位“朋友”来看,他有可能对布朗先生的印象颇佳,有心和他交朋友,所以主动出击。另外,也有可能是为了业务利益而先行铺路。但不管基于什么样的动机,他采取的方式犯了人际交往中的忌讳——操之过急。

拓展人际关系是名利场上的必然行为。但在社会上,有一些法则必须注意,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才不致弄巧成拙。

这个法则为“一回生,二回半生不熟,三回才全熟”,而不是“一回生,二回熟”。“一回生二回熟”还太快了些,“一回生,二回半生不熟,三回才全熟”则是渐进的,而且是长期的。之所以要运用此法则,是因为如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个是每个人都有戒心,这是很自然的反应。一回生,二回就要“熟”,对方对你采取的绝对是“关上大门”的自卫姿态,甚至认为你居心不良,因而拒绝你的接近。名人、富有或有权势之人,更是如此。

另一个是每个人都有“自我”。你若一回生,二回就要“熟”,必定会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以求尽快接近对方。也许对方会很快感受到你的热情,而给予你热情的回应。可是,大部分人都会有自我受到压迫的感觉,因为他还没准备好和你“熟”,他只是痛苦地应付你罢了,很可能第3次就拒绝和你碰面了。

“一回生,二回熟”的缺点还不只上面提的两点。因为你急于接近对方,所以很容易在不了解对方的情形下,以自己作为话题,来持续两人交谈的热度,这无疑是暴露自己。若对方不是善类,你岂不是自掘坟墓吗?

今朝伸手失意人,他日获得涌泉恩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有时候倒霉了,其实也不完全是坏事,至少有这么一点好处:可以认清谁是自己真正的朋友。

世事沧桑,人生多变,起起伏伏,实难预料。昨天的权贵,很可能今天成了平民;巨富大款,一夜之间也可能一贫如洗……在商品社会,这种现象并不罕见。落魄者的情况各不相同,有的是政治原因,有的是思想品德所致,还有的是决策失误。不管是主观原因还是客观原因,对于落魄者来说,从天上掉到地下,其痛苦心情可以想象。在这种际遇地位剧烈变化的情况下,不少人自惭形秽,觉得没脸见人。也有的则更加自尊、敏感,对他人的态度往往异常关注。

而从人生的角度来看,每个人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总有落魄、受挫折的时候。当人们落难的时候,不仅自己倒霉,而且也是对周围的人,特别是对朋友的考验。远离而去的,可能从此成为陌路人。同情、帮助其渡过难关的,他可能会记一辈子。所谓莫逆之交、患难朋友,往往就是在最困难的时候结交的。这时形成的友谊是最有价值、最令人珍视的。

在“文革”中,有一位上司被关了牛棚,没有人敢接近他。他感到很苦闷,一度丧失了生活信心,动了自杀的念头。这时,他的一个部下不怕受连累,主动去见他,给他送东西,并开导他,甚至狠狠地批评他的轻生思想要不得,鼓励他,指出前途是光明的。于是,他坚持了下来。后来,这位上司平反后,十分感谢他的这个部下,并把他当成知己。这个部下得了重病,他把自己的全部积蓄拿出来给部下看病,后来又把部下接到自己家里养起来。

对待落魄者的态度,不仅仅是与其能否建立真正友谊的契机,也是对一个人品质的考验。朋友在困难的时候,你伸出援助之手,他会非常感激你,并且终生难忘。且不论将来是否能够用得上这份情谊,单从感情的角度讲,你就多了一个好朋友。

小让步换来大帮助

会做人的人,也会在各种情况下与不喜欢或者不相投的人和睦相处。学会与不喜欢的人合作办事,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智慧。人往往喜欢与自己志趣、脾气相投的人接近,同样也会远远地躲开那些自己不喜欢、不愿意打交道的人。然而,生活中没有那么多的顺心顺意,也不可能有那么多人都能够与自己脾气相投。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我们经常要与自己不喜欢的人,甚至是与自己敌对的人打交道,这就需要你抛开一时的成见,具有长远的见地,用真诚的态度对待每一个人,包括你所不喜欢的人。

哈蒙曾被誉为全世界最伟大的矿产工程师,他从著名的耶鲁大学毕业后,又在德国弗赖堡大学攻读了3年。毕业回国后,他去找美国西部矿业主哈斯托。哈斯托是个脾气执拗、注重实践的人,他不太信任那些文质彬彬的专讲理论的矿务工程技术人员。

当哈蒙向哈斯托求职时,哈斯托毫不客气地说:“我不喜欢你的理由就是因为你在弗赖堡做过研究,我想你的脑子里一定装满了一大堆傻子一样的理论。因此,我不打算聘用你。”

于是,哈蒙假装胆怯,对哈斯托说道:“如果你不告诉我的父亲,我将告诉你一句实话。”哈斯托表示,他可以守约。哈蒙便说道:“其实,在弗赖堡时,我一点学问也没有学回来。我尽顾着实地工作,多挣点钱,多积累点实际经验了。”

哈斯托立即哈哈大笑,连忙说:“好!这很好!我就需要你这样的人,那么,你明天就来上班吧!”

聪明的人在与不喜欢的人相处时,或是在面对不同意见时,就善于做些“小让步”。每当一个争执发生的时候,他们总是会想:关于这一点能否做一些让步而不损害大局呢?因此,无论在什么时候,与不喜欢的人相处合作的最好办法就是在小的地方让步,以保证在大的方面取胜。

让步并不代表妥协,而是为了赢取更大的胜利。

多想想怎样才能共赢

“取胜”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有人输、有人赢。个人、团体,以至国家,都是为了赢得利益而竞争。能够获得共赢,为什么还要拼个你死我活呢?林肯说:“如果我们能把所有的敌人变成朋友,这难道不是说我们消灭了所有的敌人吗?”把竞争对手变成自己的合作伙伴,实现了双赢,这自然是最好地利用了对方的力量,减少了对自己的威胁,这相当于最大限度地增强了自己的实力。

1957年,当时还默默无闻的约翰·列侬在一次小型演出中,认识了15岁的保罗·麦卡特尼。演出结束后,保罗批评约翰唱得不对,吉他也弹得不好,约翰很不服气。于是,保罗用左手弹了一段漂亮的吉他,向约翰展示了他的天才。而且,他能记住所有的歌词,这让约翰大为惊讶。约翰想,与其让这小子成为自己将来的敌人,还不如现在就邀他入团。就在这天,20世纪最成功的音乐组合诞生了,约翰和保罗携手合作,组建了“披头士”乐队。这支乐队后来风靡全球,成为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乐队。

约翰的明智决定,让他少了一位对手,多了一位朋友。年轻人应该记住,你的竞争对手不是你的敌人。事实上,你与他们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把你的竞争对手当做合作伙伴,将会更有益。在军事谋略中,十分强调利用对手的能量来保卫自己。在充满竞争的经营环境中,如果你总是处于进攻的状态,就会在无形当中削弱自己的战略地位。

电视行业的一家公司为了抢占市场,开始大幅度降价,以此来削弱别人。大多数竞争对手十分愤怒:“他们怎么可以这么做?他们打算毁了我们,破坏整个行业?”自然地,他们也开始进攻,降价更多,价格战于是无休止地持续下去。

然而,有一个公司却利用这场激动人心的价格战的机会,采取了不同的做法。这个公司只是稍微地降价,然后提供几项增值服务,包括为销售代表举办研讨班,同其他公司合作进行交叉促销等。当然,所有这些服务都增加了公司的成本,但怎么也比不上单纯降价所导致的损失大。很多公司被价格战拖得快要垮掉时,该公司已经扩大了市场份额,并且由于顾客对于该公司的服务非常满意,该公司的产品销量也有了新的突破。

主动发起价格战和参与价格战的公司,企图把自己的竞争对手置于死地,结果自己也深受其害。而那家利用价格战的机会大搞增值服务的公司却大大受益。这说明,如果总是在争端中生存,自身将得不到太大的发展。

台湾一家美容院在报纸上登广告说:“从今天开始,凡是到本店来洗头的人都将获送一大瓶洗发精。”一瓶洗发精大概是600元台币。这家美容院张贴广告之后,这瓶洗发精就摆在店里,同时为顾客贴上标签、写上名字,以后每一次到店里洗头就可以用属于自己的这瓶洗发精了,因为使用自己的洗发精,所以洗头的费用也降低了10%。

一大瓶洗发精大约可以使用40次,每一次洗头是180块钱左右,美容院因此就可以在一位顾客身上收入7 200元钱,而一大瓶洗发精平均进货成本是300元左右。这样算来,经营成效不但大大增加,而且固定了消费群体。

而消费者一算,这样很划得来。于是,这家美容院从此顾客盈门。

正是双赢思维使这家美容院获利,在这家美容院看来,只有共赢,才是最大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