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幽默化解僵局
社会交往中,常常会发生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比如对方言语上的冒犯,或是对方的反应较为激烈,或是半路杀出个程咬金等。面对这些猝不及防的事情,有些人常常会表现得狼狈不堪。事实上,这时行之有效的解决方式就是用幽默来化解尴尬的局面。
有一位骄傲的女士,常常与周围人攀比。一次,她与一位诗人和一位将军共同出席一个宴会。这位女士一直向周围的人吹嘘自己的美貌无人可敌,还让一向不夸人的诗人为她作一首诗来赞赏她。此时,诗人颇感尴尬,但是碍于面子又不好意思直接拒绝。所以,诗人想了一会儿说道:“我想,还是先让将军做一门大炮吧!”
虽然诗人没有直接说明本意,但是在场的人却听出了此话的意思,大家不约而同地会心一笑。这样幽默的话语,既巧妙地拒绝了对方的要求,又化解了自己的尴尬,可谓高明至极!
古时候,有位商人想请官员帮个忙。在得知官员喜欢金丝鸟时,便去市场上购置。但不巧的是,他走遍整个市场才买到了七只。按照当时的说法,“七”是个不吉利的数字,这位商人担心把鸟送去之后,官员会生气,所以决定找一只看上去和金丝鸟类似的鸟类混进去,凑够八只献给官员。
官员看见这些金丝鸟自然是爱不释手,当他仔细玩赏一遍后,突然间就黑下了脸,指着那只混进来的“金丝鸟”说:“这是怎么回事?是不是你故意放进来欺侮我孤陋寡闻的?”
商人听后镇定地说:“回禀大人,您的眼力果然厉害。可是您不知道,这只混进来的‘金丝鸟’是其他七只外国金丝鸟的随行翻译!”官员一听忍不住笑了。
虽然商人的话听着有几分荒谬,但是,他说话幽默得体,所以不但没有获罪,反而获得了嘉奖。
幽默可谓解决冲突的良方,它能有效地回击对手。
有一天,歌德正在公园中散步,正好遇见一位曾经对他的作品提出过尖锐批评的评论家。两人狭路相逢,因为面前的小路只能允许一个人先行通过。此时,这位评论家大声地说:“我从来不给傻子让路!”但是歌德并没有像一般人一样被评论家的言行激怒,而是笑着说:“而我则恰恰相反,先生!”说完,歌德潇洒地一转身,面带笑容地让到了一旁。
评论家与歌德的对话后来被传为佳话,聪明机智的歌德运用幽默来化解僵局,颇有点中国式“以柔克刚”的意味。
幽默能够使矛盾双方暂时遗忘不快与纠结,而善于运用幽默的人,都是能够抓对对方心理的人,从而在某种程度上与对方达成共鸣。
有位客人到一家星级饭店吃饭,点了一份龙虾刺身。当菜上来之后,客人发现盘中的龙虾少了一只虾鳌,就好奇地询问侍者其中的缘由。侍者一时不知该如何回答,就只好请来老板。老板见状,先是道歉说:“真是对不起先生,您知道,龙虾是一种残忍的动物。所以,您点的这只龙虾可能恰巧在与同伴打架时被咬掉了一只鳌。”
此时,客人也不示弱,同样巧妙回道:“既然是这样,那就请你给我调换一只打胜的龙虾吧!”
客人和老板对于“残缺的龙虾”存有分歧,但是双方都没有故意激化矛盾,更没有伤及对方的自尊,而是选择用幽默的说辞解决了这个问题,这样既保护了饭店的声誉,又维护了顾客的利益。
其实,处于尴尬境地的双方,如果使矛盾激化,对任何一方都是没有好处的,运用幽默的方式能够帮助双方化解诸多矛盾,同时还可使他人感受到你的人格魅力。
有一次,美国钢琴家波奇在密歇根州的福林特城举办演奏会。当音乐会开始时,波奇发现到场的观众很少,还有一半的座位是空着的。对此,波奇很失望,但是他丝毫没有表现出来,而是从容镇静地走上舞台,微笑着对观众说:“你们福林特城的人太有钱了,每个人都买了两三个座位的票!”全场的观众都为他宽广的心胸而鼓掌。
这位钢琴家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能够用看似“荒谬”的幽默语言,制造惊喜的效果。不仅缓解了尴尬气氛,还减少了因观众少而产生的沮丧感。
处于尴尬的境地时,无论是随机应变还是荒诞的推理,只要善于运用一些幽默的技巧,就足以让自己摆脱尴尬境地,甚至还会给对方以回击,这就是幽默的积极效用。
凡事不可太较真
古语云:“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个道理大家都能理解。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一旦出现自己看不惯的人和事情,则无法心安理得待之。轻者指指点点,重者横加指责,尤其是和朋友出现误会时,非得分出个子丑寅卯来,其实大可不必这样做。
人和人相处时,难免舌头碰牙齿。如果你表现出一分敌意,对方可能就会还你两分,这样你来我往下去,只会加剧冲突。所以,在社会交往中,一定要知道谁也不可能完美无缺,宽容地对待别人的缺点和不足,只要不违背大原则,凡事都不必太较真。
一日,孔子和众弟子们外出游行。走到正中午时,大家都感觉饥渴难耐,所以,孔子就让徒弟去前面的酒家弄点吃的东西。徒弟来到酒家对老板说:“我是孔子的弟子,老师和我们赶路累了,能否给我们点食物吃?”酒家老板上下打量徒弟一番,然后说:“既然你是孔子的徒弟,我就写个字来考考你,如果你认识的话,你们就随便吃。”
酒家老板大笔一挥就写出一个“真”字,然后示意这位徒弟识别。徒弟看了之后,心想这么简单的字谁都认识,于是就对老板大声说“真”字。老板大笑道:“连这个字都不认识还冒充孔子的学生。”于是,就吩咐伙计们将这名徒弟赶出酒家。
孔子远远地就看见徒弟两手空空地回来,问明原因之后,孔子就亲自去酒家对老板说:“我是孔子,外出行路累了,想向您讨点东西吃,不知可否?”老板和上次一样,说:“既然你是孔子,我就写个字让你来认。如果你认得,你们可以随便吃。”于是,老板又写了个同样的“真”字。孔子看了看,说:“这个字念‘直八’。”老板大笑着说:“你果然是孔子,你们随便吃”。
见师父将“真”字读成“直八”,徒弟不服气地说:“这明明是‘真’嘛,为什么念‘直八’?”孔子见徒弟不解,就解释道:“这是个认不得‘真’的时代,你非要认‘真’,焉不碰壁?处世之道,你还得学啊。”
做人固然不能抱着玩世不恭游戏人生的态度,但也不能太较真、认死理,否则身边就不会有任何知心的朋友,这无异于孤立自己,最终只能使自己与社会格格不入。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与人相处时,要互相体谅、互相理解,得饶人处且饶人。在生活中,拥有一颗宽容之心,容忍别人的过失,这样才能拥有更多的朋友,做事也能左右逢源,诸事遂愿。相反,若凡事都“明察秋毫”,眼里容不下半粒沙子,即使两人之间出现个鸡毛蒜皮的小事,也要弄出个是非曲直,这样路会越走越窄。
早晨,一位先生在公交车上刷卡下车,人都已经下车了,他又返回车上与乘务员理论。原来,他每天坐车只需花费4毛钱,但是今天却花了6毛钱,他便询问乘务员原因。
乘务员连声赔礼道歉:“因为今天车上人多,我以为本站的乘客都已经下车了,所以按了换站键。没想您还没有刷卡下车。实在是对不起。”听完乘务员的解释,这位先生依然不能谅解地说:“因为你的失职,才造成我多刷了2毛钱。所以,你要赔偿我的损失。”乘务员又一次给先生道歉,但是先生不依不饶,乘务员说:“我没有2毛钱,给你5毛钱好吗?”此时,这位先生说道:“那我可没有3毛钱找给你。”乘务员说:“不用找了。”先生接过5毛钱,“潇洒”地下车了。
一位老者曾说过:“大街上要是有人骂我,我连头都懒得回,因为我根本就不想知道是谁在骂我。”在老者看来,时间如此短暂和宝贵,值得做的事情还有很多,根本就没有必要为了一点不愉快的事情浪费时间。
只有胸怀开阔,为人处世豁达而不拘小节者,才能广交朋友。而那些目光短浅、斤斤计较,经常纠缠于一些鸡毛蒜皮的人是不能成大事、立大业的。所以,处理某些事情时,不必太计较,尤其对那些无关紧要的小事情。保持一颗平常心,以宽容豁达的心态处之,于人于己都有利无害。
显示自己的谦卑
古语有云:“美好者,不祥之器。”事实也确实如此,如果一个人或一件事情过于完美的话,就会招来毁灭的结果。所以,古人曾反复地告诫世人,在人际交往中,随时应该保持谦卑的处世心理,一是可以修身养性,二是可以防止遭到别人的嫉妒。所以无论是求名还是求利都不要过于完美,这才是真正的立身之本。
无论从事什么事业,都要以“谦”字铺路,如此一来,处理人际关系才能做到游刃有余,而那些轻狂自满者,即使才华横溢也难以成就大业。
有一次,苏格拉底和弟子们聚会聊天,一个学生趾高气扬地炫耀他家的富有程度。他说:“我家在雅典附近拥有一望无边的肥沃土地。”
在他大肆吹嘘自己父亲的财产时,苏格拉底不动声色地拿出一张世界地图,然后对这位富有的学生说:“你能在这幅地图上指出亚细亚在哪里吗?”
这位学生得意洋洋地一边指,一边回答道:“这一大片全是。”
“很好,你回答对了。那么,请你再指出希腊在哪?”苏格拉底又问道。
学生在地图上找了很久才找到希腊,和亚细亚相比,希腊的确太小了,小到几乎看不见的地步。于是,苏格拉底继续问道:“那么,雅典在哪儿呢?”
“雅典?”学生惊奇地重复道,因为在世界地图上找希腊就已经够费劲了。学生仔细在地图上搜寻着雅典,过了一会儿,他指着地图上的一个小点说:“雅典,好像是在这儿。”接着又自言自语道:“它太小了。”
最后,苏格拉底看着他说:“现在,请你指出你家那块一望无边的肥沃土地在哪里?”
学生依旧认真地在地图上寻找自己家的土地,但是连一个影子也找不到,他急得满头大汗。最后他尴尬又有所顿悟地回答道:“对不起,我找不到!”
世人所拥有的一切,与浩瀚的大海相比显得微不足道;与宽广的天地相比,如沧海一粟。所以无论人们拥有什么珍奇异宝,都只不过是拥有极其渺小的瞬间。人誉我谦,又增一美;自夸自败,又增一毁。所以,智者时刻都会保持一颗谦卑的心。
为人谦卑,并不是不讲尊严、地位的体现,而是以退为进的人生谋略。
古时候,齐国的国君要封扁鹊为“天下第一神医”,但是扁鹊委婉地谢绝了,并坚持说自己不是天下第一神医,因为自家的两个哥哥的医术都在他之上。国君听完扁鹊的解释,疑惑地问道:“既然你的两位哥哥的医术都在你之上,为何那两人都名不见经传呢?”
“我二哥扁雁能够将大病治成小病,此外,还能将一些重大疾病在出现苗头时,就诊断出来并治愈。所以他在家乡的村子里很有名气,只要村中有人身体出现什么小毛病都愿意去找我二哥医治。至于我大哥的医术那就更加高明了,简直是出神入化,只要看人一眼,就可以确诊出他得的是什么疾病,然后在其病情严重之前就及时治疗。但是,我大哥的医术只有我们家里人知道,就连村中的乡亲们都不知道。而我扁鹊,既不能医治大病于小恙,也没有防患于未然的本领,等到我显示出妙手回春之时,病人恐怕已经病入膏肓了。所以我认为自己不是神医,担不起神医的称号,我两位没有名气的哥哥才配得上神医的称号,而我自己至多是个名满天下的‘名医’。”
谦虚是一种美德,更是人际交往成功的前提。有真才实学的人常常谦虚谨慎;不学无术、一知半解的人却常常骄傲自大,好为人师。只有谦虚的人才会受到别人的尊重,那些骄傲自大的人常常招致周围人的反感和敌意,而且总会在不经意间得罪一些心胸狭窄的人。
无论是名人还是普通人,都应该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要知道树大招风的道理,凡事都应该收敛一些,布思·塔金顿的两部作品《伟大的安伯森斯》和《爱丽丝·亚当斯》都获得了普利策大奖,他可谓是20世纪美国最有名的小说家和剧作家之一。在塔金顿名声鼎盛的时期,他曾多次在重要场合讲述一件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
一次,红十字协会举办艺术家作品展览会,塔金顿作为特邀嘉宾前去出席。期间有很多读者来找他签名,其中包括两个可爱的女孩,她们看起来只有十七八岁的样子。两个孩子虔诚地来到塔金顿面前索要签名。
塔金顿说:“我没带自来水笔,可以用铅笔给你们签字吗?”
“当然可以。”女孩们爽快地答应了。
此时,塔金顿能看出她们很兴奋。当然,孩子的兴奋也使作为作家的他感到欣慰。女孩拿出一个非常精致的笔记本递给塔金顿,塔金顿先是潇洒地给她写上几句鼓励的话,然后又签上了自己的大名。当女孩看到他的签名后,先是不解地皱皱眉头,然后问道:“你不是罗伯特·查波斯?”
布思·塔金顿很自信地告诉她:“对,我不是。”然后继续说道:“我是《爱丽丝·亚当斯》的作者布思·塔金顿,我曾两次获得过普利策奖。”
拿着笔记本的女孩转头对另外一个女孩说:“玛丽,请你把橡皮借我用用。”那一刻,布思·塔金顿所有的骄傲和自负都化为泡影。从此之后,布思·塔金顿时时刻刻警告自己:“无论自己多么出色,都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
财大而不气粗,居功而不自傲。凡事以谦卑为出发点,这才是成大事者的智慧所在。所以,做人要始终让自己处于冷静的状态,用“谦卑”的心态警戒自己的言行。
勇于承认“是我的错”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曾说过:“尽可能少犯错误,这是做人的准则;不犯错误,那是天使的梦想。”每个人都会犯错误,既然错误是无法避免的,那么,我们为何不勇于承认它呢?
有些人常常在犯错误后不认错、不悔改,而是想方设法地掩盖错误的本质,或是企图将自己伪装得一清二白,殊不知这种做法会让周围人觉得你人品有问题,继而渐渐地远离你。
其实,“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勇于低下头承认自己的过错,并不是丢失颜面的做法,而是高明的处世手段。
战国时期,蔺相如连获大功,深得赵惠王的喜欢,被提拔为上卿。这比为赵国立下汗马功劳的廉颇的职位要高,所以,引起了廉颇的极大不满。廉颇认为蔺相如没有真才实学,只凭一张嘴就谋取了高职,所以很看不起他,并扬言“遇上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一番”。
蔺相如听说此话后就时时处处忍让,尽量不与廉颇碰面,甚至为了不和廉颇见面而装病不上朝。有一次,蔺相如乘车外出,不巧遇上廉颇,就忙吩咐下人驾着车子躲开他。因为他这样怕廉颇,跟随他的人也感到羞惭而想要离开他。蔺相如对他的随从解释道:“我连威严的秦王都不怕,我难道会怕廉颇吗?我是为了国家的安危才时时忍让他的啊。”
蔺相如对随从的解释传到了廉颇耳中。廉颇深感羞愧,便解衣赤背,背着荆条,通过门客的引导来到蔺相如的家中请罪,说道:“我这个粗陋卑贱的人,不知道将军宽容我到这样的地步啊!”
低头认错能够把成功道路上的一切愤怒、误解、仇恨、敌意统统消除。在诚恳的认错态度面前,那些斥责、吵闹、吼叫、强词夺理、得理不饶人的做法都会显得苍白无力,而愿意接受批评的犯错误之人,不仅能从繁琐的事务中理清关系,还能得到他人的好感与尊重。由此可见,低头认错不仅能够向对方传达出自己的歉意,还是一门不可轻视的交际艺术。
宏宇夫妇刚刚结婚不久,朋友看到他们的新房都羡慕不已,认为不论是构造还是装饰都堪称经典。夫妻两人对于自己付出几个月辛苦后的成果也感到很欣慰。但是好景不长,一日,宏宇在公司接到了物业公司打来的电话,说他家的水都已经渗到楼下了。宏宇的第一反应就是立即请假回家一探究竟,在回家的路上他想:“最近妻子出差了,而自己也在公司加班了好几天,水龙头应该不会开着呀?”
当宏宇刚到家门口就看见地上湿成一片,打开门时,头上滴下来的水珠立即让他明白了原因,原来“罪魁祸首”是楼上的邻居家。于是,气愤的他立即找到邻居家,但是敲了半天也没有人开门。过了一会儿,在物业公司的帮助下,宏宇终于联络上了楼上的邻居,说明情况之后,楼上的邻居就开始一再道歉,并表示一定会赔偿宏宇和他楼下邻居的损失。宏宇原本打算好好指责他们一番,然后再让他们加倍地赔偿自己的损失,但是听完邻居态度中肯的道歉之后,他改变了最初的想法,语气平和地说:“只要你们帮我把房子修好就成。”
也许,有人会说自己做错事情时也道过歉,但是效果并不理想,这时,你不妨检讨一下自己认错的态度。有些人虽然低头认错,但是从他们嘴中说出的歉疚话却是冷冰冰的。这种态度,不仅不会为自己赢得尊严,反而会让人敬而远之。相反,诚恳地道歉则可以使你获得他人的谅解。
孙先生性格比较急躁,一天早晨公司召开紧急会议,为了赶时间,他就从小区附近的单行道逆向行驶,正好在街口遇上了交警。于是,交警责问道:“这是条单行道,难道您不知道?大牌子立在路边,您应该会看到吧?”
“我知道这是条单行道,但我赶时间。正好现在车子少,我想不会有什么麻烦的。”孙先生连忙解释道。
“你想不会?万一出现意外怎么办?您违反了交通规则,就得罚款、扣分。”交警严厉地说。
孙先生一着急就说:“这回算是我错了,下不为例还不行吗?”他言语中透露出不屑一顾的态度。
交警看到之后,随即开出罚单递给孙先生。孙先生皱着眉头,不情愿地交了罚款。
一天,孙先生又有紧急事情,再一次将车开上了单行道。他又碰见了上次那位交警。
没等交警开口,孙先生就自觉地说道:“对不起,交警同志,又给您添麻烦了,我没有听从您的警告,违反了交通规则,请开罚单吧!”
交警严肃地看了他一会儿,随后神情缓和下来,说:“哦,早晨汽车少,图个方便。”孙先生诚恳地点点头,说:“一时着急了,又违反了交通规则。”
“嗯,现在这么早,汽车又少,也难怪您会‘铤而走险’,但是再着急,安全也是第一位的。”交警继续说:“下不为例。”
总之,当你无意冒犯别人时,明智的做法就是赶快找个机会先低头认错。这样就可以得到别人的宽恕和好感,还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争取到更多的理解,从而建立起人脉关系。
给对方足够的时间抱怨
有些人总会在不自觉的时候向周围人抱怨自己的不如意,如工资低、负担重、事情多等。人们都知道,抱怨丝毫不能改变事情的性质和状态,但是,如果你耐心地听完对方的抱怨,他就会感觉自己不满的情绪和怨气已经减少了一半,其实,一切都没有因为抱怨而改变,但是抱怨者的心理却有着不一样的感觉。
霍桑工厂是美国一家著名的电话交换机制造工厂,这家工厂之所以著名并不是因为生产技术有多么先进,而是因为公司对员工做过一系列的心理实验,并将实验的结论命名为“霍桑效应”,还写入了心理学著作中,这个实验和工厂一举成为社会心理学著名的案例之一。
霍桑工厂的工作待遇和福利保障在整个地区来讲都是较为优越的,但是令人不解的是霍桑的员工还是对公司不满意,甚至消极怠工致使生产状况一再恶化。为了探寻原因,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在该厂进行了“谈话实验”。
专家们用了两年时间一一找工人谈话,参与人数多达两万余人。所有的专家都被要求在与工人的访谈中不准反驳和训斥被访谈者,只能耐心地倾听工人们对厂方的各种意见和不满。在交谈的过程中,专家们还要对被访谈者的言谈做详细的记录。
这次谈话的目的是要求工人们对工厂提出意见,但是明眼人都能从谈话记录中发现里面记载的大多都是员工对公司的牢骚。虽然公司没有得到想要的意见,但是意想不到的是,在“谈话”之后,霍桑工厂的生产量一升再升。
这种现象令社会学家倍感疑惑,经过研究后才发现,正是由于公司举办了“谈话实验”,才让工人们在谈话中一泄自己的不满和抱怨,从而得到了一种“发泄的满足”,使自己的心情倍感舒畅。在没有不良情绪的干扰下,工人们的干劲自然会倍增。这就是霍桑工厂生产量上升的原因。
由此可见,只要让对方在心理上得到满足,就能激发出对方无限的潜能。尤其是在与人合作之时,要想让合作更加融洽、密切,能够让工作顺利进行,不可忽略的就是心理上的满足,而倾听可以让对方在心理上得到满足,振奋人们的精神,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相反,如果你无视对方的抱怨,不顾及他人的感受,那么对方的小牢骚就可能演变成为严重的不满或是隐患,甚至导致合作关系的破裂。
在交往中,常常能够看见“双面人”,在工作时间绝不谈及私人事情,更不允许对方在上班时间说些抱怨或牢骚的话。其实,这种交际方法并不明智。铁面无私固然好,但是处理好人际关系更为重要,因为你们合作伙伴的关系不仅仅建立在工作交流上,有时更需要感情的沟通。
宁伟虽然走马上任刚半年,但是人际关系却处理得非常好。刚当上厂长那时,总有一些职员和家属来向他诉苦、抱怨,他都一一倾听,并适当地给予解决。不仅如此,宁伟还经常下车间与工作人员聊天,听他们的意见,有时还会鼓励他们“宣泄”自己的不满,工人见厂长如此关心自己,即使有不满也化成了工作动力。
与人相处时,要给对方一个宣泄不满的机会,认真倾听对方的牢骚与抱怨,给予对方一种用金钱买不到的心理满足感。倾听别人的牢骚不仅可以化解对方的不满和抱怨,优化你的人际关系,还可以帮你化敌为友,拓展自我提升的空间。
圆场要“打”得恰到好处
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上一些大大小小的争端。有些争端用常规的办法就能解决,但有些争端用常规的方法解决不了。聪明的人不会横冲直撞地与对方争个面红耳赤,而是另寻他策,找到不伤和气的解决方法,这样争端就会轻易化解。
古时江夏县知事刘复才思维极其敏捷,常常能够在双方争执不下时说一两句话就为双方打了圆场。都督张之洞和抚军谭继洵两个人在平日里意见不太统一。一天,刘复才在黄鹤楼设宴,邀请二人及其他客人前来赴宴。席间,有位客人不知道怎么就谈到了武汉江面到底有多宽的问题,谭继洵醉意浓浓地随口就说河道有五里三分宽。他的话刚说完,张之洞就接着说:“不对,我记得再清楚不过了,是七里三分宽。”
两人就这样争执起来,互不相让。在一旁坐着的其他宾客在劝说无济于事之后,不知道再说些什么好,只能任由他们两个争执。
刘复才坐在末座,看着席间的这番争执,感到如果继续这样争执下去的话,最后弄得不欢而散就糟糕了。于是他急中生智,站起来缓缓地说道:“两位先生说的都没有错。江面水涨的时候,就是宽七里三分,水落的时候,则只有五里三分宽了。张公说的是水涨时,谭公说的是水落的时候。”
张、谭二公听到这番话后,顿时哈哈大笑起来,酒席间也恢复了原有的轻松气氛,而旁坐的其他宾客也都为刘复才的机智话语深深折服。
日常生活中是需要和事老的。有些时候,产生矛盾或分歧的双方争执不下,为了各自的面子,谁也不愿意做个高姿态,给对方一个台阶下。这时和事老就能大展自己“打圆场”的才能了。
所谓的打圆场,就是指当双方争吵而处于尴尬境地之时,和事老可出面站在一个第三者的位置上,帮助双方化解矛盾,最终消除争端。打圆场与捧场相比较,虽然都是圆滑、乖巧之为,但是它没有捧场那般刻意做作,而且在解决现实矛盾、平息事端的功效上都比捧场要略胜一筹。打圆场运用得好可以融洽气氛、缓和矛盾、平息争端,还有利于消除尴尬、打破僵局、解决问题。
打圆场也不是任何人都能做到恰到好处的,它不仅需要使用者灵敏机智,而且也需要掌握一些小诀窍。归纳起来,打圆场的学问有以下几点:
(1)说明真相,引导自省。当产生矛盾的双方争执不下、互不相让的时候,和事老不管站在哪一方发表评价都犹如火上浇油,弄不好还会引火上身,这样更不利于争端的解决。此时,和事老应采取的策略是比较客观地将真相说明,而不加任何评论,让双方从真相中去进行自我反思,找出自己的缺点或错误,并引导他们多做自我批评,直至矛盾解决。
(2)转移注意,岔开话题。当双方为一些非原则性的问题争执不下时,如果双方各抒己见,恐怕不会有太好的效果。这时不妨换个思路,岔开话题,转移争论双方的注意力。
南齐太祖萧道成提出要与当时著名的书法家王僧虔比试书法。君臣双方都用心地写了一幅楷书,之后,齐太祖傲然地让王僧虔来评比一下,看二人的书法谁更胜一筹。王僧虔既不愿得罪皇帝,又不愿贬低自己,于是巧妙地答道:“为臣之书法,人臣中第一;陛下之书法,皇帝中第一。”齐太祖听后,也只好一笑了之。王僧虔这种分而论之的回答是相当聪明的,表面上维护了皇帝的尊严,因为君臣是不能互相比较的,实际上又不贬低自己,可谓一举两得。
(3)调虎离山,暂熄战火。有些争论如果继续争执下去,很可能就发展成争吵。如果双方火气正旺,在剑拔弩张、一触即发之时,和事老要当机立断,借口有什么急事把其中的一人支开,让他暂时摆脱这个环境。等双方都气消了,冷静下来之后,争执也就趋于平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