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快乐禅:禅理教你透视生活的智慧
6634700000115

第115章 要智慧也要慈悲

清朝初年,常州城里出了一位魏神医,不管什么疑难杂症,他都能药到病除;就算是阎王爷看上了的危重病人,他往往也能妙手回春。人们都猜测莫非他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他说,这个世界上哪有什么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只不过我对病症诊断得准确,能对症下药罢了。

是啊,对于疾病来说,只要药性对症,一把茅草即是妙药;若是不对症,灵芝、人参也是毒药!

更难得的是,魏神医对于上门求医的人,不论贫富,一视同仁,都尽心治疗。因此,乡下百姓称他为“活菩萨”。这个名称的由来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因为在明末清初的动荡时期,他为了躲避战乱,跑到附近的天宁寺禅院去出家。住持禅师说他世缘未尽,没有给他落发,让他做了一名行者。

俗话说,半路出家也能成佛。他成佛不成佛没人知道,人们知道的是,他在寺院参了几年禅,从一个无名郎中一跃成了常州城最高明的医生。

同行们百思不得其解:他在寺院参禅念佛,长期未行医看病,为什么医术不但没有荒废,反而得到了突飞猛进的提高?真是难以置信!莫非,他在寺院里遇到了奇缘?像传说中的那样,得到了世外高人或佛菩萨的点化?

曾经有同行向他请教其中的诀窍。他说:“给人看病,要善于使用药引子。比如,乡下人来城里看病,一定要先给他食用一些点心;而贫穷的病人,不但施舍医药,还要奉送他一些钱粮,因为……”

不等他说完,同行拂袖而去:有点心,我还孝敬老婆、儿子呢!送给病人钱粮,我还开诊所干什么!你不肯说出秘诀就算了,何必要戏弄人?

他只能苦苦一笑,因为,这真的是他之所以成为神医的诀窍。乡下百姓进城来看病,要走很远的路,一定又累又饿,所以血脉十分紊乱。

若是此时把脉,怎能准确诊断出病症呢?而给他茶点充饥的同时,让他稍稍休息一会儿,脉象就稳定下来,就能把准病情的细微差别了,从而精确用药,药到病愈。而贫穷人家的病人,体质肯定虚弱不堪,无法发挥药物的作用。所以,在治病的同时,必须同时补充营养。

其实,这些道理,其他郎中未必不懂,只是没有他的那份慈悲心肠,无法做到罢了。

一次,他到一位危重病人家诊脉,病人枕头下的十两银子不见了。那银子是病人的儿子刚刚借来预备给老人请医买药救命的。病人的儿子听信了其他郎中的谗言,怀疑是魏神医拿了,便捧了一炷香,跪在他家门前。魏先生很奇怪,问他干什么?病人的儿子吭哧了半天,委婉地将疑情说了出来。没想到,魏神医痛痛快快承认了,说:“确有此事。本来我有急事需要用银子,手头不方便,就悄悄拿了你家的银子应急用了。我本想今天去给你父亲诊脉时,再神不知鬼不觉地放回去,完璧归赵。”

说完,魏神医拿出十两银子交给了他。本来,大街上围观的人们都说魏神医道德高尚,不相信他会有如此污浊的行为。然而,等病人的儿子如数拿到了银子,人们简直惊呆了。没想到,魏神医竟然是个假惺惺的伪君子!人们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惊叹人心难测。一时间,对魏神医的非议传遍大街小巷,然而,他却神态自若,毫不在意,就像什么事也没发生过一样。

半月以后,病人痊愈。在彻底清扫病床时,在褥子底下发现了那十两银子。于是,羞愧难当的父子俩双双捧香,跪倒在魏神医大门前。

魏神医笑着问:“这次又是为什么呢?”

病人磕头如捣蒜,痛哭流涕地说:“我们家的银子没有丢失,是我的儿子诬陷了先生,使您蒙受了不白之冤。今天一则送还银子,二则带他向您请罪来了。”

魏先生将父子二人拉了起来,真诚地说:“没关系、没关系,事情都过去了。”

病人的儿子十分不解,追问道:“先生,我那天听信谗言诬赖您,您明明没有拿银子,何必甘愿蒙受骂名呢?您究竟为什么宁可名誉被污也不说明呢?”

魏神医说:“我去给你父亲看病时,知道你们家境贫寒,那银子是借来看病救命的。你父亲的病情正在紧要关头,若是知道救命的银子丢失了,一定伤心、绝望。邪火上攻,病情会急剧加重,很可能因此而一命呜呼。所以,我甘愿背上污名,说银子是我偷的,使你父亲知道银子失而复得,无望之心得到安慰,病情立刻减轻,自然会好起来。”

病人父子两人再次双膝跪倒,磕头不止。

解语禅意:慈悲与智慧,是佛教的两个车轮,缺一不可。比较而言,我们现代人更缺乏的是慈悲。没有慈悲的智慧,如同没有安装方向盘的汽车,很可能危害人类。慈智双运,才能相互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