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节 不识人,就找不准可用之人
“要点提示”不了解一个人,就不能用好一个人。这句话对任何一个管理者而言,都是真理!唯有如此,才能力戒盲目用人。
怎样才能识人?其先决条件在于能公正无私、一视同仁;管理者必须具备如此胸襟,方能发掘真正人才。人才犹如冰山,浮于水雀?者仅30%,沉于水底者达70%。
要成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必须懂得人是有个性、有特征的,只有了解人的个性特点,才能够真正做到管理好员工。古人指出:用骏马去捕老鼠,不如用猫;饿汉得到宝玉,还不如得到一碗粥。用物、用人,在于得当;使用不当,埋没了宝物、人才,还收不到应有的效果。
所以,在管理中应根据人的不同情况而采取不同的办法使用。这方面有许多正面见解,现不妨从另外一个方面举八条了解下属的方法:
(1)有德者不看重金钱,不能用物利去引诱他,可以让他管理财政。
(2)勇敢者蔑视困难,不能用艰险去强迫他,可以让他处理紧急事务。
(3)睿智者通达礼数,明于事理,不能假装诚信去欺骗他,可以让他负责要事。
(4)愚拙者容易被欺骗,不可从事谈判、判断工作。
(5)不忠者容易动摇,不可让其知道商机。
(6)贪图钱财者容易引诱,不可管理钱财。
(7)重情者容易变换观念,不可让其做决策者。
(8)杂乱者容易把事情弄得乱七八糟,不可从事井然有序和长效的工作。
第52节 不以外表识人,要以内在潜能辨才
“要点提示”一个应试者衣冠楚楚自然会令管理者赏心悦目,但要记住:华丽的外表未必能说明应试者本事的大小。组织需要的是人而不是时装模特或电影明星。一个穿着随便的人也许会成为组织发展的栋梁之才。
作为管理者,不能被下属的外表惹花了眼,而应由表及里,抓住其实质,看准下属的庐山“真面目”。
一般管理者还容易犯的另一种面貌识人的错误是过于注重文凭。当应试者亮出名牌大学的文凭时,有的管理者会因此被震慑住,而对于那些毕业于名不见经传的学校的人往往根本不加考虑。
为了避免仅以外表识才的错误,管理者要想较多、较好、较快地识别和发现潜在人才,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管理者需要记住:作为用人企业,将要倚重的是应试者本人的才能,而不是其所毕业学校的名气。如果一个管理者很容易被应试者的文凭所迷惑的话,就往往会失去人才而得到一群庸人。”
听其言识其心志
潜在人才都是尚未得志之人,故其在公开场合说官话、假话的机会极少,所说之言,绝大多数是在自由场合下直抒胸臆的肺腑之言,是不带“颜色”的本质之言,因而就更能真实地反映和表达真实的思想感情。
观其行看其追求
一个人的行为,体现着一个人的追求。一个讲究吃喝打扮的人,所追求的是口舌之福和衣着之丽;一个善于请客送礼的人,所追求的是吃小亏占大便宜等等。任何一个人,一旦进入了自己希望进入的角色,就会为了保住角色而多多少少地带点“装扮相”。只有那些处在一般人中的人才,既无失去角色的担心,又不刻意寻觅表现自己的机会,所以,一切言行都比较质朴自然。管理者若能在一个人才毫无装扮的情况下透视出其“真迹”,而且这种“真迹”又包含和表现出某种可贵之处,那么大胆启用这种人才,十有八九是可靠的。
析其能辨其才华
潜在人才虽处于成长发展阶段,有的甚至处在成才的初始时期,但既是人才,就必然具有人才的先天素质。或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胆略,或有“出污泥而不染”的可贵品格,或有“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之举,或有“雏凤清于老凤声”的过人之处。一位善识人才的“伯乐”,正是要在“千里马”无处施展腿脚之时识别出它与一般马匹的不同,若是“千里马”已在驰骋腾越之中显出英姿,何用“伯乐”识别。
闻其誉察其品行
善识人才者,应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不受“语浪言潮”所左右。对于已成名的显人才,不跟在吹捧赞扬声的后面唱赞歌,而应多听一听反对意见;对于未成名的潜在人才所受到的赞誉,则应留心在意。这是因为,人们大多有“马太效应”心理,人云亦云者居多。大家说好,说好的人越发多起来;大家说孬,说孬的人也会随波逐流。当人才处在潜伏阶段,“马太效应”对其毫不相干。再者,人们对其吹捧没有好处可得。所以,人们对潜人才的称赞是发自内心的,是心口一致的。用人者如果听到大家对一位普通人进行赞扬时,一定要引起注意。
第53节 学历不等于能力,别把低分高能者拒之门外
“要点提示”学历不等于能力,文凭只能算是一种纪念品。
在满大街的招聘广告中,其所列职位无一例外都要求具有相关的学历,更有甚者,要求一定是某某“名牌正职”大学出身,其他什么自考、函授一概拒之门外。
可笑的是,许多“暴发户”自己没有读过多少书,靠投机打来了一片天下,居然也惟学历是用,简直是可笑之极。
香港富豪李嘉诚只有小学文化,他现在有几十个亿的身价,麾下的老总、经理、博士、硕士信手拈来,你能说他的能力不高?
学历教育,也只能算是一个人的一种经历,是人生历程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
学历只是一种学习证明,不能将这种学习证明与能力混为一谈。在甄选人才时,不应只强调学历,而应该强调专业操作水平,关键是要看人才的思辨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动手能力。如果有能力,不要管他是什么学历,都可以大胆起用。
那些惟学历是问的管理者,自己就不是一个高明的管理者。他们为什么要看学历?因为他们本身就不具备鉴别人才的能力,无法鉴别人才,就只有借助学历来作为取舍的标准。
选才就像挑选衣物一样,不能只看样式美观和用料的考究,而要看是否合身、得体,不合身、不得体,再华美也没有多大价值。
第54节 经验不是万金油
“要点提示”能力不是人人都能有的,但经验是人人都可以学会的。
有的管理者在识人、选才时除了惟学历外,也惟经验是用。
翻开招聘广告,就可以看出,他们对人才的要求,大都强调要有多少多少年的相关工作经验。不少管理者认为:用人单位是用人的,而不是培训机构。
他们觉得对于一个高速运转的体制来说,需要的是能快速进入作战状态的人才,而不是那种需要经过培训才能上岗的人才。
可是,经验有其本身的固有属性,此地的经验不一定能在彼地奏效。每个组织的运行机制都有着本质的区别,即使是同类型的组织,其管理模式、发展战略、市场规划等方面都有其“个性色彩”。即使新进的人才有着丰富的本行业或者本岗位工作经验,在进入一个新的组织后,仍然不可避免地要有一段适应摸索期。不可能一进入新的组织就能像在原组织一样轻就熟驾地开展工作。
此外,光有经验还是不行的,有这么一些人,有经验但从不总结经验,也不加强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有经验但没有理论知识的指导,不对其进行灵活运用,那就等同于没有能力,经验就成了一堆废纸,一文不值。他们总以为自己在这个行业里摸爬滚打了这么多年,“不会作诗也会吟”,闭着眼睛也能摸着门道。殊不知,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经验可以没有,但不能没有能力。
由此可知,经验不是“万金油”,什么人、什么地方都不加区分即可随便涂抹。再说,经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经验也同样需要不断更新,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管理创新的需求。所以,管理者在识才、用人时,切勿被“经验”蒙住了眼睛。
第55节 是人才,就让他放出光来
“要点提示”百人百样,不同而异,又各具所长,懂得这个道理,管理者就应该因材而用,不拘小节,让人才放出光来。
对不同的下属、不同的条件,要区别对待,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
表现差异
(1)对表现比较好的下属,一是用他的长处,使他用自己的实绩显示自我;二是用人才互补结论弥补该下属的短处,保证其长处得以发挥。
(2)表现一般的下属,给其在他人面前表现自己的机会,求得别人的信任和自己的心理平衡。也要注意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自己的能力。
(3)表现较差的下属,可以给他们略超过自己能力的任务,使他们得到成功体验,建立起可以不比别人差的信心,同时注意肯定他们的长处,一点点启动起来。
能力差异
(1)对有能力、有经验、有头脑的下属,可以采取以目标管理为主的方式。在目标、任务一定的情况下,尽量让他们自己选择措施、方法和手段,自己控制自己的行为过程。
(2)对能力较弱、经验较少、点子不多的下属,可以采取以过程管理为主的方式。用规程、制度、纪律等控制他们的行为过程;或用传帮带的方式,使他们逐渐积累经验,提高能力。
(3)对有能力的年轻下属,可以给他们开拓性的、进取性的、有一定难度的工作。对有经验的中老年下属,可以让他们做稳定性的、改进性的、完善性的工作。
(4)对有能力,个性突出,但缺点、弱点明显的下属,一是用长。长处显示出来了,弱点便被克制,也容易得到克服;二是做好思想和情感沟通的工作;三是采取忍的办法。不要老是盯住人家,给其留有一定的余地,帮助也只是在大事上、在关键性的问题上。否则,束缚住手脚就很难有所作为。
(5)对有特殊才能的下属,一定要尽可能给他们最好的条件和待遇。特殊人才,可能有这样那样的毛病和问题,以至很不好管理。但管理者可采取放宽对其纪律约束和制度管理,甚至采取明里掩盖、暗中支持的办法。
(6)对有很强能力的下属,可采取多调几个岗位、部门的办法,既能够让他们发挥多方面的、更大的作用;又可以调动他们乐于贡献、多出成绩的积极性。
(7)对年轻又有能力的下属,则应该给几个轻便的台阶,让他们尽快地负起更大的责任。如果有可能,可以为他们创造条件,让他们去创办新的事业。
未被认可能力
对尚未被认可的能干下属,一是采取逐渐渗透的办法,让人们逐渐认识他们的长处和成果;二是给机会显示其才能,以实绩让人们信服。
与自己亲近的下属
对跟自己亲近的能干下属,一是调离自己的身边,让其显示自己的才干。好处是,因为和自己的关系好,到底是不是能人还可以再看;真正有能力,别人也会服气。二是采取外冷内热的“要点提示”,依靠自己,不断地求得发展。
第56节 有多大能耐就干多大能耐的事
“要点提示”善于因事设人,而不会因人设事;尽量坚持取长补短的原则,给每个下属安排一个最适合的职务,但又不顺从他们,而是在职务的限制下自由发挥。
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千万要在“因人设事”与“因事设人”两方面做出正确的选择,否则就会重创公司发展的活力。因事设人可从以下方面做起:
各就其位
管理者在用人时,第一按照需要,量才使用。积压人才,用非所学,不把人才分配到最能发挥其专长的地方去,强人所难,就会影响企业的发展。第二要了解人,而且要了解得彻底,还要有全面的观点,在使用人才时要职能相称,量才适用,适才所用。
这样既能避免大材小用,造成人才有余,浪费人才,也能避免小材大用,才不称职,贻误工作。
尽其所长
优秀的管理者总是根据下属的潜能、特长和品德合理地使用他们。如果给下属授权时是足够使其发挥作用,如果出现错误,结合其优势督促下属合理改进,并让下属愉快接受。即分配给下属的职位是能让其发挥作用的。
因人而宜
用人不仅需根据下属的自身条件进行安排,也同样需要有客观条件,条件不具备时,下属即使有比尔·盖茨、戴尔的能力,也会徒劳而无功,发挥不了作用。另一方面,下属各有不同,有的人善于按上司意思做事,有的人志在管理好全局,有的人懂得管理社会事物,懂得什么事现在可以做,什么事将来可做,善于适可而止,长远安排。如果能辨别以上各种情况,管理者才能真正称为伯乐。
第57节 可以提升的就给位置坐
“要点提示”提升,是对员工卓越表现的最具体、最有价值的肯定方式和奖励方式。若管理者对下属员工的提升得当,可以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它能培养向优秀员工看齐和积极向上的企业精神,激励全体员工的士气。
管理者在决定提升下属时,要做最周详的考虑,以确保人选的合适,提升还应讲求原则,讲求依据,不能凭个人的喜好而滥用大权。
提升时一定要根据下属过去工作业绩的好坏,这是最重要的依据,除此之外,其余条件全是次要的。因为一个人在前一个工作岗位上表现的好坏,是一个可以用来预测他将来表现的指标。
所以,管理者在提升下属时,千万要记住:不管你喜欢他的个性也好,不喜欢也好;也不管他个性乖戾、孤僻也好,温顺柔和也好,都不必过多地考虑,而把注意力集中在他们以前的工作业绩上,谁的工作实绩好,谁就是提升的候选人。
下属总有能力强和能力弱的,表现出来的形式就是工作实绩有大有小。毫无疑问,管理者应选择下属中的强者,要不然,提拔起来的下属仍然会给自己带来一大堆麻烦,增加用人的难度。
提拔得当,可以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培养向优秀员工看齐和积极向上的精神,激励全体员工的士气。
因此,管理者在决定提拔员工时,要做最周详的考虑,以确保人选的合适。提升还应讲求原则,不能凭个人的喜好而滥用职权。
第58节 用人10忌
“要点提示”企业的生命在于人力,而最大的人力来源于管理者合理地用人,让其各尽所能。作为管理者,要掌握用人技巧,免得一棋不着,全盘皆输。
作为管理者,在用人策略上要防止以下10种禁忌:
忌用人唯派
表现为“以人画线”,“以派画线”,是“派”即举,唯“派”是用,借举贤荐能之机,行培植个人势力之实,大搞山头主义,小团体、宗派主义。
忌用人唯亲
任人论亲疏,假公济私,将三亲六眷、七姑八姨及“亲我”、“近我”、“私我”者中的庸人当才使用。大搞裙带风,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忌用人唯资
用人不注重其实际能力,只讲资历、资格的深浅、老嫩,论资排辈,小字辈只好“熬婆婆”“等年头”,实属误人害事。
忌用人唯全
按图索骥,用人求纯、求全,求之过苛,不能扬其所长,避其所短,故因瑕掩玉,埋没人才。
忌用人唯顺
“顺”即顺从,惟命是从者。不管“才能如何,只图听话”。喜欢恪守本分、循规蹈矩的看家守业者,视锐意改革的开拓者为逞能、狂妄,用前者保险稳妥,用后者没把握,怕捅娄子。
忌用人唯凭
“凭”即文凭,用人看其是否“科班出身”,看“文凭”的轻重,看不到那些虽无文凭,而在长期工作实践中的自学成才者,对未进学校取得文凭而有卓越才能者,在量才上要压低几分,甚至投以“白眼”。
忌用人唯政
“政”即党政干部,两眼盯着“主线干部”,把是否登过“党政干部岗位”的这个“台阶”作为用人的准绳,不重视科技、公司干部及其他知识分子干部,放不开选拔干部的视野。
忌用人唯风
“风”即一窝蜂、一刀切。不看本单位的实际情况选择能者,而是随风转。
忌用人唯档
“档”即档案材料。只看档案材料,不注重考察实际表现;只看一时一事,不注重考察全部历史。对于员工的缺点及其在历史上发生过的错误,应当严格区分本质和非本质的界限,并看其是否改正了。如果一味地纠缠陈年旧账,就会埋没优秀人才。
忌用人唯“洋”
认为凡是出过国、留过学、吃过洋面包的就一定比本国土生土长的强,只要出国镀过金的不管其水平、能力如何一律重用;本国培养的,水平、能力再高,也得不到承认和重用。而且本国的人才得由洋人来发现、肯定才有可能得到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