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冰鉴(中国传统文化选编)
6605400000009

第9章 情态——情态神之余,常补神不足

◆原文

容貌者,骨之余,常佐骨之不足。情态者,神之余,常佐神之不足。久注观人精神,乍见观人情态。大家举止,羞涩亦佳;小儿行藏,跳叫愈失。大旨亦辨清浊,细处兼论取舍。

——引自《冰鉴》

●解读

一个人的容貌是其骨骼状态的延伸,常常能够弥补骨骼的缺陷。人的情态均是精神的延伸,常常能够弥补精神的不足。久久注目,可以看出人的精神,乍见之下,则可能观人的情态。出自显赫家庭的人,其举止即使羞涩,也是好的;行为如同小孩,跳跃叫喊,越是这样越是下等。在大的方面也要辨别清和浊,在小的方面要兼顾到主次取含。

◆原文

有弱态,有狂态,有疏懒态,有周旋态。飞鸟依人,情致婉转,此弱态也;不衫不履,旁若无人,此狂态也;坐止自如,问答随意,此疏懒态也。饰其中机,不苟言笑,察言观色,趋吉避凶,则周旋态也。皆根其情,不由矫枉。弱而不媚,狂而不哗,疏懒而真诚,周旋而健举,皆能成器;反之,败类也。大概亦得二三矣。

——引自《冰鉴》

●解读

情态包括弱态、狂态、疏懒态、周旋态。像小鸟依人似的,情态细致缠绵,这是弱态;衣冠不整,旁若无人,这是狂态;行止自如,问答随意,这是疏懒态;掩饰自己的心机,不苟言笑,善于察言观色,趋吉避凶,这是周旋态。这都是发自内心的情感,不是有意表现的。文弱而没有媚态,狂妄而不哗众取宠,疏懒而又真诚,擅长周旋而又不做作,这样的人都能成器,反之,则必然归于失败。依照这一方法对一个人也能看个十分之二三了。

◆原文

前者恒态,又有时态。方有对谈,神忽他往;众言称言,此独冷笑。深险难近,不足与论情。言不必当,极口称是;未交此人,故意诋毁,卑庸可耻,不足与论事。漫无可否,临事迟回;不甚关情,亦为堕泪,妇人之仁,不足与谈心。三者不必定人终身。反此以求,可以交天下士。

——引自《冰鉴》

●解读

以上说的是常态,另外还有偶然表现的情态。刚在与人交谈时,忽然出神想别的事;别人都在称赞时,他却独独在那儿冷笑。这样的人深沉险恶,难以接近,不能与他谈交情。所说的话不一定对,他却满口说对;还没有与别人交往,却对别人故意诋毁,这样的人卑鄙可耻,不值得与他谈事情。对事情不知对与不对,碰上事情时迟疑不决;与自己关系不大的事,他也能为之落泪,这样的人是妇人之仁,不值得与他谈心。这三个方面不一定能确定人的终身。一个人如果去掉了这三种弊病,可以与天下之士相交往。

※详解

把观人的情态与相人结合起来,是《冰鉴》的切近实用处。因为观骨、望气、五行等等相人术玄之又玄,而人的情态则随处可见,有举止端庄的,有轻浮佻达的;有婉转多情的,有狂妄自大的;有谄媚奉承的,有不卑不亢的……这些情态,在一般人眼里也是一目了然的,只是《冰鉴》中把此与人的命运结合了起来。

古代相书中关于情态与人的命运的关系的论述极少,我们还是来看看刘邵在《人物志》中对人的性格与仪容关系的论述吧。

心性忠诚正直的人,会表现出刚正不屈的仪态;

心性善良的人,会表现出进取严谨的仪态;

心性有条不紊的人,必定表现出泰然自若的仪态;

正直、休决、平理都是内在的心理状态,能表现出进猛、安详的外在仪态。

心质诚仁的人,必定会展现出温柔随和的仪态;

心质诚勇的人,必定会展示出严肃庄重的仪态;

心质诚智的人,必定会展示出明智清楚的仪态。

但是,刘邵在《人物志》中又指出,人的情态与他的本质之间又经常不一致,为此,他提出了一个“七似”的概念,即七种似是而非的人,谨防人们在识人时上当。

一似:有人口齿伶俐,滔滔不绝,很能制造气氛,哗众取宠,表面看来似乎能言善辩,但实际观察其知识,乃一肚子草包,根本就没有什么东西。目前社会有很多这一类的演说家,我们要小心上他们的当。

二似:肚里有些才华,但明明缺少高等教育,却对政治、外交、法律、军事等各种问题都讲得头头是道。表面上看来似乎博学多能,其实样样通就意味着样样都不精。这类人以御用学者居多,这是似若博字者。

三似:有人水平低,根本听不懂对方的言论,却故意用点头等动作迎合对方,装出听懂的样子。在有权有势的人身旁常有这一类拍马屁的人,这是似若赞解者。

四似:有人学问太差,遇到问题不敢表明自己的态度,于是等别人全都发表完之后,再跟随赞同附和,用他人的某些言语胡讲一通。许多不学无术的学者即属此类,这是似能只断者。

五似:有人无能力回答问题,遇到别人质问之时,故意假装得精妙高深的样子,避而不答,其实是一窍不通。有些官员遇到民众质问时,常认为不屑一答,加以回避,其实是不懂,故意顾左右而言他即属此类。这是似若有余实不知者。

六似:有人一听别人的言论就感到非常佩服,其实似懂非懂,就是不懂。是似悦而不怿者。

七似:有一种人物,道理上已到山穷水尽的地步,可仍然牵强附会,不肯服输,一味地强词夺理。此种理不直气不壮的人,在讨论场上处处可见。这是似理不可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