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让每个孩子都养成好习惯
6619600000061

第61章 利用语文发展学生智力

中学语文教学如何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相结合原则的指导下,大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激发兴趣是发展智力的前提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是发展智力的前提。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才有可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细致地观察,深入地思考,深刻地记忆。对此,古代教育家早有论述。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语文教学发展学生智力的主要前提。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方法

第一,必须善于引导学生理解学习语文的意义,而这个意义并不只是限于爱好语文,应该提高到语文对学好其他学科、对将来从事四化建设的重要作用上去认识。

第二,必须有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使课堂气氛趋于活跃,教者动情,学者动容,师生感情融洽,学生把学习看作是一件乐事。

第三,必须把教学组织得始终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往往对力所能及,又要开动脑筋、克服困难的问题愿意自己去想一想或做一做,一旦当他们想对或做对的时候,就会体验到一种克服困难的乐趣,这种乐趣反过来又会激发他学习的要求。

第四,必须使学生不断地感到学有所得,日有所进,获得自我感奋的力量。对优等生和差生都要创造条件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一步,从而获得好成绩,赢得荣誉。这样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内在的积极的感奋力量,热爱语文学习。

第五,必须把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结合起来,善于创造“愤悱”的意境,让学生听得有趣、有味,感到新奇,产生解决疑难问题的愿望,从而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在知识的宝山中不断进取。

扩大知识面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知识是智力发展的基础。无知必然无能。我们强调发展学生的智力,决不意味着可以放松基础知识的学习。相反,在语文教学中,该背的要背,该记的要记,该理解的一定要理解。这些必要的记、背、理解,同发展智力并不矛盾,而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毫无疑问,日益增多的知识积累,必然给学生的智力发展以积极影响。有人说,教学中重要的不在教知识,而在教给学生“点石成金的手指头”。这是从强调发展智力重要性角度说的,千万不可理解为知识教学不重要,造成新的片面性。

学习语文知识,主要通过语文教材来进行,但光靠固定教材有时还不能满足需要,必须作些补充。这样才能不把学生限制在一个狭小的天地里,学生有了比较广泛的知识材料,智力才能得到充分发展。

语文教学扩大学生知识面的做法,大致有两种:一种是改革课堂教学的结构,把过去认为是课外的内容引入课堂。例如有的学校增设文艺讲座,把报刊、杂志上的文艺作品或电影、电视剧当作教材,给学生讲解或组织学生讨论。有的学校安排了自读课,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以进入阅览室,阅读自己乐意阅读的书刊。另一种是抓好课外阅读和课外语文活动。见多才能识广。学生的知识丰富一些,智力的发展才有广阔的背景。

培养思维能力是发展智力的核心

思维能力是人的认识能力的核心。思维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主要的心理过程。所以,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学生智力发展的核心,也是智力发展的重要标志。

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创设发现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的思维

问题是思维活动的动力和起点。学生的学习实质上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中如能提出饶有趣味、难易适当、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学生就会积极开动脑筋去阅读、思考、想象、回忆与这个问题有关的知识,进行分析综合,然后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思维以矛盾为绪而展开,知识随问题解决而递增,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也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如果不是这样,教师喜欢“奉送真理”,课堂里学生经常无问题可思,默默聆受,思维处在被动压抑状态,只能死记现成的结论,知其一不知其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不但会妨碍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也势必要影响智力的培养和发展。

启发学生思维积极性的做法主要有:设疑启迪,即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质疑问难,即学生提出自己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师生一起分析解决。我们要根据课文特点,针对学生年龄特征、心理因素和语文程度的实际,抓住关键性问题,以促使学生积极思维。

(2)根据学生的特点,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是学生思维能力的主要标志。优良的思维品质是在实践中逐步培养起来的;思维的某些缺点和弱点是可以经过锻炼得到克服和改善的。在语文教学中,应当了解学生思维品质的某些萌芽状态的表现,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优良的思维品质包括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批判性、逻辑性、灵活性、敏捷性等。

思维的广阔性,是指能全面看问题,善于着眼于事物之间多方面的联系,从多方面提出问题的本质。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善于钻研问题,善于从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中,发现最本质、最核心的问题。

思维的独立性,表现在善于探究,自己寻找答案,并有独立见解。

思维的批判性,表现在根据客观事实和情况,冷静地考虑问题,而不至于在受到偶然的暗示或影响时,就动摇起来,并能分辨是非,勇于独立判断,敢于坚持科学的结论。

思维的逻辑性,表现为思考问题时注重它的逻辑性和连贯性,提出的问题明确,推理合乎逻辑,论证条理清楚,有理有据。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善于打破陈规,按不同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不断地调整思维的方法,灵活运用一般的原则和原理。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能比较快的看出问题的本质,抓住问题的关键,从而迅速地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定。思维的这些品质,是互相联系,甚至是互为因果的,而且这些思维品质也是和其他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相联系的。这些思维品质表现在学生身上,千差万别,强弱不一。

(3)联系教学实际,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

前人云:“授人从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但要教给学生思考什么,还要教给他们怎样思考。学生掌握了思维的方法,就可以自己去获取知识了。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要做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教会学生掌握分析和综合、比较和归类、抽象和概括、系统化和具体化、归纳和演绎等思维的方法。

二是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广开思路。思维定势是指人们按一种固定的思路去考虑问题,表现出人们思维的一种准备状态。它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其消极的一面是,往往使人们的思维活动带上框框,表现出思维的惰性和呆板性,妨碍思维灵活性的培养,不利于智力的发展。

在社会生活中,思维定势现象人人都有,在语文教学中也屡见不鲜,如写起文章来,习惯于老一套的开头与结尾,描写人物千人一面,语言使用中的“学生腔”等。只有既教给学生思维方法,又让他们防止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才能广开学生思路,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4)结合语言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语言能力的基础,同时,语言活动又促进着思维能力的发展。语言和思维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不能不提高学生的语言活动能力;而提高了学生的语言活动能力,他们的思维能力也就相应地提高了。语文教学只要掌握了语言和思维之间互相促进的内在关系,思维训练的任务就不会成为额外的负担。

所以,我们在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听话教学、说话教学中,都要在讲授知识、训练能力的过程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去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5)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主要是指能发现一般人不易发现的问题,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来剖析目前所需要解决的新问题的能力,以及在思考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所产生的创造性设想的能力。在语文的学习中,我们一方面要让学生能够领会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此:

要为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准备条件,让学生通过课内与课外,尽可能多的涉猎书籍,丰富生活,使他们具有较为扎实的知识底子和较强的观察力、分析力与想象力等。

要鼓励学生打破精神束缚,既要信服真理,捍卫真理,又不要盲目迷信,畏首畏尾,对书本所载、名人所说、教师所讲的不正确不完全的地方要敢于提出异议。

要相机引发,给学生以自己创造的时间、条件与机会。教学中采用启发式,不搞满堂灌;要激疑质疑,提高学生思维的强度,要尽量启发学生自己去寻求答案,不满足于教给现成知识。

要着意保护学生的创造精神,对的要肯定、要表扬,错的不指责,要善意加以引导。

加强训练是发展智力的基本途径

加强训练是发展智力的基本途径。道理很简单:知识只有通过训练才能落实并转化为能力,智力也只有通过训练才得以发展。训练不等于多做习题,做习题只是形式多样的训练的一种方式。训练必须注意科学性,要着重训练学生的思维,尽量避免不动脑筋的机械训练。训练要讲求实效,少了达不到巩固知识、转化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太多太滥,把学生淹没在“题海”之中,其结果是扼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训练必须有计划,要按年级、按阶段、按单元以至按课文列出具体要求。训练还要严格,要明确规格要求,一丝不苟,扎扎实实地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