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让每个孩子都养成好习惯
6619600000059

第59章 学生的想象力培养

所谓想象,就是由人类储存在记忆中的表象出发,把这些表象以不同的方式组合起来,形成新的形象或结构的一种思维方式。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称想象力是“对人类贡献极大的伟大才能”。它是“人类的高级属性”,因为人能够依据别人口头或文字的描述在头脑中产生没有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这就构成了想象这种人类特有的心理活动。

语文教学中,借助想象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自己未曾感知过或根本无法直接感知的事物,同时依靠想象力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想象越丰富,理解得也就越深刻,记忆也就越清晰。想象可以直接激发并转化为个体的创新思维。正如爱因斯坦所指出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营造良好和谐的教学氛围

良好的教学氛围能促进学生的创造力,有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1)建立融洽的师生情感

情感是想象力的动力,两者往往想伴而生。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学生的情感活动。学生的情感得以熏陶和培养常常需要教师的情感与教学内容的思想性相结合,并使这种结合的情感表达出来。因此,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打动学生,用富有感情的体态感染学生,用教材中的情感内容熏陶学生。

因此教师要冲满分认识情感在教学中的强烈激励作用,自觉投入和运用情感,并注重与学生情感的双向交流,使学生怀着积极的情感、乐观的情绪、良好的心境、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这就会激发起学生的想象力。

(2)营造民主气氛

培养想象力一定要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进行,有了平等的对话才有想象力的喷涌。语文课要鼓励学生异想天开。“黄河之水从何而来”?如果回答“从巴彦咯拉山麓流出来”是地理课上的回答,“黄河之水天上来”更接近语文课的回答。“雪化了变成什么”?如果在自然课上当然回答“变成冰”,若答“变成春天”无疑违反常识,得零分,但在语文课上却应该得满分。

想象是由主体在自身的经验基础之上的形象重构,所以,不同的个体在重构的过程中发现与捕捉对象的敏感性绝不相同。湖南电视台的一档名为“快乐小精灵”节目,一次工作人员问幼儿园的一位小女孩摩托罗拉是什么,小女孩眨眨大眼睛,很自信的回答:“在以前有一位王子叫摩托,有一位公主叫罗拉。他们俩谈恋爱,生下了一个孩子叫摩托罗拉。”这是这一位小女孩根据她的经验作出的生活化、个性化的回答。想象所重构的形象,总是被性格化了的。如果事先有个框框,设个套套,就不会有真正的想象活动,只会扼杀学生的想象力。

利用多媒体创造想象空间

直观教学是学生产生形象思维的源泉。形象思维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教师运用多媒体特有的感染力和表现力,直观生动地对学生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心理“催化”效果。鲜艳的色彩、生动的画面、动听的音乐从多方面刺激了学生的感官,可以激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例如《小小的船》一课,在学习“只看到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一句时,教师设计制作电脑软件:一个小女孩看电脑演示,一边启发想象“在浩瀚的宇宙中遨游,除了能看到星星和蓝天之外,还能看到什么?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依据学生的发言,教师在屏幕上依次出示了小女孩与小卫星、航天飞机、外星人、美丽的嫦娥相遇的景象。另外,学生还说了许多教师没有想到的,像宇宙英雄、各种怪兽等,再配以动听的音乐,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发挥想象力的氛围,使他们大胆地谱写了一支宇宙畅想曲。

构造言语形象增强想象力

作为一种心理现象,言语中记录着外部世界的表象,并指称一定事物或发现事物间的关系,这是它的基本职能之一。学习和掌握言语,让词语同具体事物或事物的表象建立联系,就能够唤起和组织人的表象活动,构成一系列鲜明生动的形象,从而对形成稳固而丰富的内心生活起着重大作用。

这种以形象思维为基础的想象力,在言语中保证了语言符号所唤起的形象的鲜明性、生动性、创造性,使人能理解情境,并为进一步的审美体验打下基础。为了激活想象,在语文教学中要把语言学习同想象思维结合起来,通过深入细致的、真切生动的感受,多姿多彩的想象再现言语揭示的形象。

创设情境培养学生想象力

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为目的,注重培养学生对书本质疑和对教师超越,赞赏学生积极的和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语文教学中尽力营造适宜于情生发的“境”。《最后一课》中小弗朗士学得特别动情正是有赖于那种环境,有了这种“境”,学生听说读写活动的想象就有了“土壤”。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

没有丰富的想象力,就不可能进行发明创造。创造性想象是人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必不可少的。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

(1)重视教学的直观性

不论是再造想象,还是创造想象,都与一定的感性经验有关。因此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插图、模型为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提供具体和良好的客观条件,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体态语言和清晰、生动的语言描述,给学生具体的形象,从而激发学生创造性想象。

(2)丰富学生的记忆表象

想象的表象是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加以改造产生的。记忆表象越丰富多彩,想象力就越宽广奔放;若记忆表象贫乏,感性形象太少,则想象也难以丰富。

(3)拓宽想象空间

例如《狼和小羊》一课的结尾句“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教师激发学生想象力,提示学生:“狼向小羊扑去的时候,小羊会怎样想”?学生想象思路活跃起来,描绘出各种不同的情形。有的说:“快往河里跳,或许还有救”。有的则从其他角度想:“小羊心生一计,哈哈大笑:‘你看那边,我家主人来了’。狼一下子慌了,连看也来不及看就拔腿逃跑了”。这个学生的想象既合理又有创造性。

(4)依文作画,恰当想象

阅读课文,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理解,通过画笔表达出来,把文字变成图画,是进行动手实践、创造想象的有效途径。《山居秋暝》这首诗,教材中只选了四句,描写了寂静的山林、清新的空气以及明月、松林、清泉、溪石等景物。教师在教学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画笔画出优美的图画。然后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丰富的色彩、美丽的画面、精彩的解说深深地吸引了同学们。学生动脑动手的活动大大充实了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个性,整个教学活动情趣盎然。

(5)展示才艺,真情表演

表演是一种综合性的思考能力的体现,融入了学生的情感,是一种创造性的表达。学习课文时,教师没有进行过多分析讲解,而是组织学生当场排练课本剧让学生亲自扮演角色,用语言和形体动作表达自己的理解。学生的表演不是简单的重复课文,而是要加进自己的想象。学生们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在想象的空间里自由的飞翔。各个角色都开动脑筋,加以配合,才能使剧情完整、充实,学生的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总之,想象力是学生思维活动的一项很重要内容,想象力培养不仅对学生学习语文有一定的意义,对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预见性也有一定意义。想象力就好像是船上的风帆,教师的责任就是鼓起学生想象的风帆,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乘风破浪,扬帆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