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易经智慧吉祥书
6604900000014

第14章 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用见大人,勿恤。南征吉

“原典”

升:元亨。用见大人,勿恤。南征吉。

《象》日:地中生木,升。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

——《易经·升》

“释义”

升卦:非常亨通,有利于会见王公贵族,不用担忧。占得此爻,向南方发展吉利。

《象传》说:《升》卦下巽上坤,巽在植物方面喻为木,坤为地,树木扎根在地中,从地里吸取营养而不断生长,木从地中升起,这是升卦的卦象。君子观此卦象,对自身品德修养的提高应顺时以动,遵循自然发展的规律,从小处着手积累,不断充实自己,有所前进,逐步达到高尚完美的境界。

《易经》是一部借自然天道来比喻人事社会的书,所以《升》卦的象辞就说:树木生长在大地之中,生根发芽以后,承受阳光雨露的润泽,一天比一天高大起来。《象传》的作者由自然界的物象进一步又联想到社会人生,所以他说君子要成就美德,就要像树木生长一样,一点点地积累,集腋成裘,聚沙成塔。

《系辞传下》说:“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对于坏事不能见微知著,早为预防,顺势发展,终必酿成大害。

做人要效仿树,谨慎自己的德行,不断进修,聚集了学识、德行之后,就会不断上升。如果没有上升的机会,只要你具备了不断进修、刚毅中庸的美德,必然会得到能人的帮助,利用这一机遇,才能自己的志向行于天下。反之,如果对于坏事不能见微知著,早为预防,顺势发展,终必酿成大害。

所以,我们应该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从小处着手积累,不断充实自己,有所前进,逐步达到高尚完美的境界。

“事典”

故事一:杨震“夜畏四知,严拒私谒金”

东汉名臣杨震,少时勤奋好学,拜名儒太常桓郁为师,攻读《尚书》,明经博览,无不穷究,成为闻名天下的大学者。当时的经学儒士们对杨震推崇备至,称他为“关西孔子”。

杨震客居异乡二十多年,靠教书得来的微薄收入奉养老母。州郡闻其名,屡召不出,直到50岁时,在朋友们的劝说下,才应聘到州里任职。大将军邓骘久闻杨震贤能之名,举为秀才,先后担任过荆州刺史、东莱太守、涿郡太守等职务,为官以廉能著称。

之后,杨震被调到朝廷任太仆,转任太常。他因举荐杨伦等一批贤能之士为博士官扭转了选举不实的局面,因而受到朝野的赞扬。永宁元年(120年),他晋升为三公之一的司徒。

杨震人士之前家境窘迫,长期过着自食其力的清贫生活。他除了教授学生之外,还借种别人的一块土地,亲自耕耘,维持生计。当时的人都很敬重他,但他从不接受别人的馈赠,他从荆州调到山东任东莱(今山东莱州)太守,路经昌邑县(今山东金乡西北)时,昌邑县令王密特来参见。

王密是杨震在荆州时举荐的秀才,他为了报答杨震的知遇之恩,当天晚上趁夜深入稀,怀揣十斤黄金呈献杨震。

杨震批评他说:“作为老相识,我比较了解你,你怎么会不了解我呢?”

王密以为他假意推辞,便说:“夜里不会有人知道这件事,请大人放心收下吧。”

“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能说没有人知道呢?快给我收起来!”杨震严肃地训斥了他。王密很惭愧,收起金子拜辞而回。

从此,杨震“夜畏四知,严拒私谒”的品德一直被后世传为美谈。

有句老话说:“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既然做出来了,怎么能够让人不知道呢?杨震的崇高品质,不仅显示了一个正直为官者的情操,也给世人一种启示:做人是要坚持一种东西的,而仁德节操既是一种良心底线,更需要我们从生活中的小事上不断地将它升华,这不是一种自咏自唱的高调,更不能把它作为一种“秀”来给自己的分量加上不实在的砝码。

故事二:孟宗从小事约束自己

三国时的吴国孟宗为官清廉,他做光禄卿,负责宫廷膳食,自己一点也不沾染。一次,因强饮了别人的敬酒,哇哇吐了起来,吐出的竟是一摊麦饭。大家深为惊奇,想不到孟宗成天与珍馐佳肴、葡萄美酒打交道,自己吃的却是普通的麦饭!吴国君主知道了也赞叹说:“至德清纯如此!”

孟宗的清廉自守,是与母亲的长期教育分不开的。早先,孟宗做军吏,母亲随他一起住在军营里。军吏职务低,住房简陋,夜雨屋漏,彻夜难眠。孟宗感觉很对不起母亲,让母亲跟自己一起受苦,难过得哭起来。

孟母却说,应当以此勉励自己上进,怎么可以哭呢!后来,孟宗升了管渔的官,亲自结网打鱼,晒成鱼干孝敬母亲,却被如数退了回来。母亲责备他不该利用职务之便牟取私利,应当避嫌才是。为了坚定儿子为官清廉的决心,孟母从此不再吃鱼。

后来孟宗又被调去管理粮谷,他上表拒绝说,从前我做雷池监司马,害得母亲三年不吃鱼。如果我去管理粮谷,恐怕母亲会三年不食米粮,我至死不敢接受这份差事!

懂得约束自己的人,才能在物欲横流的复杂变幻的社会里游刃有余。做人,不要因为是小事就在内心中树立一种无所谓的态度,有时候,小事情把握不好,就会带来大的损失的,相反,如果能在小事上做得好,只会给自己更增添一份魅力。

故事三:库吏日盗一钱

宋朝崇阳县令张秉崖亲眼看到库吏从仓库里走出来,顺手把一枚铜币装进了衣袋里。后来细心观察,竟然天天如此,于是便把库吏抓了起来。库吏不服,说:“一文钱何足挂齿?”

张秉崖气愤地说:“钱虽少,天天贪就成了巨贪,年年贪就是罪大恶极。”最后,张秉崖在库吏的供词上挥笔写道:“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不杀贪吏,百姓难安。”最后,把那名库吏判了死刑。

这个库吏采取坐守自盗的手段是十分狡猾的。当然,他再狡猾也没有能够逃避惩罚。“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古代名言,应成为我们的座右铭。

故事四:范晓杰因小失大

清代康熙年间,北京城里延寿寺街廉记书铺的店堂里,一个书生模样的青年站在离的台不远的书架边看书。这时账台前一位少年购买一本《吕氏春秋》正在付书款,有一枚铜钱掉地滚到这个青年的脚边,青年斜睨眼睛扫了一下周围,就挪动右脚,把铜钱踏在脚底。不一会儿,那少年付完钱离开店堂,这个青年就俯下身去拾起脚底下的这枚铜钱。

凑巧,这个青年踏钱、取钱的一幕,被店堂里边坐在凳上的一位老翁看见了。他见此情景,盯着这个青年看了很久,然后站起身来走到青年面前,同青年攀谈,知道他叫范晓杰,还了解了他的家庭情况。

原来,范晓杰的父亲在国子监任助教,他跟随父亲到了北京,在国子监读书已经多年了。今天偶尔走过延寿寺街,见廉记书铺的书价比别的书店低廉,所以进来看看。老翁冷冷地一笑就告辞离开了。

后来,范晓杰以监生的身份进入誊录馆工作。不久,他到吏部应考合格,被选派到江苏常熟县去任县尉官职。范晓杰高兴极了,便水陆兼程南下上任。到了南京的第二天,他先去常熟县的上级衙门江宁府投帖报到,请求谒见上司。

当时,江苏巡抚大人汤斌就在江宁府衙,他收了范晓杰的名帖,没有接见。范晓杰只得回驿馆住下。过一天去,又得不到接见。这样一连10天。第11天,范晓杰耐着性子又去谒见,威严的府衙护卫官向他传达巡抚大人的命令:“范晓杰不必去常熟县上任了,你的名字已经写进被弹劾的奏章,革职了。”

“大人,弹劾我,我犯了什么罪?”范晓杰莫名其妙,便迫不及待地问。

“贪钱。”护卫官从容地回答。

“啊?”范晓杰大吃一惊,自忖:我还没有到任,怎么会有贪污的赃证?一定是巡抚大人弄错了。急忙请求当面向巡抚大人陈述,澄清事实。

护卫官进去禀报后,又出来传达巡抚大人的话:“范晓杰,你不记得延寿寺街上书铺中的事了吗?你当秀才的时候尚且爱一枚铜钱如命,今天侥幸当上了地方官,以后能不绞尽脑汁贪污而成为一名戴乌纱帽的强盗吗?请你马上解下官印离开这里,不要使百姓受苦了。”

范晓杰这才想起以前在廉记书铺里遇到的老翁,原来就是正在私巡察访的巡抚大人汤斌。当官还没上任就被弹劾,也算是一件出人意料的事。这个故事可以给那些贪图小利、行为不检的人做个劝诫吧。

因此,做人要厚道,不可贪图小利,否则只会使自己深陷绝境。

“吉言”

品德对每一个人来讲都极为重要,它是由种种原则和价值观组成,给人的生命赋予了方向、意义和内涵。品德构成人的良知,使人明白事理,而非只根据法律或行为守则去判断是非。正直、诚实、勇敢、公正、慷慨等品德,在我们面临重要抉择之时便成了首要。

品德不是用来装点门面的工具,一个人无论多么才华横溢,只要品德上有缺陷,终究成不了大器。才能不足恃,惟有道德的力量战无不胜。对任何领域而言,道德是获胜的首要因素,光有能力无法形成力量,将高尚的道德品质运用到实际行动中才能显出成效。

所以,做事不能过于倚重技巧,否则才华就会被蒙蔽,失去品德的后盾,最终成功会难以为继。求助于外力所得到的成功或者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经不起考验,做事必须在本质上修炼自己高尚的品德。

人的修养有一个积少成多的过程,人应当“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如果不能防微杜渐,小恶可积成大恶;小节有问题,将导致大节出差错。所以君子要时刻“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文言传》),一辈子都不懈地身体力行,才能屏绝恶而不断接近善,人格才会日臻完善,人生才会日臻完美。

修身不拘年龄,随时可以开始,要诀是知所自省推己及人。从推己及人的观点而言,须先取得小我的胜利,才有大我的胜利。你如果习惯于从生活小事修养自己的品德,将来就更有能力塑造应付大事的毅力。

品德是一个人真正自我的反映,品德的培养是由内而外的修炼,一旦形成良性循环,会把我们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