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不惑之年话健康中年须知
6624500000008

第8章 更年期及更年期综合征

男女更年期的症状

更年期的变化是由于内分泌功能减退或失调,特别是性腺(男性为睾丸、女性为卵巢)萎缩和功能逐渐减退,从而引起身体其他系统功能失衡,主要表现为更年期综合征。

1.女性更年期的症状

更年期综合征又叫更年期神经症,是指以内分泌改变引起的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主,伴有神经、心理一系列症状的一种症候群,是女性更年期的一种特有症候群。

更年期综合征发生的时间多围绕着绝经期,从绝经期前2~3年可以持续到绝经后2~3年,并不是所有的女性都会发生更年期综合征,而且发生更年期综合征的多数人症状轻微,可自行缓解,只有10%~15%的人症状比较突出或者严重,主要表现为:①月经量逐渐减少,月经间隔期延长,经期缩短,以至逐渐停经,也有月经量增多,然后慢慢停止的情况;②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阵发性潮红、潮热、头痛、头晕、耳鸣、头胸部压迫感、失眠、胃肠胀气、便秘;③情绪、性格、行为的改变,更年期女性在情绪稳定性上自控能力很差,情绪不稳定、喜怒无常,情绪波动幅度很大,冷漠怪癖、自私狭隘、固执、多疑、行为不合情理;④心慌、血压升高、肥胖、关节和肌肉疼痛、性欲减退等。

2.男性更年期的症状

男性因睾丸功能的减退十分缓慢,故男性更年期的症状不如女性那么明显,但也可表现出神经质、抑郁、情绪不稳、燥热、易疲劳、记忆力下降、性功能减退等症状。

女性更年期

女性一生根据其生理特点按年龄可分为6个阶段,即新生儿期、儿童期、青春期、性成熟期、更年期和老年期。更年期指从接近绝经出现与绝经有关的内分泌、生物学和临床特征起至卵巢功能完全停止的一段时间,是妇女由性成熟期踏入老年期的过渡时期。更年期来源于希腊语,是梯子的一级的意思,是人体由成熟走向衰老的过渡阶段,是一个必然的生理过程。衰老是所有生物其生命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对人类而言,更年期则是进入老年阶段的开始。

更年期主要表现为人的内分泌功能减退或失调,最突出的是性腺功能的变化。这一变化或轻或重会引起体内一系列平衡失调,使人体的神经系统功能与精神活动状况的稳定性减弱,从而导致人体对环境的适应力下降,对各种精神因素和躯体疾患都比较敏感,以致出现情绪波动,感情多变,并可诱发多种疾病。如果在进入更年期前,对此有足够的精神准备,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则可在心理上较快地适应更年期机体内环境的调整,从而可以避免或减少各种症状的发生,平安度过更年期,顺利迈进老年生活。

更年期开始的时间

一个妇女的更年期从什么时候开始,这在临床上很难界定。更年期年龄与以下一些因素有关:

1.家族遗传妇女达到更年期的时间往往与其祖母、母亲、姐姐等出现更年期症状的年龄有相似性,当然这也会受到环境、营养及社会等因素的影响。

2.初潮的年龄一般认为月经初潮年龄与更年期年龄是负相关,即初潮年龄愈早,更年期年龄愈晚;相反,初潮年龄愈晚,更年期年龄则愈早。

3.月经紊乱出现的时间40岁左右的妇女,若平常月经较准,逐渐出现月经周期改变、月经量改变及经期的改变等,提示可能已到更年期。

4.更年期的先兆症状40岁左右的妇女,若平常月经前无特殊不适,而突然在某次月经前发生乳房胀痛、情绪不稳定、失眠多梦、肢体浮肿等经前期紧张症候群时,可能是更年期来临。

更年期初始时,其不适的症状往往都不典型。而绝经是已进入更年期的一个突出标志,绝经年龄的早晚与生活地区的海拔高度、气候、遗传、社会及家庭经济状况、营养等因素有关,营养充足、卫生习惯良好者绝经年龄往往推迟;反之,长期营养状况不佳、体重低、生活在高原者绝经年龄常提前,吸烟者绝经年龄常提前约5年。我国妇女的绝经年龄多为45~55岁,其绝经前期一般持续2~5年,因此根据绝经来推算,更年期一般可自40岁左右开始,持续时间可以短至2~3年,或长达8~12年。然而未绝经不等于未进入更年期。因此妇女40岁以后就应了解更年期的自我保护知识,并采取更年期保健措施,竭到各种不适时,能及时就诊;若等到绝经后才开始采取保健措施,则往往不易收到较好的效果。

更年期持续的时间

更年期是妇女从性腺功能开始衰退至完全丧失的一个转变时期。可分为绝经前期、绝经期和绝经后期3个阶段,其中绝经是更年期中的一个明确标志。绝经前期卵巢已开始逐步衰退,持续时间因人而异,一般持续约2~5年。绝经是指月经停止1年而不复潮,是卵巢功能衰退由量变到质变的表现。绝经后期卵巢功能进一步衰退,一般要经历2~3年后完全消失,有的人也可持续6~8年。

更年期身体各器官的生理变化

生殖系统的变化

(一)生殖内分泌的改变

更年期是性腺功能从开始衰退到完全消失的时期,其他许多相应的临床表现与性腺改变有或多或少的联系。女性的性腺是卵巢,其产生的主要性激素是雌激素和孕激素,其相应功能的主要外在表现是月经周期性来潮。稳定的性激素的作用持续到40岁左右,有排卵的周期性月经约维持近30年。进入更年期的妇女,性腺功能逐渐衰退,生殖能力大为下降并很快停止,绝经,并出现生殖器官以及所有依赖性激素的组织萎缩。

卵巢周期的变化受下丘脑、垂体的调控。在育龄期,下丘脑释放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GnRH作用于垂体,使垂体释放卵泡刺激素(FSH)和黄体生成素(LH);FSH和LH作用于卵巢,使卵巢的卵泡发育,发生排卵并生成黄体,并促进卵巢中雌激素和孕激素的生成和释放;这一过程中而复始地进行,于是就产生了周期性的月经过程。进入更年期后,由于卵巢排卵功能衰退,对垂体激素的反应性下降,同时由于卵巢分泌的雌激素下降,雌激素对垂体的负反馈抑制作用减弱,此时体内FSH和LH水平逐渐升高。虽然FSH和LH水平很高,但卵巢里不再有卵泡发育,所以体内雌、孕激素水平反而明显,下降。一般认为绝经后雄激素水平也下降,但和雌激素比起来降低幅度较小,雄激素和雌激素的比值则升高,部分妇女绝经后毛发加重、胡须明显可能和此有关。

(二)生殖器官的变化

更年期妇女,由于体内雌激素水平逐渐下降,生殖器官逐渐出现老年性的变化。

1.卵巢卵巢逐渐萎缩,体积逐渐减小至育龄妇女的1/2~1/3,表面褶皱不平,质地变硬,成为一团纤维组织。卵巢内已见不到卵泡,或者仅剩个别退化或不发育的卵泡。卵巢内间质细胞却可有增生,这些细胞仍有分泌雄激素的功能。因此,绝经后妇女卵巢分泌雄激素量仅较育龄妇女略微减少。

2.子宫子宫体逐渐萎缩,重量减轻,子宫内膜亦逐渐萎缩变薄,颈管可变短变窄甚至堵塞。

3.阴道绝经后妇女体内雌激素水平低落,阴道粘膜上皮逐渐变薄,弹性下降,阴道缩窄变短,分泌物减少。

阴遭粘膜上皮内糖原成分减少,在阴道杆菌作用下生成的乳酸亦减少,阴道原有的酸性环境转变为碱性环境,致使抵抗力下降,易因外界细菌的侵入而发生感染。

4.外阴外阴的萎缩性改变出现较晚。可表现为大、小阴唇皮下脂肪减少,腺体分泌减少,外阴因而干皱,阴道口缩窄。

5.其他妇女的生殖器官是借助盆腔内许多韧带的牵引及盆底肌肉筋膜而维持在正常的位置。绝经后由于雌激素低落,盆底肌肉和盆腔韧带及结缔组织的张力与弹性下降,盆底变得松弛,可能会出现子宫下垂、膀胱膨出、直肠膨出等现象。

(三)月经的改变

妇女进入更年期,卵巢功能开始衰退,常常是卵泡仅发育到一定程度,即自行萎缩,不排卵,无黄体形成,造成无排卵性月经,表现为月经周期紊乱、经期延长、出血不止等;也有的表现为月经稀发、经量减少。既往有经前紧张综合征、乳房周期性胀痛、水肿及头痛等症状者,此时这些症状反而减轻或消失。一般从卵巢功能衰退至月经停止,月经变化的表现可分成3种类型,当然这3种类型有时也不能明确划分,而是混合出现。

1.稀发月经月经周期间隔时间长,由正常20~30天变为2~3个月或更长的时间行经1次,经量可正常或较前减少,然后月经完全停止。这种类型最常见。

2.月经周期紊乱月经周期紊乱是更年期较多见的表现。从正常的月经周期变为不定期的阴道出血,有时经期延长或变为持续性阴道出血,淋漓不断达数月不止;也有的女性表现为大量阴道出血,患者可因此而发生贫血,一般经1~2年,月经即完全停止。

3.突然绝经少数妇女过去月经周期及经期一直正常,现在突然绝经;也有的周期正常,仅有几次月经量逐渐减少,以后月经突然终止。

二、消化系统的变化

更年期特别是在绝经后期,胃肠道粘膜变薄,腺体和小肠绒毛逐渐萎缩、功能逐渐减退。50岁以后,消化液分泌减少。如唾液淀粉酶、胃酸、胃蛋白酶、胰酶及淀粉酶等消化食物的能力下降,加以肠蠕动差,影响消化酶与食物混合,使消化酶的作用下降,因而发生消化不良。同时由于肠道肌肉逐渐萎缩,肠蠕动减慢,食糜在肠内停留的时间较长,容易被细菌发酵,从而在结肠内产生较多的气体,并容易发生便秘。

三、泌尿系统的变化

泌尿系由肾、输尿管、膀胱、尿道组成。肾脏最基本的功能单位是肾单位,肾单位由肾小球和肾小管组成。

卵巢所分泌的激素可防止动脉硬化的形成。当卵巢功能衰退以后,肾小球动脉发生动脉硬化,因而使肾血流量减少,肾脏的清除废物和重吸收的功能有所减低。尿内有时可见到微量蛋白,有时出现糖尿及尿比重偏低等现象。

雌激素对维持膀胱及尿道粘膜的作用也很重要,体内雌激素严重降低时,可引起膀胱和尿道的退行性变化,出现尿频、尿急及尿失禁。并可发生萎缩性尿道炎。有的患者绝经后,由于阴道萎缩向内回缩,同时把尿道口向内牵拉,因此容易引起尿道炎、尿道口肉阜及膀胱炎,发生小便困难、尿道口压痛,用雌激素治疗可以使尿道口肉阜慢慢消失。

四、循环系统的变化

在40岁前,女性冠心病的发病率接近为零,而绝经后,女性冠心病的发病率则迅速上升到接近同龄男性发病率的一半。这是由于绝经前,女性由于雌激素的保护,而减少了冠心病的发生;绝经后妇女心血管系统则发生的显著的变化。

(一)血内脂质的变化

人体内的脂质包括胆固醇、三酰甘油及磷脂等,它们在血液中必须与蛋白质结合成脂蛋白,才能循环运转。

主要的血浆脂蛋白分为4种:即乳糜微粒、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极低密度脂蛋白与低密度脂蛋白能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而高密度脂蛋白能将沉积在动脉壁细胞中过多的胆固醇,运送到肝脏进行代谢,故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雌激素能增加体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受体,利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摄取和代谢,同时能升高血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含量。这些方面对防止血管粥样硬化起重要的作用。

绝经后,妇女血内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显著增加,这是由于雌激素缺乏,对肝脏胆固醇代谢酶的作用减少所致。这些血脂的改变与绝经后妇女冠心病的发生率的增加有关。

(二)凝血系统的变化

绝经后妇女血内促凝血与抗凝血物质的水平也有上升,血流速度可能减慢。这成为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因素。

(三)血液动力学改变

绝经后妇女因雌激素缺乏,可能会引起体内小动脉张力及血流的不稳定,外周小血管阻力增加,这些改变除与潮热的发生有关外,还可能影响心脏、脑等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

内分泌系统的变化

进入更年期后,除性腺外,其他内分泌器官包括胸腺、甲状腺及胰岛等,也发生许多退行性改变。

(一)胸腺

胸腺既是一个内分泌器官,其分泌的胸腺素对人体起着抗老防衰、恢复功能的作用,同时胸腺又是一个免疫器官,是免疫淋巴细胞分化演变的场所。新生儿胸腺重量大约为10~15克;14~15岁时胸腺最大,约为25~35克;到青春期,胸腺开始萎缩,但仍然能保持胸腺素的分泌能力。到了更年期以后,胸腺明显萎缩,分泌的胸腺素已微乎其微,血液循环中的淋巴细胞数目也逐渐减少,导致机体免疫功能逐步减低。

(二)甲状腺

主要分泌甲状腺素。甲状腺素对机体的糖、脂肪、蛋白质的代谢过程和生长发育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进入更年期后甲状腺逐渐萎缩及纤维化,可引起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但是也有一部分妇女,在更年期由于雌激素的减少,继发地引起腺垂体的功能代偿性增强,在促性腺激素过多分泌的同时,促甲状腺素也可分泌过多,从而引起甲状腺滤泡的肥大,功能亢进。因此,在更年期也可发现甲状腺功能亢进者。

(三)胰腺

胰岛是胰腺中的内分泌组织。其中β细胞分泌的胰岛素直接参与糖代谢。胰岛的功能下降大约起始于30岁,每增加10岁下降6%~18%。进入更年期后功能减弱更为明显,表现为对葡萄糖的耐受量减低。进入更年期,糖尿病的发病率显著增高,而且随年龄的增高而不断上升。

六、皮肤的变化

雌激素对皮肤有重要的维持作用。毛发与皮下脂肪的分布均匀雌激素的作用有关。随着卵巢功能的衰退、雌激素的缺乏,女性皮肤、毛发均发生明显变化,皮肤变薄,弹性逐渐下降,出现皱纹,特别以面部、口周围与两眼外角的皱纹更为明显。皮肤所含的水分也比年轻人减少,皮肤易干燥。皮肤原有的数亿个小汗腺到更年期后也逐渐萎缩,分泌减少。皮肤皮脂腺的分泌也逐渐退化,也使皮肤失去滋润。随年龄的继续增长,皮肤血管收缩,使皮肤各种营养物质的供应均较年轻时减少。皮肤色素细胞代谢、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出现衰退,可形成老年斑、老年白癜风等。

进入更年期后根据皮肤代谢的特点,日常生活中可以使用一些方法延缓皮肤的衰老或改善皮肤老化的现象,如多食高蛋白及高维生素的食物,每日要注意适当地进行户外活动及身体锻炼,以保持皮肤健康。每日还可进行皮肤按摩,特别是面颈部皮肤,每天做数次,可防止或延缓皮肤弹性减低、眼睑下垂、皱纹增多以及颈部皮肤松弛的过程。由于中老年人皮肤干燥,洗澡时水温不宜过高,要选用碱性小的中性肥皂,冬季面部应涂搽一些甘油水等保护性油膏。科学合理地综合使用这些保护方法,即可防止皮肤老化过早出现。当然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生活要有规律,尽量使精神愉快,能有一个正常的心态对待更年期。

七、神经系统及心理的变化

妇女进入更年期以后,首先出现也是最主要的不适是神经系统的症状,常见的有头痛、头晕、目眩、耳鸣、四肢麻木、疲乏、注意力不集中及近记忆力减退等。引起这些症状的原因是体内雌激素缺乏或不足。进入更年期后由于卵巢功能逐步衰退至完全消失,使体内雌激素的水平下降,导致自主神经功能失调,于出现头痛、头晕、目眩、耳鸣、四肢麻木、疲乏、注意力不集中及近记忆力减退,这些症状又会导致工作效率下降,由于工作不顺心,反过来又会加重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的症状。

睡眠障碍也是常见的主诉,以失眠为多见,可表现为不能入睡、极易惊醒或多梦等,重者彻夜不眠,服安眠药仍不能奏效。由于失眠患者往往感到疲劳和焦虑,焦虑又可以加重失眠的程度,形成恶性循环。更年期妇女失眠的原因主要与体内雌激素水平不足有关。因为雌激素对大脑皮层有抑制作用。雌激素缺乏时,大脑的抑制过程减弱,兴奋过程相对过高。两者的平衡状态遭到破坏,便表现为失眠。补充一定量的雌激素治疗后,睡眠时间会有所延长。

妇女进入更年期后,因卵巢功能衰退,体内激素失去平衡,同时由于其社会活动、地位往往发生了变化,常会引起妇女各种心理反应变化。

当面对镜子发现自己面部皱纹增多、头发花白、体态变胖、风韵减退时,往往产生一种失落感,担心是否会失去丈夫的钟爱?如果丈夫的工作过于忙碌,经常外出不归,对自己关心不够,就会产生猜疑心理,怀疑有无第三者插足。

更年期妇女因离、退休离开了集体,儿女多已长大成人而离家学习或工作,又团体力不足,社会活动日益减少,因而思想上逐渐产生孤独感,认为自己老了,已不为儿女或社会所需要,感到生活乏味,怀疑自身存在的价值,从而产生消极悲观情绪、焦虑、抑郁、自怜、激动易哭。

以脑力劳动为主的知识界妇女,如仍在岗位上工作,由于记忆力减退,思维不能集中,影响到工作效率,因而感到担忧、恐惧、紧张。

有的更年期妇女在性格或行为方面亦发生了变化,平时脾气温文尔雅、处世宽容大度的妇女也可能会变得脾气暴躁,喜怒无常;或心胸狭隘,敏感多疑;或自私,嫉妒,冷漠,乖僻,不顾全大局。

有的更年期妇女见人就唠叨不休,以宣泄心中的郁闷,有的爱发无名火,事后又后悔不已,对此感到焦虑不安,严重时可有犯罪感、轻生、偏执妄想等等。

这些消极的心理活动往往会造成各器官生理功能的失常,引起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血压升高等,久而久之可能会引起疾病。

当然并非所有的更年期妇女都出现明显精神症状,事实上大多数妇女精神症状十分轻微或根本上就没有精神症状。另外精神症状的轻重与个人平素的性格特征、神经类型、职业、文化背景、经济状况、环境因素等有关。

年轻时情绪稳定的妇女,到更年期精神状态亦较稳定;年轻时就神经过敏、精神脆弱者,绝经时易于发生精神症状。农村妇女多数很容易渡过更年期。反之生活富裕、条件优越、社会地位或知识层次较高的妇女出现障碍及情绪症状却较明显,持续时间亦较长。

更年期妇女自我调整、适应环境的能力,与精神症状的轻重关系很大,善于调整自我心态者即便有悲观、抑郁情绪,亦会想方设法转移注意力,从积极方面尽力排解,恢复正常的情绪。更年期症状的确对工作效率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此时不要有悲观思想,应想到自己经过20余年工作的磨炼,技能娴熟,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考虑问题全面,处理事情老练等,这都是自己特有的优势。充分扬长避短,就一定能顺利地渡过更年期。

八、骨骼的变化

骨组织由骨细胞和细胞间质构成,细胞间质又包括无机质和有机基质两大部分。骨骼的有机基质主要是胶原纤维,无机成分主要是钙和磷。全身中99%的钙和85%的磷贮存于骨骼中。在骨生成过程中,血中钙磷沉积于骨组织中构成骨盐,骨质吸收时,骨中的钙、磷又释放入血。骨骼和血液中的钙、磷是一个不断的交换的平衡过程。

在人的一生中,骨不断地生成、吸收和重建。骨的形成、吸收和重建过程与钙磷代谢有着密切关系。据估计,在破骨细胞作用下,每天大约有500毫克的钙吸收入血,而破坏的骨组织将被等量的新骨所代替,从而达到平衡。

新骨的形成过程需有一定的钙和磷从血中沉积至骨。雌激素通过抑制破骨细胞的功能,能促进骨的形成。

成年以后骨吸收和形成都明显减少,骨的结构和成分处于稳定状态;25~30岁以后,骨的吸收过程开始超过骨的形成过程,骨质含量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减少。女性骨质丢失比男性发生的早。进入更年期后由于雌激素水平迅速下降,骨质丢失进行性增加易发生骨质疏松症,同时由于骨有机质减少、无机盐比例增高,骨质较脆,容易发生骨折;另一方面进入更年期后,由于钙、磷摄取不足、利用下降和丢失增加,也会导致骨质疏松症。

食物中的钙主要在十二指肠和小肠上段被吸收。维生素D的作用和身体对钙的需要是促进钙吸收的主要因素。磷主要也是在小肠上段吸收。成人每日需钙约1克,磷1.2克。钙和磷在骨组织中的沉积主要是受维生素D、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素的调节。进入更年期后,由雌激素水平下降,使甲状旁腺激素的分泌减少,肠道对钙的吸收减少。因此更年期妇女在适当补充雌激素的同时,应注意钙的补充,改善钙的负平衡,防止骨质疏松和骨折。

中年人生理解剖

进入中年期特别是中年后期之后,人体各种组织器官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形态、机能、代谢的改变,我们一般将这些改变的结果称为衰老。

衰老是人类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衰老是整个生命过程中必经的一个阶段,是指机体成熟后各组织器官功能逐渐衰退到生命结束前的过程。普遍性、进行性和衰退性是衰老的特征。衰老过程是逐渐、缓慢、持续发生的,而且是单向进行的不可逆的过程。在衰老过程中,机体整体机能进行性降低,维持自身稳定的能力逐渐衰退,直至机体维持生命的最低功能崩溃,生命结束。

生物都要经历生长、发育、成熟、衰老及死亡过程。

人类的生长发育在20~25岁达到成熟期,个别器官在30岁左右成熟,至成熟期机体各种生理功能达到最高储备状态,此后各种机能、代谢及形态结构逐渐出现衰老表现。一般在60~65岁衰老速度明显加快。从衰老的本质看虽属生理过程,但在衰老阶段由于机体各系统、各脏器功能全面进行性降低,所以故很容易罹患多种疾病。

而疾病的发生又不可避免地促进了衰老过程。衰老速度有明显的个体差异,而且同一机体不同系统、器官的衰老速度也不同步。一般简单功能,如心脏搏出功能、肾脏的排泄功能等老化较慢。而功能复杂,如神经系统的反应时间、身体的适应能力等老化速度较快。这种差异与遗传、营养、职业、生活方式、体育锻炼、文化程度、心理状态、环境因素及社会因素有关。因此,我们不可消极等待衰老,而要尽可能减少或消除外在因素的影响,提高生活质量,强身健体,延缓衰老。

了解这些改变,对研究中年人衰老机理、中年人的心理学特点、常见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临床表现、合理用药及做好中年人的保健工作,均有重要意义。

(一)人体衰老的一般变化

皮肤松弛是衰老的特征,面部皱纹增多,由浅变深,由眼角、口角细纹慢慢波及前额。40岁以后,皮肤出现老年斑、白斑等,而且随年龄的增长而加重。所以常将全身皮肤的老化,出现棕褐色老年斑,弹力松弛视为衰老的症象。

毛发稀疏尤以头发慢慢稀疏,先从两鬓斑白,逐渐变色增多,最后变成白发银须。男性在中年之后开始脱发,少数人可能完全秃顶。

40岁以后可逐渐出现骨质疏松,脊柱的锥体因承受体重而被压缩,椎间盘组织萎缩,因脊柱的弯曲度增加而出现驼背,双下肢管状骨弯曲等导致身高逐渐减低,减低显著者可达3~6厘米或更多,以女性为甚。体重变化因人而异,有的清癯消瘦,有的保持正常体态,有的则大腹便便。

一般外表的变化,可能与功能减弱相一致,但并非两者都是平行的,应当全面评估衰老的程度。有的人尽管白发皓首,面颊消瘦,但精神粲然,老当益壮;有的人貌似健康,却可能内脏患病,体衰力弱。只有认识到衰老的特征和变化,才可能对具体的对象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

(二)血压、脉搏的变化

中年以后部分人可以出现血压升高、脉压加大、心律失常等变化。中年人由于动脉硬化的逐渐发展,血管弹性下降、硬度增加、口径变小、外周阻力加大,心脏负荷加重,影响到心脏的功能;全身细小动脉的硬化使血管阻力加大,使舒张压增高,心脏后负荷加大;大中动脉硬化使收缩压明显升高,脉压加大;动脉粥样硬化使心肌血液供应减少,心肌细胞内出现脂褐素、心肌细胞萎缩、胶原纤维增多,使心肌顺应性下降。

中年以后随年龄增长,心肌收缩性、兴奋性、传导性和自律性均降低,中年人心功储备约降低一半。同时心脏调节反应能力降低,负荷增加时心率增加幅度小,增快的心率回复到基础水平所需的时间延长。心肌收缩期,特别是等长收缩期延长,使心肌耗氧量增加。心输出量较青年人减少30~40%,并常伴有期前收缩、窦性心动过缓等心律失常。同时外周血管调节机能下降,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和休克。肺动脉弹性下降逐渐影响肺循环的适应性。单位面积功能性毛细血管数量减少、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毛细血管管腔狭小,均可影响到组织的供氧能力;静脉也发生硬化。随年龄增加出现不正常心电图的概率可达50~60%,以S-T段出现异常及心律不齐多见。

(三)视力和听力的变化

人到40岁以后因角膜和晶体曲光能力发生变化,晶体外包膜变硬,失去弹性,眼睛的远近调节能力减退,以致出现老视眼(老花眼),视力减退,视野变小。若晶体及其包膜发生蛋白质变性,出现混浊,影响视力,即所谓的老年性白内障。进入中年以后,暗适应能力也逐渐减弱,视野也随年龄增长而逐渐缩小。外貌常有下眼睑肿胀、下垂,像一对小口袋悬在两眼下面。有人称“眼睛是衰老的窗户”,形象地勾画出了中年人特有的面容。

随着年龄的增长,听力也逐步下降,以对高频音听力衰减为主,以致最后可能发生耳聋。这主要是由于感受器耳蜗管萎缩,内淋巴畸变,相应的神经节萎缩所致。听力和视力减退,常使中年人对周围的变化友应速度变慢。

(四)呼吸系统的变化

正常肺有很大的储备能力,可以满足在最大运动时对通气量的需要。这种储备在30~60岁之间开始逐渐退化,如果吸烟或生活在空气污染严重的环境中,这一过程可能加快。

随着衰老在呼吸系统发生的三个最主要的变化是:肺泡体积逐渐增大、肺的弹性支撑结构蜕变和呼吸肌虚弱。这些变化会使胸廓及肺顺应性下降,使胸式呼吸减弱,腹式呼吸增强,影响肺的通气和换气能力,表现为肺活量降低、肺残气量增加、动脉血氧含量降低。在运动强度增加时,肺通气量的增加主要依靠增加呼吸频率,而不是呼吸深度。

中年人肺功能降低平时一般不会出现症状,但是当合并肺部疾患,尤其是急性感染,则容易发生呼吸功能障碍。另外,中年人的鼻、喉头(上皮角化、间质水肿、声带萎缩、声音变细)及支气管(鳞状上皮化生、管壁组织萎缩、粘液腺增多、软骨钙化)均出现变化,使呼吸道防御功能下降,易发生慢性支气管炎症、肺气肿及肺心病。

(五)消化系统的变化

中年人胃粘膜及平滑肌萎缩,胃酸分泌也随年龄增长而减少。中年人消化液的分泌及其中所含的各种酶都不同程度降低。大肠肌层萎缩,肠蠕动减弱,故易出现便秘。肠血流量明显减少,肠粘膜吸收功能降低。肛门外括约肌反射减弱,以至丧失。肝脏重量随年龄增长降低,肝脏的解毒功能下降,影响药物的灭活和排出,易引起药物性肝损伤。多数中年人胆囊壁薄、胆囊体积大、胆汁较为稀薄,胆石症随年龄增长出现率增加。

另外,随年龄增加,齿龈及齿根逐渐萎缩,使牙齿易松动、脱落;味蕾萎缩,中年人味觉发生改变,以咸味阈值升高为主;口腔粘膜上皮角化增加,唾液分泌减少,易发生口干,这些因素导致中年人易出现吞咽困难,并易发生口腔粘膜溃疡;唾液及其中的酶分泌减少,导致对食物的消化不利。

(六)泌尿系统的变化

肾脏由很多肾单位组成,人体出生后肾单位的数目不再增加,而肾单位的体积逐渐增大,直至成熟期。肾脏的代偿能力很强,正常人只需要两侧肾脏的四分之一功能即可满足机体的需要。以后随年龄增长或疾病的影响(如肾动脉粥样硬化),肾脏的重量逐渐下降,肾单位的数量也逐渐减少,至85岁肾单位数可减少30~40%,肾脏重量减少30%,肾脏的代偿能力也逐渐减弱,表现为肾小球的滤过率下降及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下降。随年龄增长,膀胱肌肉可逐渐萎缩,纤维组织增生,膀胱排空能力减退,膀胱容量减少,膀胱括约肌萎缩,功能下降。尿道随年龄增加可因纤维化而逐渐变硬,致使人到中年后期会逐渐出现尿频、排尿不畅,甚至排尿困难等症状,残余尿量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多。前列腺易发生增生、肥大,导致排尿困难,甚至尿潴留。

(七)内分泌系统的变化

衰老时内分泌系统的变化尤为显著,其中包括各种激素水平的变化,也有靶器官对激素敏感性的变化。如中年人糖耐量降低,既包括中年人对胰岛素调节敏感性降低,又包括中年人对胰岛素的反应能力降低。

衰老时内分泌变化最明显的是性腺。中年以后,男性血中睾酮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少,而女性血中雌激素在45~55岁之间突然减少,60岁时降到最低水平,而女性促性腺激素在绝经后却明显增加。

衰老时另一个重要的内分泌变化是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障碍。肾上腺皮质对垂体促激素调节的反应减弱,下丘脑—垂体对血液中皮质类固醇水平的反馈调节反应也减弱,中年人血中和尿中类固醇激素及其代谢产物含量也随年龄增长而减少,并且靶器官对皮质激素的敏感性降低。因此,人到中年以后维持内环境稳定及应激能力都降低。

(八)血液系统的变化

正常人血液系统包括血液、骨髓、肝脏、脾脏、淋巴组织和单核——巨噬细胞系统。除淋巴细胞外,血液中其它细胞的寿命或在血液中停留的时间都是有限的,如红细胞在血液中的寿命平均为120天,中性粒细胞在血液中停留的时间为10小时。血细胞不断更新,造血组织不断增殖分化,是新生细胞的来源。在衰老过程中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正常或稍低于青壮年,而造血的红骨髓容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青壮年在应激情况下,黄骨髓可转变成能造血的红骨髓,使机体迅速提高造血功能,而中年以后这种应激能力下降。中年以后胸腺、脾脏、扁桃体重量下降,主要是由于淋巴细胞减少所致。此外,全身淋巴结中的淋巴细胞和淋巴滤泡也减少。T、B淋巴细胞发生功能变化,在抗原刺激下免疫球蛋白产生明显减少,可能导致中年免疫功能减退,易发生恶性肿瘤和各种感染。中年以后,血液中的血小板粘附性和积聚性增加,可能是中年人易发生血栓和栓塞的原因之一。

(九)骨骼、关节、肌肉的变化

人到中年以后,骨和关节与全身其它器官一样,毫无例外地要发生蜕变和老化。

中年人的骨骼是逐渐发生萎缩,多数人表现为骨质疏松,骨的内部结构上表现为骨皮质变薄,骨小梁变细变少,因而在单位体积中骨的含量减少,骨的密度降低。这种变化可开始于40~50岁,有人认为在50~80岁之间,每增加10岁骨总量在男性减轻5%,女性减轻7%,以锥体表现最为突出,开始为横行骨小梁减少变细,在锥体中心最为明显,60岁以后这种变化更为显著。

中年骨质疏松轻重程度是受雌激素下降、甲状旁腺激素增加、降钙素下降、维生素D减少、骨骼合成代谢刺激减少、活动量少、饮食量少、肠道吸收差、营养状况差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由于骨质疏松在锥体上表现比较突出,因而容易引起自发性压缩性骨折,也容易发生腕部及髋部骨折等。

随着年龄的增长,关节的稳定性和灵活性逐渐变差。

关节的老化与日积月累的磨损使关节软骨变薄,以及日久后关节软骨发生局限性软化有直接关系。关节囊结缔组织增生、韧带退化及纤维化,使得关节僵硬、柔韧性降低。关节的长期负重和运动,使关节边缘骨膜过多增生,进一步发展为关节边缘软骨增生和骨刺(骨赘)形成,引起退行性骨关节病。

肌肉的老化表现为肌肉萎缩和失去正常棕红色肌肉,由于脂色素沉积,使肌肉变黄,肌纤维的体积和数量均减少,工作能力和运动能力均下降。肌肉老化的机制很复杂,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如废用、营养不良、慢性进行性失神经支配。

(十)免疫功能的变化

随着年龄增长,免疫器官逐渐萎缩,功能减退,免疫系统调节障碍,机体对异体的抗原反应性降低。同时,随着年龄增长体内大分子物质合成的误差使某些自身抗原组成发生误差,表现为自身免疫反应增强。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提高中年人的免疫力,减少了感冒及因感冒继发的扁桃体炎、咽炎、气管炎、肺炎等疾病,也减少了因气管炎引起的肺气肿、肺心病等疾病的发生。

(十一)身体成分的变化

中年体脂百分比与青年人比较要高一些。中年以后发胖的也较多,特别是女性,其原因可能与绝经期后性腺激素分泌的改变以及神经精神调节失常有关。除了内分泌因素外,中年人发胖可能与体力活动减少有关。进十几年来,人民生活条件提高,中年发胖者增多,从侧面反映了这些因素的作用不可忽视。体脂增大引起肥胖,是高血压、心脏病、脑血管病、糖尿病等发生的温床。加强体力活动,控制体重是中年保健的一个重点。经常参加体育活动有减月巴作用,如慢跑可增加能量消耗,促进体内脂肪的代谢,从而减少身体多余的脂肪。

几组令人深思的数字

英年早逝,教训深刻

1999年1月15日《家庭保健报》刊载题为《一幕幕“英年早逝”的悲剧在呼唤——生命,需要第二次养育》的文章,列举了一些英年早逝的例子,读后使人心碎,更发人深省。其中数学家张广厚50岁、数学家罗健夫47岁、光学家蒋筑英43岁、气象学家雷雨顺48岁、煤炭专家栾茀52岁、数学家洪崇威44岁……而世界宗教学专家张越和物理学家陈杨去世时,分别只有33岁和37岁。音乐家施光南在55岁时离开了他为之奋斗的音乐事业,人们熟悉的小说家路遥在42岁的大好年华就离开了人间。

其实,英年早逝并非自今日始,古代也有不少例子。《三国演义》中那位哀叹“既生瑜,何生亮”的周瑜,就是在过度的嫉妒情绪刺激下,在风华正茂的34岁就撒手人寰。贾谊被任命为太傅后,因自责未尽职悲痛而死,终年只有33岁。被世人视为智慧的象征的诸葛亮,忠心辅佐刘备多年,终日劳累,死时也只有54岁。

英年早逝的现象,并不是哪个国家的“特产”,日本10多年前提出的“过劳死”,指的就是这种现象,只不过提法不同而已。专家认为,过劳死与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情况下,社会的信息量急剧增加、工作负荷量不断加大、生活节奏加快和心理负担过重等因素有关。

不过,由于日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过劳死的问题已不像当年那么严重了。英国科学家贝弗里奇曾指出:“疲劳过度的人是在追逐死亡。”尽管英国的科学家有这样的认识,而该国当前的现实是职工“过劳死”的现象仍很严重,为此工会组织正准备与雇主打官司。WHO曾经指出:“工作紧张是许多在职人员健康的危险因素。”

可见,因长期过度紧张和劳累而导致猝死,并非个别的社会现象,应予以高度重视。其实,过度疲劳和紧张可引起疾病,古人早有认识。例如,《黄帝内经》中指出:“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作伤。”古人主张,诸凡劳作,皆应以体力能够承受为度,不使过度;过极,就会损伤人体而诱发疾病,甚至致死。美国著名的排球运动员海曼以及短跑名将乔伊娜之死,与此不无关系。

(二)身体素质差,患病率高

从群体来看,中国科学院工会于1997年8月开始,对该系统全国在职职工1991年1月至1996年底的死亡状况作了调查,结果表明,在职科学家的平均死亡年龄只有52.23岁,远低于1990年北京市人均期望寿命的73岁。1999年9月10日的《家庭保健报》报道,哈尔滨医科大学一教授对近7年内的大、中、小学教师和科研人员17万人的调查研究表明,20岁以后各年龄段教师的预期寿命均低于相应年龄段居民对照组。调查者认为,影响脑力劳动者预期寿命的主要原因是工作压力大、精神紧张、长期处于疲惫状态,容易形成焦虑、抑郁和烦躁等疾病。诸如此类的报道并不需刻意收集,而是不时见诸报端。例如,1993年中国科学院对100名在职的研究人员(包括学部委员)进行体格检查时发现,身体健康者只有18人;同年,对全院职工的体格检查结果表明。一些疾病的患病率很高:高脂血症占16.6%,心血管病、脂肪肝和高血压分别占16.2%、13.3%和8.8%。据报道,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曾对616人进行体格检查,发现其中513人有异常,占83.3%。当然,这种状况并不限于科技人员。某地对500名任期4年以上的企业经理的体检结果显示,这些平均年龄只有45岁的企业经营者,6种疾病的患病率竟高得惊人:高血脂、胃病、脂肪肝、冠心病、胆囊病和高血压分别占47.9%、41.2%、26.5%、18.7%、15.3%和15%。

《中国妇女报》(2000.01.12)报道,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在1995~1998年对北京地区的843名25岁以上的女性(45~59岁者占30%)进行的调查显示,她们近些年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明显上升趋势,而腹部肥胖是上述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35~44岁的女性贫血患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城市女性贫血患病率是男性的2倍。白内障和骨质疏松的患病率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成为这一年龄段女性的大敌。

《北京晚报》援引2000年第6期《新闻记者》杂志披露的资料表明,人称“无冕之王”的新闻记者的身体状况令人担忧:已死亡的在职职工的平均年龄只有45.7岁,其中死于癌症者的比例竟高达72.7%;因病住院的平均年龄为44.2;以心脑血管病和癌症的患病率最高。最近的一次健康检查发现,一半以上的新闻工作者处于患病和亚健康状态。

(三)一些疾病的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这也是一种很值得注意的倾向。兹分别以我国死亡顺因中居前三位的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和心脏病为例说明之。

以前属于老年病范畴的脑血管意外,近年来日趋年轻化。据《中国青年报》报道(2000.04.03),40岁以下因脑卒中(中风)而致死者比5年前增加了6倍以上。北京宣武医院对1972~1996年间住院治疗的3901例脑出血患者的情况进行的分析表明,50岁或50岁以下发病的人数,1992~1996年间比70年代同期增长了2.6倍;40岁或40岁以下的患者增加了6.3倍;据分析发生这种现象,与吸烟、饮酒、精神紧张和不良生活方式有关。

据《工人日报》报道(2000.04.16),1999年我国北京、上海、广州、沈阳等大城市有126万人死于恶性肿瘤,其中40~50岁者占了1/4.我国肿瘤高发年龄段,已由过去的五、六十岁提前到目前的40岁,而城市中胃癌、食管癌等的高发年龄则提前到了35岁。肿瘤发病年轻化的原因主要是生活节奏加快、环境污染、饮食不合理和缺乏锻炼。

据1999年11月12日《北京晨报》报道,北京女性的妇科肿瘤发病明显年轻化,乳腺癌的发病年龄已提前到了35岁;一度几乎消失的子宫颈癌不仅有抬头趋势,且发病年龄由原来的50多岁提前到目前的30多岁;而出现这种情况,与不重视体检有关。《健康文摘报》对此所加的副标题是“舍不得几十元体检,舍得百余元。‘搽脸’”,对于一些人保健意识之差发出警告。

临床统计资料表明,20世纪70年代,在因突发心肌梗塞而死亡的冠心病患者中,40岁以下的患者只占3%,目前已达到了13%,而且多数为经理、厂长等企业的“当家人”。这无疑与他们的心理负担过重和不良的生活方式(如吸烟饮酒过度、“三高”食物过多和体力活动过少等)有关。

实际上,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的并不限于上述三种疾病。例如,《今晚报》报道,20年前,颈椎增生、腰椎增生和椎间盘突出多见于50岁以后,椎管狭窄则多在60岁以后发病;而目前增生病已常见于30多岁的人,中年人患椎管狭窄者已不算罕见,特别是50岁左右的女性。

(四)心理和精神状况堪忧

以上只是身体方面的情况。实际上,中年人的精神和心理状况也令人忧虑。据《医学心理学》杂志披露,在中国的心理疾病患者中,36~50岁的人占了80%以上。1998年10月20日《光明日报》报道,人口平均年龄只有28岁左右的深圳市,其360万人中,有5.6万人患有各种类型的精神疾病。此前,《南方日报》报道,广东省有精神病患者60多万,若以中年人占50%计算,也有30万以上。而天津市《今晚报》则报道,该市心理卫生中心指出,在心理疾病门诊中,90%是中年人。

这些还不包括由于心理因素的影响,所导致的机体生理变化和疾病,以后将要介绍的心身病。即使这样,仅从以上介绍的一些资料中也可以看出,中年人无论在身体上还是心理或精神上都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必须引起重视。由于心理因素而致病甚至致死的例子,古往今来,可以说是比比皆是。还有一个更令人瞠目的例子:奥地利的物理学家波尔茨曼,因为与一名否认原子存在的人激烈争论,被弄得疲惫不堪,心力交瘁,最后在一家饭店里自缢而死。这种捍卫科学真理的精神值得钦佩,但是因此而以身殉“辩”,只能说是死得轻如鸿毛了。显然,问题出在此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太差。

中年人的心理和精神疾患何以高于其他人群呢?

这是因为中年人已经进入事业发展的新时期,是力求实现高级需要的重要生命阶段,高级需要是他们的“主导需要”。他们在社交、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方面都表现出强烈的欲望和追求,并为此而付出不懈的努力。

但是,中年人面临着家庭负担过重、工作任务紧迫和社会活动频繁等诸多问题;在实现主导需要的道路上会受到个人能力,工作条件、资历、岗位名额等的限制,也会遭遇诸如人际关系之类问题的困扰,前进的道路上并不平坦,可能使自我实现的努力受阻乃至失败。由此而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甚至诱发疾病,并非罕见。

概括地说,大致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事业上的完美追求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在经过从少年一青年一中年前期的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后,绝大多数中年人在事业上都有明确甚至高标准的目标,这是这一人群主导需求中的主要需求。每个人都希望成为所从事事业的佼佼者,很多人是“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这一名言的信奉者,他们都在为实现这一愿望进行着不懈的努力,其中的一些人也确实达到了预期目标。应该说,他们是幸运的。但是,由于客观和主观上的各种原因,并不是每个人的需求都能得到满足。以职称为例,各单位的各级职称都有一定的比例,职称越高,人数越少,竞争也越激烈,能得到晋升者毕竟是少数,客观上就是一种压力。又如,最近有的大学实行津贴制,一级教授可以在原有的工资外每年再加5万元津贴,但是并非人人有份;这就是主观要求与客观现实之间的差距,需要人们能正确地对待和处理。又例如,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能有所成;但是受到个人能力和客观条件的限制,机遇的不同,以及自己对该项工作策划的周密与否等的影响,遭受挫折乃至完全失败是难免的;这里也有一个正确对待的问题:是从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以利再战,还是因此灰心丧气、一蹶不振,也是一个人心理素质的反映。

(2)工作热情与健康状况之间的矛盾任何人都希望在事业上有所成就,能为国家作更多的贡献,并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所从事的工作中去,中年人尤其如此。但是,正如前面提到的,人至中年,身体状况已是今非昔比,绝大多数系统的功能都逐渐在衰退中,体力和精力已不再能适应高度紧张和持续工作的需要,如果再有某些疾病困扰,会有力不从心的感觉。倘若这种状况得不到及时改善,又会反过来增加心理压力,久而久之,就可能诱发心身疾病。

(3)社会责任感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这是一个难以用三言两语说清楚的大问题。它涉及诸如体制、政策、人事、经济和法律等非个人努力能解决的人文环境方面的因素,使你的抱负难以如愿以偿,甚至因此遭受不公平的对待。这类事在现代历史上并非罕见。以最近发生在浙江杭州市的一件举报案为例:某公民发现正在修筑的钱塘江标准堤岸工程质量有问题,出于社会责任感,就向有关部门举报,可有关部门就是推三阻四,没人过问,最后还是通过关系将要举报的情况向一位省领导反映,内幕才得以曝光。工程质量问题受到了重视,而举报人却遭到了非难。对此,《光明日报》于1999年12月9日发表署名文章,呼吁公民监督需要权力。

前几年,深圳有一家公司,采取假注资、偷税等方式进行金融诈骗,数额达20亿元。有位叫杨剑昌的同志,在掌握了充分证据的基础上,出于自己的社会责任感,挺身而出,要为国家和受骗者挽回损失;不料骗子背后有靠山,在当地工商局、地税局移送材料后,在中办、国办、公安部和省公安厅纷纷批转后,在市纪委书记明确指示后,有关部门就是不立案。不仅如此,骗子倒把他告上法庭;明明有理,却当了被告;杨为此吃尽了苦头,刚40岁的人,被弄得满头白发,疾病缠身。几经反复,最后官司是赢了,但是骗子却携20亿元巨款外逃(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曾以“被告杨剑昌”作了报道和评论;《中国青年报》2000年6月25日也刊登了署名文章)。这也是一种现实,虽然并非主流。同样,见义勇为是每个公民的义务,也是一种社会责任;但是,由此而引发的被诬告,或导致伤残乃至死亡事件,也屡见于报端。因此,无论是公民监督还是见义勇为,都在呼唤相应的法律保障。诸如此类的事,一方面要尽公民的义务,奋起举报和抗争;另一方面,应以平常心对待,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否则将会给心理造成难以逾越的障碍,成为心身疾病发生的因素之一。

(4)信息量增多和技术发展与个人能力之间的矛盾现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来自各个方面的信息量大增;就个体而言,即使拥有像计算机这样的先进设备和国际互联网这种快捷的通讯方式,也难以将其完全处理和容纳,因为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一方面是新的信息不断涌现,另一方面是个人能力的限制,矛盾就产生了。1999年12月22日的《北京晚报》以“电脑时代的新病种袭来——我国发现网络性心理障碍患者”

为题,报道成都市一中年男子自1994年起,由喜爱操作电脑而成为“网虫”,下班后,只喜欢在网上浏览,近来又发展为在网上与人聊天;终因连续32小时“泡”在网上。而出现突发性思维紊乱,以致用刀割伤手腕,造成失血性休克。专家称,这种行为是一种以前少见而以后将越来越常见的网络性心理障碍症。因为无节制地持续在网上聊天、浏览,会出现思维迟缓、生物钟紊乱、情绪低落,甚至出现自残的意念和行为。网络性心理障碍的早期,患者先是感到上网其乐无穷,随着上网时间的不断延长,开始出现记忆力减退。此时还只是精神上的依赖。其后可发展为躯体依赖,表现为每天起床后情绪低落,精神萎靡不振,疲乏无力,以及食欲不振等;此时若上网,则可恢复正常。该病的晚期,可出现与生理因素无关的体重减轻,外表憔悴,一旦停止上网,会出现急性戒断综合征,甚至自残或自杀,危害个人和社会安定。目前对此病的治疗尚在探索中,无有效的治疗措施。因此,网迷们要自我节制才是。

总之,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这样的高层次需求,但是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目标可行性以及主观努力程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并非都能如愿以偿。这种情况要比获得成功的几率大得多。这就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去应对。

人们自然要问:这些中年人为何早逝?患病率为什么高?专家经过调查,得出这样的结论:制约中年知识分子健康的主要因素,是个人保健意识差!

中年人在保健意识上存在着误区和盲区

(一)自恃身强力壮,殊不知身体的许多功能已在衰退实事求是地说,造成以上提到的几种情况,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因素。客观上,中年人有着诸多的无奈。

工作、经济、职称、级别、家庭、父母、儿女,恰似一副副重担,哪一副都不能放下。心理上的长期紧张和压抑,引起内分泌系统功能失调,免疫功能下降,并因此诱发一系列生理上的改变,导致诸如高血压、冠心病和胃溃疡等疾病。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心身病”,也就是说由心理方面的变化引起了躯体上的病,心理学上称之为“躯体化”。但是,如果从主观上考虑,则是因为有不少认识上的误区。中年人总认为自己身体好、精力充沛,而事实上,步入中年后,机体很多系统的功能都在退化,而有些变化则可能早在青年时期已经开始了:从25岁左右起,骨质开始退化:钙的排出增多,而吸收减少;从25岁开始,脊椎的各椎间盘开始退化;30岁以后,皮肤开始老化:粗糙、皱纹增多、弹性下降;肌肉功能在20~30岁时最强盛,此后即开始减弱;听力从30岁起逐步下降,50岁起变得明显;肺的最大换气量从30岁起随年龄增加而以每年0.55%的速度下降;CT对头部扫描表明,30~40岁时脑开始萎缩;据称,大脑皮层有数以百亿乃至千亿的细胞(或称神经元),从30岁开始,每天有10万个细胞死亡,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的速度也随年龄的增长而减慢;人体免疫系统的主要免疫器官之一的胸腺,在青春期后,即开始退化、萎缩,其功能也随着衰退;能反映男性睾丸分泌功能的血浆去氢表雄酮(DHEA)水平,在25~30岁时达最高,此后即逐年下降,且与年龄的增长呈负相关,即年龄越大,DHEA的浓度越低。

仅从以上提到的一些变化,就不难看出,中年是机体许多结构和功能由稳定向衰退转变的时期。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年不仅是黄金年华,它又是机体的“多事之秋”。日本科学家太田邦夫曾高度概括地指出,20岁以前为生长期,20岁以后开始老化,30岁以后各器官和功能出现衰老。因此,应该明确地说,步入中年后,身体各个系统的功能已开始走下坡路,已经是今非昔比了。中年朋友们要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接受这一现实,自觉地增强自我保健意识,以便保持旺盛的精力和强健的体魄,从事你所钟爱的事业,攀登事业的高峰。

(二)强调拼搏,透支体力

中年人多为所在部门的骨干,工作忙几乎是他们的共同点。为了更好、更快地做好工作,也为了本人事业的发展,他们中的多数人都在忘我地工作着,因而忽视了必要的休息;日积月累,造成了身体的“透支”,出现了某些不适也不在意;又往往因为工作忙,时间紧,不少人采取硬撑的办法,试图抗过去,以致小恙酿成大病,甚至贻误了治疗时机,造成终生遗憾。当然,他们也确实很忙,工作时间表往往排得满满的;至于休闲和运动,用中央电视台一位栏目策划人的话说,是“太奢侈了!”像笔者这种年龄的过来人,能够理解他们的苦衷。

但是,话又说回来,事业无疑是重要的,可是,没有健康的体魄将是一个很大的限制,而且有可能使你半途而废。在中央电视台为2000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制作的特别节目《当代工人》中,主持人倪萍有感于劳模们的忘我精神,说了大意是这样的一句话:希望你们珍爱自己的身体,只有这样才能作出更大的贡献。笔者对此十分赞同。我国民间有句谚语,叫做“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孔老夫子也有“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的教诲;这些都是硬道理。所以,关键还是个认识问题;说是自我保健意识差,也应该是中肯的。

(三)缺乏自我保健意识,生活方式不科学这是一个大问题。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在影响健康的各项因素中,生活方式、行为和社会环境因素占70%;而不少中年人的生活方式确实难以令人满意。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作息没有规律,特别是熬夜。白天做不完的事,就延续到晚上,甚至通宵达旦,长此以往,必然打乱机体原有的运行规律,搅乱了生物钟,从而诱发疾病。二是饮食不合理。有的是无暇顾及而采取凑合的办法;有的则是恣嗜膏粱厚味,由此引发诸如高血压、高脂血症和糖尿病等所谓“现代文明病”,或者确切地说是不良生活方式病。三是不良嗜好,例如吸烟和酗酒。长期吸烟者要少活10~12年,慢性酒精中毒者平均少活10~15年。四是少动。生命在于运动是人们熟悉的道理,但是做起来就是另一回事了。少动必然降低心血管和肺脏等的功能,也会引起肥胖,后者又是一系列疾病的根源。这些问题,有的人也认为应当纠正,但是,就是要提出各种借口,不能付诸实施。根本问题还是自我保健意识差,对不良生活习惯的危害认识不足。我国著名学者张揆一教授在《大众医学》上撰文指出,全世界每年约有500万人死于癌症,其中我国就占130万。癌症如同恶魔一样严重地威胁着人类健康,而抽烟则是肺癌的一大祸根。一个人每天抽20支烟,相当于每年给自己的肺脏灌注一杯烟焦油;每天只要抽10支烟,患肺癌的危险就增加4倍。停止吸烟,就意味着延长生命。他还举实例说明其危害:该校一教授嗜烟如命,一次体检时,发现肺部有阴影,拟诊为肺癌,遂戒烟;后会诊不是肺癌,复又吸烟;第二年又被确诊为肺癌,再次戒烟,但为时已晚,终于无可挽回地离开了人世。这类本不应该发生的事,为他们的亲属带来悲痛,也给人们留下了不少的反思。

(四)缺乏医学常识,自我保健能力差不能及早发现疾病的蛛丝马迹,一些小伤小病得不到及早治疗。中年人患病有自身的特点:一是一些症状或疾病常常被忽视,或因工作忙而被掩盖。二是一些慢性疾病容易突然发作或加重,这是第一种原因的结果。因此,即使你并不从事医学工作,也要懂得一些医学常识。报载我国一位搞航天的专家,患肝癌已到晚期,骨瘦如柴,但腹部膨胀,他本人不知情,说是自己身上越来越瘦,可肚子越来越大。听起来真使人心碎!三是紧张和疲劳往往是发病的诱因。不少中年人长期处于疲劳和紧张状态,已经存在着不少隐患。不注意纠正就可能诱发疾病,而这一点往往被忽视。

大多中年人处于亚健康状态

健康是人的第一状态,生病时则为第二状态,处于两者之间的亚健康状态就是第三状态了。亚健康是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一种特殊状态。据报道,符合健康现代标准的人只占人群总数的15%,被确诊为患病的人也占15%,而60%的人是处于亚健康状态。也就是说,大多数人处在一种似病非病的状态。这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比例,然而,这是事实!在城市中,这类群体多于农村;他们集中表现为高血脂、高血糖、高血粘度和低免疫功能等所谓“三高一低”倾向。总而言之,处于这种状态已经是不健康了,疾病已经在悄悄地逼近。在人的一生中,它可间断或连续地存在数月、数年甚至数十年,是一些疾病的重要诱因。

多种因素可以引起亚健康状态。概括地说,它们涉及社会、环境、气候、生物、营养、心理和生活方式及行为等各个方向。具体地说,吸烟、酗酒、劳逸无度、饮食不节或偏食等不良生活方式,来自环境、水、空气和农产品中的污染,以及现代生活中物理、化学、生物和心理等因素的影响,都可危及健康,导致亚健康状态;如不能及时纠正,将导致疾病的发生。此外,在生命过程的某些阶段,例如在产前和产后期、更年期等,也会出现亚健康状态。有的人,在季节交替时也表现疲惫和食欲不振等亚健康的症状。当然,社会不安定乃至战乱,则肯定会使人进入亚健康乃至疾病状态。

亚健康的主要症状有:食欲不振,心绪不宁,头痛头晕,疲乏无力,萎靡不振,失眠健忘,抑郁烦躁和皮肤干燥等。长期有这一类症状,又有上述诱发因素时,就应该考虑已处于亚健康状态,并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纠正。有的专家把亚健康分为三个阶段:①轻度心身失调。这是仅次于健康的阶段,可有疲劳、失眠、食欲不振和情绪差等症状。此时,若能及时纠正,则能迅速回复到健康状态。②潜临床状态。如果第一阶段未得到纠正,则可能继续发展,潜伏着发展成某些高危疾病的可能。此时,表现为三种减退:活力减退、反应能力减退和适应能力减退。③前临床状态。是指已经有了病,只不过症状不明显而已。实际上,这已不属于亚健康了,已经进入了有病的不健康状态。对2.3万人的调查结果显示,18~40岁的人随年龄增长,心身轻度失调者逐级增多;40岁以后,潜临床状态者的比例陡增;而55岁以上者,前临床状态的比例上升。

亚健康主要发生在中年人。对某大报社百余名40岁以上的记者、编辑进行的调查表明,70%的人有高血脂倾向,近3/4的人有脂肪肝倾向。上海市有高级职称的中年知识分子,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某医学院102名40岁以上的高级知识分子中,100人处于亚健康和不健康状态。由此可以看出,中年人的健康状况确实令人担忧。究其原因,约85%是由于社会和心理压力引起的。专家忠告,如不及时纠正,不久的将来,这些人中的2/3将死于心脑血管疾病,1/10将死于肿瘤……只有1/10的人有希望安享天年。

亚健康何以“青睐”中年人?从客观上看,显然与他们所处的社会和家庭地位有关;而从主观上考虑,则与他们的不良生活方式有密切联系。亚健康状态所表现的肥胖和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和中风等所谓五病综合征,就是其不健康生活方式的表现。因此,注意防止、及时发现和纠正亚健康状态,对中年人来说十分必要。

慢性疲劳综合征是中年人的大敌

近几年来,欧美和日本等国的一些研究机构对一种被称之为“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FatigueSyndrome,CFS)的疾病颇为重视。CFS被定义为:“一种以不能忍受的疲劳为主的伴有多种躯体症状的慢性病。患有这种疾病时,常有疲惫、烦躁、易怒、腰酸背痛、头痛、眩晕、失眠或嗜睡、萎靡不振、神志恍惚、全身无力和食欲不振等症状中的几种;但是,到医院就医时却往往难以发现异常。从目前的资料来看,CFS的发病主要与职业有关,劳动强度过大、持续时间过长、强迫工作体位等是主要诱发因素;该病的特点是突然死亡,且多发生于中年人。例如,日本一家电脑公司在短期内接连有4人死于脑出血和心肌梗死”,其中年龄最小者仅30岁,最大者50岁,均为中年人。他们都是长期加班,工作负荷量过大,因过于疲劳引发疾病而猝死的。据来自世界发达国家的统计,CFS在城市新兴行业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0%~20%,在有的行业中更高达50%。从该病的诱发因素看,也很值得我国某些行业的从业人员和有关部门重视。由以上的介绍可以看出,不论是亚健康还是慢性疲劳综合征,都是危害中年人健康乃至生命的重要因素,为了个人健康、家庭幸福和社会责任。都应予以充分的重视。

更年期对中年人的影响不容忽视

更年期是发生在中年期的一个人生必须经过的生理过程,是中年向老年过渡的阶段。它对中年人生理和心理的影响一直受到关注。

更年期的主要生理变化是大脑的某些功能减退,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全面降低,性器官开始衰退,性功能逐渐减弱,女性的变化尤为明显。女性到45~50岁时,卵巢开始萎缩,雌激素和孕激素分泌减少,月经周期由紊乱发展到绝经。男性在50岁左右,睾丸的功能逐渐减弱,雄激素的分泌量减少,至55~65岁时进入更年期。在这一时期,由于大脑、下丘脑和肾上腺等的功能失调,以及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失衡,遂发生了一系列症状,即“更年期综合征”或“绝经期综合征”。它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由血管功能紊乱引起的阵发性全身发热,医学上称之为“潮热”。大多数妇女在绝经期都有此症状。有的人只是轻度不适,例如仅感到房间里有些闷热。而有的人则感到很不舒服,觉得一股燥热冲向面部、颈部,乃至上半身。这种症状一般要持续两、三年,有些妇女可持续十年,甚至更长。其次,在潮热的同时,由于神经系统功能的变化,可有耳鸣、头痛、眩晕、心悸胸闷和多汗等症状,并有失眠、多梦和疲劳等不适;心理上常表现精神紧张、焦虑烦躁、情绪低落和事无巨细均表现紧迫感等;这些就是人们常说的更年期综合征。再次,由于性器官萎缩,性功能亦随之减弱。一般地说,这一过程是逐渐产生和发展的,在开始阶段并不明显,而且也并非所有的中年人都表现明显的反应。女性的更年期反应比较剧烈,对心理的影响也较大,并可导致心理障碍。概括起来可有以下几种:

(1)神经官能症主要症状有失眠、头痛、心悸、血压不稳和潮热等,以及多疑、烦躁和易激动等表现;重者可发生癔病。内分泌系统和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是神经官能症发生的主要原因。

(2)抑郁症情绪消沉,常沉湎于不愉快的回忆中;好怜香惜玉,尤其感到自己已经人老珠黄,前途渺茫;由于子女成家而独居,也感到孤苦伶仃和沮丧;由于生育能力丧失,性欲减退。往日的风采不再,而产生自卑和恐惧感。

(3)偏执状态往往有妄想、幻觉和猜疑等异常表现。

男性在50岁左右,睾丸的功能逐渐减弱,雄激素的分泌量减少,表现为血浆睾酮水平逐渐降低,进一步发展为该激素的分泌节律消失,至55~65岁时进入更年期。男性更年期的生理改变和症状以及心理变化和表现,与女性者大致类似,如抑郁、焦虑和烦躁等情绪方面的问题;血压不稳、头晕、耳鸣、心悸和失眠等植物神经紊乱的表现;以及性功能减退的一些变化。当然,男性更年期的症状,一般都比较缓和,而且性功能的变化也相对缓慢;不少男性到70岁甚至更高的年龄,仍有性欲和生育能力。尽管症状有某些相似之处,实际上,男性的更年期与女性者不同,例如男性并不存在绝经等更年期开始的信号,内分泌变化的机制也不相同,因此,目前将男性由于性腺功能衰退而引发的一系列症状,称为“老年男性雄激素部分缺乏”。

总之,更年期是中年的特有生理过程,由于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性腺的变化,对心理造成了比较明显的影响。如何顺利度过这个人生必经的阶段,是每个中年人面临的问题。一般说来,更年期的症状大多数可以自行消失,无需特殊治疗;出现精神症状,可及时求医;更主要的是自己注意调整,例如不同形式的休闲以缓解心理压力,适当的体育锻炼以转移不良情绪等,以自己的毅力和积极的生活态度消除各种负性影响。

中年人体质的生理变化

中年时期按照机体的生理功能可分为身强力壮的中年早期;精力充沛的中年中期;功能减退的中年后期。人的新陈代谢失调会出现很多代谢性疾病,如水和电解质的紊乱、酸与碱平衡的失调、糖尿病、肥胖症、高脂血症等。

人体中的合成和分解代谢是相互依存、制约和转化的。通常情况下表现为:

(1)中年以前,合成代谢多于分解代谢,机体得以生长发育。

(2)人近中年,分解代谢趋等于合成代谢,这时各器官的功能也相应降低,身体的新陈代谢即逐渐减退。

(3)年过50岁,功能减退过程就明显加快。细胞的再生能力、免疫和内分泌功能在下降,进入衰老时期。

中年人器官功能退化的表现及常见疾病中年人其生理变化的特点及易患病症主要表现为:(1)基础代谢率下降10%~20%。肌肉减少,脂肪增多,开始发胖。

(2)消化功能减退、平滑肌纤维萎缩、腺体萎缩。胃黏膜变薄,易患消化系统疾病。

(3)血管硬化进程加快。

(4)适应能力减弱,反应也较年轻人迟钝,储备力低下,易疲劳,易患病。机体运动或脑力、体力劳动后恢复慢,患病时恢复也慢,并且容易出现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