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帝王新解
6599000000033

第33章 将改革进行到底

迁都洛阳后,孝文帝可以大刀阔斧的推行改革了。

所谓改革,也就是汉化改革。

有一次,孝文帝跟大臣们一起议论朝政。他以闲聊的语气说:“你们觉得移风易俗好,还是因循守旧好?”大家都知道该怎么说,咸阳王拓跋禧说:“当然是移风易俗好,这就叫与时共进嘛,因循守旧是要不得的,它会导致思想僵化,使社会发展停滞。”

孝文帝意味深长地笑了笑,说:“嗯。那么我要宣布改革,大家可不能违背。”大家你看我、我看你,不知道孝文帝又发布什么命令。

很快,孝文帝宣布了法令,推行完全汉化的政策。

首先,他下令禁止士民穿“胡服”(鲜卑等北方诸族的服装),大多数鲜卑人都不乐意,很多人没有执行命令,如东阳公(原东阳王)、太傅拓跋丕就公然一身胡服,拒不换装。不过经过孝文帝严厉的镇压后,反对者们最终就范。

道理很简单,在衣服和脑袋面前,当然还是脑袋重要。

五月二十六日,孝文帝正式宣布了他的另一项汉化措施:“停止说鲜卑话,一律讲正音(中原汉语)。三十岁以上的人或许一时难改,三十岁以下的朝廷现职官员不许再讲鲜卑话,如有故意不改的,就要降职或撤职。”

六月初二,孝文帝正式下诏,禁止在朝廷使用鲜卑语,违者一律免职。

考虑到三十岁以上的人改口比较困难,可以暂缓执行,三十岁以下人,特别在朝廷做官的,必须改口说汉语,违者会受到降职或者撤职的处罚;于是,在神州大地上,首次掀起大规模学习“外语”的运动,鲜卑语和汉语差别很大,几乎没有相通之处,但在高压政策的鞭笞下,鲜卑统治阶层终于从对汉语的排斥,转向为对汉文化特别是汉语的青睐。

二十年正月,孝文帝走出了汉化过程中最彻底的一步,将本家族由拓跋氏改为元氏,所有功臣旧族,包括鲜卑族和其他北方民族,统统改姓,如拔拔改为长孙,达奚改为奚,乙旃改为叔孙,丘穆陵改为穆,步六孤改为陆,贺赖改为贺,独孤改为刘,贺楼改为楼,勿忸改为于,尉迟改为尉,等等。鲜卑等族与汉族在姓氏上的差别至此消除。

再就是大规模的与汉族通婚。孝文帝不但自己娶汉女为后妃,还亲自安排亲族重臣娶汉族士人之女为妻,可以说引起鲜卑贵族和普通鲜卑人的极大震撼。尽管此前鲜卑族与汉族已开始通婚,如孝文帝的嫡祖母冯太后就是北魏第一位被立为皇后的汉族妇女,但如此大规模的通婚,无疑使鲜卑族从皇族元氏开始不再有纯粹的血统了。

在孝文帝之前,十六国的君主中也不乏汉化程度很深者,如汉的刘聪、刘曜,前燕的慕容伽鬼、慕容光,前秦的苻坚,后燕的慕容垂等。他们本人都有很高的汉文化素养,但都没有能够解开本民族的情结,打破民族间界线。不得不实行民族之间、文化之间的双重标准。相比之下,孝文帝的高明之处是不言而喻的。

正因为如此,洛阳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洛阳伽蓝记》中传神的描述和今天还能看到的龙门石窟的辉煌艺术,就足以证明这一点。

当然,在改革的过程中,为了化解广大鲜卑贵族阶层的不满,孝文帝又引进了士族门阀制度,规定鲜卑族的八个豪门大姓,让他们在内部互相通婚,其子弟可世代任高官,这样以来,原鲜卑族以军功封官晋爵的传统被废止了。士族门阀制度制度兴起于汉末,在两晋时期达到顶峰,也在那时候彻底腐朽,因为此举阻碍了寒族人才的升迁,不宜成为治国安邦的长久之计。但在当时的情况下,重建士族门阀制度是必要的,它促进了鲜卑族同汉族完全融合,这是历史的进步。

点评:

孝文帝的汉化改革相当成功,其全面性、深刻性、彻底性在历史上无与伦比。二千多年间,没有一个民族取得过比孝文帝改革后的鲜卑族更好的结局,这难道是偶然的吗?这充分说明了孝文帝这个人的雄才大略与治国之道。

不过,如果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孝文帝或许会被当作千古罪人。由于他的改革,一个有近千年历史的纯粹的鲜卑族、鲜卑语言、鲜卑文化以至拓跋氏家族很快消亡了。尽管中国还有元氏和其他鲜卑姓氏的后裔,但都已不是纯粹的鲜卑血统了。于是,有人认为,孝文帝的作用与从肉体上消灭一个民族没有什么不同,不过采用了另一种手段而已,甚至是更阴险毒辣的手法,起到了外部敌人所不能起的作用,完全是一个“鲜卑奸”。

孰是孰非,一时还真难以说的清楚。