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遍适用的管理法
ABC分类法又称重点管理法,是根据事物在技术、经济方面的主要特征,进行分类排队,分清主次,从而可以有区别地确定管理方式的一种管理方法。一般情况下,被分析的对象可以分为A,B,C三类,所以称为ABC分类法。
ABC分类法是由帕累托80/20法则衍生出来的一种分析方法。帕累托80/20法则的核心思想是在决定一个事物的众多因素中是有主次区别的,常常是那些只占少数的因素对事物起决定性作用,而那些占有多数的因素却对事物影响较少。这一法则在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1951年,管理学家戴克(H·F·Dickie)将ABC法应用于库存管理。1951年至1956年,朱兰将ABC法运用于质量管理,用于质量问题的分析,并创造性地形成了另一种管理方法——排列图。1963年,杜拉克(P·F·Drucker)将这一方法推广到更广泛的社会领域,使ABC法成为企业提高效益的普遍应用的管理方法。
人们在应用ABC分析法时,一般是将分析对象分成A、B、C类三类,但是也可以根据分析对象重要性分布的特性和对象的数量的大小分成两类或者三类以上。
区别主次,分类管理
ABC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可概括为“区别主次,分类管理”八个字。它将管理对象分为A、B、C三类,其关键在于区别一般的多数和极其重要的少数,目的是加强重要的A类管理。其基本方法包括“开展分析”与“实施对策”两个基本程序,其中“开展分析”是开展这项工作的重要环节。
ABC分类法中,首先要对其因素进行全面分析,这是一个区别主次的过程,其具体步骤如下:
——收集数据
即确定构成某一管理问题的因素,收集相应的特征数据。譬如在库存控制上,对库存物品的销售额进行分析,则应收集年销售量、物品单价等数据。
——计算整理
即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加工,并按要求进行计算,包括计算特征数值,特征数值占总计特征数值的百分数,累计百分数;因素数目及其占总因素数目的百分数,累计百分数。
——根据一定分类标准列出ABC分析表各类因素的划分标准,并无严格规定。
习惯上常把主要特征值的累计百分数达70%~80%的若干因素称为A类;累计百分数在10%~20%区间的若干因素称为B类;累计百分数在10%左右的若干因素称C类。A类因素通常占累计因素数目的5%~15%,为主要因素或重点因素;B类因素占累计因素数目的20%~30%,为次要因素;C类因素占累计因素数目的60%~80%,为最次要因素。ABC分析表有两种形式:A。将全部因素逐个列表的大排队式。它适用于因素数目较少的分析项目。
B。对各种因素进行分层的分析表。它适用于因素数目较多,无法全部排列于表中或没有必要全部排列的情况。
列表时要先按主要特征值进行分层,以减少因素栏内的项数,再根据分层结果将A类因素逐一列出,进行个别管理。
——绘制ABC分析图
以累计因素百分数为横坐标,累计主要特征值百分数为纵坐标,按ABC分析表所示的对应关系,在坐标图上取点,并联结各点成平滑曲线,即绘制成ABC分析图。
这是“分类管理”的过程。根据ABC分类结果,权衡管理力量和经济效果,制定ABC分类管理标准表,对A、B、C三类对象进行有区别的管理。
库存管理中的ABC分析法
ABC分析法已经成为经济管理中非常实用的一个概念,广泛应用于库存控制、生产控制、质量控制、营销管理以及其他许多管理问题。譬如:
——少数客户给一家公司大多数的订单;——少数部门完成制造作业的大部分工作;——少数供应商造成大多数采购物品中的延误;——少数物品包揽了大多数对客户的欠交订单。
其中,库存管理是ABC方法应用最多的一个领域。在有些公司中,有10万种以上的存货,如果对每种存货的相关情况都彻底检查一遍,那是很花费时间的。
ABC方法则是存货矛盾体系中,抓主要矛盾方法的灵活应用,它解决了存货体系中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其基本原理是把繁多的物资、材料等按其重要程度、消耗数量、价值大小、资金占用等情况进行分类排队,根据具体情况分别采取不同的控制措施进行管理。
在对库存商品进行年销售额分析时,要注意如下几个步骤:第一、收集各种商品的年销售量、商品单价、销售时间等数据。
第二、对原始数据归类整理,并按统计要求进行计算,其中主要包括对计算销售额、品目数、累计品目数、累计品目百分数、累计销售额、累计销售额百分数等的计算。
第三、制作ABC分类表。当在总品目数较少的时,可以将全部品目逐个列表。按销售额的大小,由高到低对所有品目按顺序排列;然后将必要的原始数据和经过统计汇总的数据,销售额、如销售量、销售额百分数顺序填入表中;接着计算累计品目数、累计品目百分数、累计销售额、累计销售额百分数;可以将累计销售额为60~80%的若干品目归为A类;将销售额为20%~30%左右的若干品目归为B类;将其余的品目归为C类。如果品种数目非常多,没有必要全部排列在表中或无法全部排列出来时,可以按销售额进行分层,以减少品目栏内的项数,再根据层次将关键的A类品目逐个列出来进行重点管理。
第四、以累计品目百分数为横坐标,累计销售额百分数为纵坐标,根据ABC分析表中的数据,绘制ABC分析图。
第五、根据这种分类结果,进而对ABC三类商品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
存货费用的ABC分析法
用ABC分类法根据年使用费用的多少来对存货进行分类,对于年费用支出高的物料,可以给予最大的关注。
这些物料,可以采用永续盘存法来保证精确地控制存货。因为,对物料来说即使是多1个月的存货,都会增加不少开支。而价廉且用量较小的物料,多保持3个月的存货,也没有精确控制它们所需要的费用大。
所以在分析存货费用时,首先考虑到如下几方面:第一、收集各种商品的占用资金数额。把未来一年中每项物料的年采购金额计算出来;第二、按库存商品占用资金的多少,将库存物资顺序排列,计算出每种商品的资金占全部库存物资的比率,并依次逐项进行累积,相应的求出累积项数占总项数的百分比,并按递减序列把物料排序;第三、将全部库存商品分为A,B,C三类。
A类商品项数约为10%左右,所占资金约为70%左右,所以对它要严格管理,把好进货关,实行经济订购批量,使该类材料占用的资金尽可能地减小。对重点的A类物资,更要严格控制,尽可能降低订购量,减少库存量,一般采用定期库存控制法进行管理。
C类商品项数约为70%左右,所占资金约为10%左右,对C类物资的管理,可适当加大订购批量、提高保险储备量、采用定量库存控制进行控制,如库存量等于或低于再订购点时,就补充订购,以减少日常的管理工作。C类材料也属于单价较低材料,所以还可采用相对粗放的管理方式,增大批量,减少全年对该材料的订货次数,以降低每次订货成本。
对于B类物资的管理可适当放宽一些,可用选择补充库存制度进行控制;B类材料,介于A类和C类之间,数量约占30%,流动资金占20%,这类物资材料管理既不能像A类材料那样严格控制,又不能像C类那样粗放管理,其方法是制定一个合理的经济订货量和订货点来加以控制。
其中,分为A、B、C三大类当然不是任意的;许多公司还要作进一步的分类,例如加一个D类或把A类再分为AAA、AA与A三等。每类物品,当然在该类之中又作ABC分布。有些物品值得工厂经理特别关注,只因为它们代表巨额的金钱。
第四、绘制ABC分析图,以累积品种百分数为横坐标,累计占用资金百分比为纵坐标,按ABC分析列示的对应关系,在坐标图上取点,并连结各点成曲线,即绘成ABC分析图。
第五、A、B、C三类物资区分以后,再权衡管理力量与经济效果,对三类对象进行有区别的管理。
应用于质量和营销管理
近几年,ABC分类法已经开始应用于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其中质量管理、营销管理等管理领域最为普遍。
质量管理中,通过利用ABC分析法可以分析影响产品质量的关键因素,进而可以采取适当的对策。如,列出影响产品质量的如下因素:外购件的质量、工艺设计、生产计划变更、工人的技术水平、设备的状况、工人对操作规程的执行情况等。
可以用纵轴表示由于前几项因素造成的不合格产品占产品总数的累计百分数,横轴表示造成不合格产品的数量,并从大到小顺序排列影响产品质量的这些因素。
这样一来,就可以将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分为A类、B类和C类。若外购件的质量和设备的维修状况是造成产品质量问题的A类因素,那么我们就应该采取相应对策,对外购件的采购环节进行严格的控制,同时加强对设备的维修,若这两个问题得到了有效觖解决,质量不合格产品的数量则可以减少80%。
在营销管理中ABC分析法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若当企业在对某一类产品的顾客进行分析和统计时,可以根据用户的购买数量将用户分成A类用户、B类用户和C类用户。往往A类用户数量较少,购买量却占公司产品销售量的80%左右。
通常企业都会为A类用户建立专门的档案,选择专门的销售人员负责对A类用户的销售业务,并提供销售折扣,或采用直接销售的方式。而对数量众多,但面对购买量很小,分布不集中的C类用户,可以充分利用中间商,采用间接销售渠道的方式。
ABC法的另一种表述方式就是80/20原则:“企业80%的利润来自20%的顾客”。
这个数字已经被众多的企业经营实践所证实,少量的顾客为企业创造了大量的利润,因为每个顾客对企业的贡献率是不同的,所以企业不应将营销努力平均分摊在每一位顾客身上,而应该充分关注少数重要顾客,将有限的营销资源用在能为企业创造80%利润的关键顾客身上。
成功应用ABC须知
企业要想成功地应用ABC分类法来解决内部一些库存问题,使企业绩效有明显改善,则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控制的程度
1.对A类物品,尽可能地严格控制,包括最完备、准确的记录,最高监督层的经常性评审等等。
2.对B类物品,要进行正常控制,包括良好的记录与常规的关注。
3.C类物品,尽可能简化控制,诸如定期清点检查库存实物,简化记录或只用最简明的标志法表明谈补充存货已经订货了,采用大库存量与订货量以避免缺货,安排车间日程计划时给以低优先级。
——库存记录
1.对A类物品要求作最准确、完整与明细的记录,要实时地更新记录。必须对事务文件、报废损失、收货与发货进行严密控制。
2.对B类物品只需作正常的记录处理,成批更新。
3.C类物品,不用记录(或只用最简单的),成批更新,简化的为大量计数等。
——优先级
1.给A类物品以高优先级,并以压缩其提前期与库存。
2.B类物品只要求作正常的处理,仅在关键时给予高优先级。
3.给C类物品以最低的优先级。
——订货过程
1.对A类物品要提供仔细、准确的订货量、订货点与MRP数据。对计算机数据需进行人工核对,并进行频繁地评审以压缩库存。
2.对B类物品,每季度或当发生主要变化时评审一次EOQ与订货点,MRP的输出只作一般处理。
3.对C类物品不要求作EOQ或订货点计算,订货往往也不用作MRP计划。若存货还比较多时就订购一年的供应量。使用目视评审、堆放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