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变者胜,不变者亡。”
发明者遇到难题,常常要让思路拐个弯。
美越战争时期,越共通过一条有名的“胡志明小道”向前方运送战备物资。
对美国侵略者来说,自然无法容忍从“大动脉”上源源不断地给越南南方共产党输送“新鲜血液”的事实。他们出动了大批的轰炸机,向“胡志明小道”地区投下了许多炸弹,可由于小道的路面被茂密的热带雨林覆盖,飞机很难找到准确的轰炸目标,结果命中率很低,即使个别地段被炸毁,经过修复,很快就投入了使用。
在这以后,美军想出种种办法,企图掐断“胡志明小道”,可是这些方法都未能奏效,最后美军不得不放弃对“胡志明小道”的进攻。
数年后的一天,阳光明媚,天气晴朗。小道的上空又传来“久违”的“隆隆”的飞机声。行进在“胡志明小道”上的军队,以为美军故伎重演,又要开始轰炸,便停止前进,隐蔽在道路的丛林中,并做好防空准备。
可令人惊奇的是,美军飞机并没有像数年前那样投下炸弹,而只是在小道上空兜了几圈就回去了。
越共军队的战士们见美军飞机走了,便拍了拍身上的尘土,又重新发动了汽车。小道上又像往常一样穿梭着车辆。
可是不一会儿,晴朗的天空忽然像淘气的孩子,变了一副面孔,倾盆大雨浇在“胡志明小道”上。于是路面变得泥泞不堪,来往的车辆几乎无法行驶。
此后一连几天,美军飞机经常光顾“胡志明小道”的上空,而每次美军飞机一来,随后必然要下一场大暴雨。结果,连续不断的暴雨冲毁了道路,使每天车辆的通行量仅为原来的十分之一,小道陷于半瘫痪状态。
越共军队的首长们感到奇怪:“难道美军发明了能‘呼风唤雨’的新式武器?”
的确,美军发明了一种可产生暴雨的新式武器——降雨弹。
原来,美军在采取轰炸等措施无效的情况下,并不甘心放弃破坏“胡志明小道”的想法,他们委托美国陆军武器研究所的专家们研究一种更有效的炸弹。
该所的专家雷利等人接受这一任务后,感到无从下手。时间一天天过去,可他们还是没有想出理想的设计方案。
1970年冬季的一天,雷利无意中看到一则新闻报道,报道中说:巴黎奥列机场连日被雾笼罩,影响了飞机的起降。一位气象专家建议用喷气引擎驱雾。他的理由是引擎发动时产生的热流会使雾中的小水滴蒸发。机场采纳了他的建议,很快雾就消失了,机场恢复了正常的运行。
雷利看了这则新闻报道后,茅塞顿开。他立即联想到:人工可以驱雾,反过来,可不可以人工造雾、造风、造雨呢?如果研制一种可以造成恶劣气象条件的炸弹,利用恶劣气象条件阻断“胡志明小道”,行不行呢?
接着,雷利根据“胡志明小道”所处地区的地形地貌情况,认定在这一地区造风、造雾不切实际,只有造雨比较切实可行。因为这一地区西南季风盛行,小道上方常常飘过厚厚的云,化云为雨,就足以冲垮小道了。
“旱路不通走水路”,发明创造者遇到难题,常常要让思路拐个弯。
美越战争的是非曲直早有公论,这里不去提它。美军思路转换就非常漂亮。狂轰滥炸切不断丛林小道,他们就变换一种思路:降雨水冲断“胡志明小道”,发明降雨弹的专家从人工驱雾技术反向思维,想到了人工造雾造雨。两次思维转弯,都非常成功。
让思维转个弯,有时是方法的变换,有时是结构的转移,有时则是研究方向的新选择。变与不变,变东变西,全在发明者运筹帷幄。
“善变者胜,不变者亡”,望君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