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明日中国:走向城乡一体化
6636200000007

第7章 城乡一体化的内涵、层次和结构

我们认为,城乡一体化的内涵、层次、结构包含四个方面:

第一,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全面转型时期的科学发展观。城乡一体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消灭“三大差别”和“城乡融合”的发展观,是现代城市学家倡导的发展观,更是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发达的现代工业社会全面加速转型时期的科学发展观。应该看到,城乡一体化可能是中国特殊国情下的特别需要的发展观。“二元”经济结构和城乡差别是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在一定时期以牺牲农业农村农民的利益为代价换取工业化、城市化的现象存在是有其必然性的,但其他国家的这个过程较短(大约20~30年),很快便转变到工业、城市对“三农”的反哺;而新中国自建立至今的50多年里,不仅仍未改变“以农补工”、“以乡养城”的格局,而且由“二元”经济结构衍生出中国独特的“二元”社会结构问题,形成了“二元”体制、经济、社会结构并存和相互胶着的“顽症”。改变这种状况不可能一蹴而就,特别需要长期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念。

第二,城乡一体化是我国整体推进现代化的发展战略。“统筹城乡”是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统筹城乡”与城乡一体化是现代化进程中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统筹城乡”是战略原则,城乡一体化是具体的战略措施、目标和结果。在政策含义上:(1)“统筹城乡”的提出,其政策要旨是动员整个城市经济系统强有力的资源支持,“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2)城乡一体化是“统筹城乡”的载体和着力点,其价值取向是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经济和社会结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和谐、平等的城乡经济关系,整体推进城市和乡村的现代化。(3)“统筹城乡”和城乡一体化的关键在于,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和重大经济社会政策,使城乡居民的经济机会和基本权利不仅在法律而且在事实上平等,最终实现城乡居民“共同富裕”目标和共享现代文明。

第三,城乡一体化是城、乡现代化交汇融合的发展过程。由“乡育城市”到“城乡对立”再到“城乡融合(一体化),展现了国家和地区现代化进程中的不同阶段和完整过程。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乡村人口、资源向城市集聚,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和扩散的双向变迁过程,其中,两股力量首先在城市郊区交汇,再逐渐向乡村延伸。在这个过程中,城乡”二元“体制、经济和社会结构将逐渐淡化;城乡空间布局、产业结构布局渐趋和谐;城乡功能和景观逐渐分工合理、层次分明;城乡经济、文化、政治制度以及生态环境逐渐交融;城乡居民的生产能力、生活方式、生活质量、民主权利逐渐公正、公平、合理。这种理想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显然不是一个五年计划能够完成的,但必须明确”十一五时期是浙江省城乡一体化的拐点,是加速推进的重要时期,我们既要积极、快速推进,但又不能急于求成。

第四,城乡一体化是国家和地区现代化不同阶段的一组相互承接的发展目标。城乡一体化既是城市化现代化的最高境界,也是乡村现代化的最高境界。因此可以作为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的终极目标。在这个意义上,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条件下,形成的城乡经济社会协调融合、城乡居民共同富裕、共享现代文明的现代社会结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基本目标是:(1)深化改革,彻底改变城乡“二元”体制;统筹城乡,用现代结构取代传统的“二元”经济和社会结构;(2)城市与乡村、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持续、和谐发展,稳步整体推进现代化。(3)城乡居民的经济机会与能力、基本权利与生活方式稳步提高,逐渐走向共同富裕及公平、公正、合理。

最后,根据当前的一些倾向,有必要特别申明几个问题: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资源统分统配、想拿就拿,更不是“强势集团”继续剥夺“弱势群体”的借口;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样化、一律化,而是更加彰显城乡社区不同的景观、风格和功能,使城市更像城市,农村更像农村;城乡一体化不是新的绝对平均主义,因此,既不能牺牲城市效率求得低层次平衡,也不能揠苗助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